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 豪华私人船,多设施,旅行探险

  • 快速水上运动艇,多用途

  • 利用风力的船,多种用途

  • 设备多样,功能全面

  • 多样刺激,乐趣无限

  • 船只停靠的场所,设施齐备

主页 > 海洋工程 > 海洋生产力影响因素(影响海洋经济的因素)
海洋生产力影响因素(影响海洋经济的因素)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2-29 00:36 点击:302 编辑:admin

1. 海洋生产力影响因素

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列第四,在海洋中常以微量元素的身份出现。铁拥有多变的价态和多样的功能,是调节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驱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力量。

以往的研究表明,铁在维持初级生产力、耦合物质循环以及调节生源要素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将铁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包括微生物驱动的铁氧化—还原行为、代谢过程以及与主要元素(C/N/P)的交互关系等。

以近15年发表的文献为重点,尝试综述铁的最新进展。

首先梳理了海洋中铁的来源和赋存状态(溶解态、胶体态、颗粒态和有机态);其次阐释了微生物介导的铁氧化还原类型和过程机制(如硝酸盐氧化、生物还原等);最后总结了铁与C/N/P循环的耦合关系以及在特定生态事件中的生态效应。

2. 影响海洋经济的因素

1、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2、当温度降低、盐度增加或压力加大时,海水的密度就大。

3、海水的密度比淡水密度大;海水的密度随时间、空间变化幅度较小;海水的密度大,浮力也大,在海水中游泳比在淡水中不易下沉。

4、南极寒冷,盐度高,海水的密度大。

海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海水密度一般在1.02~1.07g/cm3之间,它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或深度)。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

3. 海洋生产力影响因素包括

①东海海底地貌主要由西部宽阔的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狭长的海槽深水区组成。东海海底地貌特征,既受控于地质构造,又受水动力和沉积作用的制约;大陆架地貌区主要受不同时期水动力和沉积作用的影响,而东部海槽区则主要由地质构造运动所支配。

②岛屿分布

中国沿海岛屿约有60%分布在该区,主要有台湾岛、舟山群岛、澎湖群岛、钓鱼岛等。东海东部边缘上的琉球群岛一带岛屿更多,主要有琉球岛、宫古岛、石垣岛、与那国岛等

矿产资源

③在东海大陆架上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中国从1974年开始就在东海进行石油、天然气勘测,并发现了多个油田,

④东海有较高的水温和较大的盐度,潮差6米—8米,水呈蓝色。又因东海属于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是各种鱼虾繁殖和栖息的良好场所,也是中国海洋生产力最高的海域。

4. 海洋生产力影响因素分析

磷是一切植物和藻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但天然水中缺磷现象较为普遍,因为自然界中存在的含磷化合物溶解性和迁移能力相对于氮元素等较低,补给量及补给速率也比较小,因此磷对水体初级生产力的限制性作用比氮等元素更强,所以磷是植物和藻类的限制性元素。

现代社会由于人类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含磷洗衣粉的大量应用,从而使大量水体出现了人为富营养,造成了环境的破坏,通过科学研究,一般认为磷是限制藻类增殖的最重要因素,水体中磷的含量现在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富营养化的标志性元素。让我们爱护环境,从少用或不用含磷洗衣粉做起。其他更详细的讲各类元素与植物、藻类、水体的关系方面的知识,你可以查阅一些水环境化学与植物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可能会更介绍、讲解的详细一些,也更专业一些。

5. 影响海洋的因素

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人们用盐度来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气候与大陆的影响。   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   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与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蒸发量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比较低。

6. 海洋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大海包括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海水波浪、潮汐及海流所产生的能量、贮存的热量,滨海、大陆架及深海海底所蕴藏的矿产资源,以及海水所形成的压力差、浓度差等。

另外,大海还提供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的空间和设施。

世界水产品中,85%左右产自海洋。以鱼类为主体,占世界海洋水产品总量的80%以上,还有丰富的藻类资源。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已发现的海水化学物质有80多种。其中,11种元素(氯、钠、镁、钾、硫、钙、溴、碳、锶、硼和氟)占海水中溶解物质总量99.8%以上,可提取的化学物质达50多种。由于海水运动产生海洋动力资源,主要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及海水因温差和盐差而引起的温差能与盐差能等。估计全球海水温差能的可利用功率达100×10^8千瓦,潮汐能、波浪能、河流能及海水盐差能等可再生功率在10×10^8千瓦左右。

