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域海洋音乐文化
人们常喜欢用蓝色来形容海洋。其实海水的颜色,从深蓝到碧绿,从微黄到棕红,甚至还有白色的,黑色的,并非只是蓝色。
原来,海水和普通水一样,都是无色透明的,海洋色彩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和海水中所含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的特点及其他因素决定的。大家知道,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各不相同,从红光到紫光,波长逐渐变短,长波的穿透能力最强,最容易被水分子吸收,短波的穿透能力弱,容易发生反射和散射。海水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光波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射人海水后,随海洋深度的增加逐渐被吸收了。一般说来,在水深超过100米的海洋里,这三种波长的光大部分能被海水吸收,并且还能提高海水的温度。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遇到较纯净的海水分子时就会发生强烈的散射和反射,于是人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近岸的海水因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对绿光吸收较弱,散射较强,所以多呈浅蓝色或绿色。
紫光的波长最短,反射最强烈,为什么海水不呈紫色呢?科学实验证明,原来人的眼睛是有一定偏见的,人的眼睛对紫光的感受能力很弱,所以对海水反射的紫色很不敏感,因此视而不见,相反,人的眼睛对蓝、绿光却比较敏感。
海洋绝大多数是蓝色的,如果海水中悬浮物质比较多,或者其他原因的影响,大海的颜色就不再是蓝色的了。如我国的黄海,它是古代黄河的入海口,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流入海中,把蓝色的海水“染黄”了。虽然现在的黄河改向渤海倾泻,但黄海北面经渤海海峡与渤海相通,加上它要承受淮河、灌河等河流注入的河水,所以海面仍然呈现浅黄的颜色。
在印度洋西北部,亚、非两洲之间的红海是世界上水温最高的海,海里生长着一种红褐色的海藻,由于这种海藻终年大量繁生,把海面染成一片红色,红海因此而得名。
太平洋东北部的加利福尼亚湾,南部有血红色的海藻群栖,北部有科罗拉多河在雨季时带来的大量红土,海水呈现一片红褐色,被称为朱海。
白海是北冰洋的边缘海,它深人俄罗斯西北部内陆,北极圈穿过白海。白海由于所处纬度高,气候严寒,终年冰雪茫茫,加之白海有机物含量少,海水呈现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黑海表面有顿河、第聂伯河、多鹅河等淡水注入,密度较小;黑海的深层是来自地中海的高盐水,密度较大。上下海水之间形成了密度飞跃层,严重阻碍了上下水层的水交换。黑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与地中海进行水交换。由于海峡又窄又浅,大大限制了黑海与地中海的水交换,所以黑海深层缺乏氧气,上层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秽物和死亡后的尸体沉至深处腐烂发臭,大量的污泥浊水,使海洋变黑了。加之黑海地区经常阴雨如晦,风暴逞凶,就更增加了黑的感觉。
赤潮也可使海水颜色出现异常。赤潮是一种由于局部海区的浮游生物突发性地急剧繁殖并聚集在一起的现象。赤潮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看引起赤潮的海洋浮游生物是什么种类。由夜光虫引起的赤潮呈粉红色或砖红色,由某些双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或褐色,某些硅藻赤潮则呈黄褐色或红褐色。
另外,由于太阳时而隐没在云层之中,时而透过云层放出光芒,海洋的颜色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海洋的颜色还取决于太阳离地平线的高度。
当然,有时候如果海底有别的生物也会有不同的颜色,如珊瑚礁等。
还有就是被污染了的,肯定是脏的颜色。
2. 纯音乐海洋
神思者的《海之女神》。
虽然没有你要求的“海鸥海浪的声音”,但很有海洋壮阔,蔚美又夹杂着神秘和悲壮...真的值得一听
3.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
海洋文化特征是其开放性、向外性。
海洋文化的代表:希腊 因为海洋文明的祖先大多从事捕鱼业,渔获不是经常能有,加上风吹雨打,常常生死未卜,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冒险性。促使这些人敢去闯、敢去冒险的精神,所以才有了大航海时代、发现新大陆。大陆文化特征是保守性、内敛性。大陆文化的代表:中国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中央集权制。农业是靠自己努力的结果得来不易,因此常常固定下来就不走了,所以才有了封建制度,而农业又是靠天吃饭,时运好、收成才好,所以大家都有危机感,因此,中国人习惯了存钱。大陆文化发展重心在内陆、忽视海洋,中国人独有向心力,无论在何地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因此,大陆文明更容易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地发展。4. 海洋旅游文化
