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铁壳拖网渔船在这个U盘里面有个塑料的东西和芯片是一起的,直接拖这个塑料就可以了 2. 近海拖网渔船价格拖网的结构: 拖网按结构特点可分为有袖拖网和无袖拖网两种形式。有袖拖网一般有1个网囊和2个网袖,网具上下纲分别装配适当数量的浮子和沉子,使网口垂直张开。它是海洋拖网的主要结构形式,内陆水域也有使用,但规模较小。无袖拖网的结构形式有无袖单囊式和无袖多囊式两种。 1.无袖单囊式拖网: 是小型拖网,网口一般都有固定撑架装置以保持网口张开,海洋和内陆水域均有使用。无袖多囊式拖网,一般具有2个以上的网囊。网囊数量主要取决于捕捞对象的生态习性和渔船的吨位大小。网口的水平和垂直张开借助两船拖网间距和垂直撑杆来保证。 2.有袖和无袖拖网: 一般多用于底层水域,其中的中层拖网主要用于中层水域。它与底层拖网的不同点主要在于一般无网袖或网袖较短,从而可以减少网具阻力,增加拖速;网口略呈方形或矩形;网具下方除装有沉子外,有的还装有重锤等沉降装置,以扩大网口垂直张开尺度和保持网具在水层中的位置。 拖网的捕鱼原理: 拖网是利用船舶的运动,拖曳渔具在海底或海水中前进,迫使渔具经过水域中的鱼虾蟹等捕捞对象进入网 囊,达到捕捞的目的。 当渔船拖曳网具前进时,网板在水流的作用下产生扩张力,可使网具水平张开。作业时渔船慢速前进并从尾滑道放出网具,将网板连接在曳纲并使之脱离两网板架。然后渔船快速前进,并逐步放出两曳纲。当曳纲放出预定长度后,渔船按预定的拖向和拖速拖网前进。曳纲放出的长度一般为水深的3~5倍。拖网速度一般为每小时3~5海里。每3小时左右起网一次。起网时,渔船慢速前进依次收绞曳纲,当收绞至网板时,将网板固定在网板架上,使之脱离曳纲,继续收绞网具,将其自尾滑道拖到甲板上,取出渔获物。 3. 钢制拖网渔船对于新颁布的渔船更新改造新政策规定,对于双船有地拖网的或者有帆张网的和三角虎网的这三种渔船是不会再给予补贴的。同时还规定了对于已经达到限用期限的一些老旧渔船,政府不会再给予油价的补贴,例如是钢制渔船在12米到24米之间的,适用期限到了22年就不会有油补了。不同的渔船限用期限也不一样。 法律依据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项目实施管理细则》 第四条 补助期限为2015年10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2015年10月1日以后开工建造且在2019年12月31日前建造完工并取得渔船相关证书证件(开工建造以渔业船舶检验部门下达的开工令或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为准)。 4. 拖网鱼船图片木质海洋捕捞渔船国家没有规定多少年报废,因此并没有相对应的补助标准。不过近海桁杆拖网渔船船龄在14年以上、沿海定置张网渔船船龄在10年以上,且渔业船舶检验机构认定船况较差的渔船应当报废。在改造额度范围内,适当安排其他渔船 5. 钢质拖网渔船木渔船报废的新政策是:1.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补助资金,2.补助资金根据船型大小和结构分级分档计算,3.船舶所有人提出申请,由乡镇政府向县级渔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提出补助资金申请。 渔船报废拆解、更新改造的重点是老旧和木质渔船,不符合国家渔船检验标准且安全和防污染性能较差的渔船,以及对海洋渔业资源破坏性大的双船底拖网、帆张网、三角虎网等作业类型的渔船。 