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深处有什么生物(海洋深处有什么生物群)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1-15 05:16   点击:104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深处有什么生物群

在万米海底也不会有海绵宝宝的存在,海绵宝宝只是一个动画片,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2. 海底生物群

海洋矿物资源有石油、海滨砂矿、可燃冰、锰结核、富钴结壳等。

1、石油

石油,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

2、海滨砂矿

海滨砂矿是指在海滨地带由河流、波浪、潮汐和海流作用,使重矿物碎屑聚集而形成的次生富集矿床。它既包括现处在海滨地带的砂矿,也包括在地质时期形成于海滨,后因海面上升或海岸下降而处在海面以下的砂矿。它主要有金红石、钽铁矿、磁铁矿、磷钇矿、金矿、铁矿、金刚石、石英砂、煤等矿种组成。

海底及海底以下埋藏着丰富的固体矿物,主要包括海滨砂矿和锰结核、海底热液矿等深海矿产。其中海滨砂矿广泛分布于沿海国家的滨海地带和大陆架。世界上已探明的海滨砂矿达数十种,主要包含金、铂、锡、钍、钛、锆、金刚石等金属和非金属。

3、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Gas Hydrate),有机化合物,化学式CH4·xH2O。即可燃冰,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Combustible ice)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其实是一个固态块状物。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岛屿的斜坡地带、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隆起处、极地大陆架以及海洋和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

4、锰结核

锰结核又称多金属结核、锰矿球、锰矿团、锰瘤等,它是一种铁、锰氧化物的集合体,颜色常为黑色和褐黑色。锰结核的形态多样,有球状、椭圆状、马铃薯状、葡萄状、扁平状、炉渣状等。锰结核的大小尺寸变化也比较悬殊,从几微米到几十厘米的都有,重量最大的有几十公斤。

大洋底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藏资源,锰结核就是其中的一种。锰结核是沉淀在大洋底的一种矿石,它表面呈黑色或棕褐色,形状如球状或块状,它含有30多种金属元素,其中最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锰、铜、钴、镍等。

5、富钴结壳

富钴结壳又称钴结壳、铁锰结壳。生长在海底岩石或岩屑表面的皮壳状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因富含钴,名富钴结壳。表面呈肾状或鲕状或瘤状,黑色、黑褐色,断面构造呈层纹状、有时也呈树枝状,结壳厚05~6厘米,平均2厘米左右,厚者可达10~15厘米。

构成结壳的铁锰矿物主要为二氧化锰和针铁矿。其中,含锰2.47%、钴0.90%、镍0.5%、铜0.06%(平均值)、稀土元素总量很高,很可能成为战略金属钴、稀土元素和贵金属铂的重要资源。

3. 海洋深处有什么生物群吗

充满神秘感的海洋总能让人忍不住的想要去探索,距今为止人类已知的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而作为海洋一部分的马里亚纳海沟也是人们想要去探索的神秘一角。马里亚纳海沟由地壳运动形成,在这个特殊的区域内,科学家们发现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生物。

有大嘴琵琶鱼

大嘴琵琶鱼生活在2000-3000米左右的水域,它奇在头上有一个能发光的“小灯泡”,这个“小灯泡”是由一种细菌汇聚而成,这种细菌与它共生。这个“小灯泡”能吸引其它鱼类前来,所以大嘴琵琶鱼可以通过它捕猎。

有小飞象章鱼

深海漆黑一片,反正长得丑也没人看见,所以大部分海洋生物都拼命往丑里长,但小飞象章鱼除外,它看上去软萌可爱,且外形与迪士尼的小飞象相似,所以被命名为小飞象章鱼。

小飞象章鱼生活在400-4800米深的海域,它是一种自身能发光的软体生物,并通过发光这一技能吸引猎物,一旦有猎物靠近它便会分泌粘液将其困住。小飞象章鱼的猎物以壳甲类、多毛类为主。

有哥布林鲨

哥布林鲨生活在阳关照射不到的深海,它的奇异之处在于嘴。哥布林鲨嘴巴上有个长长的鱼吻,鱼吻上分布有感应器,它们则是靠感应器寻找猎物。它的牙齿细而锋利,且牙齿呈倒刺状,猎物一旦被其咬住,则很难逃脱。

