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电气自动 > 历史造船业(我国造船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历史造船业(我国造船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0-24 04:45    点击:211   编辑:admin

1. 历史造船业

中国富强的年代曾经是什么时代

宋代

宋代!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 宋代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促成经济中心南移。基本来说宋代是世界封建时代经济发展的顶点,没有之一!并且军事实力也是最强的,历史上中国对外战争的最高胜率就是宋朝,唐朝和汉朝只是占了地理优势,对外战争胜率其实不高,宋朝被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唐朝后期对外政策不对,导致了游牧民族强大,并且汉族没地方养马,致使我们明明战争胜多败少,竟然最后还输了!让小小的蒙古及满族钻了空子!

2. 我国造船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当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这使得恢复社会秩序,增强曹魏实力。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兴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但三国食货志也指出这些水利工程许多缺乏规划,仅能收短期效果。曹魏建置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邺、洛阳等贸易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和海外有贸易往来。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值得注意的是曹魏一直无法摆脱实物交易的经济模式,少数几次的货币改革尝试都以失败收场,这可能与其国土内缺乏大规模的铜矿矿山作为基础有关。

  蜀汉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也较中原为轻。214年,刘备入蜀后,巴蜀地区财政混乱,刘巴提出铸直百钱,平衡物价,解决问题。当中五铢钱与直百钱并用,为犍为郡所铸,从中知道蜀铸钱不只在一地,而蜀钱终三国一代也一直是蜀国重要的输出品,甚至连魏国都大量流入跟通行。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护理都江堰,保障农业灌溉。蜀汉的手工业以盐、铁和织锦业等最为发达。左思《蜀都赋》中提到“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所以蜀锦能远销吴、魏二国,诸葛亮亦认为蜀锦为支持国家的重要物资。 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至蜀汉亡时,官府仍有金、银各二千斤。首都成都也是当时的商业都市之一。

  孙吴所处的江南,社会经济起步较晚,在三国时还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于这里战乱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迁居,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孙权登位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制,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纺织业方面,江南以产麻布出名,豫章郡(治所在江西省南昌市)的鸡鸣布名传千里。三吴出产“八蚕之绵”,诸暨、永安一带所产丝的质量很高。冶铸业以武昌(湖北省鄂州市)为最发达,孙权曾在开采铜矿,打造兵器。由于地处江南及海边,吴国在造船和盐业都相当发达,在海盐(今浙江嘉兴海盐)、沙中(今江苏苏州常熟)设官员,来管理这两地的盐业生产。孙吴在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设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南海、北达辽东。海上贸易亦有所兴起,孙吴的商业都市以建业(江苏省南京市)、吴郡(江苏省苏州市)、番禺(广东省广州市附近)为主,其中番禺以国外贸易为主。

3. 中国造船业历史

1、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2004年,公司的完工总量位居中国各船厂之首。2005年,成为中国第一家年造船总量突破200万载重吨的船厂。

2006年造船完工总量又达到了历史性的311.5万载重吨,接近于2000年的全国造船总量,不仅是我国率先超越300万载重吨大关的船厂,而且,还是我国唯一一家年造船总量和手持订单双双进入世界十强行列的造船企业,在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史上又矗立起了一座丰碑,被誉为“中国第一船厂”。2、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造船厂):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大型船舶出口基地和国家重点保军企业。建国以来先后建造各类船舶 2700 余艘,其中舰船 43 个型号 818 艘,被誉为“海军舰艇的摇篮”。八十年代初,在国内船厂中率先打入国际船舶市场,产品远销欧、美、亚 16 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的三十多个第一。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最大规模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和大型船舶出口基地企业,在国内最先开发建造了 30 万吨超大型油轮和 FPSO 等海洋工程产品,在国际造船界和航运界享有盛名,连续多年在国内船厂中排名第一,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造船业“猛追日、韩的旗舰”和“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船厂”,在 2004 年国外权威杂志对世界大型船厂最新排名中,跻身第七位。大连船舶重工是中国最早建造 10 万吨以上大型船舶的船厂,建国以来,先后为国内外船东建造各种类船舶 2700 艘,从五十年代中国第一艘万吨轮,七十年代第一艘导弹驱逐舰、八十年代中国第一艘出口船,直到九十年代中国第一艘 VLCC ,大连船舶重工不仅是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 60 多个“第一”,更给快速发展的中国造船业带来了无数荣耀。

