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产品分类 > 正文
沿海100米前驾驶集散船舶(在船舶汇聚区域航行的船舶)
产品图片
重要参数

产品简介

1. 在船舶汇聚区域航行的船舶

洋山港:世纪90年代中期,位于浙江嵊泗的小洋山岛,在浦东开发开放涌动的春潮声中悄然苏醒。

2002年4月8日,从洋山港配套工程东海大桥陆上引桥打下第一根桩开始,开山筑路,跨海铺桥,小洋山岛历经沧桑巨变。中国首个在海岛建设的港口、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巨额投资、远离陆域、孤悬东海,曾几何时,人们对建设洋山港既充满期待又抱有几分观望。但开港十五年来,洋山港不断用实力证明远见卓识和价值所在。

2010年,洋山港一二三期实际吞吐量达1010多万标箱超过930万标箱的设计吞吐量,2020年前11个月已达1850.6万多标箱。

2017年底,全球最大的单体自动化码头洋山四期开港,助力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四年达到4000万标箱。

2020年洋山四期吞吐量预计突破初期400标箱的设计吞吐量,巩固了上海港作为全球最大集装箱港的地位,彰显了建设洋山港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码头岸线从1.6公里到8公里,桥吊从15台到88台,集装箱泊位从5个到23个,数字的集聚和增长产生了吞吐量的质变,2020年洋山港全港吞吐量预计突破2000万标箱,是开港首年的6.19倍,集装箱吞吐量在上海港的占比从14.4%提升到如今的46.3%,码头种类从单纯的集装箱码头拓展到了包含成品油码头、天然气码头的综合性码头。

十五年来凝聚着千万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从2005年11月30日第一艘新加坡籍“彩虹石”号轮到今日入境的“阿拉伯内夫德”号轮,累计1.97亿多个集装箱在这里吞吐中转。

据洋山边检站统计,开港以来该站累计查验入出境(港)船舶12.07 万余艘次,入出境(港)人员2863.6万余人次。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小渔村已成长为世纪大港,跻身世界强港之列。

十五年来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在洋山港的助推下,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起连续领跑全球。

作为口岸查验单位和移民管理机构,洋山边检站因港而生,因势而为,十五年沐风栉雨,伴随洋山港阔步向前,迎来了一次次华丽蜕变。从建站初期设立专业执勤队到2018年成立综合执勤队,一支一岗多能的全能型检查员队伍使口岸查验流程更加简便高效,民警一次登轮就能完成入港查验和面询等多项工作。

从开港之初民警在船舶梯口监护、人工查验到如今汇聚了指控一体化、智能通讯融合、船舶抵进监控、进港人员定位等智能化管控手段,粗放型的口岸管理已转变为交互连通的大数据、智能化模式,“科技赋能”使口岸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2017年3月起,洋山边检站等口岸查验单位通过联合登临减少多部门重复登临查验次数,特别是2019年8月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成立后,大通关在提速,大格局已形成,口岸联检单位共开展200余次联合登临,进一步提高了国际航行船舶查验效率。

2018年4月,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改革的动能产生了通关的效能,“数字赋能”助推移民管理更加便民利民,“互联网+政务服务”将“最多跑一次”升级为“一次都不用跑”。2019年4月1日起国家移民管理局政务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据洋山边检站统计,疫情期间,边检手续网办率最高达到93.7%,既为广大出入境人员提供了便利,也阻隔了疫情传播渠道。

洋山港建设没有停步,2019年2月,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签署小洋山港区综合开发合作协议,吹响了小洋山岛北侧开发的号角。2020年12月8日,洋山港水公铁集疏运系统——口岸查验场地工程开工建设,将助力洋山港深水岸线能力和效率提升,进一步减轻港口负荷压力。洋山港的建设继续在扩容、增能、升级,洋山边检站等口岸查验单位将与洋山港建设者一起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助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2. 船舶航行范围

飞机飞行的路线,又称航空线。航空运输企业为了便于组织客货运输,通常在航线起迄点和飞机经停点(航空港)派驻营业和服务机构。航空运输的航线有国际航线、国内干线和地方航线之分。国际航线是超越一个国家范围的航线,国内干线是在一个国家的主要大城市之间的航线,地方航线是中、小城市或居民点之间的航线。

