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海海洋生物资源现状
生物资源:中国南海海洋鱼类有1500多种,大多数种类在西南中沙群岛海域都有分布,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海鸟资源:在西南中沙群岛大部分岛屿上,林木茂盛,花草遍地,岛屿周围广阔的海面上有丰富的海洋食料,吸引着大批的岛类在这里繁衍生长。分布在各个岛屿上的鸟类共计有六十多种。植物资源:西南中沙群岛岛礁陆地总面积不过10多平方公里,但是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其中人工栽培的植物近50种。海底资源: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中国地质学家认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最好的地区之一。蕴藏量约200亿吨,有“第二波斯湾”之称。同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水下阶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披复,这些沉积物与我国北部湾、海南岛的新生代沉积物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产地。 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
2. 南海的海洋生物
国家一级保护的海洋动物有儒艮和中华白海豚儒艮别名海牛,人鱼,美人鱼,南海牛。国内主要分布在南海和台湾海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是世界范围内最为濒危的一类海洋生物,也是中国海洋鲸豚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有生命的物种,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脊椎动物包括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如红海星,鲸鱼,鲨鱼等。
3. 南海海洋与生物
是
中国大陆的近邻黄海和渤海生物区系处在北温带海的边缘,东海和南海属亚热带性质,各自呈现了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在中国近海的黑潮流域、河口水域和上升流区都表现出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黑潮流域(局部)生态系统
黑潮可以说是中国海陆架区毗邻的最大流系,它的热量和水量对中国陆架区浅海都有重大影响,还是世界上强海流之一。黑潮生物主要类群的生态特点多样,如浮游植物有高温高盐种,偏高温低盐种,偏低温高盐种和广温广盐种。浮游动物包括暖温带近岸类群和热带大洋类群。海上的鱼类通常可分为上层鱼、中层鱼、下层鱼等。因为黑潮的高温、高盐特征,有它的指示种,尤其是浮游生物指示种。
河口生态系统
在中国的沿海,大约有1500多条江河入海。河口和它附近的水域,因为大量的淡水和陆源物质的注入,形成了独特的河口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国的三大河口区——长江口、黄河口和珠江口,现已鉴定的浮游植物种类分别是64、103、224种;浮游动物是105、66、133种;底栖生物与潮间带生物分别是153、191、456和41、195、189种;游泳生物则是189、144和356种。因为河口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三大河口区的群落结构有共同特点:可以分为淡水群落、咸淡水群落、海水群落三个类型。
上升流生态系统
在我国渤海的中部,黄海冷水团区,山东半岛近海,浙江近海,闽南沿海,台湾西南,粤沿海,海南东南部都有上升流区,上升流的水文现象,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系统。通常,上升流生态系统的特点是生产力水平高、食物链较短、物质循环快、能量转换效率高。
4. 海洋生物资源的现状
海洋生物资源还提供了重要的医药原料和工业原料。海龙、海马、石决明、珍珠粉、龙延香、鹧鸪菜、羊栖菜、昆布等,很早便是中国的名贵药材。当前,海洋生物药物已在提取蛋白质及氨基酸、维生素、麻醉剂、抗菌素等方面取得进展。
以贝壳制造工艺品已在中国成为一种行业,一些珊瑚是很受欢迎的艺术品。海鸟粪含磷达20%,是极好的天然肥料。鲸油既可食用又是重要化工原料,抹香鲸头部的油是精密仪器的高级润滑油。海藻的提取物,特别是褐藻胶和琼胶在工业上也有广泛的用途。
5. 南海拥有的海洋资源
南海的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最深的海区。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
南海
南海有丰富的海洋油气矿产资源、滨海和海岛旅游资源、海洋能资源、港口航运资源、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岛和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热带生态系统分布区。
南海北起广东省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鹅銮鼻一线,南至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西依中国大陆、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东抵菲律宾,通过海峡或水道东与太平洋相连,西与印度洋相通。
南海处在亚洲大陆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与其他海区比较,其特点是热带海洋性气候显著,春秋短,夏季长,冬无冰雪,四季温和,空气湿润,雨量充沛。
6. 南海的生物资源
作为有着“海底热带雨林”美称的珊瑚,对于海洋生态系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南海的海底,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正在这里,轻轻的将一株株手掌大小的珊瑚培植在海底。不出意外,在数年之后,这片荒凉的海底将长成姹紫嫣红的“珊瑚森林”。
这便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学家黄晖和她的团队一直在做的是——在海底繁殖培育珊瑚礁,从而修复海底生态环境。黄晖表示,世界珊瑚礁的面积占海洋面积不到0.2%,但在珊瑚礁生活的鱼类,是整个海洋鱼类的25%到30%,生物多样性非常高,因此,维护珊瑚礁对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珊瑚礁生态系统还有着观光、提供渔业资源、保礁护岛等多重功能。
但是近些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海洋温度快速升高,全世界超过三分之一的珊瑚礁都受到了影响,我国多个海域的珊瑚也在所难免,同时,海洋酸化、人为污染、紫外线变强等因素也对危害着珊瑚的生存。在我国多个海域,白化死亡的珊瑚如同森森白骨,看了让人毛骨悚然。
因此,作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科组组长,黄晖从事珊瑚研究与保护已经有了大约20年。在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努力后,目前,他们已经在南海成功种植了约十万平方米珊瑚。通过人工培育的方式挽救南海珊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黄晖把海底种植珊瑚的过程比喻为陆地上的植树造林:首先培育幼苗,在海底的苗圃中长成小树,再移植到要种的地方。他们先选择培育一些长得快的品种,然后再培耐受性强的品种。
另外,珊瑚除了可以进行有性繁殖、用受精卵培育外,还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他们利用珊瑚的这一特性,将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断枝,经过培育再附着到预定海域的人工礁体上。
与陆地上植树造林不同的是,海底种珊瑚的难度要大很多,且不说在水下作业费时费力,还有可能遇到危险的或是有毒的海洋生物。种下的珊瑚还有可能被海上的台风天气摧毁,要真正种出一片珊瑚森林并不容易。而对于科学家,他们的目标不只是要在南海种珊瑚,而且是要恢复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让与珊瑚共存的海藻、海草、贝类、鱼蟹等生物也能够回来。
但是,科学家在努力恢复海底雨林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要做的是保护环境,毕竟当初引发珊瑚生态危机的原因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人类活动。如果不注重保护环境,再种更多珊瑚也于事无补。
7. 南海海洋生物资源现状调查
开采100年。
南海礼乐滩蕴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可供开采100年之久。南海海洋中除了生物,还蕴藏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这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高达10.06亿吨,天然气储量更是达到了2万亿立方米,而礼乐滩正是其中主要的油气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