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中为什么有铜块和铁块
这个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
在进行动平衡时,如果缺重多,会造成平衡块(铁质)的扇形面过大,这样就降低了平衡块的等效重量,在这种情况下就建议使用铜质平衡块(铜的比重大于铁)。所以,一般情况尽量使用铁质平衡块,毕竟便宜。
2. 海洋里为什么会有动物
海洋中的溶解氧,主要是来自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的溶解过程。另外,浅海的水生植物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比如海藻。
海藻可以利用日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它们行光合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氧气,更是动物们呼吸所不可缺少的;海洋世界之所以如此缤纷热闹,海藻的功劳实不可没。
相关原理:
海洋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不具有叶绿体,而直接由细胞本身进行。属于原核生物的蓝藻(或者称“蓝细菌”)同样含有叶绿素,和叶绿体一样进行产氧光合作用。
事实上,普遍认为叶绿体是由蓝藻进化而来的。其它光合细菌具有多种多样的色素,称作细菌叶绿素或菌绿素,但不氧化水生成氧气,而以其它物质(如硫化氢、硫或氢气)作为电子供体。不产氧光合细菌包括紫硫细菌、紫非硫细菌、绿硫细菌、绿非硫细菌和太阳杆菌等。
3. 海洋里有铁吗
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列第四,在海洋中常以微量元素的身份出现。铁拥有多变的价态和多样的功能,是调节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驱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力量。
以往的研究表明,铁在维持初级生产力、耦合物质循环以及调节生源要素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将铁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包括微生物驱动的铁氧化—还原行为、代谢过程以及与主要元素(C/N/P)的交互关系等。
以近15年发表的文献为重点,尝试综述铁的最新进展。
首先梳理了海洋中铁的来源和赋存状态(溶解态、胶体态、颗粒态和有机态);其次阐释了微生物介导的铁氧化还原类型和过程机制(如硝酸盐氧化、生物还原等);最后总结了铁与C/N/P循环的耦合关系以及在特定生态事件中的生态效应。
4. 海洋里为什么会有丰富石油呢
先说结论,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的原因如下。海底由于海拔较低,距离地球较近,因此这里的板块运动十分的活跃,同时距离地壳中心比较近,地壳中心就含有大量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因为这里是板块运动最先进行的地方。
5. 海洋中为什么有铜块和铁块呢
阿基米德原理: 1 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 数学表达式:F浮=G排=ρ液gV排,从公式可得: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及液体的密度有关 依题意: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则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液体密度也相同,所以浮力相等6. 海洋中为什么有盐
海水是盐的“故乡”,海水中含有各种盐类,其中百分之90左右是氯化钠,也就是食盐。另外还含有氯化镁、硫酸镁、碳酸镁及含钾、碘、钠、溴等各种元素的其他盐类。
海水里这么多的盐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家们把海水和河水加以比较,研究了雨后的土壤和碎石,得知海水中的盐是由陆地上的江河通过流水带来的。当雨水降到地面,便向低处汇集,形成小河,流入江河,一部分水穿过各种地层渗人地下,然后又在其他地段冒出来,最后都流进大海。水在流动过程中,经过各种土壤和岩层,使其分解产生各种盐类物质,这些物质随水被带进大海。海水经过不断蒸发,盐的浓度就越来越高,而海洋的形成经过了几十万年,海水中含有这么多的盐也就不奇怪了。
7. 海洋中的为什么
海水运动有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1、波浪 波浪按成因分类,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受风力作用而产生。
