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远古海里的生物
现在我们来看看向下垂直穿过海底一万一千米,看看各水层都有哪些动物。海洋的水层从垂直方向可划分为:
海洋上层:从海面到水下200米。
海洋中层:水层深度为水下200-1000米。
海洋深层:水深1000-4000米。
海洋深渊层:水深4000-6000米。
海洋超深渊层:水深6000-11000米。
上层:绝大多数生物汇聚于此
在上层水域,由于阳光充足,浮游植物可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层又叫光合作用层。这些生产者为海洋生态系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力,磷虾吃浮游生物,小鱼吃磷虾,大鱼吃小鱼,虎鲸和鲨鱼又吃大鱼,整个食物网欣欣向荣。
最大的动物:蓝鲸
我们知道的大型海生动物如各种海豚、鲸鱼、鲨鱼和金枪鱼等,绝大多数都处在这个水层中。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最大的动物——超过200吨的蓝鲸,最大的鱼类——40多吨的鲸鲨,最大的掠食性鱼类——可达3吨的大白鲨,最长的水母——触手长达36.6米的狮鬃水母,最大的双壳贝类——壳长1.37米、软组织重333千克的大砗磲。
触须可达37米的狮鬃水母
中层:深潜者的乐园
往下是200-1000米深度的海洋中层,作为透光的上层和完全黑暗的深层之间的过渡带,本就微弱的光线在这个水层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消失,而些许的光线也不足以进行光合作用。中层带的生物群落普遍体型较小,像灯笼鱼科、褶胸鱼科、头足类、磷虾和其它甲壳类动物通常只有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样子。
斑点灯笼鱼
由于该层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这里环境较上层严苛得多,食物网的维系有赖上层供给营养,许多生物抓住一切机会摄取上层水域降落下来的有机物质。上层有机物质主要以絮状物形式沉降下来,在探照灯照射下像极了雪花,我们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海雪"。
不过,处于中层的海洋生物还可以通过另一种途径吸收上层水域的养分,那就是晚上垂直迁移到表层,在富含养分的上层水域觅食,白天再回到深水,躲避更大的掠食者。因此,这个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上可以说是极具效率的,它拥有极高多样性和生物量的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能够为远洋地区的上层大型掠食者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比如一些远洋鲨鱼、鲸豚有时会下潜数百米前往中层水域进食头足类和鱼,而抹香鲸这样的深潜型鲸鱼为了觅食更是频繁进入中层,可以视作中层生物群落的过渡成员。
最重的硬骨鱼:翻车鱼
虽说比不上表层,中层带也有巨型海生动物,现今最重的硬骨鱼——重达2.3吨的翻车鱼过去一般被认为是典型的上层鱼,但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翻车鱼比以往认为的更频繁地潜入中层;最长的硬骨鱼——长达8米的皇带鱼就可以算作中层鱼(严格地说它是上层中层都有分布);而两种巨型鱿鱼——275千克的大王鱿和将近500千克重的南极中爪鱿在这个深度已有分布,当然,两者的生境也包括下一个水层。
大王鱿,中层水域的顶级掠食者
深层:吞噬者之乡
接着是水深1000-4000米的深海层,这里一片黑暗,生物发光是唯一的光源,如果说中层水域的动物们尚且具备强壮的肌肉进行追捕和长距离迁徙,这一深度的大多数生物,其肌肉已经松弛到只适合原地等待猎物主动送上门,极为缓慢的代谢也正是对这种恶劣环境的适应。
约氏黑角鮟鱇
深层水域的主要鱼类是小型钻光鱼和鮟鱇鱼,尖牙鱼、蝰鱼也较常见,这些鱼体型很小,许多在10厘米左右,很少超过25厘米,它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停留于水柱耐心地等待猎物出现。相比中层水域,这里的生物不能太指望上层飘落多少养分,毕竟,上层产生的有机物有20%落到中层,但轮到深层就只有5%了。