航线通常以线路的起迄点命名,如北京—上海航线,广州—昆明航线等。

开辟运输航线主要根据对旅客、货物、邮件需要运输量的调查预测。

航线飞行由航空运输企业根据其对外公布的班期时刻表安排,称为班期飞行。除规定的正式航线外,还可根据飞行任务的需要安排临时航线飞行。

3. 各航运有船单位

远洋船队运力全球排行前10名(截至2006年1月31日)排名远洋乘运人英文缩写1丹麦的马士基航运MserskLine2瑞士地中海航运MSC3法国达飞航运CMACGM4中国台湾长荣航运Evergreen5德国哈帕劳埃德航运Hapa-Lloyd6中国中海集运CSCL7新加坡美国总统轮船APL8韩国韩进航运Hanjin9中国中远集运COSCO10日本邮船集运NYK

4. 沿海航行船舶航行区域

东海和南海。

东南沿海地区指位于中国东南部沿海的区域,包括省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海南、台湾。

沿海主要城市为上海、广州、深圳、宁波、杭州、厦门、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汕头、湛江、珠海、佛山、中山、台州、温州、南通、台北、高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区。

东南地区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多数地区为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17-21℃。

5. 船舶是依据什么在海上航道航行

又称航标。是助航标志的简称,指标示航道方向、界限与碍航物的标志,包括过河标、沿岸标、导标、过渡导标、首尾导标、侧面标、左右通航标、示位标、泛滥标和桥涵标等。

帮助引导船舶航行、定位和标示碍航物与表示警告的人工标志,为各种水上活动提供安全信息的设施或系统。设于通航水域或其近处,以标示航道、锚地、滩险及其他碍航物的位置,表示水深、风情,指挥狭窄水道的交通。永久性航标载入各国出版的航标表和海图。

6. 船舶在沿岸和拥挤水域航行时

郑和宝船和宝船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

  郑和宝船是供郑和船队的指挥人员、使团人员及外国使节乘座。同时,用它来装运宝物,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为此,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

  另有一种说法,郑和宝船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海船的总称,郑和船队是由多种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组成,它们统称为郑和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郑和宝船是一种大型海船,尺度大。有关郑和宝船尺度,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三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在明末罗懋登所著《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编辑本段]郑和宝船的尺度和结构   郑和宝船的桅帆总体设计上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帆篷面上带着撑条相当于筋的加固作用。二千料船的远洋船型上采取“底尖上阔”的结构,船头昂船尾高。

  船体结构上设了多道横舱壁,把一整个舱按功能分割成多个小舱,多的二十八舱,少的也有二十三舱,这不仅有加强结构和分舱水密抗沉的作用,使船舶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分割舱段分类载货,满足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

  二千料海船采用全木结构。明代船舶工艺发展到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使复杂的木结构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加固在一起,不至于“散架”。上二千料郑和宝船基本船型为福船,外形为小方首,宽平艉。建筑形式属于楼船,主甲板中部有一层甲板室形成舯(意:中)楼,设了舷墙,艉(意:尾,记者注)部有三层艉楼,艏(意:首)部有二层通透性的艏楼。自底舱到甲板上,共分为五层。

  船艏正面有威武的虎头浮雕,两舷侧前部有庄严的飞龙浮雕或彩绘,后部有凤凰彩绘,艉部板上方绘有展翅欲飞的大鹏鸟。 [编辑本段]那么大的船是用什么控制的?   郑和造那么大的船是用什么控制船的?

  史书记载,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依据这一尺度,郑和宝船将长达135米,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海上无可争议的巨无霸。如此庞大的船队显示了明代中国惊世骇俗的造船水平。

  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少将是中国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潜心研究郑和宝船多年。目前正积极准备郑和宝船的复制工作。他向竞报记者独家披露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郑和宝船的技术秘密。

  郑少将表示,虽然史书记载的大号宝船据推算排水量近2万吨,但实际伴随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主要船型是“长61.2米,宽13.8米,排水量1000余吨”的“二千料宝船”。这种宝船拥有在当时极为先进的工艺水平。

