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水资源如何过渡到海洋(水资源如何形成)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7-25 19:11   点击:167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水资源如何形成

雨水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与气态颗粒物结合而成的水滴,当这些水滴足够大时,便会由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体下降至地面并形成雨水。下面是具体的形成过程:

1. 蒸发:水被阳光加热后,从海洋、湖泊、河流和植物表面等散发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气。

2. 上升:水蒸气随着空气的运动,上升到大气中高空的寒冷区域。

3. 冷却: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低温区域,冷却后会形成云层,云层中的水分会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向上运动并与云中的水蒸气和气态颗粒物结合在一起。

4. 凝结:当云体中的水滴达到一定大小的时候,会因为重量而从云层中落下,形成雨滴。

5. 下降:雨滴沿着重力方向下降,并通过云层和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最后落在地面上,形成雨水。

需要注意的是,雨水的形成与气候和地形有关,例如不同地区的气候、海拔高度、大陆的地形等都会影响雨水的形成。

2. 水资源是从哪来的

三峡水库的水下游就是长江的中下游,河水最终流入东海。三峡水库位于湖北宜昌,而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以下为中下游。

三峡水库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淹没陆地面积占632平方千米,范围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的21个县级行政区。这项工程由拦江大坝和水库、发电站、通航建筑物等部分组成。

3. 水资源怎么形成的

如果是水暗流,我感觉就是指地下河。(地下暗河)

地下水由于含水岩体的空隙类型不同,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它们的聚集和运移虽然不同,却具有一些共同点,即无论空隙的形式是那一种,都会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连通,构成一定的系统(也称单元)。水在相互连通的通道中,从势能大的地方向势能小的地方运动,成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某些部位接受外界水的补给时,便是对整个系统水量的补充;当系统中的任何一点向外排水或人为取水时,也是整个系统水量的减少。所以,地下水资源评价规划和管理只有按系统进行,才能得到较为接近实际的结果。地下水由于埋藏在地下,无法直接观察各含水系统的界线,有时会把属于不同含水系统的水看作是同一个系统;有时又会将属于同一含水系统而处于不同部位的水,误认为是互不关联的;由此往往造成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管理中的某些混乱。

凡是能够提供相当水量而作为较大供水水源的地下水,一般都是补给较为丰富的地下含水系统。岩溶水在发育地下暗河时,系统性表现较为典型。地下河或河系构成岩溶含水系统时,其出口一般都以大泉或来群的形式出现。由泉口顺水流溯源而上,可以是一条或几条集中的地下通道;再上溯,可能又有次一级的分支,一直到地表,这种情况与地表水系十分相似。含水系统的流域范围,就是大泉或泉群的补给范围。

导水的裂隙系统构成裂隙含水系统,可分为局部构造形成断层发育的带状含水体,水量大时,以泉的形式排泄。另一类是区域性裂隙构成的含水体,水在裂隙中运动比较通畅,若没有有利的储水构造,很难保证常年有水。

孔隙水的含水系统比较不明显,因为它没有集中的排泄点,含水系统的边界也不易确定。孔隙水主要存在于松散堆积物中,这个范围有时构成一个单独的含水系统;存在于由搬运-堆积所形成的不同沉积物类型中的地下水,它们是否构成一个统一的含水系统,则需要根据其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的不同确定。凡具有共同补给来源、其补给水量在总补给量中占有较大比例时,可按同一地下含水系统对待,否则,应作为不同的系统来考虑。

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如新疆和河西走廊等地,地下水主要靠高山冰雪融化形成的地表径流在山前地带潜入地下而获得补给。在山前地带进入地下的水,不但成为当地潜水的补给源,而且也成为向盆地中部伸展的各种类型沉积物中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因此,尽管从山前到盆地中部沉积物的类型有变化,水的补给来源却只有一个,可以说是孔隙水表现系统性最明显的例子。

在降水较多的大平原中部,如华北平原中部和东部,远离山前的部位地形平缓,地下径流滞缓,尽管山前的粗大沉积物可以吸收大量降水及地表水流,但是,以地下径流方式所能输送的水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起主要补给作用,超出这个范围,其数量则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判别地下水系统的范围,这是系统性最不明显的例

明确地下水资源按含水系统形成与分布是很有意义的。同一含水系统中的水是一个整体,整个系统所获得的补给量就是这一系统作为供水水源可以提供的有保证的水量。只有在对整个系统的地下水资源作出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合理地考虑具体供水地点所能提供的水量。同样,对一个含水系统必须统一管理,上下游的开发应整体规划,否则,容易造成各供水水源地相互干扰,或因开发过量导致开采条件恶化等不良后果。

4. 水资源从何而来

香港人民的饮水主要来自东江水,而东江水通过东深供水工程引流到香港。

东深供水工程是为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线东莞8个镇提供原水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工程担负着三地2400多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重任,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深莞地区的加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

据介绍,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香港的用水困难。1963年,香港遭遇严重干旱,政府租用游轮到珠江口抽取淡水,并对市民限制供水,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四个小时,全港350万市民生活陷入困境。香港水荒引起国家极大关注,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兴建东深供水工程,缓解香港用水困难。

5. 水资源来源五种方法

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主要是指西北和华北地区。这些地区生活和工农业用水有这么几个来源:

一是地表水,也就是拦蓄河流。黄河上自上游到中游修建了,龙羊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几个大水库。

二就是抽采地下水,你到这些地方的耕作区就会发现许多的机井,那就是抽采地下水的井。

三就是降雨。随着经济的发展,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降雨量小,而用水量大造成了地下水的过度抽采,地下水位的不断降低。

黄河径流量又小,不能满足沿河几个省区不断上升的用水需求。

所以国家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将水量丰沛的长江流域水分东中西三路调往缺水的西北和华北地区。

6. 水资源怎么来

水来自于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等环节。首先,太阳能使地球上的水体蒸发,将液态水转化为水蒸气。这发生在海洋、湖泊、河流和土壤中的水面上。其次,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形成云。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时,云就形成了。随后,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聚集成为足够大的颗粒,就会从云中降落下来,形成降水,如雨、雪、冰雹等。

7. 产生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原因

1、自然原因:北方地区主要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且降水总量一般小于1000mm,降水量量不多。加之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加,导致水资源总剩量减少。

2、人为原因:工农业大量用水和生活用水增加;浪费严重;过度开采地下水;破坏植被和湿地,使地表及地下蓄水减少等。 规律:在解决资源性问题时,原因分析一般都是从自然和人为两大方面入手,自然原因是本源,而人为因素复杂,也是导致问题凸显得直接原因。

8. 水资源的形成原因

关于水的起源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在约有32种关于水的形成的学说。这里简述几种主要学说。

一种学说认为在地球形成之前的初始物质中存在一种H2O分子的原始星云,类似于现在平均含水0.5%的陨石,地球形成后降到地球上,从而使地球上有了水。

另一种学说认为在地球形成后才有形成水的原始元素(氢和氧)。氢与氧关于水资源的资料在适宜的条件下化合。生成羟基(OH)。羟基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水(H2O)。

荷兰的天文学家奥特认为,地球上的主要来源是我们这颗行星的内部的岩石圈的上地幔。岩石圈的物质一半是由硅组成,其中硅酸盐和水

第 1 页

分。这些水资源的资料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适宜的条件下(如火山爆发)脱水,从而形成了地球的水。

美国学者肯尼迪等认为岩石在熔化中完全混合时,含有硅酸盐75%,含水25%。在地球形成初期,火山爆发频繁,从而加快了地球水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的关于节约水的资料高温,地球的水还在增加。

在研究中,有资料表明,大洋面近1000年内上升了1.3m。不过近几十年海洋水面快速升高可能主要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水同其它物质一样,受热时体积增大,密度减小。纯水在摄氏零度时密度为999.87节约水的资料千克/立方米,在沸点时水的密度为958.38千克/立方米,密度减小4%。在正常大气压下,水结冰时,体

第 2 页

积突然增大11%左右。冰融化时体积又突然减小。

据科学家观测,在封闭空间中,水在冻结时,变水为冰,体积增加所产生的水的资料压力可达2500个大气压力。这一特性对自然界和工业有重要意义。岩石裂隙在反复融冻时裂隙逐渐增大就是这个道理。地埋输水塑料管为防冻坏,一般要求一定的埋深(大于冻土层深度)。水的热容量除了比氢和铝的热容量小之外,水资源比其它物质的热容量都高。水的传热性则比其它液体小。由于这一特性,天然水体封冻时冰体会级慢地增厚,即使在水面长其封冻时,河流深处可能仍然中液体,水的这种特性对水下生命有重要意义。水的这一特性对指导灌溉也有保护水资源的资料意义,如进行冬灌能提高地温,防止越冬作物受低温冻害。

第 3 页

许多人把地球想象为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其71%的表面积覆盖水。其实,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是淡水。而在淡水中,将近70%冻结在南极和格陵兰水污染资料的冰盖中,其余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是深层地下水,难以开采供人类使用。江河、湖泊、水库及浅层地下水等来源的水较易于开采供人类直接使用,但其数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约占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全球每年水资

第 4 页

料降落在大陆上的降水量约为110万亿立方米,扣除大气蒸发和被植物吸收的水量,世界上江河径流量约为42.7万亿立方米,按1995年的世界人口计算,每人每年可获得的平均水量为7300立方米。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这一平均数已较1970年下降了37%。

世界淡水资源的65%集中在10个国家里,而有关水的资料占人口40%的80个国家却严重缺水。如果一个国家年人均水量在2000立方米以下,就是缺水的国家。人均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是严重缺水国,共有15个:埃及、阿联酋、阿曼、佛得角、布隆迪、阿尔及利亚、也门、约旦、沙特阿拉伯、巴巴多斯、新加坡、巴林、利比亚、科威特、卡塔尔、马耳他(年人均水量仅82立方米)。中国人均水量不富,是缺水国家之一。

9. 水资源如何形成的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能力越来越强,同时使用资源和破坏力也越来越大,发达的工业生产使用大量水资源,尤其是城市人口集中的地区,大量附近地表水和地下水,而自然界的水资源补给是有限的,一旦超过大自然的补给能力,就会造成供水量不足,水资源短缺的现象。

还有一种表现是水质型水资源缺水,由于工厂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注重环境利益,生产废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环境中,是很多河流、湖泊甚至海域虽然有水,但由于水质污染,无法使用,我国北方大部分河流都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真心希望政府加强监管,不要过量使用和污染宝贵的水资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