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蓝血海洋生物图片
中华鲟
中华鲟是鲟鱼家族中的巨星,有“水中大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但中华鲟并不是我国独有物种,因为它是洄游性鱼类,所以在太平洋西部海域广泛存在,除了中国之外,还分布在朝鲜、韩国、日本、老挝。但因为其模式种在中国,所以西方生物学家就命名为Chinese Sturgeon,直译过来就是中华鲟。
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和中华鲟同属一级保护动物,在唐朝时就有记录,广东称为卢亭,东南沿海称白忌或妈祖鱼。二名法为 Delphinus chinensis ,Osbeck,1765,指1765年发现于中国,所以翻译称中华白海豚就理所应当。除了中国之外,它还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中华鲎
中华鲎就是著名的蓝血生物,形似三叶虫,并与三叶虫同时期出现,距今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就在海洋中生活,当之无愧的“活化石”。关于中华鲎的最早记录是在中国,唐代刘洵在《岭表录异》详细的记录了鲎的特征。目前中华鲎分布于中国南方沿海、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
中华鹧鸪
鹧鸪是一种古人很熟悉的鸟类,有一个著名的词牌名就叫鹧鸪天,在古代为南方特产野禽,李时珍就曾对鹧鸪的美味赞不绝口。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和中南半岛,英文名Chinese Francolin,最早发现于中国南方,指名亚种也在中国,目前种群数量稳定,被认为是无危动物,但某些地区大量偷猎数量下降很快。
中华草龟
中华草龟就是真正的乌龟,被古人认为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是爬友们非常喜爱的一种观赏龟,在中国分布广泛,但在日本韩国也有大量分布, 学名Chinese Pond Turtle,模式种在中国。目前人工养殖技术非常成熟,但在野外数量呈下降趋势。与它相似的中华花龟也非中国独有,在越南也有分布。
中华穿山甲
中华穿山甲是极度濒危物种,生长在中国绝非它的幸事,自古就被做为药材大量捕杀,近代以来捕杀更甚,将这一物种逼到了灭绝的边缘。 中华穿山甲指名亚种在中国发现,所以英文名称为Chinese Pangolin,在印度、不丹、孟加拉和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上述几个就是比较著名的以“中华”为名却并非我国独有的物种,之所以冠以中华名称,要么是因为模式种和主产区在中国,要么就是首次发现或记录在中国。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加要大力保护这些与国家同名的生物,如果哪一天它们消失了,那恐怕就会成为世界的笑话。
2. 蓝血海底生物
lánxiěhòu
节肢动物,甲壳类,生活在海中,尾坚硬,形状像宝剑。
鲎是头足纲动物,拥有独特的循环系统,血液中所含的铜显现出来的颜色为蓝色,所以也被称之为——蓝血动物
鲎(音hòu),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肢口纲(Arthrropoda)剑尾目(Xiphosura)鲎科(Limulidae)鲎属(Tachypleus)。俗称三刺鲎、两公婆、海怪,因其长相既像虾又像蟹,因此人们又称之为“马蹄蟹”,是一类与三叶虫(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现仅存3属4种。
3. 蓝血 海洋生物
首先是章鱼和乌贼。没错,章鱼和乌贼的身体里就流淌着蓝色的血液。它们几乎是地球海洋上随处可见的生物,在地球上生存了超过4亿年,可以说是真正的生存能手,虽然在人类眼中,章鱼和乌贼不过是一种美味食材,但它们身上的蓝血基因,实在是非同一般。有科学家认为,凭借章鱼的智商完全可以再次进化,但章鱼一生只会繁殖一次,繁殖完毕就会死去,这成为了章鱼进化的最大阻碍。
其次是龙虾和螃蟹。
龙虾和螃蟹是海鲜的代表,它们体内流淌的也是蓝色的血液。这两种动物的体内还有大量的虾青素,在高温状态下,虾青素会跟蛋白质结构分离,从而让龙虾和螃蟹的表面呈现红色。
再有就是鲎了。鲎这种生物也有“马蹄蟹”的俗称。它的历史更加悠久,鲎的蓝色血液是人类医药领域重要的细菌鉴定材料,其价值堪比黄金。这也让鲎的生存状况急转直下,这种在地球存活亿万年的物种,正在因为人类对它蓝色血液的需求而变得越来越少。