  动力推进系统:硬帆+旋转橹

  木帆船在海上的行动主要依靠风帆借助风力以及水手划水。在动力推进系统的这两个重要的环节郑和宝船都采用了独特的设计。首先,与当时欧洲帆船采用的分段软帆不同,郑和宝船使用了硬帆结构,帆篷面带有撑条。这种帆虽然较重升起费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使船速提高。并且桅杆不设固定横桁,适应海上风云突变,调戗转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 与船桨不同,郑和宝船在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这种长橹入水深,多人摇摆,橹在水下半旋转的动作类似今天的螺旋桨,推进效率较高。在无风的时候也可以保持相当航速,而且橹在船外的涉水面积小,适应在狭窄港湾拥挤水域航行。

  船形结构:底尖上阔、首昂艉高+横舱壁 船形影响船速和船体的平稳。郑和宝船采用的是底尖上阔,首昂艉高的船形。郑明说,这种船形在恶劣海面控制平稳的性能较高,而且当时在船的底舱压载了土石,稳定性可以说在当时首屈一指。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郑和宝船还使用了梗水木和两舷披水板。这种面向船舷方向的木板可以进一步减小船体向两侧晃动的幅度。郑明告诉记者,研究发现,郑和宝船还根据不同船型和航区在船的主尺度比例设计上也有所不同,以兼顾快速性和稳定性。大抵运输船更强调平稳,而兵船更强调速度。郑和宝船的船体结构还有一个当时独一无二的设计就是设有多道横舱壁。用木板将船内隔成不同船舱,并且彼此密封。这样不仅加强了船的结构,而且具有分舱水密抗沉作用。这种设计还有利于分类载货。例如茶叶、丝绸、各国进贡宝物都可以分开存放。

  船用装置:开孔舵与巨锚

  船在海面航行主要靠船舵控制方向。郑和宝船的船舵采用可以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船在深水区航行,遇到大风浪或者乱流的时候,将舵叶下缘降到船底以下,可以使舵不受影响;而在浅水区航行或者锚泊时候则可将舵提升到高位,不致搁浅损伤舵叶。而且郑和宝船的船舵是平衡舵。这是继承宋代的发明,操控比较轻便,而明代又进一步发明了开孔舵,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

  在郑和宝船上,带爪木杆石锭(锚)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普遍用在海船上,还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

  郑明介绍说,早在汉代,中华木帆船建造工艺就使用榫接铁钉综合技术。明代船舶工艺发展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使较复杂的木结构可以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上卡加固,从而使中华古木帆船的尺度、吨位、性能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编辑本段]郑和宝船的五大疑问   郑和下西洋的漫漫之旅给后辈们留下许多未解之谜。传说中的大号宝船究竟长得什么样?这样的 “海上巨无霸”(长138米,宽56米)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它又是如何航行的?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郑明为记者剖析了有关郑和宝船的五大疑问。

  疑问一:大号宝船是否存在?

  据史料记载,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44丈4 尺,宽18丈,载重量800吨。它的铁舵,需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按照今天的测量方法来看,这艘宝船长将近138米,宽56米。一些学者认为如此巨型的木帆船在中国明代不可能出现。另外,有专家认为,明永乐年间,朱棣施政办公的大殿———奉天殿(太和殿),是当时最大的木结构实体。其大小也不过宽 63.96米,深37.20米,高35.05米。而大号宝船上仅船楼的面积就大大超过了它,从封建的宗法礼仪上讲,作为宦官的郑和乘坐似乎有僭越之嫌。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宫殿的营造法式是有严格的等级界限,而舰船则被视为海上的移动城池,属于军事设施的一种,两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对此,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北京郑和下西洋学会副理事长郑明认为,大号宝船是存在的,但没有出海。郑明认为,大号宝船并不是一种实用的船只,它不应该是下西洋船队中的一员。那么大号宝船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他推测,大号宝船不被郑和使用,但作为皇帝御用的可能性很大。

  疑问二:大号宝船有多大?

  学术界对大号宝船“长44丈4尺,阔18丈”的尺度仍存质疑。有学者认为,郑和宝船的长宽比例不协调。“长44丈4尺,阔18丈”,长宽比大致为 2.4666∶1,比例之小使“宝船”看上去简直就是一个方盒子,现存的中外船舶绝没有腰身如此之“粗”的,这也使人对宝船的形状产生怀疑。

  根据史料《南船纪》(明·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沈棨著)、《三宝太监下西洋记》(明·罗懋登著)记载以及泉州等地出土的船体实物来看,中国古代海军舰船的长宽比在2.5~2.8之间,多属于宽短型。

