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洋海底是什么岩石
岩石圈
岩石圈(lithosphere)
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圈。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大洋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还有一些较小板块镶嵌其间。板块边界有4种类型:海岭洋脊板块发散带、岛孤海沟板块消减带、转换断层带和大陆碰撞带。(见地球内部构造)。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变质转化。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组件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另外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2. 海底的岩石各种各样
1.清澈如镜子的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
2.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如女孩子发卡一般的珊瑚。
3.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如花朵般鲜艳的珊瑚。
4.海底的光洁如玉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
5.深邃如渊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
3. 大海底下的岩石
叫礁石,礁石可为生物礁体组成,也可为火山岩体或大陆岩体延伸于水下所组成,
石头引证解释:
⒈ 石;石块。引
唐寒山《诗》之一九三:“飢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
宋杨万里《题望韶亭》诗:“嶧山桐树半夜鸣, 泗水石头清昼跃。”
《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却是一条平坦大路,一块石头也没有。”
郭小川《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诗:“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真珠,石头要化做黄金。”
4. 大洋海底有哪一种岩石组成
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壳上层的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缺失,而下层的硅镁层则是完整的。
硅铝层在大陆部分较厚,在海洋底部则显著变薄,甚至缺失,但并不是只分布在大陆部分
5. 大洋海底是什么岩石形成的
1960年1月23日,太平洋西缘马里亚纳海沟的洋面上,惊涛奔涌,狂风怒号。
有两位勇敢的科学家乘坐在美国“的里雅斯特”号深潜艇里。潜艇凭借着压载钢球的重量,就像天女下凡似的直向地球的深渊飘落下去。两个多小时后,人类终于第一次到达海底的最深处。水压计指示这里的水深是11000米,这比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还要大2000多米。11千米高的水柱压到了深潜艇身上,它的分量恐怕不下于当年压在孙猴子身上的五行山。潜艇承受了大约15万吨重的压力。虽然潜艇的壳体由一种强度特高的合金钢制成,它的直径仍然被压缩了1.5毫米。海底的深沟,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海底上盖着薄薄的一层泥沙。沟底的软泥,有的来自繁殖于海面上的微小生物的遗体。因为它们太小、太轻了,从海面沉到海底,大约得一年光景。另外,沟坡上的泥沙偶尔也会崩落到沟底。海沟的上部比较开阔,越往下,渐渐缩窄,与长江三峡等陆上峡谷的情形相仿。可是,就规模大小来说,名扬中外的长江三峡,摆到深逾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面前,那就惭愧得很,只不过是巨人面前的侏儒罢了。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不到4000米,而全球19条海沟的水深却都在7000米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海底深渊。多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苦苦思索:海沟为什么会这样深?难道它仅仅是海底上一种偶然的起伏不平? 在海底的深渊里,终年暗无天日。这里见不到海面上的浪涛,也听不见人世间的喧嚣。它是如此的幽深,莫非已临近传说中的地狱冥城? 直到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家才渐渐明白:就在这寂静诡秘的世界里,正发生着一桩惊心动魄的事情。6. 海底主要有哪种岩石
大洋地壳从结构上可分为3层,层1为沉积层,层2以玄武岩为主,层3包括辉长岩和超基性岩等。洋底的岩石大多属于层2的范畴,是深部岩浆溢出,在洋底冷凝而成的岩石。
一般认为在深约数十至一百公里的洋底岩石圈以下为高温的软流圈,它具有缓慢的流动性,其成分大致相当于二辉橄榄岩。在大洋中脊下方形成地幔对流的上升流,软流圈地幔物质在上涌的过程中,由于负荷压力的减小,部分熔融产生拉斑玄武岩浆,溢出海底就形成广布的玄武岩被。板块内部玄武岩浆的形成,可能与热点或地幔柱有关。拉斑玄武岩浆和碱性玄武岩浆,可出现程度不同的分异作用,生成一些中、酸性和碱性岩石。
7. 海底的岩石是什么
海滩岩简称海岩,是海洋地质学中的名词,是指海岸沙滩在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干湿季交替的气候下,高低潮转换过程中海水水面升降所造成的潮间带交替,使海水中的碳酸钙得以溶解和沉淀,海滩上的砂层和混杂其中的贝壳碎屑被碳酸钙胶结而形成的岩层,这些胶结物叫做高镁方解石和文石。
海滩岩是在特殊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岩石,是热带、亚热带砂砾质海岸中特有的一种海相沉积岩,初看像是海滩沙被水泥胶结起来,极坚硬,这种现象很少见,在我国南方的福建、浙江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