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朝时期的海军编制和战舰都是什么?清朝时期的海军编制和战舰都是什么?北海舰队 北海舰队的海上防区为:连云港以北的黄海海域和渤海湾。 主要任务: ①保卫首都的海上门户; ②警戒美日韩军事联盟对中国的海上威胁。 驱逐舰 ⑴“旅沪”级导弹驱逐舰 标准排水量4200吨,柴燃动力55000/8840马力,航速31节。 4座4联C803反舰导弹发射架,1座8联法制“海响尾蛇”防空导弹 发射架,1座100毫米双管法制紧凑主炮,4座37毫米双管自动防 空炮,2座3联324毫米意大利“白头”鱼雷发射管,2座12联反潜 火箭和深水炸弹。可搭载和停放2架Z-9直升机。 112舰(哈尔滨号) 113舰(青岛号) 113舰采用的燃气轮机(乌克兰制)与112舰不同,这可从烟 囱的不同看出;113舰的防空导弹应是仿“海响尾蛇”的海红-7 。 ⑵“051C”大型导弹驱逐舰(未完工) 国外传媒称之为“中华俄式神盾”,排水量7000~8000吨, 配备SA-N-6(里夫)舰空导弹系统,能为舰队提供90千米以外的 区域防空保护。 115 还将有一艘姊妹舰(116)。北海舰队担负着保卫首都 的重任,115舰、116舰的职责应该是陆基防空火力的延伸。 ⑶“旅大”级导弹驱逐舰 105舰(济南号) 105舰拆除了后甲板的主炮和防空炮,加装了直升飞机平台 和机库,可搭载2架直九反潜直升机。这是“旅大”级导弹驱逐 舰中唯一一艘能够搭载直升机的。 109舰(开封号) 109舰首先改装8联“海响尾蛇”(或HHQ-7)防空导弹;此 后又改装4座4联C802舰舰导弹和新37毫米近防炮。其反舰、防空 能力大大提高。 110舰(大连号) 自109舰改装后,110舰也进行了类似的改装。 护卫舰 ⑴“江卫Ⅱ”级护卫舰 “江卫Ⅱ”级护卫舰是我海军现役护卫舰中较现代化的舰艇 ,仍在不断地改进。 524舰(莆田号) ⑵“江湖IV”级护卫舰 “江湖IV”级护卫舰是“江湖Ⅱ”级大幅改良的带有试验性 的反潜型护卫舰。该舰取消了后主炮、2号反舰导弹发射架和尾 部的两座防空高炮,增设直升机机库和起降平台,可搭载一架直 -9多用途直升机。前主炮更换为1座法国T100C紧凑型100毫米单 管自动舰炮;加装2座意大利A244/S三联鱼雷发射装置。 544舰(四平号) 其它 92年以前,我国的全部核潜艇均部署在北海舰队。此后,陆 续调走了几艘核潜艇给东海和南海舰队。但北海舰队仍拥有我国 最强大的的核潜艇编队,据估计目前仍有6艘在役,有一艘093第 二代新型核攻击性潜艇在北海舰队进行各种试验,尚未进入现役 ,将来该新艇是否会配置给北海舰队,还不好说。 北海舰队拥有的最好的常规潜艇是035型“明级”,共有I型 和改进型13艘。 我国目前唯一的1艘国防动员船“世昌号”(舷号82)和综 合实验船970号均在北海舰队,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船北运575(太 仓号),远洋打捞救生船北救121(长兴岛号)。 东海舰队 东海舰队的海上防区为:台湾海峡南端(广东省南澳岛至台 湾省猫鼻头连线)以北、连云港以南的东海和黄海海域。 该区域恰好涵盖台湾海峡,所以在军事上遏制台独,战时从 海上封锁或进攻台湾、金门、澎湖等应该是东海舰队的主要作战 目标。 驱逐舰 ⑴“现代”级导弹驱逐舰 标准排水量6500吨,2台蒸气轮机/10000马力,最高航速32 节。2座四联反舰导弹发射架(8枚SS-N-22“日炙”反舰导弹) ,2座9M38(SA-N-7“牛虻”)防空导弹发射架,2座130毫米 AK130双管主炮,4座30毫米AK630六管防空炮,4座533毫米鱼雷 发射管,2座RBU-1000反潜火箭发射器,搭载卡-28反潜直升机1 架。 136舰(杭州号) 137舰(福州号) 138舰(泰州号) 139舰(正在俄罗斯建造) 护卫舰 ⑴“054”型隐身护卫舰 配备1座仿法国T100C紧凑型100毫米单管自动舰炮,4座俄 制AK-630近程防御炮;2座4联装C-803导弹发射架,1座8联装HQ -7(或FM-90N)对空导弹发射架;2座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 。 525舰(马鞍山号) 526舰(温州号) ⑵“江卫Ⅱ”级导弹护卫舰 521舰(嘉兴号) 522舰(连云港号) 527舰(舰名不详) 528舰(舰名不详) ⑶“江卫Ⅰ”级导弹护卫舰 满载排水量2250吨,2台改进的18E390VA柴油机,最高航速 26节。2座三联装C801导弹发射架,1座6联装HQ-61舰空导弹发射 架,1座79A式100毫米双管主炮,4座76A式37毫米双管全自动防 空火炮,2座六联装反潜火箭发射装置。有直升机机库和起降平 台。 539舰(安庆号) 540舰(淮南号) 541舰(淮北号) 542舰(铜陵号) 东海舰队另有“江湖”级护卫舰7艘,“江湖Ⅱ”级护卫舰2 艘。护卫舰是东海舰队的主力舰种,拥有我国现役的自行设计的 各个型号,品种最为齐全。 其它 东海舰队拥有两艘“汉”级攻击型核潜艇,四艘kilo级常规 动力潜艇,两艘“宋”级常规动力潜艇,12艘“明”级艇。就常 规潜艇而言,东海舰队是三大舰队中潜艇实力最强的舰队。 南海舰队 南海舰队的海上防区为:广东省南澳岛以南直达曾母暗沙的 广阔南中国海水域,地理上包括北部湾以及东沙、西沙、中沙、 南沙群岛等中国的岛屿和海洋领土。 南海舰队是三大舰队中防御海区面积最大的舰队。 驱逐舰 ⑴“旅海”级导弹驱逐舰 标准排水量5000吨,最高航速30节。