渔船报废拆解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补助资金: (一)持有合法有效渔船检验证书、登记证书和捕捞许可证,纳入国家渔船管理数据库管理并实行定点拆解的渔船; (二)按规定程序办理完渔船报废拆解或处理手续,取得《渔业船舶报废、拆解或处理证明》原件; (三)渔船所有人出具不利用报废拆解渔船指标制造渔船及不非法从事捕捞业的承诺书。 渔船报废拆解的补助资金,根据船型大小和结构分级分档计算。 渔船更新改造补助资金由船舶所有人向镇政府提出申请,乡镇向县级渔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提出补助资金申请。 6. 机动渔船底拖网渔业船舶航海航区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四类: 远海航区:系指超出近海航区的海域。 近海航区:系指渤海、黄海及东海距岸不超过200海里的海域;台湾海峡;南海距岸不超过120海里(台湾岛东海岸、海南岛东海岸及南海岸距岸不超过50海里)的海域。 沿海航区:系指台湾岛东海岸、台湾海峡东西海岸、海南岛东海岸及南海岸距岸不超过10海里的海域和除上述海域外距岸不超过20海里的海域;距有避风条件且有施救能力的沿海岛屿不超过20海里的海域。但对距海岸超过20海里的上述岛屿,主管机关将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该岛屿周围海域的距岸范围。 遮蔽航区:系指在沿海航区内,由海岸与岛屿、岛屿与岛屿围成的遮蔽条件较好、波浪较小的海域。在该海域内岛屿之间、岛屿与海岸之间的横跨距离应不超过10海里。 渔业捕捞许可证核定的海洋捕捞作业场所分为以下四类: A 类渔区: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及北部湾等海域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向陆地一侧海域,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离海岸线不足12 海里的,自海岸线向外12 海里范围内; B 类渔区:我国与有关国家缔结的协定确定的共同管理渔区、南沙海域、黄岩岛海域及其他特定渔业资源渔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ꎮ C 类渔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其他我国管辖海域中除A 类、B 类渔区之外的海域。 其中,黄渤海区为C1、东海区为C2、南海区为C3ꎮ D 类渔区:公海 根据有效的最新«国际电讯公约»附件或被视为附件的«无线电规则»,为更好的做好海上搜救工作,根据无线电覆盖范围将海区分为以下三类: A1 海区:系指可按当事国规定至少由一台具有连续数字选择呼叫(DSC)报警能力的甚高频(VHF)岸台的无线电话所覆盖的区域; A2 海区:系指除A1 海区外可按当事国规定至少由一台具有连续数字选择呼叫(DSC)报警能力的中频(MF)岸台的无线电话所覆盖的区域; A3 海区:系指除A1 和A2 海区外具有连续报警能力的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对地静止卫星所覆盖的区域。 简单的来说航区是船舶航行的区域,是借鉴商船中的概念而引出的渔业船舶航区;渔区是根据渔业捕捞生产的场所,将捕捞场所进行的分类;海区是从国际海事组织中根据海上搜救通信需求,将不同无线电信号覆盖的范围进行的分类。 7. 拖网渔船游艇有幸见过半潜船运送潜艇,实际上半潜船运送所有船只的原理是一样的。 半潜船是一个有着十分庞大的运输甲板的船只。在运送时,首先要根据所需运输的船底部的各种参数,在运输甲板上放上去年木墩(原理与船只进坞相同),然后半潜船潜水到一定深度,再用拖船将游艇(潜艇)顶到木墩位置(与进坞相似),半潜船排水,逐渐将游艇拖出水面,船员再将游艇等固定好。这样半潜船就可以托着游艇驶往所指定的港口。 