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海洋卫星(中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进展)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1-11 04:38   点击:275  编辑:jing 手机版

1. 中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进展

很多人对中国卫星方面的发展,充满了兴趣,中国遥感卫星在多个重要地点的亮相,也证明了中国在这一卫星领域的能力。近日报道显示,不久后,中国将拥有一颗,连美国都没有的卫星,重庆或成为中国陆地遥感顶尖,怎么回事?

据报道称,中国科技部和欧洲空间局科技合作的“龙计划”(DragonProgramme)于18日在重庆大学开幕。龙计划”是目前我国在地球观测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由中国科技部与欧洲空间局共同推进,旨在整合中欧知名遥感专家开展合作研究,提升遥感技术应用水平。

该项目于2004年启动,2017年进入第四期,主要围绕中欧双方卫星数据在农业、林业、水利、灾害、测绘、大气、海洋等领域的应用开展合作研究,成为中欧遥感应用领域最广泛、最知名的合作机制。

从开幕式上了解到,全球首颗P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生物量”将由欧洲空间局于2022年发射。“龙计划”中方首席科学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李增元称,该卫星将携带一个P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天线,通过从森林的树冠反射的无线电波来了解目前森林的数量和高度。

P波段雷达将能够穿透森林覆盖,将优化森林区域的数字高程地图。它将是全球首颗P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由此可知,到那时,中国的遥感技术将在世界领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大大推进了遥感技术的进步。

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虽起步较晚,但是自70年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 在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应用系统等方面均取得突出进展。此次合作取名为“龙”,而“龙”这种生物,自古以来就是古老中国的图腾象征,由此我们也能合理推测,中国在此次计划中的分量。

李增元所长表示,中欧合作“龙计划”可以帮助我国提高遥感领域的研究水平,也会推进我国遥感领域的实际应用研究。这颗全球首颗P波段雷达卫星,将成为中欧合作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未来闪耀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之中,更重要的是,这种卫星连美国都没有。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7月26日,据遥感智库报道,中国新一代顶尖民用遥感卫星“高景一号”如同开了“上帝视角”一般,将美国在中东的详细部署看的一清二楚,让世界知道了中国卫星遥感技术实力,也让美国对此头疼不已。

2. 海洋遥感卫星发展及其应用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共发射四颗海洋水色卫星,分行别是海洋一号A,海洋一号B,海洋一号C,海洋一号D。

3. 我国海洋遥感卫星

遥感卫星,是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用卫星作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称为卫星遥感。通常,遥感卫星可在轨道上运行数年。卫星轨道可根据需要来确定。

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从遥感集市平台获得的卫星数据可监测到农业、林业、海洋、国土、环保、气象等情况,遥感卫星主要有气象卫星、陆地卫星和海洋卫星三种类型。

4. 卫星遥感观测海洋的优势

遥感监测就是通过卫星、航空等平台上的拍摄仪器远距离获取和收集地面物体信息,形成遥感影像,再对目标地物进行动态识别的方法,在获取信息方面体现了“准”“快”“全”。

一是多源数据获取,深度挖掘卫星拍摄潜力,优化影像获取方案,统筹航空、雷达、光学等影像,实现了全省遥感影像的有效覆盖,极大提升了获取能力。

二是图像处理技术,采用前沿图像处理技术,对云量占比高、畸变情况多的影像优化组合与镶嵌融合,形成全区域同精度、高分辨率的影像,实现多源数据优势填补,解决影像云量占比超标难题。

5. 卫星遥感海洋遥感

共同点:

1、都是通过利用地物的空间特征、形状、颜色、纹理、大小等性质进行解译。

2、都是将遥感影像按照地物属性进行分类,方便人们根据解译结果进行研究和再利用。

区别:

1、航空遥感影像的分辨率要高于卫星遥感影像,因此解译分类的精度要更高,类别要更多、更细。

2、正是由于分辨率的差异,因此两者影像涵盖的区域大小不同,航空遥感影像涵盖的区域范围要小一些,因此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更关注于大尺度上的分类、变化,而航空遥感影像的解译更关注于小尺度上的较为细微的变化。

3、航空遥感影像可以在立体下进行解译,卫星遥感影像只能在平面上进行解译。

4、卫星遥感影像一般比航空摄影相片比例尺要大,卫星遥感影像比航空相片解译难度也更大。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6. 卫星海洋遥感系统

 中国遥感卫星  遥感七号    北京时间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九日十六时四十二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七号”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成功发射升空的“遥感卫星七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将发挥积极作用。  用于本次航天发射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本次卫星发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一百二十次航天飞行。  遥感六号   2009年4月22日10时5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遥感卫星六号”送入太空。这次发射的“中国遥感卫星六号”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卫星主要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防灾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将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用于发射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一百一十七次飞行。  遥感五号  2008年12月15日11时22分,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五号”成功送入太空。“遥感卫星五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主要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防灾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的数据采集和传输任务。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14次飞行。美国把“遥感卫星五号”称为“尖兵9号”。  遥感四号  2008年12月1日12点4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四号”送入太空。“遥感卫星四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13次飞行。美国把“遥感卫星四号”称为“尖兵8号”。  遥感三号  2007年11月12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三号”送入太空。“遥感卫星三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4次飞行。美国把“遥感卫星三号”称为“尖兵7号”。  遥感二号  2007年5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号”送入太空。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99次飞行。美国把“遥感卫星二号”称为“尖兵6号”。  遥感一号  2006年4月27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一号”送入太空。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89次飞行。美国称“遥感卫星一号”是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并称为“尖兵5号”。 对于“中国遥感卫星八号”的用途,中国宇航学会专家庞之浩告诉记者,遥感卫星主要是利用相机在工作,可用于地面灾害监测、陆海测绘等。他估计其用途和遥感七号差不多。

7. 中国海洋卫星遥感卫星

遥感卫星主要有气象卫星、陆地卫星和海洋卫星三种类型,可监测到农业、林业、海洋、国土、环保、气象等情况。

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从遥感集市平台获得的卫星数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