4座双联C-803反舰导 弹发射架,1座8联红旗-7防空导弹发射架,1座双管100毫米隐形 主炮,4座37毫米双管自动防空炮,2座3联324毫米鱼雷发射管, 可搭载和停放2架Z-9直升机。 167舰(深圳号) ⑵“052B”多用途驱逐舰 标准排量约7000吨,柴燃动力,航速 二、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是谁提出的?邓小平 1984年10月,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远征南极前夕,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题词,并于1988年11月为中国南极中山站亲笔题写站名。 1984年10月8日,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正式成立。在考察队出发前,邓小平挥笔写下“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题词。这给予了考察队员极大的信心和鼓励,响亮地吹起了“向南极进军”的号角!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船编队“向阳红10”号远洋科考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奔赴万里之遥的南极。历经40天的海上漂泊,12月30日,考察队登上了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中国人第一次将五星红旗插在了南极洲。 随后,科考队队员顶风冒雪、日夜奋战,仅用时27天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创造了南极考察史上的一个奇迹。 1985年2月20日上午,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在大雪纷飞中举行。站区包括两栋360平方米的考察用房、4栋辅助房、1座气象站和4个20米高的通信铁塔。 三、中国的船只何时驶入南极圈的?1984年11月20日 我国首次赴南极洲考察船队启航。 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赴南大洋、南极洲考察队启航出征。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举行隆重的启航仪式。海军政委李耀文、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分别将五星红旗、镌有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题词的铜匾和“中国南极长城站”铜质标授给考察队。 11月20日,“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并肩昂首停靠在黄浦江边,两船主副桅上按照航海的最高礼仪挂“满旗”,向祖国和人民致敬。10点05分,南极考察编队总指挥、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德鸿向领导请示启航,指挥台上一声令下,汽笛长鸣,考察船在鼓乐声和鞭炮声中徐徐离开码头,驶向黄浦江口。 按照计划,南极洲考察船队以18节(每小时18海里)的速度不间断地驶往太平洋彼岸。编队将于12月中旬抵达阿根廷南端火地岛上的乌斯怀五港,经短期停留后直插南极半岛,1985年1月到达目的地。 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是1984年10月8日上午在北京成立的。这支考察队在南极半岛地区的亘古荒原上建立我国第一个夏季科学考察站,并开展对南极的多学科综合考察工作。 我国进行的首次南极科学考察,包括两大部分:南极设站及考察、南大洋考察。将有数百名航海人员、科学工作者及施工人员分乘两艘万吨级远洋轮参加这项远涉重洋的壮举。有关方面已经组成了这次考察的指挥机构,由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德宏担任总指挥。担负南极登陆建站及科学考察工作的南极考察队由50人组成,他们分别来自10余个部门的20多个单位,年龄最大的55岁,最年轻的只有19岁,绝大多数是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 自从1492年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世界上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的探险家、生物学家、海洋学家和地质学家,远渡重洋,冒着生命危险,终于在地球的最南端找到了“南方大陆”——南极洲。 对南极的探险,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帆船探险时代、英雄探险时代、航空考察时代和常年考察站考察时代。 帆船探险时代是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在1772年至1775年期间,第一个环绕南极航行一周,在他以后,又有不少国家的探险家驾船越过险滩暗礁,向南极洲进行探险。 