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雾 洋流
1.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时,洋流发生改变,对世界上很多地区的气候都有影响,包括对我国.
2.影响海洋生物资源.有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为浮游生物提供充足的养料,从而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有利于鱼类大量繁.寒暖流交汇也能够形成水障,使得鱼群集中,往往形成较大的渔场(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有上升补偿流的地方也能形成大的渔场(如秘鲁渔场).
3.影响海洋航行的速度与安全.顺着洋流航行可以加快速度,节省燃料,节省时间;逆着洋流航行会减慢速度,浪费时间,浪费燃料.寒、暖流的交汇处容易形成海雾,从而不利于海上航行.从北极地区南下的洋流也会携带海冰,威胁海上航行安全(如泰坦尼克号撞冰山事件).
4.影响海洋环境.对于海洋污染来说,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5.影响全球的水热平衡.洋流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水分和热量的交换.
2. 北冰洋海雾
通过窗口大致是每年7月中旬至10月中旬。
白令海峡是太平洋进入北冰洋的唯一入口。商船从太平洋穿过白令海峡驶往欧洲,要经过俄罗斯北边的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喀拉海,也就是俄罗斯人常称的“北方四海”。据有经验的船员介绍,在这些区域航行主要受海冰、海雾、海浪等恶劣环境和极昼、寒冷等不利因素影响,它们可以说是北极航行中的“拦路虎”。
航道两端,即白令海峡和挪威沿海的大风大浪天气较为频繁。根据海冰情况,船舶可能需要雇请破冰船护航。有雾的天气在冰区航行最危险,是对船员心理素质、业务能力和身体状况的严峻考验。
在北极地区航行还可能受极昼的影响,船员工作的时候是白天,睡觉也是白天,造成生物钟紊乱。由于极昼和低温同时存在,船员在午夜阳光下干活、夏季穿着棉衣在甲板上干活,也是在东北航道上常见的画面。
从救援角度看,东北航道沿线人烟稀少,“北方四海”沿线只有一些小型港口,应急救援力量匮乏。如果要在这条航线上进行救援,目前主要依赖的是破冰船及远程直升机。因此,船舶及船员都要进行全方位的准备和培训,对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制定应急措施和预案。
3. 云雾迷蒙的海洋
迷蒙的大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海市蜃楼。
山中景色云雾迷蒙,气象万千,犹如仙境。
4. 黑色海洋生物
背黑肚白不是鲨鱼。是海鱼 扁扁的 背黑 肚白 背部有黑色圆点 是菱鲆。
菱鲆俗称多宝鱼,为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菱鲆属海洋底栖鱼类。体甚侧扁,呈长椭圆形、卵圆形或长舌形。幼鱼眼睛在身体两侧,成鱼身体左右不对称,一只眼逐渐向左或向右,两眼均位于头的左侧或右侧。口稍突出。鳍一般无鳍棘。背鳍和臀鳍基底长,与尾鳍相连或不连。双眼同在身体朝上的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好;它们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身体表面有极细密的鳞片。
5. 海底的黑烟雾
一杯水是清澈的,而海水却是黑色的。就像小的道理可以说明,真正的大道理却是沉默的 ——这是泰戈尔 《飞鸟集》里的一句话。
我谈谈我的理解:白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表现出来就是颜色不同)叠加而成的。
透明的物体表现出来的颜色,是由于它只让这种波长的光通过,而不吸收其他波长的光,于是就只有这种波长的光透过它到达我们的眼睛。比如蓝色玻璃就是只让蓝色波长的光通过,而阻碍其他波长的光;
不透明的物体表现出来的颜色,是由于它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而只有这种波长的光不吸收,于是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就像黑色的布就是所有波长的光都吸收,于是表现成黑色。
至于水的问题,一杯水可以看做透明物体吧,虽然水对光波有一定的吸收,但是由于一杯水不多,所以几乎所有波长、大部分光波都可以通过,因此表现为无色;海水嘛,我的理解是,虽然水对光波的吸收率低,但是很大量的时候,累计起来效果就很显著了,所以深海底才是漆黑的,因为光线被表层的海水吸收了,透不进去。
我们从外面看海水是蓝色的,是因为海水对光的漫反射。海水并不是完全澄清的,它其中含有很多微粒儿,像浮游的动植物,它们对光波是有折射作用的。光波波长越长,越容易绕过障碍物,越短越容易被障碍物改变传播方向,表现为漫反射。信号灯用红色就是因为它光波长,容易绕过障碍物,所以有点儿烟雾也没关系。而蓝紫色光光波就比较短,容易发生漫反射,所以天空和大海都表现为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