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 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 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3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 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大洋中脊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 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 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 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与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 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 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 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 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 2. 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海底地形包括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部分。大陆边缘约占22%,大洋盆地约占45%,大洋中脊占33%。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一般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组成;但有的大洋稍有特殊,如太平洋,它的大陆隆不发育,被海沟取代。大陆边缘地形复杂,陆架浅海一般一二百米深,在陆坡上的峡谷,深者可达三四千米。 大洋中脊是全球规模构造,纵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总长约8万多公里,是地球最长最大的山系,雄伟而状观,其上伴有地震和火山,为地球板块间的边界。 大洋盆地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被海岭分割成若干海盆,海盒内有深海平原,水深一般在四五千米;另外,还散布着一些海山和深海丘陵 3. 海底地形类型有海底地形,根据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海岭。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的过度地带,是陆地向海洋延伸的部分,可以说是被海水覆盖的陆地,一般大陆架的水深不超过200米,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是大陆架海区。从大陆架向大洋方向前进,在大陆架的边缘通常会出现一个坡度很陡,深度越来越深的陡坡,我们称为大陆坡。大陆坡可以理解为是大陆和大洋的连接部分,大陆坡的深度从200米一直加深到2000米。 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可以理解为海底的沟槽,其形态通常是狭长的,而且两壁陡峭,海沟的深度通常在5000米以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其深度达到了11034米。海沟是板块运动而形成的,通常是由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碰撞而形成,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洋盆是大洋海底的主体部分,是海底相对平坦的区域,面积巨大,属于典型的大洋地壳,其深度通常在3000至6000米,人们通常把洋盆称为深海平原。海岭就是指海底的山脉,海岭两侧是平坦的洋盆,通常海岭的高度可达3000至4000米,长度多在上千公里以上。海岭的形成是板块张裂的结果,多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由于海底板块的张裂,使得下方岩浆上升,形成海底系列火山,最终形成海岭。 4. 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课件陆地地形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海洋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海岭等海底地形。5. 海底地貌的基本类型根据地形和水文特征,通常将中国海划分为五大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其中前四个海区的总面积约为473万平方公里。 它们之间,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是出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日群日至山东半岛北端篷莱角;黄海与东海之间以长江口北角至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来分界;而东海与南海之间分界线经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潍南侧至台湾南端的鹅銮鼻。台湾以东海区则是指琉球群岛以南,巴士海峡以东太平洋水域。 渤海基本上为陆地所环绕,是一个近封闭的浅海,其面积约为 7.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为比18米,渤海周围有三个主要海湾即辽东湾、渤海湾祁莱州湾,渤海全部位 于大陆架上,海底地势自三个海湾向中央盆地和渤海海峡微微倾斜,坡度平缓,平均坡度为0°0′28″。这与黄河、海河、辽河等带来的大量泥沙的堆积有关。渤海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水主要通过其岛间诸水道流人黄海,而北部的老铁山水道则是黄海海水进入渤海的主要通道。 黄海西面和北面与我国大陆相接,东邻朝鲜半岛,西北与渤海相沟通,南与东海相连,东南面至济州海峡两侧,并经朝鲜海峡与日本海沟通,为一半封闭的浅海,黄海的面积约为38万平方公里。整个海域位于大陆架上,深度较小,平均为44米,海底地势自西、北、东三面向中央及东南方向倾斜,平均坡度为0 °1′21″ 。 山东半岛深入黄海之中,其顶端成山角与朝鲜半岛长山串之间最为狭窄,自然地将黄海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平均水深38米,南部为46米。最深处在济州岛北面,深140米,黄海的海湾,西有海州湾、胶州湾,东有的朝鲜湾、汀华湾等。 东海西面为我国大陆,北与黄海相连,东北面以济州岛经五岛列岛至长崎半岛南端连线为界,并经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东面与太平洋之间隔以日本的九州岛,琉球群岛和我国的台湾岛,南面通过台湾海峡与南海相通,为一较开阔的浅海东海的面积约为77万平方公里。 东海海底地形比较复杂,大致从我的台湾岛东北角到日本九州岛西北面的五岛列岛呈一向东突出的弧形连线。线以西为大陆架,占东海面积的2/3,平均坡度为0°8′,平均深度为72米;线以东为人陆坡和海槽,水深由西北向乐南逐渐加大,介于600-25000米之间,冲绳海槽最大深度可达2719米,为东海最深处。东海的海湾以杭州湾为最大。 南海北面是我国大陆,东面和南面分别隔以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为一较完整的深海盆。东北有台湾海峡与东海相接,东有已士海峡、巴林搪海峡、巴拉巴克海峡与太平洋及苏禄海相通,南有卡电马搭海峡连接爪哇海,西南有马六甲海峡沟通印度洋。 南海的面积约为350 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为1212米。