英雄探险时代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时期,澳大利亚探险家道格拉斯·莫森,最先登上南极大陆。他在1907年11月,第一个到达了南极极点。后来,他亲自组织和领导了2支南极探险队,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并第一次在南极大陆使用无线电波通讯。如今屹立在南极大陆上的澳大利亚莫森站,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探险家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航空考察时代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探险家查理德·伯德,在1929年11月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越南极点,并进行了大量的航空测量工作,取得了不少珍贵资料。 常年考察站考察时代,是从20世纪40年代直到现在。据报道,现在世界上已有26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和100多个夏季考察站,目前,各国仍在争先恐后地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资源富集地区建立基地,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和研究。 四、中国南极历史?1980年初,中国派董兆乾、张青松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至1984年,先后派出40名科学工作者分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和日本等国的南极站参加度夏和越冬考察,并参加1981年1~3月首次国际南大洋生物系统和资源考察等国际考察活动。 1984~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派出由南大洋考察队、南极洲考察队、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调查船和J121号打捞救生船所组成的南极考察编队,共有591人参加考察,以陈德鸿为总指挥,进行考察活动,航程 26433.7海里,历时142天。向阳红10号曾进入南极圈内的南极半岛附近海域考察,有36人登上雷克鲁斯角;南大洋考察队进行了磷虾资源和环境状况的多学科调查;南极洲考察队进行了生物、地质、地貌、高层大气物理、地震、气象、测绘和海洋科学等领域的考察。 1985年2月20日,首次在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为常年(越冬)站,站址在南纬62°12′59″,西经58°57′52″处。 1989年2月26日,在东南极大陆普里兹湾边的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站,其坐标为南纬69°22′24″、东经76° 22′40″。到1992年中国已先后开展了9次南极科学考察。此后基本上每年一次。 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建立了中国南极昆仑站,其坐标为南纬80°25'01"、东经77°06'58",这也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 2020年,首次有民间私人科考团队自行参与南极科考。 五、他从海底中生还原文?他从海底生还 一个普通船员,随着沉船落在海底,苦熬125小时,竟然出现奇迹—— 张书通被困海底125小时得救生还,有人说是个奇迹;然而,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创造这一奇迹的人们。 黄 海 沉 船 6月18日,黄海大雾弥漫。 这种海上大雾,叫“平流雾”,是海洋的“瘟疫”。它不仅使海面能见度不到二海里,而且能使雷达失灵。 12点35分,正在青岛海区胶州湾海面作业的天津航道局“津航浚102号”万吨挖泥船,大雾中突然被一个疾驰而来的庞然大物——“鲁海15号”集装箱货轮撞翻! 船身在震颤中迅速倾斜下沉! 机敏的电报员立即向青岛、向天津、向北海发出紧急求救信号。 哪料到,倾斜的船体像炒勺翻扣那样,疾速向海底扎去。电报员和一些船员来不及穿救生衣,就被甩入大海。 正在海面上捕捞作业的“鲁捞渔716”船,闻讯第一个驶向出事现场。只见落水的102号船船员们在海水中点点散散地拼命挣扎着。有时,一层海浪打过来,把他们卷进去,复又飘上来,又打下去,个个危险万分。“鲁捞渔716”船员们奋力抢救,费了很大劲,才营救上20名落水船员。 浓雾越来越大,天水一色,什么也看不见。渔船继续艰难地在海面上搜索。突然不远处漂过来一个人。船长吕良桨和大副吕良喜甩出打有活结的绳套,把落水人拉了上来,一看,此人脸色苍白,口吐白沫,肚子鼓得老大。是“102号”船长刘文强。吕良桨立刻命几个渔民轮流给他做人工呼吸。当轮到第四个人做人工呼吸时,刘文强终于“呀”的一声,吐出了胸膛中最后的溺水。