在这片贫瘠之海,许多深海鱼类必须想办法吃掉任何能遇到的东西,哪怕对方比自己还大,其中有一些种类也确实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而演化出了超强的吞噬能力。黑叉齿龙䲢,栖息深度为700-2745米,可能是把吞噬大法修炼到极致的动物,一只体长19厘米的黑叉齿龙䲢曾经吞下84厘米长的黑刃魣蛇鲭,受害者整整是它的4.5倍长。
黑叉齿龙䲢可能是有记录最夸张的吞噬者
体长可达一米的吞噬鳗在这个水层可以算得上小巨无霸了,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不成比例的超大嘴巴,松松垮垮的颌骨构造可以使这张巨嘴张到很大,再加上具有伸缩性的胃,足以让吞噬鳗吞下比自己还大的猎物。
深海小巨无霸:吞噬鳗
不过,这里还是存在一些真正巨人的,几种巨大的鲨鱼栖息于这个水层(它们在上层和中层皆有分布),比如可达6米的灰六鳃鲨,达到甚至超过6米、体型比之大白鲨也不遑多让的几种睡鲨,抹香鲸、喙鲸等深潜型鲸鱼虽说进入这个深度的频次远不如中层,但它们有时也会来到这个区域搜寻潜在的食物。
硕大的灰六鳃鲨
深渊层:以海雪为生的底栖拾荒者
4000-6000米是深渊层,这里是一个食物极端匮乏的地带,栖息在底部的深海平原上的底栖生物是主流,包括小型鱼类、海参海胆、多毛蠕虫、各种甲壳类和双壳贝类,上层沉降的海雪是它们的美餐。
海雪是由表层生物碎屑、粪便颗粒、死去的浮游生物聚集而成的絮状物,几天之内即可沉降到海底,极大地提高了表层有机物的传递速率。相比之下单个浮游生物沉降速度很慢,每天一米,需要超过十年才能沉到底部,通常到不了海底就被分解者分解掉了。
北冰洋深海的海雪
海雪源源不断从表层转运有机物质,这种以生物为媒介,通过生物生产、消费、分解和沉降作用,将表层有机物传递给底层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海洋生物泵。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深渊水域,以海雪为主的海洋生物泵就是深海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构成了深海小食物网的基石。
海底生物个头小,代谢低,所需的食物并不多,偶尔如果碰到比海雪大很多的食物,就能够解决它们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伙食问题,比如在海面上大量繁殖后死亡并迅速沉底的藻类,以及进食藻类后快速繁殖、大量聚在一起并在死亡后下沉的樽海鞘,又或者沉入海底的鲸鱼尸体,这些都可以算得上底栖生物们的深海盛宴了。
水下四千多米的海底,一大群海参铺满了海床
在海底的某些地区,比如洋中脊,能够形成热液喷口,此处的养分较为丰富,海底微生物可进行初级生产将化学能固定为生物能,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情况下也能维持许多底栖生物。
超深渊层:高压寒冷的黑色荒漠
最后一层,超深渊层,是海洋中最深的地带,存在于海底狭长的海沟中,水深6000-11000米,可谓深渊中的深渊。超深渊栖息地在全球海洋中数量不多,总共也仅有46个(33条沟壕和13处洼地),这些海沟的平均深度约为8216米,其中最深的是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在这里,生存条件之严酷已无需赘言,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已大大降低,但还是有一些生命在此地顽强生存着,包括鱼类、海参、多毛类、双壳类、等足类、腹足类和端足类动物。目前拍到的活体鱼类最深纪录为钝口拟狮子鱼——8178米,可达23.8厘米,鱼类被捕获的最深纪录为神女底鼬鳚——最大体长16.5厘米,捕获深度8370米。
拍摄于水下7400米的拟狮子鱼,相当可爱
一些无脊椎动物可以生存于更深的水域,包括某些海参、端足类可超过10000米水深,比如体长可达5厘米(在深海已不算小)的短脚双眼钩虾,这种端足类动物栖息于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能够消化埋在海底深处的木屑,对海底木质食物的利用可能是它克服恶劣生存环境的有利因素之一。
栖身于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短脚双眼钩虾