依靠现代化基础设施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作为保证,大连船舶重先后开发和设计建造了代表中国造船能力的 30 万吨超大型油轮( VLCC )、代表中国造船技术水平的 4668TEU 集装箱船和代表中国造船管理水平的 23 万吨浮式生产储油船( FPS0 )等标志性产品,以及 2.8 万吨多用途集装箱“梦幻型”系列船、 4.4 万吨成品油轮“中国大连型”系列船、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 RO ― RO12300 吨现代化滚装船等。目前,大连船舶重工 30 万吨超大型油轮 (VLCC) 、 11 万吨成品油轮已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批量化生产,这为降低成本,缩短船舶建造期创造了条件。

所服务的船东分布在丹麦、挪威、伊朗、比利时、希腊、美国、德国、智利、日本、新加坡、巴基斯坦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在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国内用户的船队重,也越来越多地拥有了新船重工建造的船舶3、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1995年12月29日,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正式动工兴建,她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与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两大公司最大的合作项目。10年来,南通中远川崎产品链完成了大灵便型散货轮――第五代集装箱船――30万吨超大油轮――5000车位汽车滚装船――10000TEU集装箱船的五大跨越;10年来,南通中远川崎的主要造船指标连破国内纪录,造船工期不断缩短,经济效益连年增长;10年来,南通中远川崎锻造了一支成熟的研发设计队伍,成就了一个精干务实的管理团队;10年来,南通中远川崎屹立在风云际会的造船市场,无论是接单选择还是成本控制,不管是安全生产还是质量保障,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10年来,所有南通中远川崎的造船人,奋发图强,在建造世界一流船舶的同时,矢志不渝地建设世界一流船厂。南通中远川崎作为国内第一家大型造船合资企业,经过这10年的运作,已形成鲜明的自身特色,并与国内外同行不断交流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了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与进步。南通中远川崎的崛起,犹如在中国造船界树起了一根标杆,立起了一面镜子,其示范效应和对比效应,无疑是中国造船久远的福音。截止2005年12月,公司共交付各类船舶35艘,其中大灵便型散货轮28艘,5400TEU集装箱船2艘,30万吨VLCC 3艘,5000PCC汽车滚装船2艘,船东遍布欧亚两洲,海外船东订船占70%。促进和推动了民族造船工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在国际造船界的声誉。南通中远川崎以超常规的速度实现了经济、社会、企业、文化的全面和谐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就,更确立了最具竞争力的造船厂的地位,其追求“员工满意度、客户满意度、激发企业活力”的企业文化在业内独树一帜,为国内外船舶专家所称道。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南通中远川崎的生产现场,充分肯定了企业所取得的成绩,并对企业规划和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业内组织了专家分多个批次考察南通中远川崎,探讨“南通中远川崎现象”,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指导意见。可以说,南通中远川崎的成长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30年造船发展的重大成就之一,其成长的历史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爱、支持,为此所有南通中远川崎的造船人都心存感激,立志为中国造船工业的更上台阶,作出应有的贡献。 4、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下属五大造船中心之一。公司是既造军用船舶、民用船舶,又造大马力船用柴油机和大型钢结构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公司总部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主要生产区域分布在上海东部的黄浦江两岸,占地面积135万平方米,码头岸线2800米;拥有360X92米大型干船坞1座,600吨龙门吊2台,12万吨级浮船坞、12万吨级和7万吨级船台各1座,2万吨级以下船台3座。公司具有70多年的造船历史和丰富的造船经验,为国内外船东建造过各类大中型集装箱船、LNG船、LPG船、化学品船、滚装船、浮式储油轮、成品油轮、原油轮、散货轮、客船、特种工作船、军舰和军辅船等共计3000多艘。船品除满足国内用户需要外,还远销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船东的好评。公司目前已具备年造船生产能力200万吨5、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50年代,江南造船厂建造了我国第一代潜艇;60年代,建造了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70年代,为配合我国发射火箭和人造卫星,建造以“远望”号和“向阳红10”号为主的测量、调查、打捞救生船等远洋综合科研研究船队;80年代以来,江南造船厂的船舶产品频频走向国际市场,先后为德国、美国、意大利、加拿大、挪威、比利时、瑞士、丹麦、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建造了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多用途船、成品油\化学品船、自卸式散货船、汽车运输船、三用工作船和液化气船等十多种类型的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船舶。在全冷式液化气船、LNG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2003年7月24日,中船集团公司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就上海地区船厂布局调整的有关问题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其中明确提出,上海市近期在长兴岛安排8公里岸线,用于中船集团公司系统内黄浦江沿岸船厂调整搬迁。长兴岛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有3.7公里的岸线,占地面积约560万平方米,在这里将规划、开发、建设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军民结合、水上水下并进、产品范围包括钢结构等在内的我国第一造船大厂。这里将拥有4个大型船坞,其中最大的船坞长580米、宽120米,具有450万吨年造船能力。