然后,很快把他和其他遇救船员用救护车送往青岛港务局医院。 12时50分,海军北海舰队司令部作战指挥部接到“请求海军火速救援”的电话。 13时20分,北海舰队派出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救捞大队”称号的“北救164”潜水工作船,奔赴出事海域。这艘潜水工作船曾抢救和打捞过50余艘国内外沉船。当他们抵达现场时,102号船只露出一点船尾舵和推进器,而且,还在缓缓下沉。 潜水中队队长李俊文急忙跳到沉下去的船底上,用一把铁扳手,用力砸船壳,叩问船内是否有人?在海浪涛声中,他似乎听到船内有人敲击回答。 船还在下沉,潜水员马立水迅速潜入海水中。他在沉船外,拔出潜水刀,“当当当”敲击船体。然后,侧过身来,将头盔紧贴船体,细听船内有没有反响。这样敲了许久,无任何回音。他又游到沉船尾轴处,用10多公斤重的潜水鞋“咚咚”猛踢船体。突然,意外地从沉船深处传来微弱的两下回音:“当!当!” 这两响微音,立即触动了马立水周身的神经。他怕自己听错了,又“咚咚”猛踢了两脚,仔细一听,又传来两声微弱的回音:“当!当!”他再次猛踢了一下,再次传来三声回音:“当!当!当!” 片刻,马立水周身血液都要沸腾了!他立刻用潜水电话向岸上大声报告道:“有活人!有活人!” 北海舰队首长立即命令:“增加援救力量,尽快救出海底活人!” 然而,所有的救援措施在船体下沉时是无法实施的。16名潜水员眼睁睁地看着无情的大海完全吞没了102号船。 这时,雾没散,天又下起雨。茫茫的大海上,雨点一阵紧似一阵。一会儿,山东省副省长李春亭率省交通厅负责人赶来了。 过了一会儿,青岛市市长俞正声赶来了。 又过了一会儿,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马辛春中将、参谋长姜可续少将赶来了。 当天夜里,天津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马占鳌、国家交通部有关负责人相继从天津、北京赶来了。 他们在现场的岸上临时成立了海上救助指挥部,组织了20多艘救援船,在出事现场及其附近反复进行了十几次搜索,在海面又救起10名船员。连同“鲁捞渔716号”船搭救的,共救出31名落水船员。这就是说,“津航浚102号”船39名船员中,8名失踪了。那么,扣在沉船舱中还有几个人呢? 海上救助指挥部的同志彻夜未眠,经研究决定:潜水搭救沉船内的遇险者。 海 底 寻 人 说起海底救人,谈何容易?! 102号沉船是一艘庞大而结构复杂的万吨级工程船。它翻扣海底,船内空间位置颠倒错位,通路统统堵塞,幸存者呆在哪里?即使探知他在何处,又怎能找到? 如果找到了幸存者,又怎使他不致被水溺死而安全地穿过23米深海上岸? 根据世界海难救助史记载,在深水蒙难3天者,救上岸来,无一生存。退一步讲,即使死不了,由于精神的崩溃,亦会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或由于血液含氮严重过量而造成高位截瘫残废。 难题困扰着前来营救的人们! 又一个不眠之夜。海上救助指挥部根据沉船状况、海水流速和气象情况,制定出一套抢险救人的方案:第一步清障找人;第二步请各方面专家共同研究稳妥的出水方案;第三步研究国外有关资料,做好时间短又安全的治疗抢救准备。 目前,最紧要的是找到沉海的船员。 雾茫茫,雨霏霏。在风浪滔天的海面上,清障找人的潜水战斗打响了。 每一次下潜,潜水员都面临着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潜水中队长李俊文身先士卒,第一个潜入海底,在湍急的水流中,奋力游动,向沉船靠近。 他顺着船体探摸着,突然摸到了机舱门。黑暗中,他的眼睛一亮,凭经验发现了气垫层。 气垫层,是指物体在水下由于压力关系形成的一定空间。102号船突然180度翻扣,形成了较大的气垫层,如同突然把空杯子扣入水盆中会出现短时间未进水的空气层一样,可以为幸存者提供喘息之机。 有气垫层,就可能有幸存者。这一发现使李俊文惊喜万分,他忘记了自己拖带的沉重供气管,在机舱门口,杂乱的堆积物卡住了供气管,使他突然进出不得。挣扎中,他的潜水电话线又被割断,无奈,只得返回水面。 气垫层内是否有人?李俊文为自己未能进去看个究竟而后悔不已,上船后,竟趴在床上失声痛哭。 潜水中队政委殷书华又带领4名潜水员下去了。 翻扣倒置的沉船内,不仅黑咕隆咚,而且船里仪器物件都在水中堆积移位,有的铁管倒悬,像一把把悬挂的利剑;有的设备、家具垒罗,堵塞了门窗、通道……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他们在黑暗中,凭着微弱的冷光管的灯光,钻到这儿,钻到那儿,到处寻找着遇难的弟兄。 突然,一名新战士的潜水服被角铁割破了,海水立刻灌进来,他呛了两口水。殷书华赶快指导着那位战士自救出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潜水员们心如火焚。要摸遍上千平方米的船舱,他们干一个月也完不成。他们只好暂时上来。 这时,从天津赶来的102号船轮机长凭记忆画出船内各机舱位置图及管路。指挥部决定:先攻辅机舱! 潜水员又下水了。按潜水规定,一个潜水员在24小时内只可下潜一次,20米深处一次下潜时间不能超过90分钟,这是国际潜水极限。然而,我们的潜水员们下潜时间,都超过二三个小时。 3天3夜的轮翻下潜,潜水员已处于极度疲乏当中…… 20日20时30分,副中队长娄仁庆穿着75公斤重潜水衣,又一次潜入沉船。