目前人类对那些最深的海沟仍所知甚少,尽管如此,深海潜水器、深海探测器和生物捕捉器等先进设备还是助我们揭开了超深渊水带的神秘面纱。深海确实是可怕的,但其可怕来自于环境本身,担心有什么大海怪大可不必。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相当于1000个大气压的水压,常年0-3℃的冰冷海水,贫瘠到只有靠深海热泉和海雪降落维系的生态系统,没有任何大型动物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那些说深海藏匿着未知巨型生物、史前海怪孑遗的谣言可以休矣,水深8400米以下就没有任何鱼类,一万米处5厘米长的小钩虾就是巨无霸了,对生命来说,超深渊的海沟是一片比沙漠还荒芜之地。
2. 海里面的远古生物
BBC的与恐龙同行特辑之海底霸王。主人公奈吉•马文。 危海排行:
一:白垩纪;
二:侏罗纪;
三:中新世;
四:始新世;
五:泥盆纪;
六:三叠纪;
七:奥陶纪。 还有异特龙之谜、异特龙大艾尔、巨龙国度、镰刀龙探密也好看哦! 不推荐看侏罗纪的危海,以免误导(BBC说滑齿龙有25米,科学家却证明了它只有7.5米)。
3. 远古海洋生物
建议你观看~《雷克斯海3D:史前世界》其中讲到三叠纪的鱼龙,侏罗纪的蛇颈龙,白垩纪的沧龙都很大。《海洋巨兽史前探险》其中提到了7种不同时期的史前海洋巨兽。
其他的资料提到过,恐龙之前出现的巨型鹦鹉螺,侏罗纪时期的上龙(短颈类的蛇颈龙类,比如片中提到的平滑侧齿龙,克柔龙。有一点,最新的资料表明滑齿龙长度为7.5米左右,没有15米,更没有BBC电视台说的25米,错误的原因是把18米长阿兰伯利上龙当做了滑齿龙幼龙)成年长度在7~20米,后出现巨型鲨鱼比如巨齿鲨,刺甲鲨等,鱼类比如邓氏鱼,利兹鱼等都很大
4. 远古海里的生物叫什么
海洋最早生物是细菌 ,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存活于2. 5亿年前的细菌,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地球生物。
最先出现的原核细胞是异养生物,进行厌氧呼吸。它们从周围丰富的有机物中得到碳源和能源,直到细菌繁盛而分化成若干类型以后,它们消耗周围有机物的速度便逐渐超过了有机物的无机自然合成速度,原始生物世界中就逐渐出现了食物问题。大抵在此以前,已由细菌之类的原核生物演变出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蓝藻使地球上的食物有了新的来源,同时产生出氧气。
5. 生存到现在的远古海洋生物
80多种远古海洋生物 诉说3亿年前生物礁的秘密往事
3.85亿年前的中泥盆世,在现今的贵州独山大河口地质公园下,曾有一片温暖的浅海,那里聚集着各种海洋生灵,在礁石中穿梭往来....
新发现了80多种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其化石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多样性之丰富,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名列前茅
6. 远古海洋里有什么
10、巨齿鲨:这种鲨鱼平均14米长、40吨重。是地球历史上已发现的咬合力最强的生物之一,最大咬合力推测为20吨,其口腔撕咬力量超过了霸王龙,可以很轻松咬碎鲸鱼的肋骨。生活在1500万年前的晚渐新世到26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是其生存年代的海洋顶级掠食者。
9、滑齿龙:滑齿龙身长6-25米,体重2-150吨,生存于中侏罗纪的卡洛夫阶,约1亿7000万年前到1亿5500万年前。滑齿龙是一种海洋爬行动物,在侏罗纪晚期,它们粗壮的身影在四片中等大小桨鳍的驱动下四处游荡。
8、龙王鲸:龙王鲸平均身长为18米,最大可达21米,生存于3900万至34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龙王鲸是龙王鲸科中的一个属,被认为是现代鲸的祖先,目前科学研究发现它的天敌可能是鲨鱼类的鼠白鲨。
7、板足鲎:板足鲎体长大概在3米左右,拥有十分厚重的甲壳犹如装甲一般,生活在大约四亿二千万年前,与桨足鲎外貌相似,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部由六个体节组成,腹面有六对附肢,最后一对呈板状,用来游泳。
6、毛伊龙:毛伊龙的身长为12米,是新西兰水域的最大型蛇颈龙类,生存于晚白垩纪的新西兰,约6500万年前。毛伊龙是种肉食性动物,它们嘴中的锐利、锯齿状的牙齿可紧咬鱼类或鱿鱼。
5、邓氏鱼:邓氏鱼身体长约11米,重量可达6吨,咬合力可达5吨,被视为泥盆纪时代最大的(海洋)猎食者,生存于古生代泥盆纪时期(约3.6亿至4.3亿年前)。根据考古学家以及动物学家的研究表明,邓氏鱼当时在海底几乎可以说是称霸的地位,是一种处于顶级的海洋掠食动物。