有太阳水母

太阳水母生活中500-3500米深的海域,它的身体是透明的,科学家认为太阳水母在遇到危险时,能利用透明的身体隐藏在其它生物的生物光中,从而躲避危险。太阳水母有许多小触手,这些小触手让它们能够捕抓到流水中的猎物。

有太平洋桶眼鱼

太平洋桶眼鱼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海洋中层间,一般由在水母的下方,当水母捕抓到猎物时,太平洋桶眼鱼就会游上去抢夺水木的食物。

这种鱼的脑部是透明的,且我们所认为的“眼睛”,其实捕食它是眼睛而是它的鼻孔,它的眼睛在头顶,看上去像两片绿叶。

有海底珊瑚林

中国“科学号”中的队员,于2019年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一片珊瑚丛,这片珊瑚丛有十几片珊瑚。

深水海兔

这种生物也是被中国的“科学号”所发现的,海兔一般生活在浅海海域,在深海极为罕见。

它也不是“兔”,而是一种螺类,但其贝壳早已退化成内壳,侧面是白色透明的壳边缘。

深海水兔以藻类、海草等植物为食,这种生物是罕见的雌雄同体,并且在它的体内能找到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它能够将植物的叶绿体存储在自己体内,并且身体的颜色也能发生变化,身体的颜色由其所食食物的颜色决定,它吃什么颜色的食物身体就会变成什么颜色。

海洋本就是充满神秘感的地方,有许多千奇百怪的生物也不足为奇,期待科学家们在未来能一步步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

4. 海洋生物群落

由于海水中生活条件的特殊,海洋中生物种类的成分与陆地成分迥然不同。就植物而言,陆地植物以种子植物占绝对优势,而海洋植物中却以孢子植物占优势。海洋中的孢子植物主要是各种藻类。由于水生环境的均一性,海洋植物的生态类型比较单纯,群落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海洋植物是浮游的或漂浮的。但有一些固着于水底,或是附生的。

海洋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也服从地带性规律。与陆地植物区系不同的是寒冷的海域区系成分较为丰富,热带海洋中种属反而比较贫乏,这一点与陆地植物区系恰好相反。

海洋生物群落也像湖泊群落一样分为若干带:

潮间带或沿岸带即与陆地相接的地区。虽然该带内的生物几乎都是海洋生物,但那里实际上是海陆之间的群落交错区,其特点是有周期性的潮汐。生活在潮间带的生物除要防止海浪冲击外,还要经受温度和水淹与暴露的急剧变化,发展了许多有趣的形态和生理适应。潮间带的底柄生物又因底质为沙质、岩石和淤泥分化为不同类型。

浅海带或亚沿岸带包括从几米深到200米左右的大陆架范围,世界主要经济渔场几乎都位于大陆架和大陆架附近,这里具有丰富多样的鱼类。

浅海带以下沿大陆坡之上为半深海带,而海洋底部的大部分地区为深海带深海带的环境条件稳定,无光,温度在0~4℃,海水的化学组成也比较稳定,底土是软的和粘泥的,压力很大(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即增加101.325千帕)。食物条件苛刻,全靠上层的食物颗粒下沉,因为深海中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由于无光,深海动物视觉器官多退化,或者具发光的器官,也有的眼极大,位于长柄末端,对微弱的光有感觉能力。适应高压的特征如薄而透孔的皮肤,没有坚固骨骼和有力肌肉。

大洋带从沿岸带往开阔大洋,深至日光能透入的最深界限。大洋区面积很大,但水环境相当一致,唯有水温变化,尤其是暖流与寒流的分布。大洋缺乏动物隐蔽所,但动物保护色明显。

红树林、珊瑚礁、马尾藻海都属于海洋中特殊的生物群落类型。河口湾是大陆水系进入海洋的特殊生态系统,由于许多河口湾是人类海陆交通要地,受人类活动干扰甚深,也易于出现赤潮,河口湾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海水的有机统一性及其流动交换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的有机联系,使海洋的整体性和组成要素之间密切相关,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变化(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都不可能仅仅局限在产生的具体地点上,都有可能对邻近海域或者其他要素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和作用。生物依赖于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当外界环境变化量超过生物群落的忍受限度,就要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5. 海洋深处有哪些生物

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狮子鱼是目前已知生活在海洋最深处的生物,但也仅仅生活在海下8000米的地方。