他一边清理乱七八糟的“路障”,一边拖带着几十公斤重的供气管和信号绳,在漆黑的船舱中艰难地挪动着。 3个小时过去了,他终于打开了通往机舱的路,又是一阵紧张的搜索,他从水下报告:“辅机舱内没有人!” 负责监听的潜水员也报告:“船内敲打声听不见了。” 具体负责这次救援工作的北海舰队中校大队长李振山的心,一下子收紧了。海底情况瞬息万变,会不会是幸存者精神崩溃,出了什么意外?他看了看表:已是21日凌晨3时55分,102号船翻沉已经60多个小时了。 生 死 搏 斗 正当潜水员舍生忘死寻找幸存者时,一个顽强的幸存者,正在23米深的海底沉船内进行着生与死的搏斗。 这个幸存者叫张书通,37岁,是102号船的电工。 6月18日中午,张书通正在船上休班睡觉,撞船的巨响把他从睡梦中惊醒,他马上飞奔自己的岗位——主机舱,在船倾沉的那几分钟里,他关上水密门,又关好浮力舱。 此时,他已无法进房间取救生衣了,便抓住走廊的栏杆向外走,一把没抓住,被轰然涌进来的海水冲走了……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他醒过来,周围一片漆黑。是命运的安排?还是求生的本能?他发现自己双手紧紧地抓住一根管子,脑袋正好露出水面。他赶紧顺着管子爬到铁架子上,浸泡在海水里的身体冻得瑟瑟发抖,于是便摸到一盘水龙带,缠在身上取暖。 从不远处传来的空气瓶“吱吱”漏气的声音,他判定自己又回到了主机舱。 这里,曾经是他那么熟悉而且热爱的地方,现在却变得如此陌生、恐怖,脚下是海水,水面浮着厚厚一层机油,仿佛随时要张开黑乎乎的大口将他吞噬;周围,没有一点光亮,除了他坐着的铁架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依靠。平生,他第一次强烈地体味到“孤独”二字的滋味。 人类特有的求生愿望支持着他。“我要让外边的人知道我还活着!”他脱下脚上带有铁头的大头鞋,在船壳上猛敲:“当!当!当!”鞋敲坏了,他又摸到6根电焊条扎成一捆,不停地“当当当”敲着。 陪伴他的只有寒冷、黑暗、饥渴! 敲了停,停了敲,60多个小时过去了,张书通又饿、又累、又冷、又困,但死亡的恐惧使他不敢睡觉。他多么希望能有一团火,一束光亮,或者隔着海水看一看星星,但这根本不可能,周围是无尽的黑暗。 “难道我就这样死去了?我才37岁,生命的火焰正旺的时候,还有多少事要做啊!”他想起温柔的妻子,心里一阵酸痛。 结婚10来年,自己奔波于海上,把孩子、老人,全都推给了她,没有尽到丈夫的职责。他又想起儿子,可爱的小顺顺……他不禁喃喃自语:“不!我不能死!” 当他听到船体外传来回击声时,崩紧的心稍轻松一些:“外边的人一定会找我,这声响就是对我的呼唤!”他在船上学过自救常识,以前又爱看航海杂志。现在,这些知识都有用了。他用力憋住尿,减少热量流失…… 希 望 之 光 3天3夜,他坐在铁架子上,没进一滴水,没吃一粒米,也不敢打一个盹儿,那捆电焊条还攥在手里,然而再没有举起它的力量…… 正当张书通在海底苦苦等待的时候,素有“水下探摸专家”之称的士官任海明,乘潮汐中最后一次潜水机会,又潜入海底。 沉船内可以容人的各个房间和部位都被找遍了,现在只剩下主机舱。 任海明顶着激流奋力潜入沉船,在船的“天花板”上一点一点往前挪蹭着。他爬过外走廊,蹭过内通道,漆黑的船舱没有一点声响,只有他碰到路障的“叮当”声。他手中举着的冷光管,在水下发出蓝莹莹的光。 突然,他被绊了一下,借冷光管微弱的光亮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具横卧在地的尸体,被一堆仪器压住了。任海明把杂物仪器清理干净,看看遇难者再无生还的希望,又继续往前摸。 此时,他头晕腿麻,再也拖不动身后的供气管了。他只想躺一会儿,歇一下…… “幸存者在等着我。”他咬咬牙,一点儿、一点儿地向前爬。 顺着一根铁管,他发现有梯子,顺着梯子摸过来。 “这里有气垫层!”任海明一阵高兴。 这一发现使任海明浑身又有了力气。为便于观察,他关上头盔里“吱吱”响的供气,不顾会窒息自己的危险,向前摸去。 昏沉沉的张书通,突然听到一阵“咕噜噜”的声响。在这死一般的沉寂的海底,每一点声响都给他带来生的希望,他用力睁开眼睛,在黑暗中看到不远处有一点蓝莹莹的光亮。 “快来救我!”他本能地拼命呼喊。然而,干涩的嗓子发不出一点声音。他想往亮处奔去,可浑身无力,手脚都不听指挥。 “我要让他看见我,一定让他看见我!”张书通心里明白,如果营救的人没有发现他,人们就不会再到这里来了,这是他最后的生存希望。他竭尽全力向亮处爬过去。 爬一寸,就靠近生一寸;挪一点儿,活的希望就大一点儿。他拼尽全力,终于喊出了:“我在这儿!” 任海明欣喜若狂,冷光管微弱的亮光下,他看到一个满身满脸黑乎乎的人,蜷缩在铁架子上,并传来沙哑的天津口音:“我饿……我冷……快救我出去……” 声音通过潜水电话传声器传到“北救164”船上。甲板上沸腾了。大队长李振山马上发出命令:“赶快给水下送食物!” 后甲板上一位战士喊了一声:“以命换命!救出张书通!”这句话立刻被写在小黑板上。后来,这句话竟成了潜水战士们的行动口号! 海底沉船主机舱内,任海明把信号绳固定在张书通附近的铁管上。 张书通嘴唇干裂,浑身颤抖,88小时水米没沾牙,黑暗、寒冷和恐惧的折磨,使他几乎奄奄一息。 任海明抱住他:“你要沉住气,我们马上就给你送吃的,你可得坚持住!” 张书通哽咽着:“好……好……” 任海明心如刀绞,虽然找到了张书通,却不能马上把他救出去。张书通不会游泳,更不会潜水。眼下,他已逐渐适应了深海水下每平方厘米3公斤的气压。如果此刻贸然把他带到海上,几分钟内,他适应不了上面每平方厘米1公斤气压的环境,快速的气压变化,会使他肺脏炸破。 