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船舶与海洋工程杂志对于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中国来说,具备深海探测能力,意义不言而喻。“下五洋捉鳖”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梦想。 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火车头”和“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探索深海的努力从未停歇。“蛟龙”号让中国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深海海底,“科学”号首次实现我国深远海探测的“多兵种作战”,“探索一号”使中国深渊科考挺进万米时代…… 深海科考和载人深潜器的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全面提升,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由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跨越,为我国经略海洋和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到达深海才能真正了解海洋 海洋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对海洋却知之甚少。 “现在大概只了解了5%的海洋。”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孙松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直言,“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3800米,如果不能到达深海,是没法真正了解海洋的。” 因此,一个能够探测深海的移动平台至关重要。2012年,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应运而生。 作为国家开展深远海综合科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不是一条普通的船,而是一座“海上移动实验室”。孙松表示,不同于一般的设备研发,“科学”号实现了科考船与考察设备之间的高度契合、船舶操控和海洋探测一体化、船载设备的性能与科学探测目标一致,做到能用、好用、系列配套、综合配套,不单纯强求单项指标的先进性,突出实用性和可靠性的提高。 英国《自然》杂志曾两次跟踪报道“科学”号,称“中国已经完全具备开展深海研究的能力”,“‘科学’号对西太平洋的大规模综合考察是600年前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又一个创举”。 “下一步,我们要自主研发进行设备更新换代,更多的还要科学思维的转变,发挥中科院得天独厚的综合性优势,与相关研究所进行海洋领域更加密切的合作,共同发展。”孙松说。 正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日前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启动会上所说:“深海本没有路,我们无须跟踪,我们就是道路。” 从集成创新迈向自主创新 2012年,承载着中国人深蓝梦想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冲击7000米,在世界载人深潜的榜首刻下了中国的名字。 中国用1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50年走过的路。作为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不仅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而且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分别研制的控制系统与声学系统,是支撑“蛟龙”号实现深海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精细地形测绘、安全系统控制等功能的关键系统,实现了“蛟龙”号三大国际领先技术优势中的两项。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于海斌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称,控制系统在“蛟龙”号2018年的技术升级改造工作中运行状态良好,将在明年1月具备海试条件。 有了第一步,才能迈出第二步。作为“蛟龙”号的兄弟,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最大的不同是实现95%以上国产化。 “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在‘深海勇士’号中同样发挥了‘最强大脑’的作用,保证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海斌说。 从7000米到4500米,这不是走回头路,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首席顾问刘心成告诉《中国科学报》,“深海勇士”号成功实现了潜水器核心关键部件的全部国产化,在研制过程中先后突破总体设计与优化、大厚度钛合金载人舱设计制造、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声深海推力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降低了运维成本,有力推动深海装备功能化、谱系化建设。 向世界海洋最深处进军 4500米并不是我国自主研制潜器的最终目标。我国已经部署了11000米大深度项目,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由于有了‘深海勇士’号的技术积累,目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十大核心技术全部攻克,正在进行分机制造、联调试验,预计明年上半年陆续完成各个部件的制造、联调和分项试验,随后将进入总装阶段。”刘心成相信,中国人有望在“第一个一百年”到来之际,到达世界海洋最深处。 事实上,早在3年前,我国深海科考已经进入了万米时代。 2016年,中科院深海所组织中科院深渊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我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多型设备突破万米深度,获取大量万米深渊生物和环境样品,标志着中国深渊科考挺进万米时代。 当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海斗”号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下潜深度达到了10888米,标志着我国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具备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此外,由该所自主研发的“海翼”号7000米级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6329米,打破了此前由美国保持的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世界纪录。 刘心成表示,在2016—2018年的3次深渊科考中,我国国产装备46次下到万米深度,获得深海生物、微生物、沉积物、水体等的样品、数据和视频,丰硕的科考成果为深渊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证明中国有能力引领世界深海深渊的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 可以预见,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再次创造新的“中国深度”。 2. 船舶科学技术杂志基本证书:专业合格证(四小证,雷达2证)、G证、三副白皮。其他的如服务本、护照、海员证在有上面的基本证书后办理。 三副科目:航海学,船舶值班与避碰,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航海英语,海上货物运输,船舶管理,船舶结构与设备 。