8. 南极拖网渔船是海虾。蝴蝶虾是南极岩礁扇虾的别名,原产于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的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东海、南海比较常见的海洋食用经济物种。 蝴蝶虾主要栖息于珊瑚礁或深海岩礁,常独居或集小群活动,渔获量小,为底拖网偶捕的渔获物。由于形状独特,泰国沿海的旅游区常制成标本出售给游客。 9. 拖网渔船捕鱼渔船单拖的意思是渔船后面的拖网只有一根渔船双拖的意思是后面有两根拖网 10. 玻璃钢拖网渔船(一)幼体选优与布池 受精卵发育到初期耳状幼体后,健壮、发育良好的幼体在静水中分布于池水表层,畸形、不健康或死亡胚体则多沉于池水底层,利用幼体这一特点,清除质量差、死亡的胚体和其它污物,让健康幼体在池内继续培养,即为幼体选优过程。 1.选优的方法 (1)虹吸法:就是依靠水位差的压力,用一根内径3~5cm的橡胶或塑料虹吸管,将幼体由孵化池吸入培育池内。虹吸前,先将孵化池停止增氧静置半小时左右,将池底畸形不健康和死亡胚体及污物吸出池外,然后微量增氧并搅池,进行计数,按照计划的布池密度,将幼虫吸入培育池。譬如孵化池和幼体培育池容积均为10m3,孵化池内幼体密度为5个/ml,计划初耳幼体培育密度为0.5个/ml,则从孵化池内吸1m3水移至一个培育池即可,也就是说,一个孵化池内的幼体平均要分到10个培育池内。虹吸前要先向培育池注入可盖住池底的清水,以免幼体吸入培育池过程中与池底磨擦受伤。在整个虹吸过程中,要不断轻轻搅动孵化池水体使幼体分布始终处于均匀状态,以保证吸入各培育池内幼体数量准确。 (2)拖网法:用260目筛绢制成的拖网将上浮于水表层的幼体拖入培育池。网箱长度与孵化池宽度相当,高20~40cm。具体操作时,先停止增氧,待幼体上浮后用网在池水表层来回缓慢拖动,使幼体密集入网内,然后将网口轻轻提起,网底不离水面,将网内集中的幼体带水舀出,如此反复进行多次,当观察到池内幼体基本没有时即可停止。把从孵化池内拖出的幼体移入事先备好的水槽中,计数后按预定的幼体培育密度再移入各培育池。也可按大致数量直接移到若干个已加入水的培育池内,在培育池内计数。用此法拖选幼体,避免了水流的冲击,幼体不易受伤,还由于避免了将孵化池中的不洁净海水带入培育池,从而保持了培育池的水质清新。 (3)网箱浓缩法:将孵化池内含有幼体的水用虹吸的方法吸入网箱内,使水通过网箱流出,幼体浓缩滞留于网箱内。网箱用260目筛绢制成,先将网箱系在相应大小的网箱架上,网箱架大小与形状依下水道宽度等情况而设计,一般为圆柱形或方形。操作时将网箱放在玻璃钢或塑料槽(盆)上,但网箱上端要高于槽的上沿,以免幼体随水溢出。用网箱浓缩时水流不能太急,并且还要不断抖动网箱,以免幼体在急流冲击下大量贴网而损伤。还要随时用玻璃杯取样,观察箱内幼体密度,当幼体在箱内集中到一定数量后,应及时从网箱内舀出,移入培育池。用此法选育易损伤幼体,但因没有孵化池不洁净海水的带入,也保证了培育池的水质清新。 (4)直接在原孵化池培育:若受精卵布池密度不大(1个/ml以下),并且是用人工授精法授精,孵化水较洁净,且孵化率正常,也可不必将幼体选入它池。可先停止增氧使健康幼体上浮,将池底不健康幼体和死亡胚体以及污物吸净后,再静置半小时使健康幼体全部上浮,然后将下层池水放掉1/2~2/3,再次加注新水后直接进入幼体培育阶段。 2. 幼体培育密度 主要指初耳幼体布池时的密度,培育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幼体的生长发育和育苗效果。若布池密度过大,幼体易出现生长缓慢,畸形个体增加的现象,培育4~5天后,常会出现幼体畸形、胃萎缩甚至溃烂的现象。当然,密度太小又不利于充分利用培育水体。多年的实践证明,培育密度掌握在0.5个/ml左右为好,到变态附着前,健康幼体密度有0.1~0.2个/ml就足够了。