  宝船究竟有多大?这还有赖于实物考证。南京中保村明代宝船厂遗址是目前国内已知唯一的明代官办造船基地遗址。1957年,有村民曾在南京宝船厂遗址发掘出一根长11.07米的舵杆;1965年,又在遗址地捞出了一段长2.21米的绞关木,据专家考证,两米多长的绞关木,需要五六个人一起操作,能够绞起 500公斤左右重的铁锚。2003年到2004年间,物馆在对中保村明代宝船厂遗址第六作塘考古发掘时,又发现两根长度分别为10.1米和11米的木舵杆。但这些尚不足以精确推算出造船厂船只的准确规模,只能印证史料记载的明代海船的巨大规模。

  具体尺寸按照英国学者米尔斯推算,宝船排水量3100吨,可载重2500吨。根据中国学者唐志拔计算(数据载于他的著作《中国舰船史》第七章),宝船排水量应该达到5000~10000吨,而根据1985年集美航专、大连海运学院、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合作,按照造船原理和中国式木帆船营造法式将宝船复原后,核算最大好宝船满载排水量约22848吨,取之方型系数0.43,可载重9824吨(见彭德清等编著的《中国航海史》第四章)

7. 船舶航行于双向航路

我国市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经过65年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支柱,也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期间,债券市场的交易由柜台交易为主发展到以银行间市场交易为主;债券的发行主体由国家、政府、大型国企、金融机构为主扩展到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债券的交易主体由以银行为主覆盖到其他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债券的品种由以国债为主丰富到地方政府债、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等;债券规模也由几亿元增长到现在的40多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前市场时期(1949-1981)

1950-1958年,我国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1950年,为支援解放战争,迅速统一全国,以利于安定民生,恢复和发展经济,我国发行了一种以实物为计算标准的公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为避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规定公债的募集和还本付息均以实物为计算标准,其单位定名为分。每分以上海、天津、汉口、西安、广州、重庆六大城市的大米(天津为小米)3千克、面粉 0.75千克、白细布1.33米和煤炭8千克的批发价 ,用加权平均的办法计算。此项平均市价,每 10 日公布一次。发行总额原定为2亿分,年息5厘,分 5 年偿还。公债第一期发行1亿分,第二期因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停止发行。到 1956 年 11月底,一期本息全部偿清。

之后,为了加速国家经济建设,逐步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我国从1954年-1958年,连续五次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公债的计划发行额,除1958年为6.3亿元外,其余四次均为6亿元,都以人民币为计量单位,利息率均为年息四厘。该项公债主要以城市私营工商业者、公私合营企业的私方人员、机关团体职工等为发行对象。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所属机构经理公债发行和还本付息事宜,公债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向国家银行和公私合营银行抵押。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起了良好的作用。

1958年,国家的经济秩序由于“大跃进”、“浮夸风”被打乱,国债被迫暂停。1959-1980年,为“空白期”,没有国债发行。

第一时期:场外柜台交易为主(1981-1991)

1981-1987年,国债恢复发行

1981年1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财政部开始发行国债。国债恢复发行之初,主要采取行政摊派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向认购人(主要是企业和居民个人)出售国债,带有半摊派的性质。但恢复发行之后,经历了长达7年的有债无市的历史过程。

1988-1991年,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早期的场外市场

而债券市场真正的起步,还要从1988年算起。1988年前后,为应对各方面改革和建设的资金需求,政府除国库券外,还发行了5个品种的国债

1988年,我国尝试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柜台销售方式发行实物国债,开始出现了国债一级市场。同一年,为了解决先后发行的大规模国债能够得到流通变现,财政部在全国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的试点,这是银行柜台现券的场外交易,中国国债二级市场(柜台交易市场)也初步形成。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开始接受实物债券的托管,并在交易所开户后进行记账式债券交易,首次形成了场内场外两个交易市场并存的格局。

1991年初,我国将国债流通转让范围扩大到全国400个地市级以上城市,以场外柜台交易市场为主、场内集中交易市场为辅的国债二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发行方式逐步由柜台销售、承购包销过渡到公开招标。期限品种基本上以3年期和5年期为主。