评估项目:货物积载与系固海图作业航线设计航海仪器的正确使用。考大副科目:航海学,船舶值班与避碰,船舶操纵,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航海英语,海上货物运输,船舶管理,船舶结构与设备。评估项目:货物积载与系固,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气象传真天气图分析。考船长科目:船长业务;航海英语。评估项目:航次计划;海上搜救与海事案例分析;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考三管轮科目:轮机工程基础、主推进动力装置、船舶辅机、轮机英语、船舶电气、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管理。评估项目:动力设备拆装,动力设备操作,金工工艺,船舶电工工艺和电气测试,船舶电站操作,轮机英语听力与会话。考大管轮科目:轮机工程基础、主推进动力装置、船舶辅机、轮机英语、船舶自动化、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管理。评估项目:动力设备拆装,动力装备测试分析与操作,自动控制实验,轮机英语听力与会话。考轮机长科目:轮机长业务,轮机英语 我不知道您要哪一类,如果是科普类的话外面的报纸杂志上很多了.《中国舰船》就不错,当然还有其他。如果是要专业内的话我建议你先从《船舶概论》看起,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都出过这本书,感觉上交的材料更丰富一些而哈工的更专业一些。还有《船舶结构》《船体制图》《船舶原理》等教材,不过这些书都很专业,非船舶专业的人员一般都不会有兴趣。 3. 船舶与海洋工程核心期刊《舰船科学技术》期刊是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舰船研究院和中国船舶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舰船科技领域综合类学术性刊物,刊物创立于1962年,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军民舰船事业科学发展高度重视下的重点关注期刊。 该刊后台三大“中”字头国企组成,主管单位是中国特大行型重点国企,主办单位更是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龙头。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高、权威性强,该刊2000年、04年、11年、14年均是北大核心期刊,同时该刊还是中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4. 船舶工程杂志相比较来说SCI比EI要难发表。 1、收录不同:EI刊物与SCI相比,收录的过于繁杂,而SCI要求所做的研究更加规范,系统,完整,创新性更高,因此,作者发表EI论文还是SCI论文,需要提前了解清楚相关制度对两种论文的认可度,以免出现发表后发挥不了任何作用的情况出现。 2、专业不同:学校培养模式也是不同,SCI偏向于自然科学、生物、医学类的,而EI偏向于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术等。 3、从发表角度来说,审稿周期不同,难度要求也不同。EI期刊审稿时间周期短,SCI期刊审稿周期长。SCI期刊比EI期刊对于语言的要求更高。 4、学术领域不同:SCI主要是学术期刊,是综合性的,任何专业都是可以投稿发表的,而EI主要是针对工程技术领域的学术论文发表,有学术期刊也有学术会议,相比较来说SCI比EI要难发表。 无论是EI还是SCI,只要文章质量足够好,对作者的学历单位、职务等没有硬性的要求,这一点二者是一一致的,就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SCI认可度和权威性要远高于EI,有能力的作者最好还是发表SCI论文,当然,建议归建议,作者最好了解清楚本单位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再做决定哦。 5. 船舶与海洋工程杂志是几级刊物《舰船科学技术杂志》是促进我国舰船领域的学术与科技交流,推动我国舰船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学术讨论与技术交流的园地。本刊选题范围广泛,包括舰船理论研究、舰船高新技术、舰船总体研究、动力设备、武器装备、电子与光学设备、导航设备、自动化设备、机电设备、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舰船材料、舰船防护、军民两用技术等。 《舰船科学技术》杂志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优秀国防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刊源;《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刊源;《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6. 船舶与海洋工程杂志发表要多久喻乐康,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1986届本科校友,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建筑起重机械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从事塔式起重机技术34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荣誉,带领团队突破超高强钢桁架结构设计、大型塔机设计及控制、智能柔性制造等行业技术难题。在专业领域制修订国家标准2项,以第一著作人出版专著《塔式起重机安全技术》,发表论文18篇,获得专利授权8项。 王平,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1999届博士校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零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王平长期奋斗在军用舰船设计研究工作第一线,为我国海军舰船装备的跨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并先后主持了多个新船型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为我国海军舰船装备应用新船型打下了较好的技术基础。王平笔耕不辍,在《中国造船》、《系统仿真学报》、《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等学术刊物发表多篇高等级论文 7. 船舶与海洋工程 杂志很多人说起材料都是劝退,但其实材料作为比较传统的工科专业,没有必要太过悲观。尤其是像上海交大这样的名校,同学们还是要有点自信啊。借着这个问题学姐给各位同学介绍一些上海交大材料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考研情况吧。 主要从专业实力、就业、考情数据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专业实力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1997年由材料科学系和材料工程系合并而成,所属的金属热处理专业在1952年就已设立。学院拥有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国内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并在国内首批设立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被列为教育部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2021年QS材料学科排名升至第20位,连续十多年入围ESI 1‰学科。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上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A,排名第6。 材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总数保持300人规模,专任教师及研究人员中85%以上具有海外学历或进修经历,正高级教师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院士、讲席教授、特聘教授占正高教师的比例近三分之一。