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密度越小,幼体发育越快,生长幅度越大,成活率和变态率越高。 (二)饵料投喂 当刺参幼体发育至初耳幼体时,消化道已经贯通,即可开始投饵。 1.饵料种类 (1)单胞藻饵料 浮游单胞藻是刺参幼体最适宜的饵料。通过多年的育苗实践,从不同饵料育苗效果的比较分析中,筛选出了比较适合刺参幼体的几种单胞藻饵料。 1、最适饵料:主要是角毛藻和盐藻。角毛藻个体小,悬浮性强,细胞壁薄,幼体对其消化、吸收能力强,其适宜繁殖温度与耳状幼体培育水温相似,并且培养方法较简单,易于大批量生产,可以满足大水体人工育苗的需要。盐藻个体较小,无细胞壁,只有细胞膜,易消化,其适宜的繁殖水温与耳状幼体的培育水温也相吻合,并且盐藻的营养价值极高。投喂这两种饵料的幼体生长发育迅速,成活率和变态率高。 2、适宜饵料:包括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等。这几种单胞藻个体小、活力弱、宜高密度、大面积培养。耳状幼体对其消化、吸收能力不及角毛藻与盐藻,显微镜下经常见未被消化的完整藻体排出体外,但仍有相当数量的藻体被消化吸收,胃液颜色正常,幼体的生长发育较快,成活率和变态率仍可达到较高的水平。这几种单胞藻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14~18℃,与育苗前期水温相吻合,因此是刺参育苗前期和控温育苗期间耳状幼体的重要饵料来源,可单独投喂,但与角毛藻和盐藻搭配投喂效果更好。 3、慎用饵料:主要是金藻类,如湛江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3011等。耳状幼体摄食这几种饵料后,消化能力弱,摄入后大多呈完整藻体排出体外,且胃液色淡。幼体以摄食金藻类为主时,往往前期生长发育尚可,但从中耳幼体期开始,幼体胃容易出现萎缩甚至糜烂的现象。故此类饵料不宜长期单独投喂,但与盐藻、角毛藻搭配投喂效果很好。 4、不适饵料:除上述几个品种以外的其它常见单胞藻多为不适饵料,如扁藻、小球藻、微绿藻等,使用效果最差。 (2)代用饵料 在人工育苗室中往往单胞藻饵料不足(亦可以先用“单胞藻生长素”培养),适当搭配代用饵料,同样可以取得好的育苗效果。目前常用的代用饵料主要有海洋红酵母、“破壁酵母”、“生物多糖”、鼠尾藻等大型海藻磨碎液等。 海洋红酵母个体小,一般3~6 um,悬浮性强,不易下沉,有利于幼体摄食。耳状幼体摄食后,酵母细胞在胃内分布均匀,能随胃液的流动而不停地旋转,在胃与肠交界处,酵母细胞体轮廓不清,相互粘连成团,明显已被消化。喂单胞藻辅以海洋红酵母,可加速幼体生长,提高变态率。在育苗生产中,有的育苗场单纯投喂海洋红酵母有时也可获得较好的培育效果,而大多情况下单独投喂难以取得育苗成功,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海区或同一海区的不同时段水中所含理化因子与天然饵料的丰度及种类的不同有关。 “破壁酵母”、“生物多糖”个体大小为5~10um,在增氧或搅池的情况下,能长时间悬浮于水体中,幼体易于捕食,并且消化、吸收也较快。 2.投饵量 不同发育阶段的幼体,对饵料的需求量不同,同一发育阶段的幼体摄食不同品种的饵料,投饵量也不完全相同。 投喂单胞藻饵料,初耳幼体每日投饵2~3次,日投饵量2万个细胞/ml左右;中耳幼体每日投饵3~4次,日投饵量2~3万个细胞/ml;大耳幼体每日投饵4~6次,日投饵量4万个细胞/ml左右。 代用饵料的投喂量,根据与单胞藻量的搭配比例灵活掌握。一般日投喂量,海洋酵母3~5ml/m3水体(密度为100×108个/ml),“破壁酵母”、“生物多糖”为1~2g/m3水体。鼠尾藻磨碎液要预先处理,粉碎机粉碎后,用200目筛绢过滤处理后投喂,日投喂量为2~4g/m3水体。 在生产上,投饵量可通过镜检幼体胃的饱满度和培育池水中的残饵量具体掌握。