在1988-1991年期间,出现了著名的“杨百万”,其通过套利交易国库券赚取了大量金钱。这一阶段,我国债券市场品种以国债和企业债(包括金融债)为主,发行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和解决改革中的微观问题,而并不是站在发展中国债券市场的宏观视角出发的。从发行主体看来,主要以财政部为单一主体,即使是发行企业债也需要央行核准,银行单笔,实质上仍是公债性质。从发行方式上来看,并不是市场发行,而是摊牌分配为主。从债券市场的统一性来看,并没有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而是债券经营机构各自为战的松散结构。因此,这一阶段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婴儿时期,市场发展的推动力并不是战略性的,而更多体现的是战术上的需要和发展的偶然性。

第二时期:以交易所交易为主(1991-1997)

交易所国债市场主导时期--场内市场创立与发展

1991年随着交易所的成立,债券的交易重心逐渐向交易所转移,形成了场内和场外交易并存的市场格局,但场内市场尚不成熟。此时,发行利率仍为行政确定。直到1995年,国债招标发行试点成功,国债发行利率才开始实行市场化,这标志着我国债券发行的市场化正式开始。

1991-1994年国家通胀严重,债券普遍折价。期间,管理层的政策思路主要是通过增加保值补贴率变相提高债券收益率以吸引投资者,通过发展衍生品市场带动基础产品市场,从而提高市场整体流动性。

1992年12月28日,上交所首次设计并试行推出了12个品种的国债合约。 2.5%的保证金制度可把交易量扩大40倍,有效的提高了国债期货产品的流动性。但国债期货试行的两周内,交易清淡。

1993年7月10日,情况才发生转变,财政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国库券发行条件的公告》,称在通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政府决定将参照中央银行公布的保值贴补率给予一些国债品种的保值补贴。保值贴补率的不确定性为炒作国债期货提供了空间,大量机构投资者由股市转入债市,随之交易所的现券交易量和期货交易量都大幅增加。

1994年财政部发行国债1028亿元,比上年增加近两倍,从而也促进了交易所债券交易的活跃。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年,交易所开辟了国债期货 <http://www.southmoney.com/futures/>交易,在其配合之下,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债券现货交易开始明显放大。

这种状况一直维系到1995年5月,之后因国债“327”事件,国债期货市场关闭,交易陡然萎缩。当时,财政部和市场管理部门将实物券流通中所发生的问题,归因于场外市场的存在,并认为记账式债券是交易所才可能拥有的特性。随即,1995年8月,国家正式停止了一切场外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变成了中国惟一合法的债券市场。1995年财政部仅试点发行了117亿元的记账式国债。

到了1996年,记账式国债开始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大量发行。这一年,证券交易所发行了六期共1116.7亿元的记账式国债,占当年国债发行量的52.5%。同时,二级市场成交量也迅速放大,1996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券成交量比1995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成交总量的95%以上。同时,随着债券回购交易的展开,初步形成了交易所债券市场体系。

1997年上半年,随着股市的大涨,大量银行资金通过交易所债券回购方式流入市场造成股市过热。为此,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这也标志着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较大影响,我国债券市场必须探索新的债券组织和交易形式。债券价格的波动性相对股票小很多,但当市场化程度不高时,流动性容易受到交易所竞价方式的制约,自动撮合无法保证买卖双方的交易需求随时可以配对,成交价格容易在大宗交易的影响下大幅波动。同时由于市场机构对债券的认识不充分,将债券当作股票来投机炒作,从而大幅偏离其本身的内在价值。从交易方式上,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办了国债现券交易、国债期货和回购交易,以及企业债现货交易。这极大丰富了我国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从监管结构上,建立了中国证券监管管理委员会,中国国债协会及中国证券业协会两家自律监管机构。从基础设施建设上,建立了全国性的国债登记托管机构和交易所电子交易系统。

这一阶段,我国债券市场不断正规化,交易品种逐渐丰富,交易方式也不断创新,但发行与交易目的却不匹配。发行目的仍然是宏观经济管理,交易主体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融资需求,或逐利目的。

第三时期:以银行间市场交易为主(1997至今)

1997-2001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并初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兴起

为了解决交易所市场发展产生的问题,199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文通知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将其所持有的国债、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统一托管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并进行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尽管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初期仅有16家商业银行总行作为成员,但这毕竟是一个开端,它意味着一个大规模的债券场外市场在中国已经起步了。