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还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名、长江特聘学者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15名、上海市领军人才4名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舞台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术人才。 学院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近五年,累计到款科研经费10.2亿元,累计发表SCI论文1618篇,发表论文数全球排名第10名,论文被引次数全球排名第27名。学院累计申请发明专利797项,其中授权454项,共获得国家级二等奖4项,国家国际合作将1项,省部级科技奖25项。材料学科连续多年入围ESI世界前千分之一学科。学院学术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材料科学进展》等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多项关键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及核电等重大工程装备,解决了国家重要领域的关键性问题,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需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就业 上海交通大学公布了2020年的就业质量报告,报告的下载链接在这: 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公开网 可以看出材料学院的毕业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就业率也比较高。就业单位也有许多知名企业和研究所,比如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这样的好单位,如下是它的招聘需求。 材料相关的用人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待遇的话对于应届生也还是不错的。 另外还有很多大型国企对于材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是比较大的。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招聘需求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招聘需求 中国广核集团招聘需求 可见对于材料方面的毕业生无论是去企业还是去研究单位,去处都是比较广泛的。尤其是有了研究生的学历以后无论是待遇还是发展前景相比本科学历来说都是更好的,所以同学们还是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不要太过自怨自艾,尤其是对于上交这种学校,就业前景肯定不会差的。 除了去企业的其实还有一部分选择继续深造,而上交材料的背景对于以后的深造来说无疑是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和跳板,所以说上交的材料肯定是不愁出路的。 三、考情数据 讲完了专业实力和就业情况,我们再看看近几年上交材料的考研情况吧。 1、招生目录介绍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学硕,085600材料与化工是专硕。材料学院学硕因为研究方向较多,所以专业课选择较多,可以从804材料力学/827材料科学基础/837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871塑性成形原理这四门中任选其一;材料学院专硕则只有827材料科学基础和871塑性成形原理二选一;化学学院材料专硕因为偏向于化学化工,所以专业课为839化工基础(含物化)。 可以看出上交的材料学院专业课还是给了同学们许多的选择,同学们可以参考自己本科所学以及个人兴趣来选择专业课。不过一般来说材料学院选择887材料科学基础的同学偏多,毕竟本科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容易得分。 初试专业课参考书目如下: 804材料力学:《材料力学》(第一版),单辉祖,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孙国钧、赵社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材料力学》,金忠谋,机械工业出版社; 827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第三版)胡赓祥、蔡珣、戎咏华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837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物理》第三版,何曼君 张红东 陈维孝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高分子化学》第五版,潘祖仁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871塑性成形原理:《金属塑性成形原理》,董湘怀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839化工基础(含物化):《化工原理》(第三版)陈敏恒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化工原理》(第四版)陈敏恒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化工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黄婕,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物理化学》(第五版) 胡英主编,高教出版社,2007年;《物理化学》,高丕英、李江波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物理化学习题精解与考研指导》,高丕英、李江波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复试线和录取分数线 可以看到复试的分数线还是比较低的,学硕复试线330分,专硕复试线335分,这个复试线在985高校中已经算是很低的了,这对于我们想要考研上名校的同学 们来说是十分友好。下面同学们也可以看看往年的复试线。 2021年的复试线明显较往年有所降低,因为上交招生人数少,学校太热门,导致很多同学不敢报考。 往年复试线基本也在340左右,最高也就是360多,相对来说确实不高。 看过复试线,我们再看看今年录取分数线。 可以看到2021年学硕和专硕的录取平均分都在360-370之间,而且学硕还没招满,确实挺香哈,考到370左右,上岸上交就比较稳了。下面是2021年录取名单,大家可以看看。 3.报录比 2021年报录比还没公布,看2016-2020年报录比,学硕报录比还是比较高的,低的年份在5-6左右,高的年份达到12-13;而专硕报录比偏低,基本上在3-4左右。所以专硕的竞争压力会小于学硕。 4.复试情况 学姐以2021年为例对上交复试内容和形式进行说明,2021年是线上复试。 复试满分200分,复试内容包括: 1、笔试(满分80分) 1)“个人兴趣和态度”问卷测试:时间45分钟 2)综合笔试:时间120分钟,主要考核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满分为80分 2、面试(满分120分) 1)外语口语和听力(满分为40分); 2)专业及综合素质(满分为80分),主要对考生学术背景、对专业的掌握程度、科研能力、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 拟录取规则: 1)按照“初试总成绩+复试总成绩”排序,根据志愿优先原则,并依据核定名额由高到低进行录取; 2)复试总成绩在120分以下(不含120分)者,不予录取。 |
江南造船厂在哪里? |
2024-03-12
|
查看详情 >> |
光租服务与干租服务的区别? |
2024-03-12
|
查看详情 >> |
中国三大造船厂是谁? |
2024-03-12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