风吹拂海面时,海水会不断起伏形成波浪,风力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能量越大。
海啸--一种特殊性质的波浪,它规模巨大,破坏力相当强。
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海底地震,深海地震或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海啸;另一类是由风暴而产生的气象海啸,也叫风暴潮。掀起形成的滔天巨浪几十米高,可以吞没整个海岸地区,摧毁建筑、村镇,造成重大灾害。
海啸能以每小时800km以上速度横扫海面。
潮汐--在海岸边,能看到涨潮、落潮,海面上升、下降。
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涨潮时,海面上升,落潮时海面下降。
日、地月成直线 日月引力叠加,形成大潮(朔、望)日、地月成直角关系 日、月引力分散形成小潮(上弦月、下弦月) 海水受到引力较分散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一天有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
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地球上各个地方在一天里面,向着月球时,形成涨潮、落潮,背着月球时也会形成涨潮落潮(例A、B)。潮汐的影响,潮水会淹没潮间带,使海底泥沙迁移。
潮间带:退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被潮水淹没的海岸地带。
由于航海和海岸 工程建设比如筑港要利用潮间带,因而要掌握潮汐和潮流的特性.潮汐现象还与地形有关系。
钱塘江大潮在浙江海岸一带,能与杭州湾地形有关,由于杭州湾地形是三角形海湾,外部开口大,内部狭窄,每当潮水涌入三角形海湾中,潮位堆高,潮差增大,海水在海湾中叠加暴涨。
第二个原因是气象条件:每年夏秋季节,夏季风(东南季风)盛行,在东南季风作用下形成的风浪,加剧了潮势。
第三个原因是天文因素:当日、地、月成一直线时(朔望月),潮差较大,所以有“八月十八观潮”之说。针对杭州湾受潮影响的特点,一方面我们选择好时机,可以观赏钱塘潮壮美景象;另一方面还要采取防御潮水入侵措施—修筑海堤。
洋流--海水常年大规模的定向流动,例墨西哥湾暖流(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流向,非常大的规模)时间方向稳定。
在三种形式中,主要研究洋流,洋流是海水主要的运动形式,按照洋流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1、风海流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盛行风吹拂海面 ,推动海洋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
2、密度流由于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导致海水的流动,叫做密度流。
密度流不只分布在直布罗陀海峡一处,再比如,(曼德海峡)红海与印度洋,红海与地中海,波罗的海与北海,地中海与黑海。
密度流分布规律:在封闭海区与开阔海洋之间的海峡,密度流的分布一般都很明显。
3、补偿流—海水的连续性,补偿流失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由于海水连续性要求,补偿流失,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做补偿流。
补偿流形成与风海流,密度流紧密联系。可分 垂直补偿流主要发生在沿岸地区,在海岸附近,海水受风力作用发生运动,受离岸风或迎岸风的影响。
受离岸风影响 由于离岸风吹送,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导致邻近海区海水流速来补偿海水缺失,下层海水也上升到海面,来补偿流去的海水,形成上升流(低纬信风带大陆两岸)寒流。
当表层海水遇到海岸或岛屿阻挡时,海水聚集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分流,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下降流。影响:上升流能把底层的营养盐类物质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因此,上升流海区往往形成重要的渔场,比如秘鲁渔场得益于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洋流的形成除了受上面这些因素影响外,还受到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会迫使洋流在运动过程中,洋流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洋流形成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使洋流的分布很复杂,但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8. 海洋里有铁矿石吗