从银行间资金融通起步,银行间债券市场突出解决了银行间的资金融通问题。

1998年5月,人民银行债券公开市场业务恢复,以买进债券和逆回购投放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促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活跃。同年,债券发行方面,财政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量达到4 636亿元,其中包括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的2 700亿元特种国债、对冲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423亿元专项国债、1000亿元建设国债和谈判发行的513亿元国债。9月,国家开发银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发行系统,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首次市场化发行了金融债券,随后国家进出口银行也开始市场化发债,两家银行市场化发债410亿元。财政部和政策性银行发债的结果使1998年底银行间债券市场存量达到了10103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两倍。虽然银行间债券市场尚未成为国债发行的最主要场所,但发展势头可观。

1999年开始,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场外债券市场已渐渐演变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导力量。1999年财政部和政策性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共计4426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行总量的74%。2000年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债3904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行总量的62%。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为中国债券发行的首要场所。

同时人民银行开始大量增加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成员,推动商业银行将资金融通的方式转移到债券回购上来。1998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保险公司入市;1999年初,325家城乡信用社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1999年9月,部分证券公司和全部的证券投资基金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2000年9月,人民银行再度批准财务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至此,代表中国批发债券市场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其组织成员达到了693家年金融机构,基本覆盖了中国的金融体系。而且在2000年初,人民银行推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首次提出双边报价商的概念,到了2001年8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9家商业银行获准为双边报价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正式确立。

199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成交量迅速放大,直至2000年8月,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开展双向操作之后,银行间债券市场日成交量稳定在200亿元左右的水平,远远超过了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制度的创新,使大宗债券交易变成了现实,提高了银行持有债券的积极性。这不仅有力地降低了发债成本、扩大了债券市场容量,支持了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同时也使商业银行改善资产结构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商业银行资产中,债券的比重已从1997年底的5%,提高到了2001年底的17%,商业银行资产单一、贷款比重过大的情况已有了明显改观。

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而平稳的发展,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了基础,并使之逐渐成为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同时也为中国央行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据发达国家的统计,场外债券市场的单位交易成本仅为交易所,这就方便各种类型的投资者参与场外债券市场。但是,我国的场外债券市场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形式出现,一开始就将主体限定在了银行,反而使得场外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的类型和数量少于交易所债券市场,不能覆盖全社会所有的债券投资者,大大限制了功能的发挥。

2002至今--市场的融合与发展阶段

2002年,我国债券市场体系基本确立。在交易主体方面,将银行间债券市场准入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先后扩充了非金融机构法人和个人(通过间接方式);在市场统一性方面,首次实现跨市场同时发行国债,使得债券品种开始能够在多个市场发行流通。并允许商业银行承办记账式国债柜台业务,从而联通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柜台债券市场。允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从而联通了这两个债券市场。至此,我国统一的、多层次的、以银行间市场为主的债券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2002年以后,债券市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债券品种的不断丰富,尤其是企业债品种的不断完备。2002年,在吸取1996年发行中央银行融资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央行适时推出了央行票据,并使之成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工具之一。2004年,由兴业银行首发30亿元的金融次级债,开辟了银行次级债的投资品种,并为商业银行补充附属资本增加了渠道。2005年5月,短期融资券试水,并且在发审上实行注册制,这为企业债的市场化发行奠定了基础。2006年2月,资产支持证券获准发行,结构性债券诞生。2007年9月,15500亿特别国债获批通过,并决定其中2000亿元国债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公众发行,这一举措不单为国有资产的管理和重组奠定了基础,而且极大增加了公开市场业务所能利用的合规工具。同年10月,第一支公司债面世交易所市场。2008年4月.中期票据问世,其吸取了短期融资券的经验,实行注册制,在期限上丰富了企业债券品种,期限一般是1-10年。2009年4月,由财政部代发的第一支地方政府债问世,填补了我国地方公债的空白。2009年11月,我国第一支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正式发行成功,集合票据仍采用注册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这一集合债务工具进一步完整了企业债品种。

