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根据浪基面能分为几个区
海岸带自陆地向海洋一般划分为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个部分。
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如海蚀崖、滩肩或沿岸沙堤及海岸沙丘等,它们经常暴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海水淹没。这一地带又称潮上带或后滨。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它们在高潮时被淹,低潮时出露,其宽度受潮差影响,相当于潮间带,也称前滨。
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一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米。水下岸坡不露出水面,是波浪破碎频繁的地带,在沙质海岸,常形成沿岸沙坝和凹槽,这一带又称潮下带或近滨。外滨(或滨外)是波基面以下的浅海部分。
2. 海洋深度分为几个水层
大海洋生态系统(LMEs)是肯尼思·谢尔曼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生物学特征确定出的世界海洋中 20个区域。
海洋生态系统可分为水层和底栖等2个子系统。其中,水层子系统包括从海洋表层到最大深度的水体范围内生活的所有生物,以及其所处的水体环境和底栖环境;底栖子系统则包括所有生活于海底基质中的底栖生物,以及其所处的底栖环境和水体环境。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等组分都会通过自身的生理生态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对外输出,并形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由生态系统定义可知,生态系统不仅是一个分层次的系统,而且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通常用生态系统健康这一概念来表示其整体状况。
3. 海洋平面分为哪三个区
所说的海平面是同一个水平面,是有范围要求限制的,并不是指的所有海洋都处于一个水平面。 海平面(Sea level)是海的平均高度。指在某一时刻假设没有潮汐、波浪、海涌或其他扰动因素引起的海面波动,海洋所能保持的水平面。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海平面不是完全平的,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海洋表面有三个较大的隆起区域,一个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区,隆起高达76米;第二个区域在北大西洋,隆起高度是68米;另一个在非洲东南部,隆起区域高为48米。另外,另外,还有三个较达的凹陷区域,一个在印度洋上,凹陷深达112米;第二个区域在加勒比海,凹陷深度为64米;第三个区域在加利福尼亚以西,凹陷深度为56米。相关的卫星图片也显示,美国西海岸的绝对水位高于东海岸的水位。
4. 论述海洋区域的基本划分
海域划分与海岸线、所属岛屿、外海或内海有关,要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岸国家从海岸基线起算,可以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专属经济区。
5. 海洋层按什么分层
地球分层结构的最外层。大陆地壳的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只有几千米。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称为莫霍界面,它是一个速度不连续面。地震纵波速度从地壳底部到地幔顶部有一个突然的跃变。
大陆地壳一般分为两层:上层较硬 ,易发生脆性破裂 ,通称为花岗岩层,下层较软,易发生塑性变形,通称为玄武岩层。由于地表岩石的风化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在花岗岩层之上还有一层薄薄的沉积岩层。海洋地壳则只有玄武岩层。大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又合称岩石圈。
6. 海洋水层划分
海洋绝大多数是蓝色的,如果海水中悬浮物质比较多,或者其他原因的影响,大海的颜色就不再是蓝色的了。如我国的黄海,它是古代黄河的入海口,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流入海中,把蓝色的海水“染黄”了。虽然现在的黄河改向渤海倾泻,但黄海北面经渤海海峡与渤海相通,加上它要承受淮河、灌河等河流注入的河水,所以海面仍然呈现浅黄的颜色。
在印度洋西北部,亚、非两洲之间的红海是世界上水温最高的海,海里生长着一种红褐色的海藻,由于这种海藻终年大量繁生,把海面染成一片红色,红海因此而得名。
太平洋东北部的加利福尼亚湾,南部有血红色的海藻群栖,北部有科罗拉多河在雨季时带来的大量红土,海水呈现一片红褐色,被称为朱海。
白海是北冰洋的边缘海,它深人俄罗斯西北部内陆,北极圈穿过白海。白海由于所处纬度高,气候严寒,终年冰雪茫茫,加之白海有机物含量少,海水呈现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黑海表面有顿河、第聂伯河、多鹅河等淡水注入,密度较小;黑海的深层是来自地中海的高盐水,密度较大。上下海水之间形成了密度飞跃层,严重阻碍了上下水层的水交换。黑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与地中海进行水交换。由于海峡又窄又浅,大大限制了黑海与地中海的水交换,所以黑海深层缺乏氧气,上层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秽物和死亡后的尸体沉至深处腐烂发臭,大量的污泥浊水,使海洋变黑了。加之黑海地区经常阴雨如晦,风暴逞凶,就更增加了黑的感觉。
另外,由于太阳时而隐没在云层之中,时而透过云层放出光芒,海洋的颜色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海洋的颜色还取决于太阳离地平线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