一般来说,投饵前取样观察,幼体胃内有1/3~1/2空间有饵料,胃液色浓,胃形饱满,表明投饵量合适。若发现幼体胃内饵料量减少,胃液色淡,则表明饵料缺乏,需加大投饵量。或投饵前在10×10倍显微镜下观察培育水体单胞藻量,一个视野有1~3个饵料细胞,表明投饵量适宜,可维持原量,若水中基本见不到饵料,则说明投饵太少,反之则是投饵过多。 3.投饵注意事项 (1)注意饵料质量 投饵前必须针对以下几方面的质量标准进行镜检,符合质量要求的饵料才能投喂。 1饵料浓度:一般来说,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的密度要在200万个细胞/ml以上,角毛藻、盐藻、金藻的密度要达到100万个细胞/ml以上。单胞藻密度过稀,一般不宜投喂,即使投喂的话,也不能单纯为了达到要求的饵料数量而投大量藻液。日投喂藻液量一般不应超过培育水体的5%,因为藻液中存在对幼体有害的物质。 2原生动物的污染情况:质量好的单胞藻饵料基本无原生动物或原生动物极少,在10×10倍显微镜下,一个视野面原生动物不超过3个。若原生动物污染严重,则表明饵料质量低劣,尽量不喂或少喂。 3藻液新鲜度:新鲜饵料藻体生长正常,无沉淀,无结块,无老化藻体。若在水泥池正常情况下培养,从接种开始7~10天后仍未投喂的话,要加新水继续培养,以避免老化。长期放置的老化藻种,即使密度很大、无污染,也不宜使用,因为老化藻种往往有危害刺参幼体的生物毒素存在,大量投喂可导致耳状幼体烂胃。 (2)注意饵料的营养搭配 多种饵料搭配好于投单一品种饵料。有试验表明,两种以上适宜饵料混合投喂比单纯投喂其中一种饵料出苗率提高2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多种饵料的混合投喂使单一饵料间的营养缺陷得以相互补充,更好地满足了幼体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如“海参多维”、“免疫促生长素”、“快大壮”、“海参复合预混料”等。 (3)注意投饵方法 以少投勤投为宜,若一次投喂量过大尤其是不易消化的饵料投喂量过大,极易引起幼虫胃萎缩、溃烂。 (三)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的目标,就是根据刺参幼体对各项理化因子的需求,采取适当措施,使水环境控制在适宜幼体生长发育的最佳水平。 1、换水 换水是改善水质的最常用、最直接的办法。 (1)换水方法 目前换水起始时间和换水方法多种多样。大多在初耳幼体入池时,培育池先加水约1/2,幼体入池后的前2~3天内,由于水质比较新鲜,投饵量与幼体代谢产物少,每天只添水不排水,逐渐加满池后再开始换水。也有的在初耳幼体入池后第二天即开始换水。还可以采用流水培育法,即从初耳幼体入池后,从培育池一端进水,从另一端排水,但在投饵后数小时不能流水。排水时通常用网箱、滤鼓和过滤棒等工具。 A、网箱换水 网箱以200目或260目筛绢制成,形状多为方形。网箱的高度以高出培育池水面10cm为宜,边长50~60cm。网箱框架可以硬质塑料管或钢筋焊接而成,框架规格略大于网箱规格。将网箱放入培育池一边,插入虹吸管后往池外吸水。 B、滤鼓换水 滤鼓用直径20~25cm、长25~30cm的塑料管制成,两边封扎上200目或260目筛绢,管中部插入一直径3~5cm的细塑料管,在细管上插入软管后往外吸水。 (2)换水量 一般每日换水1~2次,前期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1/4~1/3,后期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1/2左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视水质状况适当增减。