这期间,债券市场主体不断丰富,机构投资者类型更加多元化。我国债券市场发行主体从政府、大型国企、金融机构拓展到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债券市场投资主体已涵盖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用社、企业等各类机构。我国债券市场参与主体范围不断扩大,机构投资者已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要力量。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市场化定价程度逐步提高;市场约束与激励机制逐渐发挥作用,信息披露制度对相关利益主体的约束力持续强化;推出了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提供市场化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手段。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其在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地位大大提升,功能不断深化。我国债券市场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平台。公司信用债券的推出,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改善了融资结构。债券市场还成为金融机构投融资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的平台,在促进金融机构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债券市场初步形成分层有序的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我国已初步形成面向机构投资者、场外大宗交易的银行间市场为主体的市场架构。实行场外询价、大宗交易的银行间市场是债券市场的主体,主要满足机构投资者需求,实行场内撮合、零售交易的交易所市场是补充,主要满足中小投资者和个人需求。银行间市场建立了规范的电子交易平台,以及相应的债券托管、清算、结算制度。银行间与交易所市场间互联互通初见成效,跨市场发行、交易、转托管均已实现,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进行债券交易试点工作也在逐步推进中。

这一时期,在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债券市场的品种得到丰富,规模得到有效增加,债券市场体系也基本完整的得到确立。债券市场总体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底,我国债券市场债券托管余额达20.4万亿,跃居世界第五、亚洲第二。此后5年,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2010-2015年,债券托管余额翻了一番,截至2015年10月,债券余额已超44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2014年债券市场发展情况

2月13日,央行首次发布了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规范-《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一方面放开理财产品开户,对于债券市场来说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规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行为,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户流程。

3月28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从事柜台记账式国债业务的商业银行,其柜台债券业务品种可以在记账式国债基础上增加国家开发银行债券、政策性银行债券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政府机构债券。承办银行可以通过其营业网点、电子银行等渠道向投资者分销债券,与投资者进行债券买卖,并办理债券托管与结算。这意味着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参与投资以上三类债券。

为规范企业债券簿记建档发行行为,发改委4月24日发布《企业债券簿记建档发行业务指引(暂行)》。要求将原来主承销商自行簿记建档改为主承销商在中央结算公司簿记建档。对整个企业债的发行过程进行了规范,压缩并且杜绝了企业债发行过程中的寻租空间,并明确参与人不得进行不正当利益输送、破坏市场秩序。

5月22日,财政部公布了《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十省市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实行年度发行额管理,全年发行债券总量不得超过国务院批准的当年发债规模限额,并且剥离了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此次自发自还试点办法正是解决地方政府融资难的办法之一。2014年十个试点省市共完成1066.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工作。

6月11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实施《银行间债券市场尝试做市业务规程》,强化对尝试做市商业务进行规范。尝试做市制度是指尝试做市机构通过交易中心交易系统连续报出做市债券买卖双边报价,以及根据其他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的报价请求合理报价,并按其报价与其他市场参与者达成交易的行为。此规程旨在明确规范尝试做市机构的做市行为,表明央行和相关监管部门正在强化对做市商制度的完善,对债券市场的完善和创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1月2日起,财政部发布由中央结算公司编制提供的能够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中国关键期限国债收益率曲线,这是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国债市场和国债收益率曲线在我国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基准性作用。

11月11日,以中债-中国高等级债券指数为标的的 ETF 产品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标志着人民币债券市场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反映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债券市场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该 ETF 产品的成功推出为美国投资者提供了一条投资中国大陆境内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新渠道。另外,2014年2月以中债-5年期国债指数为标的的全球第一只 RQFII ETF 基金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这些产品的成功上市,标志着人民币债券市场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中国政府部门、银行、企业等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提供了新途径,也意味着国际市场对中国债券市场的认可进一步加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据统计,2014年末在中央结算公司开立托管账户的境外机构达176家,较上年末增加65家,持有债券共计0.5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4.19%。

11月28日,央行金融市场司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关于部分合格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信托产品、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产品等四类非法人投资者可向央行上海总部办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立账户,在银行间市场进行投资交易。此举有利于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和流动性,进一步丰富债券市场投资者的结构。

总体来看,2014年,中国债券市场步伐明显加快,规模进一步扩大,制度建设、投资者结构完善及债券品种创新等诸多方面均有明显进展,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8. 船舶按区域航行可分为

轮船的分类

按不同的标准,则有不同的分类:

1. 按民用运输可分为客船、货船、渡船、驳船;

2. 按航行区域可分为海船、内河船和港湾船;

3. 按航行状态可分为排水量船、滑行艇、水翼船、气垫船、冲翼艇;

4. 按动力装置可分为蒸汽动力装置船、内燃机动力装置船、核动力船、电力推进船;