4. 蓝色血液海洋生物
中华鲎,中华鲎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鱼类,最早的鲎化石在5亿年前就已经形成,可以说是元老级别的存在了。中华鲎的外表看起来就好像是铠甲一样,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因为他们都是成双成对生活的,所以也叫做“夫妻鱼”。中华鲎是一种流淌着蓝色血液的鱼,以前人们对中华鲎进行了大量的捕捉,使得这种鱼类的数量急剧减少,再加上蓝色的血液,被认为极具市场价值,这也使得中华鲎的数量变得岌岌可危了。以前在我们国家,中华鲎的数量是非常多的,后来人们意识到了这种鱼类正在慢慢减少之后,决定开始保护他们。中华鲎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允许私自捕捉和售卖
5. 蓝色海洋生物图片
1.蓝雪花种植土壤以疏松肥沃的沙质土为宜。腐叶土加入部分河沙就是不错的选择,比例可按6:4搭配,这样配土疏松肥沃、排水性好,腐叶土呈微酸性,较适合蓝雪花生长。
2、蓝雪花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期应该保证盆土湿润。春夏秋三季盆土表面发干后就应该浇水。冬季需保持盆土微干状态,盆土不干透可不少浇水。
3、蓝雪花喜光照,四季都应该给它充足的光照,夏季可不用遮阴,太阳晒得越多,花开的越多越好。蓝雪花不耐旱,特别是夏季,盆土不可干透。蓝雪花也不耐阴,不可长时间进室内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养护;
4、蓝雪花喜肥,生长期和花期都应该给它充足的养分。每20天左右应该施用一次多元素复合肥。蓝雪花花期一般为6月到9月,养护得好可以开到10月底。从5月初开始应给蓝雪花着重补充磷钾肥,10天左右一次磷酸二氢钾施用,喷叶、灌根均可;
5、蓝雪花喜肥,生长速度相当快。修剪对于蓝雪花来说也很重要,修剪得当,会使植株更加强壮,株型更加饱满,开花更多更好。花后应及时修剪掉残花,减少营养消耗。春初应对蓝雪花进行一次大型的修剪,促进它分化出更多的侧枝。修剪后及时追肥即可。
6. 血液蓝色的海洋生物
鲎(hòu)亦称马蹄蟹。肢口纲(Merostomata)剑尾目(Xiphosura)海生节肢动物,共4种,见于亚洲和北美东海岸。虽又称马蹄蟹,但不是蟹,而与蝎、蜘蛛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有亲缘关系。 鲎(horseshoe crab)是一类与三叶虫 (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鲎血液颜色呈蓝色,是因为鲎血浆的主要成分是血蓝蛋白,每1ml血蓝蛋白含重金属有机铜(Cu2+)在0.28~0.31mg(鲎脱离水面时间长短差异)。按每只(雄、雌性)鲎平均体重比值计算,成年鲎的血浆及肉质中含这种铜自质(Cu2+)分别在600~1300mg。据医学研究表明:这种重金属(Cu2+)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主要蓄积在肝和肾脏,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可加速肝细胞坏死或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和引发肾功能衰竭氨中毒等并发症。此外,这种(Cu2+)质还可引发人体造血机能障碍和影响幼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等。也许会有一些人认为自己也曾吃过鲎,怎么就没有发生过敏性反应呢?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存在个体差异的原因。虽然在吃鲎时未发生过敏性反应,但鲎血液和鲎肉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是不容置疑的,当这些化学物质在人体内蓄积或代谢不完全时,必定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7. 海洋蓝色血液生物
在大多数情况下,动物体内血液的颜色主要由其体内携带氧气的“零件”决定。以人体为例,人体血液内负责携带与运输氧气的物质为血红蛋白,因而人体血液的颜色为红色。部分海洋生物,例如章鱼和龙虾,其体内血液的颜色为蓝色,这是因为它们体内运输氧气的物质的核心元素为铜而非铁。
动物的血液颜色受基因和环境控制。有些动物血液是蓝色或者是绿色,由自身基因表达适应于周围环境状态,更有利于其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