流水培育法,因流水时间较长,流速缓慢,幼体贴附筛绢壁上的情况不严重,能减少幼体的机械损伤,前期日流水量可控制在100%左右,后期增至100~200%。另外,若投喂代用饵料较多,易败坏水质,则应适当增加换水量。 2、增氧与搅池 在静水条件下幼体易长时间大量密集于水的表层,易造成局部水体水质条件恶化,导致幼体发育不良。因此通常采取增氧和搅池的方法,既可保持幼体在池内均匀分布,又补充了池水中氧的消耗。 按池底面积计一般每2~3m2布一个散气石,连续增氧,鼓起的气泡要细小,气泡石应在80目以上,使水面呈微波状即可。忌增氧量过大,否则易冲起池底沉积的污物,败坏水质,还能使幼体上下剧烈滚动,造成损伤。同时,气量过大,幼体还容易吞食气泡,发生气泡病,造成幼体死亡。 若培育水体不大或幼虫密度较小,也可不增氧,采取搅池的方法。一般每0.5个小时搅池一次,用搅耙在池水的中、上层轻轻搅动,使幼体分布趋向均匀。也可搅池和增氧相结合进行。 3.吸底和倒池 幼体新陈代谢产生的排泄物、老化沉积的残饵、死亡幼体残骸、海水中悬浮物质的沉积以及培育池中繁生的原生动物、底栖生物等,长时间大量沉积很容易败坏水质、孳生细菌。一般采取吸底和倒池的方法清除,还可以用“底质改良剂”、“水易修”进行处理,节省吸底和倒池的次数和时间。 (四)幼体发育正常与否的检测与判定 浮游阶段幼体生命力脆弱,属于死亡高峰期,发育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育苗生产的成败。幼体发育正常与否的判定,可参照以下指标: 1、体长增长 耳状幼体的正常体长范围,初耳幼体450~600um,中耳幼体600~800um,大耳幼体800~1000um。日体长增长平均为50um左右,若明显低于50um,则属不正常。 2、外部形态 耳状幼体左右对称,前后比例适宜。幼体臂随着发育,日渐粗壮、突出、弯曲明显,否则为畸形幼体,多易夭折。 3、胃的形态 耳状幼体胃的正常形态为梨形,丰满,胃壁薄、清晰、透明,胃液颜色较深,显微镜下可见饵料随食道有节律地收缩不断进入胃内,经消化的饵料,由肠道排出体外。若胃壁增厚、粗糙,胃形狭窄萎缩,模糊不清,或较长时间空胃,应立即分析查找原因,否则将迅速恶化,甚至在短时间溃烂。 4、水体腔发育 初耳幼体胃的侧上方有一圆囊状体水体腔,到了中耳幼体变为拉长的囊状并分为前后两个腔,随着幼体不断发育,后面的一个腔逐渐形成半环状构造,围绕在食道周围。大耳幼体水体腔出现2~3个凹,凹面向着食道,凸面向外侧。发育至大耳幼体后期,出现指状五触手原基和辐射水管原基。若水体腔发育迟缓或不发育,则属不正常。 5、球状体出现 大耳幼体后期,躯体两侧出现大小相似、对称透明的5对球状体。若球状体大小不一,或始终发育不到5对,则表明幼体发育不正常。 6、樽形幼体 大耳幼体末期,幼体急剧缩短为原体长的1/2~1/3,身体由透明逐渐变为不透明,此时球状体仍清晰可见,幼体出现5条明显的纤毛环。 7、五触手幼体 此期主要特征是5个指状触手可以从前端自由伸出。樽形幼体和五触手幼体之间持续时间不长,一般1~2天,只要耳状幼体发育变态正常,樽形幼体和五触手幼体多数能变态为稚参。 11. 小型拖网渔船图片流网渔船和拖网渔船基本上都差不多,无论是拖网船,流网船结构,大小,抗风浪能力,马力大小,两者之间相差无几,但是捕捞许可证及各渔船证件必须办齐,各类救生,消防设备齐全。唯有不同就是拖网和流网作业流程不一样,拖网是把沉入海底,靠船上马达推动拖网船前走,鱼网跟着渔船前行而扑鱼,流网渔船把网撒在海里,鱼网展开,等鱼闯在鱼网上,也叫守株待鱼,所以说流网,拖网就是作业流程不同而已,其它相差无几。 |
江南造船厂在哪里? |
2024-03-12
|
查看详情 >> |
光租服务与干租服务的区别? |
2024-03-12
|
查看详情 >> |
中国三大造船厂是谁? |
2024-03-12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