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跃层的定义(海洋跃层是什么意思)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1-13 15:04   点击:264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跃层的定义

内波是一种重要的海水运动,它将海洋上层的能量传至深层,又把深层较冷的海水连同营养物带到较暖的浅层,促进生物的生息繁衍。内波导致等密度面的波动,使声速的大小和方向均发生改变,对声呐的影响极大,有利于潜艇在水下的隐蔽;对海上设施也有破坏作用。

如果海水跃层是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的状态,形成负密度梯度跃变层,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被称为“海中断崖”。

潜艇在水下航行中,如突遭海中断崖,会立即失去浮力,急剧掉向海底,大多数常规潜艇的有效潜深为300米,潜艇不受控制的掉到安全潜深以下时,会被巨大的海水压力破坏,造成海中断崖失事,二战以来各国海军出现过数次海中断崖的失事。

2. 海洋跃层是什么意思

产生密度跃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通常,风平浪静时,水温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海上出现大风浪,海水上下混合,上层水温逐渐均匀,而风浪影响不到的下面水层,温度依然在降低。

这样一来,上下水层之间的海水温度呈现剧烈变化,从而形成了密度跃层。

而在接近大陆的边缘海域,大量江河淡水流入海中,使海水被冲淡,盐度发生急剧变化,也会产生密度跃层。

还有些跃层出现在两个不同性质的水团接触面上。如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海峡中就有这种密度跃层。

在那里,表层海流始终从黑海流向地中海,而下面的海流则反其道而行,从地中海流向黑海,这两股海流带来的水团其温度、盐度均不相同,在其接触面容易出现密度跃层。

3. 海洋层按什么分层

分层设色以地貌等高线为依据,应用颜色的饱和度和亮度变换、按不同高程带的自然象征色设色,来表现地貌形态和高度分布的特征,这是中小比例尺一览性地图常用的表现形式。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的起伏,这样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深浅不同的褐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以鲜明的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态,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几种地图中最常见的一种。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它能够直观的告诉我们地势起伏状况。

表示方法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立体感强,它既能表示海拔,又能表示相对高度,所以它既能表示地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各种地形类型。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种颜色表示的高度范围,可以查看图上所附的等高线分层设色表。

分层设色通用的颜色顺序是:海洋用蓝色,平原用绿色,低山丘陵用黄色,山地和高原用棕褐色浅紫色表示积雪、冰川。在不同的等深线之间,用分层设色法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用来表示海底的深度。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雪线以上的地区通常用白色表示。

自然设色一般采用不同色相,并运用颜色的深浅层次与地貌的高度变化相对应。图面具有明快、美观、造型立体的效应,从而达到一目了然、清晰易读的客观效果。

中国分层设色地图的色层设计

一览性中国全图的色层设计

一览性中国全图目前采用的比例尺通常为1:200万、1:250万、1:400万、1:600万,或更小,是具有一览全貌特征的挂图或桌面用图。因此色层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色相的选择和分界线应与地貌的总体轮廓特征相适应。

(2)色层设计的实质是合理安排色层网线版的配置和色层设色。

(3)在色相选择、色层带划分的基础上,色层网线版的配置方案,网点比例大体上按30%递增,使颜色的饱和度和亮度变换形成均匀的色阶较好。因为作为一幅中国全图,在色相划分出三级台阶的总貌下,只有一个色相内的色层网线比例均匀一致,才不致于脱离地貌表示的共性特征。

(4)一幅地图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色彩,一幅分层设色地图色彩的基调自然是色层的设色。它应根据一定的自然法则作到色彩既明亮饱满而又协调,通常采用习惯的“愈高愈暗”色层带法,这是符合人们视觉对自然景观反映的客观实际的。其关键在于色相基调选择恰当。一般说来海洋层大面积的设色采用中蓝色;陆地层中的绿色采用柠檬黄和中蓝调配,色调略偏蓝而不现黄,使平原地区显得深沉低下;陆地层的棕色采用深棕色调,如果偏黄则大面积的青藏高原在图面上显得不精神,如果偏红将使整个图面变得刺眼。

4. 海水跃层梯度

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主要表现为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能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的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不同纬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

(2)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主要由于光照只能透入海洋的表层(最多不超过200m),其下方只有微弱的光或是无光世界。同时,温度也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底层温度很低且较恒定,压力也随深度而不断增加,有机食物在深层很稀少。

(3)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主要涉及深度、营养物质含量和海水混合作用的变化,也包括其他环境因素(如温度、盐度)的波动呈现从沿岸向外洋减弱的变化。对海洋生物的生活、生产力时空分布等都有重要影响。

5. 海洋温跃层

科学家曾对深海进行定义:深海是海洋的最低部分,在温跃层(阳光加热和冷却不再产生影响的那一层)之下,在海床之上。这部分海洋深度超过1800米。

地球上深度大于6000米的海沟共有37条,这些海沟所在的区域被称作海斗深渊,其中,包括马里亚纳海沟在内的9条最深的海沟分布在西太平洋,其中有5条深度均超过1万米。

6. 海洋跃层的定义和特征

   海中断崖的形成原因:海水跃层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会形成负密度梯度跃变层,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

潜艇在水下航行中,如突遭海中断崖,会立即失去浮力,急剧掉向海底,大多数常规潜艇的有效潜深为300米,潜艇不受控制的掉到安全潜深以下时,会被巨大的海水压力破坏,造成海中断崖失事,二战以来各国海军出现过数次海中断崖的失事。

7. 什么是海水跃层

海水温度一般随深度而递减,在递减率(或温度梯度)最大处的一定厚度的水层称为“温跃层”。大洋中低纬度和中纬度的海域,大约在200米和1000米水层之间的温跃层,由于它不随季节而变,故称之为“永久性温跃层”或“主温跃层”。

永久性温跃层是由于太阳辐射加热、地球自转、大气风应力、海洋上翻流及盐热环流等物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形象的比喻就是,冷水密度高、热水密度低,如果没有外部因素扰动的情况下,冷水在下、热水在上的分层是稳定的。试验中能够看到明显的分层边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