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生物类分布地图(海洋生物分布图完整版)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7-26 14:58   点击:282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生物分布图完整版

据1979年统计,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为220亿吨,占当年世界石油探明总可采储量的24%;近海海底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17万亿立方米,占当年世界天然气探明总可采储量的23%。世界海洋汽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八个地区。

01 波斯湾

波斯湾的海洋石油储量是世界上最大的,沙特、伊拉克、科威特、伊朗、阿联酋、卡塔尔等多国管辖海域内都有所分布,不过储量主要集中在卡塔尔和伊朗两国海域内,波斯湾海洋油气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部分位于浅海近海地区,储量大,开采难度小,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波斯湾平均每个油田储量达3.5亿吨以上,由于多分布在海岸附近,输油管相对较短,原油外运方便,并且油田的地下压力高,油井多为自喷井,占油井总数的80%以上,因此其生产成本是世界最低的。

02 墨西哥湾

墨西哥湾位于北美洲东南部边缘,其浅大陆棚区蕴藏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1947年美国在在墨西哥湾钻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商业油井,这里是海洋石油开采浪潮开始向全球蔓延的起始点。墨西哥湾海底石油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坎佩切湾、美国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沿海。其中坎佩切湾石油探明储量近50亿吨,天然气储量3600亿立方米。

03 北海油田

北海油田,是欧洲大陆西北部和大不列颠岛之间的北海海底油田,油气资源丰富,是欧洲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区,海底石油藏量仅次于波斯湾和马拉开波湾而居世界第三位,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油,80年代起大规模开采。

04 马拉开波湖

马拉开波湖位于委内瑞拉,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这里石油资源丰富,是世界著名的“石油湖”,传说湖底埋得就是“美元”。1917年,在该湖打出第一口石油井,马拉开波湖很快助使委内瑞拉跃居为世界产油大国之一,1922年,开始大规模开采,使委内瑞拉成为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该湖的石油产量一度约占委内瑞拉总产量的2/3,为世界上最富饶、最集中的产油区之一。

05 里海

里海位于欧亚两州的内陆交界处,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和天然气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资源。开发始于20世纪20年代,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得到相当发展,采用钻井平台和人工岛开采海底石油,里海石油地质储量约为2400亿桶,但目前很多地区仍旧出于勘察阶段,并未大量开发。

06 几内亚湾

几内亚湾——非洲最大的海湾,沿岸10多个国家及临近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石油地质储量预计超过800亿桶。其中80%左右的石油储量分布在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管辖海域内,西非深水油气资源占西非海域油气资源的45%。

07 北极

地球的北极,美国、俄罗斯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现了该地区海域内油气田的存在,据俄罗斯估计,北极地区原油储量为2500亿桶,天然气80万亿立方米。不过由于不能准确估计储量以及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北极海洋油气开采并没有太大进展。2014年,在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帮助下,俄罗斯石油公司又在北极海域发现了超级油田,据俄罗斯石油公司估计,该地区石油储量或超过墨西哥湾。

08 巴西深水油气

作为南美洲第一大国,巴西曾经的石油产量少得可怜,不过这一切都随着几个超级深海油田的发现而出现扭转。2007年,巴西在里约热内卢附近海域盆地发现了储量高达50~70亿桶的深海油田,2012年8月,在巴西桑托斯渊又发现新的深海石油储藏,这一下让巴西跻身全球重要的石油大国行列。

2. 海洋生物图谱

华大集团是世界领先的生命科学前沿机构。

华大集团在全球拥有多个合作方,产业链非常广泛,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华大集团是股份制企业。上市代码:华大基因(300676)。

华大,成立于1999年,是世界领先的生命科学前沿机构。华大秉承“健康美丽、引领生活时代”的愿景,秉承“基因技术造福人类”的使命,引领基因组学的创新发展,以“产学研”的集成开发模式,通过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建立广泛合作,将组学前沿科研成果应用于医疗卫生、司法服务、资源节约等领域。同时,为实际需求提供自主可控的技术支撑和先进设备、解决方案。坚持“民生、自我实践、产业扩大、科研扩张、人才成长”的新发展道路,有效推进遗传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循序渐进的联动,实现遗传科技为人类造福。

华大基因检测自1999年成立以来,坚持“产业带人、人才带任务、学科带人”的原则,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中国部分”,在其中,承担了国际人类单倍型图谱计划(10%)的大部分工作,水稻基因组计划、亚洲首个人类基因组图谱等多项国际先进的基因组研究工作,展现了世界领先的测序能力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力。

华大基因形成了科技与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拥有世界级的产学研团队,建立了蛋白质谱平台、细胞学平台、核酸测序平台、动物克隆平台、微生物平台、动物平台和信息技术平台、海洋生物平台。作为核心单位,建立生殖健康中心和临床医学健康中心,参与国家基因库建设,进一步推动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在环境应用、人类健康服务、生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和转化。

