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环境沉积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松散物质叫沉积物。 陆地和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沉积单元,前者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沉积环境,后者可分为滨海、浅海、半深海和深海等环境。尽管沉积场所十分复杂,但沉积方式基本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 机械沉积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碎屑物质,因为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堆积的过程。 这种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包括流速、风速的降低和冰川的消融等。 水介质中以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形式搬运的物质,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产生沉淀的过程称化学沉积作用。 与生物生命活动及生物遗体紧密相关的沉积作用称为生物沉积作用。 生物的沉积作用可表现为生物遗体直接堆积;另外还表现为间接的方式,即在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或生物遗体的分解过程中,引起介质的物理、化学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使某些物质沉淀或沉积。 2. 海洋环境沉积相类型大陆条件复杂多样,因而所形成的沉积物也是多种多样的。海洋一般以沉积作用为主,而大陆以上升剥蚀作用为主,沉积是次要的。所以一般说来,陆相沉积比海相沉积相对较少,但在我国中生代以后陆相沉积分布很广,厚度也较大,与找油气和找水,以及工程建设直接相关,故研究陆相沉积很重要。陆相沉积物的主要特征如下: 1.岩石学特征 物质组分特征 以碎屑岩和泥质岩为主,大规模的碳酸盐岩和盐岩一般少见。大陆相碎屑岩中以复矿物成分为主,单矿物少见,不稳定矿物多,一般无海绿石、磷酸盐矿物,而粘土矿物多为高岭石和伊利石。 结构构造特征 碎屑物多具棱角状和次棱角状,分选不好至中等,分选好的很少。层理样式极为丰富多彩,有的层理薄而清晰(如深湖纹泥、冰川纹泥),有的没有层理(如冰碛物、残积物),有的层理多样化(如河流相斜层理),层面构造也多样化。 颜色 陆相沉积物多在氧化条件下形成,故常为红色,但其他的相(如三角洲相、海岸相)也有红色者,陆相也有呈绿色、黑色者,如沼泽相的煤、炭质页岩等,故单凭颜色不能定相,但陆相者红色居多。 2.古生物特征 陆相沉积主要为淡水动物,陆上动物(脊椎动物、昆虫等)和陆地植物,但一般陆相岩石中化石相对较为少见。 陆相地层总的特征是岩性和岩相变化大,不稳定,难对比。再者陆相沉积物搬运不远,离母岩近或直接覆盖在母岩之上,如风化残积物便在母岩之上,且与母岩呈过渡关系。故对推断母岩性质和陆源区位置有利。 3. 海洋环境沉积有机质的控制因素风化壳不仅仅是上层有机质,还包括下层的母质。 水热条件越好,岩石越容易受到化学生物风化,而寒冷干旱的地区相对物理风化为主,这就使得风化壳从湿热到干冷的地区逐渐变薄。而肥力主要来自生物,湿热地区的生物残体比较多,但是同时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更强,反而使得有机质大量分解,土壤肥力不如相对寒冷的地区,这也是肥力最高的黑土往往分布在中温带的原因。而河流冲积土本身就是因大量沉积有机质,肥力更加高,江南红壤则因降水多有机质大量淋溶同时微生物分解强导致酸性重肥力低。4. 海洋的沉积作用“事件”一词被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许多领域中,用以描述各种类型的突发性地质现象,其中,应用到沉积学学科中就产生了“事件沉积”的概念。一般把具有突发性和瞬时性的沉积过程称为事件沉积(Einsele et al.,1996)。所谓突发性事件是指相对于正常缓慢的沉积作用而言,突然发生的地质事件;所谓瞬时性事件是指短时间内(几小时至几天),快速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有别于相邻正常沉积作用的地质事件。诸如火山喷发、洪水突发、海洋风暴、自然地震、海洋浊流等均为突发地质事件。 