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它的价值可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海洋资源的内在价值即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海洋资源的外在价值是从人和其他生命的角度出发,强调它对人和其他生命的效用。海洋资源对人类的效用即海洋资源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功能或需要,所以对人类来说它是有价值的,海洋资源既具有现实的经济价值,又具有生态或环境价值。
2. 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陆上资源是有限的,海中矿石资源是人类今后发展的接替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主要是指海底石油、天然气和海滨、浅海中的砂矿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是指赋存于大洋海底表层的沉积物中的多金属结核(又称锰结核)矿产。大洋锰结核这一巨大的潜在矿产,广泛分布于世界的洋底。由于其形态和成分上的特征各异,人们通常又把它称为锰结核、锰团块、锰矿球,或锰瘤等。它人多产于海底表层,赋存的海域主要为水深3000~5000米的深海平原、海沟、海谷、海底火山和群岛附近。 开采海底矿产
锰结核矿的最大特点是蕴藏量巨大,所含的稀贵金属铜、钴、镍又多。仅就太平洋海域而言,据梅洛和梅纳德估计;其蕴藏量达16000多亿吨,约含锰2000多亿吨,铜50多亿吨,镍90多亿吨,钴30亿吨,相当于陆地矿山中储有铜的50倍,锰的200倍,镍的600倍,钴的3000倍。如果考虑到大洋锰结核矿如此大的储量,而且还在继续增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深海大洋锰结核矿是人类“用之不竭的资源”。
3. 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海洋空间资源是隶属于海洋资源的一部分,在海洋资源范围内。
海洋资源是指赋存于海洋环境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以及与海洋开发有关的海洋空间。海洋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与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将海面、海中和海底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储藏、军事、居住和娱乐场所的资源。包括海运、海岸工程、海洋工程、临海工业场地、海上机场、海流仓库、重要基地、海上运动、旅游、休闲娱乐等。
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将海面、海中和海底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储藏、军事、居住和娱乐场所的资源。包括海运、海岸工程、海洋工程、临海工业场地、海上机场、海流仓库、重要基地、海上运动、旅游、休闲娱乐等 。
4. 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 电话
海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的简称。
学校注重加强教学保障条件建设,现有各类实验室71个,建成了以国家、军队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专业实验室为主体,以基础实验室为支撑的教学科研平台。学校图书馆藏书63万册,电子期刊1.8万种,电子图书150万种。订购有清华学术期刊、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群等10个全文数据库和75个文摘数据库,已基本形成以学科体系见长、海军特色鲜明的馆藏体系,是“湖北省研究及文献收藏单位”。
学校适应军队转型发展需要,积极实施大科研战略,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5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军队一等奖37项。国际首创的“交直流电力集成新技术”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年度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事件,“交直流电力集成双绕组发电机系统”入选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5. 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主要负责本市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负责本市海域海岛使用、海底电缆管道铺设、海洋设施建造、海底工程、海洋倾废和其他海洋开发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参与开展本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和拟定,参与海岸线修测和沿海省际、区(县)际间海域勘界,参与海洋政策、法规、规划和有关标准制定等工作。
《上海市海洋“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化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上海事业要围绕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坚持以改革创新促发展,努力在新起点上取得新突破。提出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底,初步形成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上海全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环境友好、海洋安全保障有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管理先进的海洋事业体系。(沪府办发[2018]1号,2018年1月2日印发)海洋事务中心希望抓住海洋发展的大好机遇,引进优秀人才,一同守护国家的蓝色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