与海洋有关的旅游项目包括海滨观光、海滨休憩、消闲、度假、疗养、海水浴场、海上体育、娱乐活动和钓鱼、海底探险活动等等。主要是享受阳光、沙滩、海水、海鲜和新鲜空气等大自然的赐予。发展海洋旅游是步入小康和富裕社会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的重要标志和必然需求。 对国民经济来说,发展海洋旅游可以回笼货币,增加收入。在吸引国际游客方面,海洋度假休闲旅游可以为国家创收大量的外汇。因此开发海洋旅游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新型海洋产业。
5.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
文明指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状态,和野蛮相对,而广义的概念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包含器物、制度、精神文化。
中国究竟是大河文明还是大陆文明呢?这两种如何区分? 大河文明诞生于大江大河附近,这些区域灌溉水源很多,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的居住农作物的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的生存基本需求,所以农业很发达。以农耕经济为基本的形态,对自然环境的依懒性很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就是说这些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表现出自己的文明特征。大陆文明指以大陆为生成的文明,人类在陆地上从事生产和生活,这里也伴随了很多大河文明的特点,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才慢慢的走向海洋。大陆文明的生成空间是陆地,所以对土地私有占有而产生了封建和世袭的观念,在很多的政权的代号上都有着“江山”的称呼,也有传统的“六合”“四方”称呼,大陆文化生成的背景可以说是封闭、保守、墨守成规等等。从这两者看中国应该符合大陆文明,而大河文明很多的可以说是在很早的时候,这就是古时候,几乎封建社会还没有形成,在大陆文明形成后,更是产生了很多封建思想,这些和重视疆土有关。所以中国在后面的历史时期中更适合大陆文明。而大河文明已经不能概括中国文明了,毕竟地域上有着局限性,或者说发展的水平已经不一样了。6. 海洋文化类型
苏东有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线,由此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今南通、盐城、连云港的海岸区域。
谈到南通海洋文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沿海乡镇。南通沿海拥有14个乡镇,其中每个乡镇因其不同的历史形成以及地域上的差异而各有特点,有不少的文化资源可挖。就从名字来讲,很多乡镇的名字由来,就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或是曲折离奇的传说。比如吕四,其名字由来是因为“八仙之一”的吕洞滨四次驾临吕四。再如如东,如东古代为海洋,唐代时逐渐成为陆地,唐将薛仁贵在此驻兵,是马塘镇得名的由来。北宋始就设栟茶、丰利二镇。这些都是可以挖掘和提炼的文化资源。
2.海洋渔业。“舟楫之便,渔盐之利”,这是初始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以及利用。靠海而居,渔业成为人们维系生活的主要产业之一。南通的渔业因拥有全国三大渔场之一的吕四渔场、拥有广袤无垠的泥沙质滩涂而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南通因海而生,傍海而立,当地人也因海而得福。自古以来,就流传两句民谣:“黄海滩上处处宝,金牛天天出一条”。南通的渔业特别是海洋渔业从一开始简单的滩涂捕捞,到近海作业,再制造大马力渔船发展外海作业,乃至远洋作业;从单一的捕捞发展成养殖、加工、贸易一体化的渔业产业链。因为海洋渔业产业在整个海洋产业中的比重一直以来比较大(近几年才随着沿海开发力度的加大,渔业产业比重有所下降),因此,海洋渔业文化在整个海洋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3.民俗风情。主要是沿海的一些风俗、景点等。包括民俗习惯、民歌等。由于地域的缘故,在南通沿海地区有着与内陆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以海门、启东为例,沿海地区的方言与内陆地区的不一样,属于不同语系。在生活、民俗习惯也有着不小差距,其中与靠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从吃鱼的习惯上,通东沿海人们在吃鱼时,特别是在渔船上吃鱼时绝对不能将鱼翻身,渔民们会认为不吉利,把鱼翻过来吃,预示着翻船的意思。在内陆地区就没有这个习惯。同时,在通东地区,人们在闲暇时创造了不少的诗歌,描述了以前那里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在南通2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拥有着南通独有的沿海风景。在沿海最东边是最早能看到日出的地方——启东圆陀角,往北便是世界罕见的奇景——蛎岈山牡蛎礁,再往北是江海文明的起源——青墩文化遗址所在地……