南海海底地势周围高中间低,自海盆边缘向中心呈阶梯状下降。海底地貌类型复杂,周围的大陆架以西北、西南部最宽。而东、西两侧甚窄,大陆梨以下为阶梯状大陆坡,在东部、东南部大陆坡麓附近分布有水深为 3000米和 5000米左右的海槽和海沟。在西北部,除大陆坡上有一些海底峡谷外,在坡麓附近还发育一深达5559米的狭窄洼地,此为南海最深处;大陆坡下则为水深大于3500米左右。 6. 海底地形的主要构成和陆地一样,海底并不是一马平川,它也是一个跌宕起伏的世界。 陆地上有连绵的群峰,海底有雄伟的山脉;陆地上有巍峨的青藏高原,海底有逶迤万里的太平洋东部高地……海底山脉绝不比陆地的崇山峻岭逊色,这已经被无数次科学考察所证实。 早在1918年,德国一艘名为“流星”号的海洋考察船在大西洋进行海底考察时,偶然从回声探测仪上发现,大西洋中部的海底比两边高出许多,由东往西竟是1000千米长的凸起高地。这使科学家们惊叹不已。 在这之后的3年中,他们做了几万次探测试验,终于发现那里隐藏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海底山脉。 后来,通过对大西洋的全面调查,科学家们找到了这座山脉的“两极”。它始于冰岛,经大西洋中部一直延伸至南极附近,曲曲弯弯长达一万多千米。山脉走向与大西洋的形态一致,也是“S”形,平均宽度在1000千米以上,比两侧洋底平均高出2000米。它是由一系列平行的山系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山脉露出水面的顶峰,组成了一串珍珠般美丽的岛屿,其中包括冰岛、亚速尔群岛、圣赫勒拿岛与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等。 然而,大西洋海底这座使人难以想象的山脉,却只是全球海底山脉不起眼的一部分。 海洋学家在研究了世界各大洋的探测资料后宣布:世界各大洋底都存在着类似的海底山脉。如果把它们像火车一样一节节地接起来,总长度超过65000千米,可以绕地球一圈半。而且,它们的高度一般不超出相邻的洋底1000米至3000米,宽度超过1000千米,总面积相当于亚、欧、非、美洲全部陆地面积之和。 洋底的地形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在各大洋中,都有大致作南北走向的巨大的海底山脉,绵延1万多千米,在洋底东部还有一个大洋中脊。印度洋中部除存在一条“入”字形的中央海岭外,东部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长达6000千米的东印度洋海岭。北冰洋虽然较浅,但在中部也有两条略成南北走向的海岭。 在海底山脉的两侧,多为大洋盆地,深度一般在3700~6000米之间。大洋盆地中分布有孤立突兀的海台和较为平缓的海底高原。它们将整个大洋盆地分割成若干个海盆,较大的有,太平洋中的东北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等。印度洋中的中印度洋海盆、西澳大利亚海盆和南澳大利亚海盆等。大西洋中的西欧海盆、佛得角海盆和巴西海盆等。北冰洋中的南森海盆、加拿大海盆和马卡罗夫海盆等。 7. 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是常见的有: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海底地貌,风积地貌,风蚀地貌,河流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湖泊地貌,黄土地貌等. 丹霞地貌:岩石地貌类型之一,是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喀特斯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 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海岸地貌: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 、生物作用和气 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 海岸带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矿产、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遍布工业城市和海港,不仅是国防前哨,而且是海陆交通的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进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麻斑海豹岸的演变过程,预测海岸的变化趋势,对港口建设、围垦、养殖、旅游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底地貌: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 8 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 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 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海底峡谷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 地貌类型是指陆地表面形态特征的归类。以成因和形态的差异,划分的不同地貌类别。同类型地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征,不同类型间有明显的特征差异。按成因分为构造类型、侵蚀类型、堆积类型等。其中侵蚀类型和堆积类型又可分为河流的、湖泊的、海洋的、冰川的、风成的等类型,依次还可分成更次一级类型。按形态特征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三大类。其中山地的主要特征是起伏大,峰谷明显,高程在500m以上,相对高程在100m以上,地表有不同程度的切割。根据高程、相对高程和切割程度的差异,山地又分为低山、中山、高山和极高山。丘陵是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是切割破碎、构造线模糊、相对高程在100m以下、起伏缓和的地形。平原是指地面平坦或稍有起伏但高差较小的地形。也可按动力、形态等进行分类,每一种大类型下都可继续分出次一级类型 8. 海底地形地貌分哪几种主要类型?特征如何?栖于近岸水深 7~100米的软泥、砂泥底石下或水草中。在潮间带低潮线上也可采获少量较小的或中等的个体。它们常用前 3对步足的指尖在海底缓慢地爬行,用游泳足游动,或向侧前方前进,或向侧后方倒退。遇敌时,向上举起大螯自卫或攻击对方,或用游泳足末2节掘砂而将身体直立地潜入底内。它们有夜出觅食的习性,有明显的趋光性,可用灯火诱捕。 形态特征 海蟹的体色随周围环境而变异。生活于砂底的个体,头胸甲呈浅灰绿色,前鳃区具一圆形白斑,螯足大部分为紫红色带白色斑点,一部分或整个腹面为白色,前3对步足长节和腕节也呈白色,掌部为蓝白色,软毛棕色,指节紫蓝色或紫红色,第4对步足为绿色带白斑点,指端紫蓝色。 9. 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及海洋资源海底地形指海水覆盖之下的固体地球的表面形态。海底地形是复杂多样的,其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陆地。海洋底部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辽阔的深海平原。世界大洋的大体结构通常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单位。 |
上一篇:海洋主题酒店(海洋主题酒店图片) | 下一篇:海洋的梦幻(海洋的梦幻眼睛,图片) |
海洋吃水草的鱼(会吃水草的观赏鱼) |
2024-04-19
|
查看详情 >> |
海洋食品营养基础知识(海洋食品营养基础知识培训) |
2024-03-16
|
查看详情 >> |
形成海洋温差能的源头是什么 |
2023-03-21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