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水变凉(太平洋海水变冷会出现什么现象)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1-27 01:02   点击:281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太平洋海水变冷会出现什么现象

拉尼娜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向,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是由于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cm。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增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

2. 海水异常变冷

拉尼娜现象是指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由于东南信风把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因此太平洋的西部海平面就会升高,同时海水温度增高之后气压下降,导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变冷。

拉尼娜现象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基本都是连续六个月导致海水温度低于常年0.5℃以上,并且经常还会和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拉尼娜现象出现之后会伴随全球性气候混乱,部分地区还会引起台风和热带风暴。

出现拉尼娜现象会导致全球东岸干旱、西岸潮湿,不仅更加容易引发洪涝,而且还会造成全球气候异常。同时拉尼娜现象一般都是伴随着飓风、暴雨、严寒一起,甚至会导致离赤道越近的地方温度更低、降雨更多。

3. 太平洋海水什么的现象

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增温的现象叫做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是出现在太平洋海域的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现象叫做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又叫做反厄尔尼诺现象。

4. 太平洋海域海水的温度异常的什么现象

厄尔尼诺暖流,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东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自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消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之为“厄尔尼诺暖流”。造成影响

太平洋中部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ENSO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ENSO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北方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

1990年初又发生ENSO前兆现象。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外,国际换日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15~30厘米。

中国影响

1997年至1998年的ENSO现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3至4℃,美洲地区有持续暴雨,东南亚地区则持续干旱并发生大规模的森林大火。这次厄尔尼诺现象紧接1990-1994年发生,频密程度罕见,但规模较小。同时,ENSO带动的温暖海水,影响鱼类的成群移动,破坏珊瑚礁的生长。特别的是,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当年,容易在西北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形成威力强大的台风和飓风,例如:1997年太平洋台风季当年就曾出现十个威力达到等级最高的五级台风,在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也出现两个等级最高的五级飓风分别是:飓风琳达和飓风盖勒摩。

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 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5. 海水为什么冷

是海水的比热容比沙子要大,相同热量的吸收,海水温度升高得小。

比热容是指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1]

6. 海洋变冷的现象

海水结冰,但是需要具备以下3个基本条件:

一是气温低于海水温度,海水的热量大量散失。

二是相对于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已有少量的过冷却现象。

三是水中有悬浮微粒、雪花等杂质凝结核。

简单来说,海水只有在寒潮频频爆发、空气较长时间处于低温情况下,才会结冰。

海水的冰点温度(指海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和最大密度时的温度均与盐度有关。这两个温度均随盐度增大而线性下降,递减较快,因此,当气温下降时,海水产生垂直方向的对流混合,当水温继续下降,表层水的密度已非最大并逐渐趋向稳定,于是水温稍低于冰点时,海水就迅速结冰。当海水冻结时,不是所有盐分都包含在海冰中,因此,冰下的海水盐度就会增大,加强了海水的对流。当水温降至冰点以下,海水达到某种程度的过冷水以后,就形成海冰。

海洋中冻结而成的咸水冰,最初形成的海冰是针状的或薄片状的,随后聚集和凝结,并在风力、海流、海浪和潮汐的作用下,互相堆叠而成重叠冰和堆积冰;继而形成糊状或海绵状;进一步冻结后,成为漂浮于海面的冰皮或冰饼,也叫莲叶冰;海面布满这种冰后,便向厚度方向延伸,形成覆盖海面的灰冰和白冰。

按冰的运动状态,海冰可分为固定冰和流冰两大类。固定冰与海岸、海底或岛屿冻结在一起,随海面升降;流冰漂浮在海面,随海面风向和海流向各处移动。海冰硬度也不同,海冰硬度取决于冰龄、盐度和温度等因素。新冰比老冰硬度大,低盐度的海冰硬度比高盐度的海冰要大,海冰不如淡水冰坚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