4. 欧洲造船业历史

四大发明指南针与哥伦布关系紧密,因为指南针在航海方面是有很大的用处,而哥伦布就是在地理大发现中有很大的成就,指南针就是他航行大西洋的一个工具。所以说指南针是为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的保证,这个是从工具方向来看。

5. 造船业的历史

首先,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商业手工业发达。对贸易运输船只有着较大需求,从客观上刺激了造船业的发展。

其次,从地形上看,埃及北临地中海,东临红海,正处于古代地中海世界与东方世界沟通的交通要道上,而且整个埃及的农业区与居民定居区全部分布在尼罗河沿岸,所以不管是海运还是内河运输,都对船只有着较大需求。

最后,埃及盛产一种纸莎草,这种草可以作为制造简易船只的重要原材料,纸草船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其制造成本远远低于木船。

6. 中国造船业发展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中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据古书记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用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

统一中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

7. 中国造船业发展史

  140多年历史。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军工造船企业。它创建于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历经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船坞、海军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厂。1996年改制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40多年来,江南造船饱经历史沧桑,经久不衰,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不仅有中国第一炉钢、第一门钢炮、第一艘铁甲兵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更有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还有我国最现代化的导弹驱逐舰和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远望”系列航天测控船,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更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率先跨出国门与世界接轨,成为打开国门、对外开放的先驱,始终在中国船舶出口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江南巴拿马”型散货船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船舶交易市场上挂牌交易的国际著名品牌。江南140多年的发展史,是中国民族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缩影。  2008年6月3日,在江南造船建厂143周年之际,正式宣布江南造船胜利完成搬迁任务,正式入驻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地处长江口长兴岛,占地面积约580万平方米,岸线长度约为3800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四座大坞、17座舾装码头,规划纲领为民用船舶年造船能力450万吨,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生产品种最为广泛的现代化造船基地。

8. 中国造船工业历史

就如伊丽莎白芳心的沃尔特·雷利勋爵曾说过的:“谁掌控了海洋,谁就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财富,最终也就控制了世界。”

所以,海洋,也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而占据主要角色的,是海洋上面不断迭代的帆船,从它们不断地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历史在慢慢地进化。

从冰川到海洋,船的发现让人们获得了更多生存空间

地球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三分陆地,七分海洋,这个学过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陆地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对于海洋,却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特别是对于以前的人们,在船还未出现前,对大海更是无知。