任海明安慰了他一番,又举起冷光管查看这个支撑了张书通3个昼夜生命的环境:张书通蜷缩在主机舱翻过来的狭窄的过桥上,下面是海水,水面漂浮着35厘米厚的黑乎乎的机油。船体倾覆的刹那间,这里形成200立方米左右的气垫。看来,只要及时供给他水、食物、衣服,还可以维持几天。 任海明把手中的冷光管留给张书通,就返回水面了。 在沉船中苦苦煎熬了3天3夜的张书通,终于告别了黑暗。 500比1 海上救助指挥部还在加紧研究营救张书通出水的方案。 李振山以他十多年海上救险的经验深知:能不能把张书通救上来,张书通本人的情绪至关重要。以往的教训中,遇难者在极度绝望中精神崩溃,不能与营救者配合,而导致救助失败不乏其例。 李振山与请来的精神分析学家、海上救捞专家共同分析张书通的处境与心理状态,共同研究稳定他情绪的办法: 给水下送食物、饮水;给沉船内的张书通装上电灯和水下电话;派助理工程师王银桥专门守在电话旁与张书通聊天;潜水员们定时下潜,使张书通感到人下去很容易。 由著名海洋病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护小组,在海面上待命:我国首航南极最大的远洋打捞救生船也调来了,海军又调来6艘救生船只,50多名潜水员已做好充分准备。 在胶州湾海面上,军队、地方的500多人为海底一个船员的生命紧张战斗着! 沉船中苦熬了3昼夜的张书通,虽然还不知道这500比1的含义,但在冰冷的水下确实感到了温暖。 他伸出颤抖的手,打开潜水员送来的塑料包,里面有4块巧克力、一小壶生理盐水,还有一张纸条。 张书通喝了几口水,感到有了一点力气,小心翼翼地打开那张被海水浸湿的纸条: “同志,我是海军的现场指挥员,我们都在这里,一定会把你救出来,希望你要冷静,听从我们指挥……李振山。” 张书通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夺眶而出,“呜呜”哭了起来。 红色尼龙袋装的衣服又送到水下。 24伏安全电灯为他驱走了黑暗。 面包、香肠、巧克力、水,甚至报纸、杂志,一次次送到海底。 专线电话不时传来助理工程师王银桥亲切的声音: “你不要太激动。” “一次不要吃得太多。” “现在你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 …… 李振山也拿起电话机,对他说:“我叫李振山,上面很多人在救你,像你这样的情况我见的多了,救你出来很容易,你放下心吧!” 李振山虽然心里明白,以前这样的情况,还没有救出一个活的人。但是,他竭力想松弛张书通紧张的心,不得不“吹牛”。 只有经历过危难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爱的温暖、情的珍贵。一股热流流遍了全身,张书通的生命重新注入活力。他对着话筒哽咽着:“谢谢解放军,谢谢同志们,你们不要再下来了,我听话,我能坚持住。” 相互理解、相互融通的感情,温暖了张书通,也给水面上的人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6月23日中午,与张书通联系的专线电话突然中断,王银桥急坏了。潜水员下去一看,原来,张书通在500多人的卫护、照顾下,在23米水下感到安全和轻松,刚才他闭上眼睛,睡觉了…… 营 救 方 案 找到张书通,并不等于救出他,如何让他安全出水,营救人员面临着又一道难关。 6月22日中午,山东省副省长李春亭、青岛市市长俞正声、北海舰队参谋长姜可续和交通部有关负责人、天津市交委副主任马占鳌等,再次在抢险现场召开紧急会议。 出水,对不习水性、没有潜水经验的张书通来说,绝非易事。现场营救专家们提出两套方案: 一是水下电割开洞,救人出水,这种方法简捷快速;二是顺潜水通路用接力方式引导出水,这种方式路途长,波折多。 两套方案摆在各位领导同志面前,青岛市市长俞正声同意第一方案,舰队司令部也拍来电报:“同意第一方案。” 执行命令,是军人的天职。然而此刻李振山拿着电报犹豫了。 因为,有关专家提出疑虑:水下电割会产生瞬间3000摄氏度的高温,由此产生静电引起爆炸和油气燃烧怎么办?内部气体如何变化?废气进舱把张书通窒息怎么办? 生死攸关,来不得半点含糊。23日凌晨0时15分,李振山乘小艇上岸,敲响了姜可续少将的家门。 听完汇报,少将同意改变方案,然而对第二方案又不无担心。他悄悄问李振山:“你有把握吗?” 李振山回答:“有把握。” 他心想:没把握也没别的招了。 李振山随即在月光中返回现场。 出 水 时 刻 出水的时刻到了。 俞正声市长拍着李振山宽厚的肩膀,郑重地说:“现场指挥是你,所有地方船只都由你调遣,出了问题,责任不要你负,由青岛市承担!” 李振山的心头一阵热辣辣的。同志间那种由衷的信任,使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他大声发布命令:“准备!” 潜水员赵春波下水,送去为不会潜水的张书通改进的轻潜水装具,并教他如何潜水,如何在水中呼吸,遇到险情怎样自救排除。 张书通学得很认真。 水面上,接力引导出水的准备停当,一切人马装备都是两套。预计从出水到进入救生船上的高压氧舱,一共约15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张书通的生命难以保障。 这真是千钧一发的关头! 23日16时35分,海面流速每小时10华里,在这样的流速中潜水,难度相当大。我国一级潜水员、潜水工程师汤东征,从容地潜入急流中,他肩负拖带引导张书通钻出沉船的重任。 