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存在大量液态水海洋的星球
在我们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了71%,在太空中以某些角度看地球,会发现地球其实很像一个水球,比如在太平洋中部上空看地球几乎看不到陆地,这些都说明地球上的海洋面积是十分巨大的,地球上的水也是很多的。
那么太阳系中的其他星球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比如八大行星,其实八大行星的地形地貌很不相同,水星上面非常干旱,别说海洋了,连个湖泊也没有,上面是找不到任何液态水的,可以说连个水滴都没有。
金星表面非常酷热,高达400多摄氏度,液态水不可能存在于金星表面的环境中。
火星是太阳系中地表状况和地球最为相似的星球,但是火星的表面也没有海洋,而且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在火星地表上发现液态水,虽然有探测器探测到火星的地表之下有液态水,但是含量都很少,完全无法用海洋来形容,我们也可以说火星是一颗水资源极度缺乏的星球。
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气态星球,其中木星和土星是气态巨行星,而天王星和海王星属于气态冰巨星,一般认为木星和土星上是没有液态水的。
但是天王星和海王星上很可能有着巨量的水资源,这两个星球内部都各有含水层面,就是在其大气层之下很可能有着冰和水的过渡层面,所以有些天文学家们认为,在天王星和海王星大气层下面某个深度很可能有水存在,所以这两个星球大气层下的压力很大,所以下面的水可能表现为一种高度压缩的过热流体,有天文学家称之为“水-氨大洋”,水资源量很可能是我们地球海洋水量的上千倍。
2. 地球上的液态水主要存在于海洋吗
液态水的存在是孕育生命的基础所在,一颗星球如果没有液态水,那么基本可以断定这颗星球上无法诞生生命。
地球上现有的生命形式多种多样,可向前追溯,地球上的生命全部起源于海洋之中。生命虽然源于海洋,但对于陆地上的生命而言,海水已经不再能够维持他们的生命所需,包括人类在内的大量陆地生物的生存都依赖于宝贵的淡水资源。
地球是一颗富水星球,在地球的表面有71%以上的区域都被液态水所覆盖,但是这些液态水大多都是海水,而淡水资源却非常稀少,据统计,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大约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0.5%,所以缺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当今世界已经被承认的国家总量为197个,而在这之中有超过100个以上的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淡水资源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而没有之一。
其它诸多资源的缺乏会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而淡水资源的缺乏则会直接影响到人类以及其它陆地生物的生存。有人曾经不止一次地幻想,如果海洋中的水都是淡水,那该多好呢。的确,如果海洋中的水都是淡水,那么地球上的水资源的确可以说是取之不及用之不竭了。
不过这只不过是幻想而已,虽说在现实之中海水不可能变为淡水,但在海底却的确存在着淡水库,而且海底淡水库的储水量可能还十分巨大。其实,关于海底淡水资源的研究和发现已经有些年头了,早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海底的淡水资源就已经被发现了。最初发现这些淡水资源的是一些石油企业。
石油企业在海岸线附近进行石油钻探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海底存在着淡水资源,从此,人类便展开了对海底淡水资源的研究和探索。
人类50多年以来的探索和研究其实是有些成果的,在2015年的时候,美国沿岸的北大西洋海底就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含水层,这个含水层横跨350公里,预计的含水总量接近3000立方千米。而近来,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巨大的海底淡水库,并将这一发现以报告的形式发表在了《自然通讯》上。新发现的海底淡水库位于新西兰的南岛海岸周边,这个海底淡水库的含水总量大约为2000立方千米左右。你可能对这个数字没有太多的概念,那么让我们来进行一下比较吧。地球上淡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就是北美的五大湖地区。
北美五大湖地区的淡水资源总量占到了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20%,而五大湖地区的总蓄水量大约为22800立方千米,而此次发现的新西兰南岛海底淡水库的蓄水量为2000立方千米,也就是说这个海底淡水库的蓄水量接近了五大湖蓄水量的10%,换算一下,其就占据了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2%。
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2%,这个数字听起来似乎并不算太大,但是这个海底淡水库发现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本身,这一发现可能意味着离岸含水层的岩石界限被打破,也就是说世界上所存在的海底淡水总量可能远远要比我们此前预测的要多,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地球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可能会得到巨大的缓解。那么,这些海底淡水到底从何而来呢?