4、克柔龙:克柔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体长在10米左右,海生爬行动物的一种,是上龙的一个分支,而上龙又是蛇颈龙一个分支,但是与蛇颈龙不同,克柔龙在演化过程中,颈部大幅缩短,而身长、体积也明显减少,因此与蛇颈龙相比,克柔龙运动的速度也就越来越快,运动方式也就更加复杂。
3、旋齿鲨:旋齿鲨长度一般在5-6米,长有如旋齿的一般的下颚,生存于晚二叠世,可惜真正完整的骨架当前还没有发现。
2、梅尔维尔鲸:梅氏利维坦鲸是利维坦鲸属中最大的物种,是在南美洲发现的一种中新世时期的齿鲸。梅尔维尔鲸,据估测体长约为60英尺(约合18米),其体型比现代雌性的抹香鲸还要大。
1、巨型黄貂鱼:巨型黄貂鱼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淡水鱼,在恐龙灭绝后就出现了至今如今仍旧存在。美国生物学家曾在柬埔寨湄公河中捕获了一条长达4.27米的巨型黄貂鱼,根据测量结果,这个大家伙竟是已知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类。
7. 远古海里的生物有哪些
在海底10000米的深度,温度、压力和光线条件都非常极端,导致这里的生物分布和生存环境与浅海环境有很大不同。在这个深度,可能存在以下几种生物:
1. 管虫(Uronde):管虫是一类生活在深海中的软体动物,它们的身体中空,可以在深海的高压环境中生存。它们通常被称为“海中恐龙”,因为它们的外观与恐龙相似。
2. 硬珊瑚(Indostellifer):硬珊瑚是一种生活在深海中的硬骨珊瑚,它们的骨骼结构非常坚固,可以承受深海高压环境。硬珊瑚通常具有明亮的颜色,可以在深海中发光以吸引猎物。
3. 深海鱼(Palomarina):深海鱼是一种生活在深海中的鱼类,它们的眼睛非常大,以便在光线非常微弱的环境中捕捉猎物。它们的身体通常呈流线型,可以减小在深海中的阻力。
4. 珊瑚(Reptomyces):珊瑚是一类生活在深海中的多细胞生物,它们的骨骼结构非常坚固,可以承受深海高压环境。珊瑚通常具有鲜艳的颜色和形状,可以在深海中发光以吸引猎物。
5. 海绵(Nematoda):海绵是一类生活在深海中的多孔动物,它们的身体中空,可以在深海的高压环境中生存。海绵通常具有鲜艳的颜色和形状,可以在深海中发光以吸引猎物。
需要注意的是,深海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非常有限,由于深海环境的特殊性,这些生物具有独特的生存策略和生理结构。由于深海潜水设备和技术的限制,人类对深海生物的了解还相对较少。
8. 远古海底生物有哪些
海洋里的软体动物有更多,具体如下:
章鱼,乌贼,海蜗牛,毛蛤,扇贝,海参,海蛞蝓,珊瑚虫,海葵,水母,巨型乌贼,虎斑贝,蛤蜊,鹦鹉螺,鲍鱼,蚌,鱿鱼,贝壳,砗渠,海螺,北极霞水母,西瓜海葵,水螅,贻贝,帽贝,枪乌贼,箱形水母,钟形水母,蓝环章鱼,太平洋大章鱼,管虫,巨型管虫,滨螺,蛾螺,蚬,蚶子,竹蛏,海苹果,拟态章鱼,大王酸浆鱿,洪堡鱿鱼,海兔,泥蛤,花蛤,芋螺,花刺参,绿刺参,黑刺参,乌参,蛇目参,象鼻蚌,笔管蛸,吸血鬼乌贼,直角石,菊石,奥特瓦,竖琴螺,蜘蛛螺,宝贝,库氏砗磲,维纳斯骨螺,太阳女神螺,海笋,船蛆,唐冠螺,石鳖,方斑玉螺,扁玉螺,星光玉螺,欧洲斑玉螺,斑玉螺,箭石,魁蚶,金乌贼,马蹄螺,万宝螺,皱纹盘鲍,亚洲日月蛤(注意,有些是远古动物)
9. 海里远古就存在的动物
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已开始海洋捕捞。在山东省胶州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大量海鱼骨骼和成堆的鱼鳞。经鉴定,它们分隶于鳓鱼、梭鱼、黑鲷和蓝点马鲛等3目4科。说明约在4000~5000年以前,中国沿海先民已能猎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间洄游的中、上层鱼类,人们对海洋鱼类习性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水平。记述公元前11~前6世纪周朝情况的《诗经》中,多次出现“海”字,并有江河“朝宗于海”的认识。西汉时期,已开辟了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航线。据记载,三国时出现了中国第一篇潮汐专论──严畯的《潮水论》(已佚)。唐宋时期,中国的潮汐研究已达到很高水平。明代时,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区性海产动物志──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1405~1433年,明朝郑和 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和马达加斯加岛,比哥伦布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行(1492~1504)要早半个多世纪,而且在航海技术水平和对海洋的认识上,也远远超过当时的西方。可见,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在世界上是居于前列的。