事件沉积既可以反映盆地内部的地质作用(自旋回沉积、局部因素控制的沉积),又可以反映外部的地质作用(区域或全球因素控制的沉积),往往在地层中多次出现,有时表现为周期性旋回的特点(Einsele et al.,1996)。火山喷发、厌氧事件、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生物事件、造山作用、星际尘埃通量的增减、地外撞击事件等都会在地球沉积圈层中留下痕迹。 5. 海洋中不同环境的沉积特征1、工作原理不同 堆积作用是被搬运的物质因外营力减弱或失去搬运能力,以及含溶解质的水溶液受蒸发或发生化学反应后出现的积聚过程。 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 2、特点不同 堆积情况复杂,一般情况是:山麓出山口处因山溪流速骤降,堆积成以粗粒碎屑物为主的冲积扇。宽谷和平原区的河床底部沉积物粒径稍粗,岸边和泛滥平原上则堆积细粒的粉砂、粘土。 地面流水的沉积作用以机械沉积作用为主,由于地面流水总是处于较快的运动与循环状态,其中的溶运物在搬运过程中一般不具备沉积条件,故化学沉积作用微弱。 3、过程不同 堆积作用的外营力包括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等。流水、风和海流等的搬运能力与流速有关,流速变小,物质即按大小、形状和比重依次分选推积;冰川堆积没有分选现象。岩屑在被运移过程中,在低地或缓坡逐层迭加堆积,但最后的归宿是海洋。 沉积作用为沉积物质在地表温度及大气压力下以成层方式进行堆积或形成的作用及过程,包括沉积物埋藏以前(即成岩作用开始以前)自风化、搬运以至堆积的全过程。 6. 海洋环境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70-200℃,一至十几大气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 沉积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固结等沉积而成,其主要特征是:①层理构造显著;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砾和磨圆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质胶结而形成的砾岩,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径的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由颗粒细小的粘土矿物组成的页岩,由方解石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已经形成的岩石露出地表后,由于风化作用而遭到破坏,,变成碎屑等,经过流水、风、冰川及其它外力搬运,最后在海洋、低地或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沉积下来,在经受亿万年的压缩、变化之后,胶结在一起,又变成一层一层的坚硬的岩石。这样形成的岩石叫做沉积岩。 7. 海洋沉积环境举例湖相沉积与海相沉积有很大的区别. 沉积规模的差异:海相沉积的规模大,同一个相带分布范围一般都很大,例如奥陶纪的海相沉积分布在华北,其可对比性要比当地后来形成的湖相沉积地层大得多. 湖泊是陆地上最常见的水体之一,由于湖水的流动性不强,加之地形封闭,所以,湖泊的沉积作用表现得最为明显。湖泊的沉积物有来自于河流的固体碎屑和可溶性矿物质,也有湖中生物死亡后的有机物质。干旱气候区的湖泊很多是无出口的不泄水湖,周围地区的可溶性矿物盐类通过地表径流不断汇聚于湖中,强烈的蒸发作用使湖水含盐度不断升高。当湖水浓缩至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时,矿物盐类便陆续沉淀析出,形成盐湖。 海洋是全球最大的沉积场所,整个洋底都被厚厚的沉积物所覆盖。海洋沉积物质主要是由河流、风等带入海洋的碎屑物质,其次是生物遗体、微生物分解物质等有机质成分。此外,沉积物中还有少量的由火山喷发堕入海中的火山灰,以及来自宇宙空间的陨石和宇宙尘粒等。 湖泊沉积物 形成原因:分湖...湖泊是陆地上最常见的水体之一,由于湖水的流动性不强,加之地形封闭,所以,湖泊的沉积作用表现得最为明显。 |
形成海洋温差能的源头是什么 |
2023-03-21
|
查看详情 >> |
洋流分布图(世界洋流分布示意图简图) |
2023-03-17
|
查看详情 >> |
世界海洋日是哪天(世界海洋日在几月几日) |
2023-02-16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