海底为什么会存在着巨大的淡水库?
关于这个问题,现在有两种推论,一种理论被称为沉降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海底淡水就来源于海洋本身,是海底的泥沙将下层沉积物的水分挤压出来,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汇集到了地底深处。另一种理论叫做渗透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海底淡水的源头是雨水,雨水先是渗入到海岸附近的地下,然后在地下形成蓄水层,之后在海水渗透压的作用下,蓄水层中的淡水逐渐渗入海底岩层,从而形成海底淡水库。
目前关于海底淡水库的形成,任何一种说法都缺乏充足的证据。不过海底淡水与陆地淡水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它的含盐量还是要略高于陆地淡水,但要比海水低很多。海水的含盐量约为3%,而含盐量最高的海底淡水的含盐量为1.5%,也有一部分海底淡水的含盐量能够低至0.1%,与陆地淡水相当接近了。
3. 存在大量液态水海洋的星球有哪些
地球是九大行星中唯一有液态水的行星,木星的卫星有冰层
4. 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水的星球,海洋面积约占多少
在太阳系的行星中,地球处于“得天独厚”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和质量、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地球的绕日运行轨道以及自转周期等因素相互的作用和良好配合,使得地球表面大部分区域的平均温度适中(约15℃),以致它的表面同时存在着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的水,且绝大部分是以液态海水的形式形成一个全球规模的含盐水体——世界大洋。因此,我们的地球又称为“水的行星”。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1%。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就会是一个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
世界海洋每年约有50.5万立方公里的海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被蒸发,向大气供应87.5%的水汽。从海洋或陆地蒸发的水汽上升凝结后,又作为雨或雪降落在海洋和陆地上。陆地上每年约有4.7万立方公里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或沿地面注入河流,或渗入土壤形成地下水,最终注入海洋,从而构成了地球上周而复始的水文循环。
海水是—种含有多种溶解盐类的水溶液。在海水中,水占96.5%左右,其余则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溶解盐类和矿物,还有来自大气中的氧、二氧化碳和氮等溶解气体。世界海洋的平均含盐量约2.5%,而世界大洋的总盐量约为4.8亿亿吨。假若将全球海水里的盐分全部提炼出来,均匀地铺在地球表面上,便会形成厚约40米的盐层。
目前在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超出80种。组成海水的化学元素,除了构成水的氢和氧以外,绝大部分呈离子状态,主要有氯、钠、镁、硫、钙、钾、溴、碳、锶、硼、氟等11种,它们占海水中全部溶解元素含量的99%;其余的元素含量甚微,称为海水微量元素。
溶解于海水中的氧、二氧化碳等气体,以及磷、氮、硅等营养盐元素,对海洋生物的生存极为重要。海水中的溶解物质不仅影响着海水的物理化学特征,而且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和生态环境。
海洋对于生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和组成,与许多低等动物的体液几乎一致,而一些陆地高等动物,甚至人的血清所含的元素成分也与海水类似。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而且绝大多数的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在陆地上,生物集中栖息在地表上下数十米的范围内,可是在海洋中,生物栖息范围可深达一万米。因此,研究生命起源的学者把海洋称作“生命的摇篮”。
海洋作为地球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大气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为控制地球表面的环境和生命特征的一个基本环节。
由于水具有很高的热容量,因此世界海洋是大气中水汽和热量的重要来源,并参与整个地表物质和能量平衡过程,成为地球上太阳辐射能的一个巨大的储存器。在同一纬度上,由于海陆反射率的固有差异,海面单位面积所吸收的太阳辐射能约比陆地多25~50%。因此,全球大洋表层海水的年平均温度要比全球陆地上的平均温度约高10℃。