10. 远古时代海底生物
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地球历史上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中3次与海洋重要微量元素指数下降有关,这些微量元素对于生命至关重要,其指数过高或者过低,都将导致整个海洋食物链崩溃。
澳大利亚科学家对远古海底岩石进行了检测分析,该岩石包含着硒、锰、铜、锌和钴。
他们指出,这些微量元素对于海洋生命意义重大,其指数过高或者过低都将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这将有助于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物种灭绝事件。
科学家通过研究6亿年前海洋硒指数含量,发现每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发生时都出现了硒指数下降。
该研究负责人、澳大利亚福林德斯大学Long教授称,虽然我们也考虑过其它的解释观点,但是海洋微量元素严重损耗最有可能解释地球物种大灭绝事件,并且该观点此前从未被提过。
这项研究意义重大,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未来的环境变化。
他们发现奥陶纪、泥盆纪和三叠纪时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均出现了海洋硒含量降至最低点,大约在1-2 ppt(纳克/升)之间。
Long教授指出,如果海水中没有充足的微量元素营养,那么海洋生命将逐渐灭绝消失。
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海洋营养循环机制,确定未来不再出现这样的灾难。
这项研究检测了全球多处海洋的1800个海洋岩石样本,其历史可追溯至35亿年前。
该研究呈现了地球物种大灭绝酝酿形成的新理论。
科学家使用激光分析技术测量硒,它存在于6亿年前海洋黄铁矿岩石中,同时他们还测量了其它微量元素。
研究报告合著作者、塔斯马尼亚大学罗丝-拉奇(Ross Large)教授说:“像锌、硒、铜、钴、锰和硒等微量元素,对于生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在海洋中的含量指数具有一个特殊的容差范围,过多或者过少对生命都是有毒害的。”
罗丝解释称,目前表面海水硒含量为155ppt(纳克/升),海底硒含量指数会有轻微波动。
许多海洋生物,例如:浮游植物、软体动物、鱼类,甚至是陆栖动物和植物都存在着硒耐受度。
这种微量元素的指数破坏将对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产生涟漪效应,远古时期海水硒含量下降,将影响浮游生物生存,最终导致整个海洋食物链崩溃,大量海洋生物灭绝消失。 参考:网页链接
11. 远古海里的生物图片
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员庞科介绍,此次新发现的这4种古生物,生活在约5.5亿年前的海底,现在已经完全灭绝。形态上看,这4种古生物大体相似,体长都在10厘米左右,长得很像树叶叶片。
独特的是,这些远古“树叶”底端长着圆形吸盘。它们靠吸盘吸附在海底,“树叶”的“茎干”和“叶片”部分,则直立在海水中。平时,这些海底“树叶”随海水摇曳。研究人员推测,它们在摇摆的过程中吸收海水中的有机物小颗粒为生。
“在5.5亿年前,这些海底‘树叶’是一大类数量特别众多、分布十分广泛的生物。但是直到今天,人们对它们的生物属性仍然所知不多。它们的生存年代,比著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还早。解开这些远古海底‘树叶’的谜团,可能会为人类探索早期生命演化提供重要线索。”庞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