这种鱼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头大,体型像蝌蚪,鱼鳍是半透明的,喜欢在黑暗的深海处栖息,主要以甲壳类动物、无脊椎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狮子鱼可以像骆驼一样长久地储存食物,从而更好地应对食物匮乏的生存环境。狮子鱼的生育周期很长,由于马里亚纳海沟生存环境恶劣,没有威胁性生物出现,所以这种情况可以确保狮子鱼其种群更好地繁衍生息。

6. 海洋的深处有什么生物

在南海北部1200米深的海底,生活着密密麻麻的铠甲蟹和贻贝。由于在水下200以下就没有阳光,这些长期生活在1200米深海底的铠甲蟹成白色。

“科学”号开动了他那灵活的机械臂和大大的吸管,开始了海底生物样本采集。

采集完毕后,“发现号”则携带采集到的100多只潜铠虾、贻贝和阿尔文虾等生物样品返回“科学”号,一同被带回的,还有我们昨天放入的那“签名板饭盒”。

在1200米深的水下,由于饭盒受到了强大的压力,于是,在海洋的魔力下原本的饭盒已被同比压缩成了左边的模样。

这些是采集上来的部分海底生物样本,他们都是白色的。这个是阿尔文虾。

这只奇怪的虫子是多鳞虫。

这只虾是铠甲虾,由于生活在海底无光的环境里,他们的眼部功能已经退化,可以看出他们的眼球也是白色的。

7. 海洋生物多

答:海鱼品种多

鱼类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一般人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53%)、鸟类(18%)、爬行类(12%)、哺乳类(9%)、两栖类(8%)五大类。根据已故加拿大学者“Nelson”1994年统计,全球现生种鱼类共有24618种,占已命名脊椎动物一半以上,且新种鱼类不断被发现,平均每年已约150种计,十多年应已增加超过1500种,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鱼种约在32100种。

8. 海洋深处有什么生物群类

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20278种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其中动物界的种类最多(12794种),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种)。我国海洋生物种类约占世界海洋生物总种数的10%。

1、海洋哺乳动物,我国现有各种海兽39种。如:各种鲸类、海豚、海豹、海狮、儒艮等。2、海洋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上繁殖的变温动物。3、海洋鸟类,海洋鸟类的种类不多,在中国海共记录了183种海鸟。如红喉潜鸟、黑脚信天翁、海燕、小军舰鸟、海雀、白鹭、海鸥等等。4、海洋鱼类,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一个类群。在我国海域里,目前已记录到海洋鱼类3023种,其中软骨鱼类237种、硬骨鱼类2786种,约占我国全部海洋生物种类的1/7。5、海洋节肢动物,目前,在中国海共记录节肢动物4362种,约占中国海全部海洋生物物种的1/5。如鲎、虾类、蟹类等。6、海洋软体动物,在中国海共记录到各类软体动物2557种,约占中国海全部海洋生物种的1/8。如石鳖、贻贝、珍珠贝、扇贝、牡蛎、文蛤、乌贼、章鱼等。7、海洋腔肠动物,腔肠动物因其特有刺细胞,故又被称作为刺胞动物。目前,在中国海记录到各种海洋腔肠动物,共计是1010种,它们分属于腔肠动物门的三个纲。8、海洋植物,海洋植物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低等的藻类植物和高等的种子植物。

我国海域生物种具有明显的中国海域特色,具体表现在不仅有很多世界海洋生物物种,而且还保存有许多在北半球其它海域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物种,和一些在进化上属于原始以及孤立的类群。其中,属于原始的物种有鹦鹉螺、中国鲎、柱头虫、文昌鱼以及海豆芽和酸浆贝等;属于孤立的类群也很丰富,仅鱼类就有80种。

9.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群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无机环境

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部分,包含阳光以及其它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

阳光是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直接的能量来源,水、空气、无机盐与有机质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2、生产者

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其中,各种绿色植物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产者是连接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桥梁。

3、分解者

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完成物质的循环,

因此分解者、生产者与无机环境就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要成分。分解者是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桥梁。

4、消费者

消费者指以动植物为食的异养生物,消费者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了几乎所有动物和部分微生物(主要有真细菌),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

其中,以生产者为食的消费者被称为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被称为次级消费者,其后还有三级消费者与四级消费者。

同一种消费者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可能充当多个级别,杂食性动物尤为如此,它们可能既吃植物又吃各种食草动物,有的生物所充当的消费者级别还会随季节而变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