由于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上分布的固有差异,赤道附近的水温显著地高于高纬度海区,因此,在海洋中导致暖流从赤道流向高纬度、寒流从高纬度流向赤道的大尺度循环。从而引起能量重新分布,使得赤道地区和两极的气候不致过分悬殊。
海面蒸发产生的大量水汽,可被大气环流及其他局部空气运动携带至数千公里以外,重新凝结成雨雪降落到所有大陆的表面,成为地球表面淡水的源泉。由此可见,海洋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形成,以至地球表面形态的塑造都有深远的影响。
海洋中的动物约16~20万种,植物一万多种。海洋中的生物,如同整个生物圈中的生物一样,绝大多数直接地或间接地依赖于光合作用而生存。海洋生物由海洋光合植物、食植性动物和食肉性动物逐级依赖和制约,组成了海洋食物链。
海洋作为一个物理系统,其中发生着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深度的海水运动和过程,对于海洋中的生物、化学和地质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海水运动按其成因,大致分为:海水密度变化产生的“热盐”运动,如海面蒸发、冷却和结冰,以及海水混合等;海面风应力驱动形成的风生运动,如风海流和风生环流等;天体引力作用产生的潮汐运动;海水运动速度切变产生的湍流运动;各种扰动产生的波动,如风浪、惯性波和行星波等。
海洋是生物的生存环境,海水运动等物理过程会导致生物环境的改变。因此,不同的流系、水团具有不同的生物区系和不同的生物群落。海水运动或波动是海洋中的溶解物质、悬浮物和海底沉积物搬运的重要动力因素,因此,海洋中化学元素的分布和海洋沉积,以及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都是不能脱离海洋动力环境的。反过来,海水的运动状况也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化学环境有关。这就是海洋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大洋地壳作为全球地壳的一个结构单元,具有不同于大陆地壳的一系列特点。陆壳较轻、较厚,比较古老;洋壳较重、较薄(缺失花岗岩层),相对年轻。在地壳的均衡作用下,陆壳质轻而浮起,洋壳质重而深陷。地球之所以存在着如此深广的海洋,是与洋壳的物质组成有关的。
由于海水的覆盖,海底地壳是难以直接观察的。近半个世纪以来,深海考察发现了海洋中有深度超过万米的海沟,长达上千公里的断裂带以及众多的海山: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存在着一条环绕全球、纵贯大洋盆地、延伸达80000公里的水下山脉体系。这条水下山脉纵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盆中部,所以称为大洋中脊。在大洋中脊顶部发育有一条被断裂带错开的纵向的大裂谷,称为中央裂谷。
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学者乘坐潜水器考察大洋中脊和裂谷,发现从裂谷底喷涌出来的热泉。原来,冷海水沿裂隙渗入炽热的新生洋壳内部,变成热海水,热海水和洋壳玄武岩之间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玄武岩中的铁、锰、铜、锌等被淋滤出来进入热海水,从而喷出富含金属的热泉。由河流带入海洋中的镁、硫酸根,在上述过程中也大部分被中脊轴部的洋壳所吸收。据估计,沿着八万公里长的大洋中脊只需800~1000万年,与世界海洋等量的海水就可以经过脊轴洋壳循环一遍。这对于海水化学成分的演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总之,海洋中发生的各种自然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同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都有耦合关系,并且同全球构造运动以及某些天文因素密切相关,这些自然过程本身也相互制约,彼此间通过各种形式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全球规模的、多层次的海洋自然系统。正是这样一个系统,决定着海洋中各种过程的存在条件,制约着它们的发展方向。
海洋科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该绎以及科学抽象方法,去揭示这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认识海洋中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发展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
5. 存在大量液态水海洋的星球叫什么
目前: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中唯一被液态水所覆盖的行星。 火星、金星疑似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