因为在海洋形成之前,地球上大量的水还以冰的形式存在,那些地方不适合生存,是人们未曾探索过的领域。

9. 中国的造船业崛起历程

《历史的细节(全五卷)》,作者:杜君立,版本:天地出版社2021年4月

当人们都热衷于进行宏大叙事时,《历史的细节》把看似庞大冗杂的历史放在了手术台上进行解剖,给读者展示历史的最细微精妙之处。但突出细节并不意味着琐碎,书中通过细节反映的主题却具有非常宏大的历史价值。作者的最终目的,是反映人类社会历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全球文明的发展。

书中写的不仅仅是中国史,作者一开始就把中国放在世界的框架之中,将许多孤立的概念串在了一起,让习惯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读者眼前一亮。

管中窥豹:以技术细节呈现人类社会发展

虽说是“历史的细节”,但作者绝非故意将自己的写作意义缩小。事实上,他选取的几个题材都是革命性的,具有很大的雄心。由于工程师出身,作者对技术极为痴迷,因此,书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技术革命如何影响了人类生活,又影响了人类的政治、组织、战争的各个方面。由于世界是由许多国家组成的,这些国家对于技术的运用程度不同,又最终形成了文明的不同发展,直到近代在西方的技术革命下重新集结。

在历史中,能够称得上影响人类进程的技术发明并不多,任何这样的发明都可以称为是一次革命。人类的远古有农业革命、牧业革命、文字革命,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中世纪有印刷革命,让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而近现代以来,不管是工业革命还是电子革命,都重新塑造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除了这些之外,可以称得上革命却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还有作者选取的这几个题材:轮子和车辆,马镫和骑士,弓弩、火药和枪炮,船和航海。

虽然是革命,但作者却是从小处着眼,将它们从出现到发展到蔚为大观的过程,以及历史上围绕着这些技术发生的各类事迹都详细地进行讨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要写这样的作品,所需要的资料无疑是非常多元的,必须有足够的积累才能做到。所以,作者的做法可以说走了一条最“笨”的路,抓住革命性的题材,却用爬梳史料的功夫从细节处着眼,文字的价值反而得到了体现。

庖丁解牛: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有趣细节

下面以这套书的第一卷、第二卷、第五卷为例,来看作者的独特写法和作品的内容特色。

中国古籍记载古人看到翻滚的草,就学会了做车和轮子。而在史前的中美洲的确出现过轮子,但它只作为儿童玩具,由于缺乏拉车的兽类,没有人将其用于实用性的车辆上。

秦代的法律规定了司机(车士)的驾驶资格,要求他们的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约1米73)以上,必须经过至少四年的训练,如果还学不会,除了本人要服四年劳役之外,教官都要受到惩罚。这就很像现代的交规系统了。当时连两个车轮间的宽度都做了标准化,因此作者甚至认为可以将之视为“铁路”。就是依赖于这样的道路系统,中国才产生了统一的中央皇权,并维持了两千多年。

中国人在掌握了两轮畜力车之后,又发明了独一无二的独轮车,这种车只有一个轮子,在人力的掌控下非常灵活,有时候甚至还能加上风帆,让没有见过这种“东洋景”的西方人都感到有趣。

与此同时,西方从两轮过渡到了四轮,发明了带有可转向控制装置的四轮马车,最后又过渡到了汽车,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即便到今天,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还是建立在车辆和轮子这个发明之上的。

战车到战国时期已经受到了冲击,那么,对战车在军事应用中的衰落造成影响的又是什么呢?答案是:马。

事实上,决定了战马在机械战争出现之前一直横扫疆场的,是一个看上去非常微不足道的技术:马镫。

马镫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一个重要发明,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四大发明。

人类文明较早的时期,车战之所以占据主流,和马并不容易骑有关。早期的人在骑马时,主要靠臀部与马背的接触来调整姿态,这相当于是单点接触,在物理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造成了人们在马背上作战并不容易,由于缺乏支点,只能靠屁股调整姿态,马鞍虽然可以让人更固定在马背上,却依然无法将人“粘”在马上。