4.名人与南通海洋。追寻与南通海洋发展具有紧密联系的名人。对于南通海洋文化的研究,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清末状元张謇,另一个是宋朝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张謇是中国近代放眼蓝色国土,首创海洋开发的第一人。他将南通万亩荒芜滩涂变成了良田;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渔政船,通过渔政维护海洋权益;他第一个以股份制管理模式推进现代海洋渔业发展,通过渔业发展争取海洋资源;他建造了中国第一所水产学校……
宋代天禧年间(1017-1021),范仲淹刚过而立之年,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盐仓监。天圣中,范仲淹满怀“有益天下之心”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急速修复捍海堰,以救万民之灾。宋代天圣二年(1024),范仲淹征集兵夫四万余人兴筑海堰,时值隆冬,雪雨连旬,潮势汹涌,迫岸而来,兵夫因惊慌失措,四处逃散而陷入泥泞中淹死二百余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范公堤现虽失却其捍海之能,但范公堤和范仲淹及他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还有一代名相文天祥曾在南通黄海边上写下“风起千湾浪,潮生万顷沙。春红堆蟹籽,晚白结盐花”的诗句,清人佘仪曾亦有诗云:“海气江声入望偏,平沙浅渚杂人烟,东风早晚桃花汛,鲑菜如泥贾客船”。
5.沿海民间传说。在沿海各地流传着很多传说故事,民间传说成为海洋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吕四流传着吕洞滨四次到吕四的故事;流传着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经吕四,吃过“天下第一鲜”——文蛤后念念不忘的故事;还有海神娘娘庙、吴妃孤冢的故事……
这些民间传说是沿海渔民的智慧结晶,有些不乏精华,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民间传说的流传往往有地区性,一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常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并在流传过程中提炼加工,民间传说往往具有传奇的特色,故事情节既与人间现实有直接的联系,其发展又合乎生活的内在逻辑,同时,通过偶然、巧合、夸张、超人间的情节来引起故事的发展,从而使真实情景和奇情异事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民间传说的创作特色,为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挖掘南通海洋与渔业的民间传说,便是为了取精去粕,将民间传说这一特殊艺术存在,更好地体现于整个海洋文化之中,为宣传和谐海洋、魅力海洋注入更多、更新的元素。
6.海鲜文化。无穷无尽的海洋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中各种海鲜是大海赐予我们的珍馐。在南通有着各种鱼类、贝类,还有藻类,因此海鲜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近几年,启东、如东两地每年都举办形式多样的海鲜节,其影响越来越大。海鲜文化其实就是在海鲜烹饪、海产品等方面注入文化的元素,让海鲜从单一饮食上升至饮食和艺术的双重享受。对于海鲜文化的挖掘将有利于我市海洋渔业品牌的打造,有利于我市海洋渔业产品的推广,更有利于我市海洋文化的宣传。
南通海洋文化内涵深厚,资源丰富。以上归纳的几个部分,基本概括了南通海洋文化的主体,看似散乱无序,其实确有主线贯穿其中,我们所说的精髓就是这根主线。南通海洋文化的精髓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南通精神”——包容会通,敢为人先一脉相承。南通海洋文化研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海洋人作出艰苦的努力,相信璀璨的海洋文化如同耀眼的明星照耀海洋事业光辉熠熠。
7. 海洋音乐是什么
纯曲子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一首歌里面有 艾米丽。
西蒙的 the frozen world 描述的是南极的景象,很悠远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