高浓度的六种矿物质如:钾、镁、钠、钙、氯、溴及Unichondrin ATP微量元素,再加入其它独特且天然的原料,一并发挥令人惊喜的效果。它能使肌肤获得充分的滋润,并保护肌肤不失水,不受外界环境侵害;令肌肤抵抗紫外线,呈现美白效果。成群结队的旅游者到达这里,为的是消遣和健康,他们把死海的水和泥都看作有治疗功能的宝物。 海水中的成分可以划分为五类: 1.主要成分(大量、常量元素):指海水中浓度大于1×106mg/kg的成分。属于此类的有阳离子Na+,K+,Ca2+,Mg2+和Sr2+五种,阴离子有Cl¯,SO42¯,Br¯,HCO3¯(CO32¯),F¯五种,还有以分子形式存在的H3BO3,其总和占海水盐分的99.9%。所以称为主要成分。 由于这些成分在海水中的含量较大,各成分的浓度比例近似恒定,生物活动和总盐度变化对其影响都不大,所以称为保守元素。 海水中的Si含量有时也大于1mg/kg,但是由于其浓度受生物活动影响较大,性质不稳定,属于非保守元素,因此讨论主要成分时不包括Si。 2.溶于海水的气体成分,如氧、氮及惰性气体等。 3.营养元素(营养盐、生源要素):主要是与海洋植物生长有关的要素,通常是指N、P及Si等。这些要素在海水中的含量经常受到植物活动的影响,其含量很低时,会限制植物的正常生长,所以这些要素对生物有重要意义。 4.微量元素:在海水中含量很低,但又不属于营养元素者。 5.海水中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腐殖质、叶绿素等 海水的主要成份 海水中溶解有各种盐分,海水盐分的成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与地球的起源、海洋的形成及演变过程有关。一般认为盐分主要来源于地壳岩石风华产物及火山喷出物。另外,全球的河流每年向海洋输送5.5×1015g溶解盐,这也是海水盐分来源之一。从其来源看,海水中似乎应该含有地球上的所有元素,但是,由于分析水平所限,目前已经测定的仅有80多种。现将其中重要的一些元素列于下表。 海水中最重要的溶解元素的化学形态和浓度 元素 平均浓度 单位(每kg海水) 元素 平均浓度 单位(每kg海水) Li 174 μg Fe 55 ng B 4.5 mg Ni 0.50 μg C 27.6 mg Cu 0.25 μg N 420 μg Zn 0.40 μg F 1.3 mg As 1.7 μg Na 10.77 g Br 67 mg Mg 1.29 g Rb 120 μg Al 540 ng Sr 7.9 mg Si 2.8 mg Cd 80 ng P 70 μg I 50 ng S 0.904 g Cs 0.29 μg Cl 19.354 g Ba 14 μg K 0.399 g Hg 1 ng Ca 0.412 g Pb 2 ng Mn 14 ng U 3.3 μg 表中较高浓度的组分基本上代表了其在海水中的平均浓度,一些低含量成分由于测定困难,测定过的样本不多,难以代表其平均浓度。许多感兴趣的金属在海水中含量极低,只有用灵敏的测试仪器和技术并避免样品采集和分析过程中的污染才能够测定。
9. 为什么海洋里会有鱼
众所周知,动物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阳光而生存的。
可是 不久前,地质学家在中太平洋海脊考察海下地貌时,发现加拉 帕戈斯裂谷地壳板块的接缝处,冒出熔化了的岩浆,把原来 2T的海水加热到13T,而且还释放出一种硫氢化合物。这是 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散发出一股臭蛋的气味。同时,就在这 些发臭的地方,发现了第一批不需要阳光的神秘动物。在这个奇妙的深海世界里,四处漆黑一片,阳光根本不能 照射进来,海面的生物残体也不可能沉到海底,为这些神秘者 提供维持生命的养料,那么,它们是依靠什么生活的呢?唯一 可能的是:各种硫杆菌使硫氢化合物、二氧化碳和氧气产生代 谢变化,形成了维持较多种类生物生存的低级食物链。因为这 些硫杆菌是利用极高的地温来积藏硫氢化合物的化学能,而 不是利用太阳的光能,所以这一过程称为化学合成,它与光合 作用的性质截然不同。后来,法国、美国、墨西哥的联合考察队在墨西哥沿海,又 发现一个化学合成的生态系统。这样,沿着中太平洋海脊到墨 西哥沿海,发现了化学合成生态系统的动物,有巨血蛤、盲蟹 和细丝固着的蒲公英状动物,还有长达3。7米的管栖蠕虫。这些新发现,扩大了科学探索的领域。经过进一步测定, 人们发现不需要阳光的动物的数量很大,要比邻近的海底动 物多300〜500倍,比物质丰富的水面动物多4倍。10. 为什么海洋里有各种各样的鱼