但随着战争对机动性要求的提高,就到了马镫发明的时候了。

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可能已经发明了马镫,而现有的最早实物出现于西晋年间。

中国人虽然发明了马镫,马战在中国历史上却一直是心头之痛,原因就在于中原本土不产好马,西汉、宋代等都受困于马匹的不足。不断有皇帝到海外找好马,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但还是无法解决中国缺马的现实问题。

当马镫传到了欧洲,产生了一个时代:骑士时代。技术革命再一次变成了文化革命。作者由此追溯了欧洲的骑士时代,甚至将远在南美的征服也顺带提及,在皮萨罗征服秘鲁的印加帝国时,虽然他只有100多人的兵力,却由于有几十匹马,获得了足够的机动性,加上一定的火器配备,这对征服一个庞大的帝国已经足够了。除了战争之外,马匹带来的机动性还造成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立体化,在中国庞大的疆域内,通过马匹建立的邮传体系能够让皇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最远边疆的消息,其令人震惊的程度,不亚于现代的互联网冲击。

然而,马匹在战争中的作用最终还是被取代了。清代僧格林沁的蒙古兵虽然英勇,对马匹的运用也非常娴熟,但仍然抵不住英法联军的进攻。取代马匹的发明有两个,最初是便于远距离作战的弓弩,而最终起到颠覆性效果的,原点又是来自中国:火药。

于是这就进入了本系列的第三个(卷三《弓箭、强弩与战争》)和第四个(《火药、枪炮与革命》)主题。在这两个方面,作者也展现了他的考据功夫,以娓娓道来的形式将弓弩、火药和枪炮的历史抽丝剥茧般展现。

以史为鉴:透视中国与世界

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本系列的最后一个主题:船。这也是最让人扼腕叹息的一个主题。

由于是内陆国家,中国的船只曾经一度落后于世界上许多地区,比如印度、波斯、阿拉伯,但在唐宋时期由于贯彻了对外开放的原则,中国的造船业突然开始崛起,并在宋元时期开始领先于世界。

我们常常谈论郑和下西洋,并对他赋予最大的意义,但事实上,郑和时代已经进入了即将闭关锁国的危险期。由于明朝政府完全采取国有控制的做法,只允许朝廷航海,却禁止民间入海。从此之后,中国的航海技术开始掉队,并在清代被西方敲开了大门。

西方依靠着风力帆船和大炮横行天下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却在明代之后急剧衰退,向着内陆帝国转变,最后让出了海洋。

到了清代,海洋文明的到来让一切战术都有了改变,比如中国传统上所有的防线都是针对内陆的,历代军事家对于内陆的山川地理也非常熟捻,在任何战略要地都有驻军。

到了1840年之后,除了俄国之外,其余强国几乎都是从海上发起进攻,彻底打破了中国数千年的战略构想。这种掀翻桌子的战法让中国已经无力组织起新的战争形式,陷于完全的被动。

在叙述细节的同时,本书也在思想上有所突破。它并不满足于考据,而是希望能够站在东西方对比的角度看问题,总结出这些超越地域的技术革命带给不同地区的不同影响,试图为各个文明的此消彼长找出合理的解释。

研究历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现在。但只有懂得了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才能理解今天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并可以对未来做出一定预判,希望能避免重蹈覆辙。

然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没有对历史的详细了解是不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注重历史的细节,从细节中挖掘真相,而不仅仅是从粗糙的意识形态出发,根据自己的想象构造一个虚假的镜像,这一点是避免未来灾难的最有效方法。

10. 造船业发展史

中国最古老的民族工业是江南造船厂

诞生时间:1865年

  江南造船厂可谓是家喻户晓,不在工业行业内的人士多多少少通过电视剧也对江南造船厂有所了解。位于长兴岛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1865年创立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是中国第一个大型民族工业企业。江南造船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工业和现代军事工业的奋斗史,一部中国海洋装备产业的发展史。

  从中国第一支步枪、第一门钢炮,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艘驱逐舰等,江南造船填补了我国工业史上诸多空白。如今,江南依然保持着青春活力,依然为祖国海军提供着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