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洋一千米(海洋一万米)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1-26 21:42   点击:119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洋一千米

1、截止至2019年,9月4日,大海最深处有11034米。

2、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地方达6~11千米,是已知的海洋最深处,这里水压高、完全黑暗、温度低、含氧量低,且食物资源匮乏,因此成为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区域之一。马里亚纳海沟是板块俯冲地带,海底地质运动非常活跃。

3、海洋平均深度约为3.7公里。从一般深100~200米的大陆棚坡折开始,大陆坡一路降为广阔的深海平原。约有75%的海床深度在3~6公里间,只有约1%的深度更深。最深的水域分布在较窄的海沟中。

4、海床表面多半为疏松沉积物所覆盖,其下为固结沉积物和地壳火成岩。虽然海床大部分地区相当平坦,但也有许多类似山脉的地形。所谓的洋中脊就是一个主要地貌,其主干与支脉延伸至各大洋。

2. 海洋一万米

一万米深的水压强是9.8x10⁷帕。

水是液体,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系,其计算公式是P=ρgh。由此得出P=1.0x10³千克/立方米×9.8牛/千克×1x10⁴米=9.8x10⁷帕斯卡。

海水的密度要大于1.0x10³千克/立方米,所以10000米深处海水的压强要大于这个值。

3. 海洋1万米以下

最大水深在斐查兹海渊,为11034米,是地球的最深点。

世界上最深的海底洼地。位于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以东。为一条洋底弧形洼地,延伸逾2,550公里,平均宽69公里。 主海沟底部有较小陡壁谷地。1899年,关岛东南发现内罗海渊,深度为9,660米。这一纪录直到30年后附近发现9,814米深渊之后才被超过。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学年时,苏联调查船「勇士号」测到10,990米深度。后又出现11,034米的新纪录。1960年1月23日美国海军用法国制造的探海艇「第里雅斯特号」,创造了潜入海沟10,911米的纪录。

1984年日本人将高能专业探测航具“拓洋号”(Takuyo)送入马里亚纳海沟,以多窄波束回波定位仪蒐集资料,测得最大深度为11,040.41米(也记录为10,920±10.2米)。国外一般则采用深10,924米,如美国中央情报局及世界概况。最为精确的纪录则由日本探测艇海沟号(Kaiko)于1995年3月24日测得深度10,911米。

所以1亿米深的海底有什么,我真的不知道。

4. 海洋一千万米百什么

1000万米是一万公里的高度这个高度已经处于外太空的高度,相比而言,大部分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高度为二百公里左右,空间站的运行轨道高度为四百公里左右,而地球同步轨道的高度约为三万六千公里。

在宇宙空间中地球和月球的距离是三十八万公里。

5. 海洋一千米以下有什么

海丘是指从海底升起不足1000米的丘陵.外形孤立、浑圆,以太平洋中较多.深海丘陵,简称海丘,洋盆底部主要由熔岩流和岩盖组成、起伏数十至数百米的区域.海丘上部几无沉积物,底部宽约数公里,侧翼坡度1°~15°.外形多属圆形、椭圆形,也有长条状延伸的.深海丘陵常分布于深海平原向洋中脊一侧,在各大洋均有发现,以太平洋最为发育.太平洋边缘展布着海沟,浊流沉积等陆源物质难以越过海沟输送到洋盆区,来自上覆水层的远洋沉积一般为量有限,不足以铺覆成深海平原,因此深海丘陵约占太平洋洋底面积的80~85%.

海盆 海底并不像海面那样善变,一会儿是风平浪静,一会儿是狂浪滔天.海底的变化漫长而深刻.在海洋的底部有许多低平的地带,周围是相对高一些的海底山脉,这种类似陆地上盆地的构造叫做海盆或者洋盆.它是大洋底的主体部分.

海沟 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0000多米.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如毛里求斯海沟5,564米)的沟槽.

海岭 海岭又称海脊,有时也称“海底山脉”.狭长延绵的大洋底部高地,一般在海面以下,高出两侧海底可达3-4km.位于大洋中央部分的海岭,称中央海岭,或称大洋中脊.在四大洋中有彼此连通蜿蜒曲折庞大的海底山脊系统,全长达80000多千米,像一条巨龙伏卧在海底,注视着波涛滚滚的洋面.大洋中脊出露海面的部分形成岛屿,夏威夷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就是太平洋中脊出露部分.在大洋中脊的顶部有一条巨大的开裂,岩浆从这里涌出并冷凝成新的岩石,构成新的洋壳.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为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海台 海台(submarine plateau),又称海底高原、海底长垣.为宽广而伸长的海底高地.通常起伏较小,台顶面比较平坦,高出周围洋底1~2公里.侧面坡度一般较陡,但有的也较平缓.有时可绵延千公里以上,如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和夏威夷群岛间的海台,长2800公里,宽900公里.以太平洋和印度洋分布较广.