在广阔的海洋里,鱼的种类繁多,形态千奇百怪,生活方式和分布的水层也是千差万别。海洋鱼类根据它们自身的需求和身体的适应性会选择在不同的水域或水层生活。有些鱼类喜欢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海洋上层的浅水区或水面附近,有些鱼类则喜欢生活在没有阳光照射且接近底层甚至是海底以及海底的泥沙之中。渔业专家往往会根据鱼类分布的水层及深度,将海洋鱼类分为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和底层鱼类。各层鱼类的色彩、形态特征与它们所栖息的海洋环境竞出奇地相似,体现出物以类分、鱼以群集的自然特性。
中上层鱼类
海洋按平面可以划分为远洋区、浅海区和潮间带。海洋的中上层鱼类的身体呈梭形,两端尖细,鱼儿在海水中游泳时受到的阻力小,因此这些鱼类大部分为高速游泳鱼类。远洋区的中上层鱼类,例如金枪鱼、白枪鱼、箭鱼、噬人鲨、蓝点马鲛、东方旗鱼等都是游泳速度较快的鱼,它们的背部呈蓝黑色,与远洋区海水的颜色一样,腹部颜色较淡。浅海区的中上层鱼类的背部颜色与浅海区的海水一样呈灰黑色,腹部为银白色。
典型代表为玉筋鱼,会飞的燕鳐也常在浅海区活动。在海洋的潮间带,海水由于受降雨、潮汐及陆上注入淡水的影响,温度、盐度的变化较大,因此大部分鱼类都属于广温性和广盐性,而且有的鱼类可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典型代表如弹涂鱼,它除能在水中游泳外,还能靠吸盘和发达的胸鳍跳跃,有的甚至可以爬到红树林的枝头上去捕食昆虫,被称为“会爬树的鱼”。在潮间带,黑色鱼类一般生活在岩石间,绿色鱼类多生活在颜色较浅的海藻间,橄榄色鱼类常在马尾藻间出没,赤色鱼类则可在红珊瑚礁间找到。
中下层鱼类和深层鱼类
中下层鱼类通常指生活在水深200米以内的鱼类。浅海海底常可分为岩礁与泥沙海底。黑鲷、真鲷等就常生活在多岩礁的地区,而皱唇鲨、鲟鱼、扁头哈那鲨、扁鲨等,它们的嘴都在头的下部,常在泥沙质海底觅食。分布在水深超过200米的深层鱼类常被称为深海鱼。人们把水深200~3000米称做半深海,把水深3000~6000米称做深海,而把水深6000米以上的海沟称做超深海。深海光线昏暗,食物匮乏,水的压力大,故深海鱼类的形态比较奇特。
深海鱼类的色彩一般都呈银色、黑色或紫黑色。如生活在半深海环境中的巨尾鱼、后肛鱼,因为它们长着望远镜式的眼睛,可充分利用微光来搜寻食物。再如看上去好似有头没有尾的翻车鱼,头重尾轻,常会潜到半深海生活,有时它们也会跑到中上层海面上缓慢游泳,随波逐流。因为它们身上长着发光的鳞片,所以,当它们游动时,身上的鳞片就会闪闪发光,故被人们称为月亮鱼。许多深海鱼会发光,烛光鱼身体两侧有多排发光器,像一支支蜡烛,可作为异性互认的标志。
许多深海鱼的眼睛都已退化或埋于皮下而失去视力,于是它们常用触觉器官代替视觉器官,如深海盲帚鱼,其鳍条延长似扫帚。巨喉鱼和囊咽鱼常会张开巨口过滤海水以获得食物碎屑。在近万米深的海沟环境中,哪怕只是指甲般大小的面积都要承受近万牛顿的压力,即便如此,生活在那里的鱼类却依然自由自在。法国“阿基米德”号的考察人员在勘察近万米深的海底时,曾发现几十条3-4厘米长的小鱼在该海沟自由游荡。小小生命能在如此的高压环境中生活,不能不令人惊奇。
底层鱼类
典型的底层鱼类身体扁平,背部为灰黑色,常贴附在海底,这样有助于隐蔽和保护自己,如赤魟、孔鳐、鲅鲸、比目鱼等。鲅鲸的背鳍特化为一根“鱼竿”,竿端还有“诱饵”,似蠕虫可动,过路的鱼虾以为是可食之物等吞入后再想脱身已不可能了,这时鲅鲸就会一口将其吞入肚中。比目鱼则会将全身都隐埋在海底的泥沙中,仅仅露出双眼静候食物的到来,遇有可食之物便会跃身捕捉。比目鱼的体色还能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生物学上称为保护色。还有些鱼如毒鈾,常模拟周围环境而形成拟态,而绿鳍鱼的胸鳍常有游离鳍条,可在海底爬行和寻觅食物。
11. 海洋中为什么有铜块和铁块的原因
分辨铁片和铜片的方法有很多列举如下:一类是从二者的物理性质不同找出鉴别方法。
1、观察二者的颜色,紫红色的是纯铜,黄色的是黄铜,银白色的是纯铁,黑色的是铁合金。
2、可以用磁铁鉴别,能被磁铁吸引的是铁,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是铜。
3、可以称量同体积的两种金属的质量,质量较大的是铜,质量较小的是铁。
二、是从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去鉴别。
4、将两种金属分别加入到稀硫酸中,观察到表面有气泡生成的是铁,无气泡的是铜。
5、将两种金属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发生反应的是铁,不能反应的是铜。
6、将两种金属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做成原电池,负极是铁正极是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