18时03分,汤东征拖着张书通离开主机舱。 18时06分,汤东征在主机舱口,把张书通交给第二救护员殷书华。 18时07分,殷书华抱着张书通顺利出水。 18时08分,救生艇把张书通迅速送往J121远洋打捞救生船的高压氧舱。 进入高压氧舱前后一共用了8分钟。潜水员们冒着自己会因上升过快而导致终生残疾的危险,为张书通的生命抢回了关键的7分钟! 新 的 战 斗 载着张书通和抢救医疗小组的快艇,像一片树叶,在大海中飘摇不定。快艇驶到J121救生船下,数百公斤重的吊塔钩垂下,将快艇“呼”的一下子带上几十米高的甲板。 剥下潜水衣的张书通,眼睛眨了几下,李振山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拉住抢救医疗小组专家杨安全主任的手:“活着的张书通交给你了,下边看你的……” 杨安全顾不上回答,立即随病人进高压氧舱检查、抢救。 作为海洋病专家的杨安全明白,死神还没有放开张书通。他刚才眨眼睛,只不过是从黑暗的海底上来后,强烈光线的条件反射。 张书通在23米深的海底滞留125小时,身体适应了每平方厘米3公斤气压的环境。他的血液里含氮气过量,如不及时排出,即使保全了生命,也会成为终身残废。 让张书通脱险,还面临着医学上的难关。 在海底5天5夜,这种实例举世罕见!目前,世界各国对有关资料都严格保密,没有现成的办法、措施可以套用。 杨安全精心制定了一个压力高度集中、加压时间尽量缩短而又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排除张书通体内过量氮气。 说得简单点,就是在高压氧舱内,把气压升高到超过海底23米的气压,让张书通体内的氮气逐渐排除,然后再逐渐减压,使他能适应正常人的生活环境。 高压氧舱内,气压已升到每平方厘米5公斤,相当于海底50米深处。 快速加压使舱内温度高达40 °C,汗水顺着医生、护士的脊背往下流,湿透了全身衣裤。呼吸都有一种烧灼感,每个人的脉搏都到了每分钟130~140下。 杨安全对几乎要晕倒的护士鲍新萍说:“马医生留下,女同志出去。”高压氧舱容不下3个人。 鲍新萍望着面色苍白、神志不清的张书通,见他病情危急,抬起疲惫的双眼,对杨主任说:“我是救护组惟一的护士,高压氧舱内许多护理工作,医生不能代替,让我留下吧!” 杨主任注视着她,信任地点点头。 按国际国内高压氧舱内护理资料分析,像张书通这样的病人,很可能高位截瘫,而判断是否截瘫的依据,就要看病人能否自行排尿。 为了早点见尿,鲍新萍在给张书通输液的同时,又一口一口喂他喝糖开水利尿。 奇迹出现了,张书通终于解出第一次尿。又是44个小时过去了,张书通终于脱离了危险。 张书通终于用自己的双腿走出了高压氧舱。 经过125小时生死搏斗,他变得更深沉了。抬头看看离别了那么久的陆地、大海、高山、白云,他感到一切是这么亲切,天是那么湛蓝,太阳那么温暖! 天津市航道局为营救张书通耗资40万元。 在我们这个国家,最宝贵的不是金钱,而是人! 六、北部山区救生艇怎么开启?玩家需要使用救生艇钥匙才可开启 救生艇位置:救生艇位于水文观测站附近,开启概率为60%左右,玩家在进入地图后可以第一时间确认下。 打开地图后,救生艇的钥匙可在水文观测站附近找到, 救生艇钥匙的耐久度只有1,每次乘坐都需要一把钥匙。注意,倘若没有钥匙,那么救生艇是无法启动的。 七、芜湖舰何时被命名?在中国海军现役的驱逐舰、护卫舰序列中,有6艘驱护舰艇是以安徽的城市命名的。它们分别是“合肥”号导弹驱逐舰和“芜湖”号、“安庆”号、“淮南”号、“淮北”号、“铜陵”号导弹护卫舰。除“芜湖”号已调入其他舰队服役外,其余各舰目前均在东海舰队服役。 根据《海军舰艇命名条例》,属于华东地区的安徽地名,由东海舰队舰艇命名时使用。按照驱逐舰、护卫舰以大、中城市命名的原则,合肥、芜湖、安庆、淮南、淮北、铜陵先后被用作人民海军新入列舰艇的命名。新舰艇入列时,由批准授名的领导机关正式授予舰名舷号,颁发《舰艇命名证书》,舰艇按照《舰艇条令》的规定举行命名典礼。舰艇命名享受“终身制”,中途一般不予更名;舰艇退役时,其舰名舷号由授予机关注销,不再授予后续舰艇。 一、“合肥”号导弹驱逐舰 “合肥”号导弹驱逐舰,舷号132,属051 型导弹驱逐舰,由上海中华造船厂制造,1979年服役。被北约称为“旅大”级的051 型导弹驱逐舰,是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自行研制装备的第一种导弹驱逐舰,至今依然是我国海军的主力舰艇。“合肥”号标准排水量3250吨,满载排水量3670吨,最高航速32节。舰长132米,宽12.8米,吃水4.6米。舰上装备2座双联装130毫米主炮,2座三联装“海鹰-2”反舰导弹发射架,另装备有反潜火箭发射器和反潜深弹发射装置等武器。“合肥”号是“旅大”级驱逐舰的第一艘改进型舰,它将基型舰上的6座57毫米和25毫米人工操瞄高炮改装为4座37毫米双联装自动高炮,并加装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中远程对空搜索雷达。自它服役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合肥”号都是中国海军最先进的驱逐舰。 “合肥”号曾在新中国海军史上写下光辉壮丽的篇章。1985年11月16日,当时海军中最先进的“合肥”号和X615油水综合补给舰组成编队,在时任东海舰队司令员的聂奎聚率领下,前往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等南亚三国进行友好访问,至1986年1月19日返回。