6. 海洋100米

人们常喜欢用蓝色来形容海洋。其实海水的颜色,从深蓝到碧绿,从微黄到棕红,甚至还有白色的,黑色的,并非只是蓝色。

原来,海水和普通水一样,都是无色透明的,海洋色彩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和海水中所含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的特点及其他因素决定的。大家知道,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各不相同,从红光到紫光,波长逐渐变短,长波的穿透能力最强,最容易被水分子吸收,短波的穿透能力弱,容易发生反射和散射。海水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光波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射人海水后,随海洋深度的增加逐渐被吸收了。一般说来,在水深超过100米的海洋里,这三种波长的光大部分能被海水吸收,并且还能提高海水的温度。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遇到较纯净的海水分子时就会发生强烈的散射和反射,于是人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近岸的海水因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对绿光吸收较弱,散射较强,所以多呈浅蓝色或绿色。

紫光的波长最短,反射最强烈,为什么海水不呈紫色呢?科学实验证明,原来人的眼睛是有一定偏见的,人的眼睛对紫光的感受能力很弱,所以对海水反射的紫色很不敏感,因此视而不见,相反,人的眼睛对蓝、绿光却比较敏感。

海洋绝大多数是蓝色的,如果海水中悬浮物质比较多,或者其他原因的影响,大海的颜色就不再是蓝色的了。如我国的黄海,它是古代黄河的入海口,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流入海中,把蓝色的海水“染黄”了。虽然现在的黄河改向渤海倾泻,但黄海北面经渤海海峡与渤海相通,加上它要承受淮河、灌河等河流注入的河水,所以海面仍然呈现浅黄的颜色。

在印度洋西北部,亚、非两洲之间的红海是世界上水温最高的海,海里生长着一种红褐色的海藻,由于这种海藻终年大量繁生,把海面染成一片红色,红海因此而得名。

太平洋东北部的加利福尼亚湾,南部有血红色的海藻群栖,北部有科罗拉多河在雨季时带来的大量红土,海水呈现一片红褐色,被称为朱海。

白海是北冰洋的边缘海,它深人俄罗斯西北部内陆,北极圈穿过白海。白海由于所处纬度高,气候严寒,终年冰雪茫茫,加之白海有机物含量少,海水呈现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黑海表面有顿河、第聂伯河、多鹅河等淡水注入,密度较小;黑海的深层是来自地中海的高盐水,密度较大。上下海水之间形成了密度飞跃层,严重阻碍了上下水层的水交换。黑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与地中海进行水交换。由于海峡又窄又浅,大大限制了黑海与地中海的水交换,所以黑海深层缺乏氧气,上层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秽物和死亡后的尸体沉至深处腐烂发臭,大量的污泥浊水,使海洋变黑了。加之黑海地区经常阴雨如晦,风暴逞凶,就更增加了黑的感觉。

赤潮也可使海水颜色出现异常。赤潮是一种由于局部海区的浮游生物突发性地急剧繁殖并聚集在一起的现象。赤潮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看引起赤潮的海洋浮游生物是什么种类。由夜光虫引起的赤潮呈粉红色或砖红色,由某些双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或褐色,某些硅藻赤潮则呈黄褐色或红褐色。

另外,由于太阳时而隐没在云层之中,时而透过云层放出光芒,海洋的颜色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海洋的颜色还取决于太阳离地平线的高度。

当然,有时候如果海底有别的生物也会有不同的颜色,如珊瑚礁等。

还有就是被污染了的,肯定是脏的颜色。

7. 海洋一百米

日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频率)的光组成的,不同频率的光照射的深度并不一样。

红光透射的最浅,大约只有几米左右。

橙黄色的光能通过10-30米的深度。

绿光可超过100米。

而蓝光差不多能达到500米左右。

所以海底500多米后无法见光。

8. 海洋的洋洋一

[1] 洋晶、洋欣、洋艺、洋宾、洋池、洋玉

[2] 洋乔、洋菲、洋芳、洋慰、洋啸、洋琪

[3] 洋帆、洋瑶、洋含、洋锐、洋铨、洋熙

[4] 洋旖、洋林、洋之、洋欢、洋羽、洋弋

[5] 洋欧、洋洲、洋韵、洋誉、洋宇、洋果

[6] 洋圻、洋庆、洋仪、洋祎、洋硕、洋滋

[7] 洋珺、洋芷、洋媛、洋妮、洋淇、洋澜

[8] 洋平、洋藏、洋嫱、洋熹、洋漪、洋岩

[9] 洋迪、洋瑾、洋亦、洋光、洋天、洋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