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底栖贝类动物图片
三角贝和花蛤是两种常见的贝类,它们有一些区别,包括外观、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等。以下是它们的一些主要区别:
1. 外观:三角贝的贝壳呈三角形,边缘锐利,贝壳表面光滑而有光泽。花蛤的贝壳呈卵圆形或扁圆形,边缘圆润,贝壳表面有明显的放射纹和凹凸纹。
2. 大小:一般而言,三角贝的贝壳较小,通常在数厘米至几厘米之间。花蛤的贝壳较大,可以达到几十厘米甚至更大。
3. 生活环境:三角贝主要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淡水湿地等淡水环境中,也有少数种类分布在海洋。花蛤则主要分布在海洋沿岸海底的沙质或泥质海床上。
4. 生活习性:三角贝是底栖生物,它们大部分时间埋藏在沉积物中,通过凸出的导管来吸取氧气和摄取营养。花蛤也是底栖生物,它们有能力扇动脚来挖掘沉积物,获取食物并呼吸。
另外,花蛤通常被用于食品和烹饪,因其肉质鲜美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三角贝在某些地区也被人们食用,但由于其相对较小,食用量有限。
这些是三角贝和花蛤的一些基本区别,它们在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上有所不同,但同时也有些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属于贝类,都是具有贝壳的无脊椎动物。
2. 海洋底栖贝类动物图片大全
可以用经过高盐腌制的小鱼做诱饵,面包、虾、小鱼或海藻作为饵料。
天然饵料:自然生长的生物饵料。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和细菌絮凝体是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和养殖鱼类鱼苗阶段的饵料。底栖生物中的贝类是青鱼、鲤等的饵料。天然饵料一般能满足鱼类的营养需要,而且来源广、数量多,是饵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海洋底栖贝类动物图片大全大图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分别处于不同的营养层次。底栖植物为生产者,处于食物链的第一级。植食性底栖动物,有的(如藻虾、鲍)以大型藻类为食;有的(如双壳类、毛虾、桡足类等)以浮游植物或有机碎屑为食,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二级。许多肉食性底栖种类(如螺类和许多虾、蟹)以植食性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为食,属于食物链的第三级。有些底栖动物是人类食用的对象(如经济虾、蟹、贝类和一些底栖鱼);有些种类(如小型虾、蟹、贝类、多毛类)是鱼类及其他动物捕食的对象。因此,阐明底栖生物的数量变动规律及其与海洋生物生产力和资源的关系,对水产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彼得松为搞清丹麦近海鲽类和鳕类资源的变动规律,估算海域生产力,计算了大叶藻(第一级生产)到双壳类、多毛类和其他底栖动物(第二级生产)的产量,以后或直接到鲽类(第三级生产),或经过掠食性甲壳类、腹足类和环虫(第三级生产)到鳕类(第四级生产);或经过小型鱼类(第三级生产)到鳕类(第四级生产)的生产量。他指出该海域若每年生产大叶藻2400万吨(实际产量为此数的2倍),则可生产植食性底栖动物500万吨。其中5万吨植食性底栖动物可生产鲽类5000吨;50万吨植食性底栖动物可生产掠食性甲壳类和腹足类等 5万吨;10万吨植食性底栖动物可生产小鱼 1万吨;小鱼和掠食性甲壳类、多足类共6万吨为鳕类所食,生产鳕6000吨。他估算出各食物链层次之间的饵料转换率约为1/10,与目前研究得出的转换率大体相同。底栖生物生物量的资料表明:大陆架浅海区,尤其是深底约在50米内的近岸带,底栖生物现存量和生产力最高,密度也最大。在大陆架以外的海域,其生物量和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在大陆架范围内,则随纬度的降低而减少。高纬度海区生物量较高,密度较大,但生物的种数较少,生命周期一般较长,生长速度也慢,往往几年才能长成。在低纬底的热带海域,生物量和密度都较低,但种数较多,生命周期较短,一年或几个月即可长成。在北温带和寒带浅海,每平方米海底的生物量有几十克或几百克(暖温带的黄海、渤海平均为34米/米),甚至可超过1000或数千克。但在热带海域一般每平方米海底的生物量仅有几克到十多克(南海北部平均约10克/米)。在大陆架以外的深海带,底栖生物数量显著降低,到大洋深渊底一般每平方米只有1克或不到1克。..津克维奇等学者对世界海洋中底栖生物现存总量估算为66亿吨;有人则估计为96亿吨。
4. 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1. 海洋表面:这一层生活着大量的浮游生物,如浮游植物(如硅藻和甲藻)和浮游动物(如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等)。
2. 浮游生物层:这一层的生物主要为浮游动物和一些小型浮游植物。