“合肥”号编队经台湾海峡,过西沙,经中沙,穿越南海,横跨马六甲海峡,远涉印度洋,途经5个海区,穿越7个海峡,总航程1万多海里,历时65天。这是人民海军组建36年来,首次派舰出国访问,也是海军军舰首航印度洋,可以说是人民海军走向世界的处女航。从那次起,我海军先后16次派出舰艇编队,访问了亚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20多个国家。 在那次出访中,“合肥”号经受住了10级风浪的考验。印度洋素来以风高浪急著称,在印度洋10多米高的狂涛恶浪中,3000吨级的“合肥”号犹如一片风中的树叶,在波峰浪谷中艰难前行。官兵们吐得翻江倒海,但他们用绳子把自己捆在战位上,坚守岗位。X615舰上的随行摄像记者拍下了“合肥”号舰艏被排空的巨浪压入水底又昂然破浪而起的壮观画面,后来这个经典画面被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栏目编入片头,一直播放了很多年。 二、“芜湖”号导弹护卫舰 “芜湖”号是我海军第二艘以安徽地名命名的军舰。“芜湖”号导弹护卫舰,舷号536,属053H2型,1986年服役。053型导弹护卫舰被西方称为“江湖”级,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导弹护卫舰,长期以来一直是海军主力。“江湖”级在生产过程中曾多次改进,“芜湖”号则属于“江湖”级的“终极改进型”,被西方称为“江湖”Ⅲ级,在海军装备发展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芜湖”号是我国第一种全封闭型军舰,在它的舰体上再也看不到老式军舰上成排的舷窗了,核生化“三防”能力大大提高,而且是第一种加装了C-801反舰导弹的军舰,雷达也有所改进,代表了我国那个时候的国防科技水平。从“芜湖”号之后,我国生产的各型驱护舰均实现了全封闭化,并普遍装备了C-801和更先进的反舰导弹。该型军舰还曾在国际军火竞争中击败德国的MEKO-200型护卫舰,出口4艘到泰国。泰国军方声称此型舰综合作战能力为西方同级舰的85%~90%,但价格只是西方的1/4。 “芜湖”号标准排水量1700吨,满载排水量2100吨,航速30节。舰长103.2米,宽10.8米,吃水3.19米。舰上主要装备8枚射程40公里的C-801反舰导弹,2座双联装100毫米炮,4座37毫米双联装自动高炮。 三、“江卫”四兄弟 1992年和1993年,4艘被西方称为“江卫”级的新式导弹护卫舰先后服役,舷号539、540、541、542的这4艘舰分别被命名为“安庆”号、“淮南”号、“淮北”号、“铜陵”号。这种护卫舰总共只建造了4艘,并全部以安徽地名命名,这在海军舰艇命名史上是没有过的。 该级舰满载排水量2250吨,舰长111.7米?宽12.1米,吃水4.8米,主要装备有2座三联装C-801反舰导弹发射架,1座六联装“红旗-61”防空导弹发射架,一座双联装100毫米主炮,4座37毫米双联装自动高炮,一架直-9A型舰载直升机,并装备有箔条干扰诱饵发射装置。该级舰当年刚一亮相时,曾引起国际军界广泛关注。外电评论该级舰完全摆脱了过去苏式舰艇的设计思路,具有较强的综合作战能力。 “江卫”四兄弟服役后,陆续成为海军的“外交明星”。除539“安庆”舰外,其余3舰均曾代表中国海军出访国外,扬我军威,其中540“淮南”舰还曾两度出访。 1994年5月12日至24日,由540“淮南”号导弹护卫舰、166“珠海”号导弹驱逐舰、北救121“长兴岛”号远洋打捞救生船组成的舰艇编队,从青岛港启航直驶海参崴,进行了中国海军对俄罗斯的首次访问。 1995年8月9日至30日,由“淮南”号导弹护卫舰、“珠海”号导弹驱逐舰和东运615补给舰组成的舰艇编队,首次出访印度尼西亚,参加了“’95印尼国际舰队检阅”活动。为迎合当地习惯,“淮南”号此次出访将舷号由540改为548,“珠海”号也将舷号由166改成了168。 1995年8月31日至9月4日,541“淮北”号导弹护卫舰踏着一年前“淮南”舰的足迹,驶抵海参崴,参加俄罗斯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庆典活动。 1997年2月27日至3月30日,由542“铜陵”号导弹护卫舰、113“青岛”号导弹驱逐舰组成的舰艇编队,访问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三国。此次出访,是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第3次访问泰国,首次访问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舰艇编队先后跨越东海、台湾海峡、南海、泰国湾、新加坡海峡、马六甲海峡、马尼拉湾等海域,总航程近7000海里。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542“铜陵”号?它的首任舰长便是我们的安徽淮南老乡——“上天能驾机,下海能操舰”的海天骄子柏耀平。 |
应急打捞船(打捞救援船) |
2023-04-08
|
查看详情 >> |
邢台打捞船(邢台划船) |
2023-04-08
|
查看详情 >> |
手摇打捞船(打捞船水手是做什么的) |
2023-04-08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