5. 按推进器形式分:螺旋桨船、平旋推进器船、喷水推进器船、喷气推进器船、螺杆艇、明轮船。

在诸多船舶中,最常见的是钢质船、内燃机动力船、螺旋桨推进船等

9. 船舶交通管理区域航行

1. 《规定》第十二条规定渔船在航道内停泊、捕鱼时,不得阻碍主航道内其他船舶航行,不得在航道上设置固定渔具;第十三条规定船舶进入渡口水域、弯窄航段、船闸引航道、桥区水域等航行条件受限制的水域时,禁止船舶掉头、追越、并列行驶或者偏缆拖带;第十四条规定禁止超过跨河建筑物通航净空尺度的船舶通行。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船舶进出港口和通过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或者航行条件受限制的区域,应当遵守海事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通航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避碰规则》第二十五条“渔船捕鱼时,不得阻碍其他船舶航行,在航道上不得设置固定渔具”。

2.《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禁止船舶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保护水源工作船舶除外),渡运航线上下游影响渡工视线的区域,狭窄、弯曲航道区域以及涵闸、抽水站、水底管线、桥区水域等航行条件受限制的区域停泊。主要依据《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第二十一条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停泊与保护水源无关的船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避碰规则》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船舶、排筏禁止在狭窄、弯曲航道或者其他有碍他船航行的水域锚泊、系靠。”

10. 在船舶汇聚区域航行的船舶应该

我国共有陆地边界线约22000多公里,同14个国家接壤,东北与朝鲜接壤,东北、西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正北方是蒙古国,西部毗邻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相接,南面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1.朝鲜

朝鲜半岛三面环海,北边连着亚洲陆地。朝鲜半岛上有两个国家,北边的朝鲜面积约12.28万平方公里。

2,俄罗斯

俄罗斯面积1709.82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一。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东西最长9000公里,南北最宽4000公里。

3,蒙古国

蒙古国东、南、西与中国接壤,北与俄罗斯相邻。蒙古国面积约156.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30万人(2020年5月)。

4,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是苏联十五国中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约为272.49万平方公里,是中亚五国面积最大的国家。

5,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面积约19.99万平方公里,比我国陕西省还要稍小一点,人口约654万(2020年2月)。

6,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面积约14.31万平方公里,比我国辽宁省稍小,在苏联中亚五国中面积最小。

7,阿富汗

阿富汗面积约64.75万平方公里,地处东亚、西亚、中亚和南亚的汇聚之处,属于四战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各方势力争夺的中心。

阿富汗主体部分离我国有几百公里,但其东北部凸出的狭长地带,像一条胳膊,搭在巴基斯坦与巴控克什米尔的肩膀上,伸手与我国接壤。

8,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面积约79.61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人口约2.08亿。

巴铁这个词,来源于网络,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年轻人,说明中巴友好在两国人民心中已经深深扎根。巴基斯坦流传这样一句话:“中巴友谊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

9,印度

1947年英属印度各方分别独立,印度斯坦族占了最大的便宜,领土最大,人口最多,奠定现代印度的版图。

印度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

10,尼泊尔

尼泊尔是内陆山国,北邻中国,其余三面与印度接壤,面积约14.72万平方公里,比我国辽宁省稍大,人口约2930万(2017年)。

11,不丹

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东、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南部与印度交界。不丹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约73.5万(2018年)。不丹北高南低,地势骤降,河流众多而湍急,因此无法航行,交通工具仍以马、牛、骡为主。

不丹至今不和中国建交,截止2020年9月,是邻国中唯一不和中国建交的。不丹其实与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都没建交,主要原因还是印度的存在。

12,缅甸

缅甸面积约 67.66万平方公里,陆地邻国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孟加拉国、印度、中国、老挝、泰国。缅甸曾经迁都,从沿海的仰光迁到中部的内比都。

13,老挝

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面积约23.68万平方公里,与我国广西不相上下。老挝陆地邻国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泰国、缅甸、中国(云南)、越南、柬埔寨。

14,越南

越南位于中国以南,按顺时针方向,北部是中国的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与柬埔寨相连,西部隔着长山山脉与老挝相接。越南面积约32.96万平方公里,大小介于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之间。

由于俄罗斯2次与中国接壤,印度3次与中国接壤,我国陆地邻国格局是这样的:朝鲜-俄罗斯-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印度-不丹-印度-缅甸-老挝-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