除此之外,大海中的海水淡化后可以提供给人们淡水资源。

7. 海洋资源对经济的影响

海洋中的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供人类食用,其食物总量超过陆地上食物总量的1000多倍,海洋中总渔获量每年可达8400万吨,至少可养活300亿人口。海洋中有着人类十分稀缺的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占全球的1/3以上,目前的开采量已达6~7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4以上,而这只是刚刚开始;海洋蕴藏有3万亿吨富含锰、铜、钴、镍等的多金属结核矿;此外,还有许多新的矿藏不断被发现。整个海洋中的矿物总量也超过陆地的1000多倍。激荡不停的海洋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潮汐能和波浪能可用来发电。在全球性浅水危机来临时,它还是被寄予厚望的淡水源泉(海水淡化)。

8. 海洋生产力影响因素有哪些

海洋生态系统被誉为绿色水库。

地球的表面约有71%的部分被蔚蓝色的海水所覆盖,地球可以说是是一个海洋的星球。浩瀚无边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各类资源:海水中存在80多种元素,生存着17万余种动物和2.5万余种植物。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它是地球所有生命的摇篮,它以无比的壮观和无尽的宝藏。

大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海洋大气局的K.Sherman和罗德岛大学的L.Alexander等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作为大海洋生态系统,应符合以下条件:(1)大海洋生态系统的面积一般要在20万平方千米以上:(2)具有独特的海底深度、海洋学特征和生产力特征;(3)生物种群之间形成适宜的繁殖、生长和营养(食物链)的依赖关系,组成一个自我发展的循环系统;(4)污染、人类捕捞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压力对其具有相同的影响和作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划定的大海洋生态系统共64个,在水深、海洋学、生产力和海洋生物类群等方面各具有其独特性。毗邻我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都被列入64个大海洋生态系统之中。虽然大海洋生态系统支撑着世界海洋渔业总产量的95%,但是也是受人类活动干扰最严重的海域。目前大海洋生态区面临的主要威胁仍旧是各种污染、过度捕捞、对栖息地的改变和破坏。

岛屿生态系统岛屿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海域隔离特征,有别于典型的陆地生态系统,特点主要有:(1)明显的海洋边界及不连续的地理分布;(2)海域隔离降低了岛屿间的有效基因流;(3)不同岛屿间具有异质化的生境条件;(4)海洋岛屿面积相对狭小;(5)火山和侵蚀活动等随机事件致使岛屿在长期的地质过程中处于动态变化中。

生物学家常把岛屿作为研究生物地理学与进化生物学的天然实验室或微宇宙。这是因为,岛屿与大陆隔离,它们的动物种群和植物种群的进化都发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可以免受其他物种在大陆所面临的残酷竞争,并朝着特殊的方向进化。许多偏僻的岛屿上都拥有一些世界上最奇特的植物,这些植物甚至未曾在其他地区被发现。这些物种因其具有地理隔离、种群边界清晰、分布范围狭窄及种群规模较小等特点,成为物种分化、起源研究的模式种。相应的,随着岛屿生态学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岛屿生态系统被视为模式生态系统。

海底生态系统海底生态系统又称深海生态系统,是指在海底黑暗、低温(或高温)和高压等极端环境下,以化学能和地热能为基础而存在的特殊生态系统。深海通常是指水深1000米以下的海洋,这里缺乏阳光,静水压力高,温度低至1℃,或是高达350℃,营光合作用的植物以及相应的高营养级动物在如此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根本无法生存,因此,长期以来深海一直被认为是没有生机的“荒芜沙漠”。然而,海底的生命远比我们的想象要丰富得多。

1977~1979年,美国研究人员利用“阿尔文”号深潜器最早对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2500米深的海底热泉进行调查,在其周围发现了完全不依赖光合作用而生存的深海生物群落,包括10个门500多个种属,构成一个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复杂生态系统。与我们经常看到的水生生态系统相似,这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也能通过各种生物之间的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逐级传递,构成完整的海底食物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