3. 中上层:这一层生活着更大的水生动物,如鱼类、头足类(如章鱼、鱿鱼等)和甲壳类(如虾、蟹等)。此外,还有一些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4. 中下层:这一层主要生活着一些水生无脊椎动物,如水母、水螅、海葵等。此外,还有一些鱼类和浮游植物。
5. 中层:这一层主要生活着一些中层水生动物,如鱼类、虾类、蟹类等。
6. 底层:这一层主要生活着一些底栖生物,如贝类、蟹类、海参、海星等。此外,还有一些鱼类和浮游动物。
7. 海底:海底是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层次,生活着大量的底栖生物和深海生物。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贝类、珊瑚礁生物、海葵、海绵、蠕虫、甲壳类动物、鱼类和头足类等。
5. 海洋底栖植物的特点
海洋生态系统主要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所组成,而且每一部分又包括有众多要素。分析一下,这些要素主要有6类:
1.自养生物,是生产者,主要是具有绿色素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主要包括浮游藻类、底栖藻类和海洋种子植物;还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
2.异养生物,是消费者,包括各类海洋动物。
3.分解者,主要包括海洋细菌和海洋真菌。
4.有机碎屑物质,主要包括生物死亡后分解成的有机碎屑和陆地输入的有机碎屑等,以及大量溶解有机物和其聚集物。
5.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例如碳、氮、硫、磷、二氧化碳、水等。
6.水文物理状况,例如温度、海流等。
6. 海洋底栖动物有哪些
底栖动物就是生活在水体底部的动物群落。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基体上和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此外还有附着于植物或其他底栖动物的体表的,以及栖息在潮间带的底栖种类。
7. 海洋底栖生物的研究意义
海底生物大多需要氧气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和我们地面上的生物一样。不过,在深海或洋底,氧气含量较低,部分海底生物已经因此演化出了适应低氧环境的生存方式,比如通过特殊细胞或器官吸氧或从水中吸收氧气,或进行厌氧呼吸等。
例如,深海中常见的一种无脊椎动物——大型管水母,其体内仅有一个口,没有肠胃和呼吸器官,它的气体交换主要是通过体表进行的,吸收周围海水中的氧气。另外,深海底泥中有一些细菌,它们可以进行厌氧呼吸并从中提取能量,这一过程不需要氧气,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虽然深海或洋底比较缺氧,但大多数海洋生物仍需要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不过,适应低氧环境和厌氧生存也是部分海底生物的生存方式之一。
8. 海洋底栖生物图片
按生活方式划分海洋动物主要有海洋浮游动物、海洋游泳动物和海洋底栖动物三个生态类型。按分类系统划分海洋动物共有几十个门类,可分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原索动物和海洋脊椎动物等三大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占海洋动物的绝大多数,门类最为繁多,主要的有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毛颚动物、须腕动物、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等。海洋原索动物,海洋中介乎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等。海洋脊椎动物,包括依赖海洋而生的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9. 海洋底栖鱼类
02-23生活
海里常见的鱼有带鱼、石斑鱼、沙丁鱼、鲳鱼、黄花鱼、三文鱼、绿鳍马面鲀、鲤鱼、鲫鱼、鲢鱼、鳙鱼、青鱼、草鱼、鳊鱼、石鲋鱼、鲈鱼、河豚、白鲫鱼、尼罗罗非鱼、黄尾密鲴鱼、银鲴鱼、鲻鱼、梭鱼、鳗鱼、荷包鲤、墨鱼、灯笼鱼、比目鱼、小丑鱼、燕子鱼、蒲鱼、狮头鱼等。
带鱼属于脊索动物门下脊椎动物亚门中的硬骨鱼纲鲈形目带鱼科。又叫、裙带、肥带、油带、牙带鱼等,性凶猛。青岛、日照黄海沿岸城市称鱽鱼。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国的黄海、东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和大黄鱼、小黄鱼及乌贼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海产。中国沿海的带鱼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北方带鱼个体较南方带鱼大,在黄海南部越冬,春天游向渤海,形成春季鱼汛,秋天结群返回越冬地形成秋季鱼汛,南方带鱼每年沿东海西部边缘随季节不同作南北向移动,春季向北作生殖洄游,冬季向南作越冬洄游,东海带鱼有春汛和冬汛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