3. 海洋生物分类思维导图

海洋生命大揭秘思维导图的制作步骤如下:

明确结论: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更好地展现海洋生命大揭秘的信息。

解释原因:思维导图是把复杂的信息用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人们理解和记忆,海洋生命大揭秘涉及的生物、生态、环境等信息都非常复杂,因此用思维导图制作可以更好地呈现。

内容延伸:下面是制作海洋生命大揭秘思维导图的具体步骤:

1.确定主题:首先需要明确要呈现的信息主题,比如海洋生命的分类、分布、特点等。

2.选择合适的工具:根据个人习惯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工具,比如MindManager、Xmind等。

3.画出关键词:从主题中挑选出关键词,并画出一张中心思维图。

4.添加分支:在关键词的周围添加分支,用颜色、图标等展示更多信息。

5.建立关联:连接不同的分支,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让思维导图更加完整和有机。

6.优化思维导图:根据需要,可以调整关键词、分支、颜色等细节,使思维导图更加生动、易懂。

7.分享和使用:将制作好的思维导图分享给需要的人使用,比如老师、同学、研究人员等,让更多人了解海洋生命大揭秘。

4. 海洋生物分哪几种

1、海洋哺乳动物,我国现有各种海兽39种。如:各种鲸类、海豚、海豹、海狮、儒艮等。

2、海洋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上繁殖的变温动物。!3、海洋鸟类,海洋鸟类的种类不多,在中国海共记录了183种海鸟。如红喉潜鸟、黑脚信天翁、海燕、小军舰鸟、海雀、白鹭、海鸥等等。

4、海洋鱼类,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一个类群。

5. 海洋生物分为哪几大类

1.海洋哺乳动物,如鲸鱼类等

2.海洋爬行动物

3.海洋鸟类,如海燕等

4.海洋鱼类

5.海洋节肢动物

6.海洋软体动物

7.海洋腔肠动物

8.海洋植物

6. 海洋生物分类图

经过几十年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已在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20278 种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其中动物界的种类最多(12794种),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种).我国的海洋生物种类约占全世界海洋生物总种数的10%.我国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水域海洋生物和滩涂海洋生物两大类.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鱼类、头足类(例如我们常吃的乌贼,也叫墨鱼)和虾、蟹类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鱼类的品种最多,数量最大,构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体.水域海洋生物种数的分布趋势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种类较多,而黄海、渤海的种类较少.物种约占世界物种总数的10%,数量占50%根据最新的调查资料,分布在我国滩涂上的海洋生物种类共有1580多种.其中以软体动物(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贝类)最多,有513种,其次是海藻358种,甲壳类(主要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虾、蟹)308种,其他类群种类很少.我国沿海滩涂生物的种数与海域生物一样,也是自北向南逐渐增多.

7. 海洋生物分布图完整版高清

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图3.14《深海锰结核》)。

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渔业生产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图3.15《大陆架剖面示意》)。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图3.16《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因此,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图3.17《舟山渔场的沈家门渔港》)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8. 海洋生物分层图

海洋分为三层:“海洋表层水”为水深200米以上的海水;“海洋中深层水”为水深200米~700米之间的海水;“海洋深层水”为水深900米以下的海水。

从海洋学的理论上讲,在大陆架外部海域的补偿深度(即海洋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极限深度,一般认为以200米为其极限值)以下,便可称为“海洋深层”(无光层)。

反之,浅于200米以上的海水则称之为“海洋表层”(有光层)。

全世界海洋的平均水深为3800米,从海洋学理论广义上讲,地球上的海水有95%为海洋深层的海水。由于有光层与无光层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实际上在海洋表层和“海洋深层”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过渡层,即“海洋中层”。

9. 海洋生物分布图吓人

在广阔的海洋里,鱼的种类繁多,形态千奇百怪,生活方式和分布的水层也是千差万别。海洋鱼类根据它们自身的需求和身体的适应性会选择在不同的水域或水层生活。有些鱼类喜欢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海洋上层的浅水区或水面附近,有些鱼类则喜欢生活在没有阳光照射且接近底层甚至是海底以及海底的泥沙之中。渔业专家往往会根据鱼类分布的水层及深度,将海洋鱼类分为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和底层鱼类。各层鱼类的色彩、形态特征与它们所栖息的海洋环境竞出奇地相似,体现出物以类分、鱼以群集的自然特性。

中上层鱼类

海洋按平面可以划分为远洋区、浅海区和潮间带。海洋的中上层鱼类的身体呈梭形,两端尖细,鱼儿在海水中游泳时受到的阻力小,因此这些鱼类大部分为高速游泳鱼类。远洋区的中上层鱼类,例如金枪鱼、白枪鱼、箭鱼、噬人鲨、蓝点马鲛、东方旗鱼等都是游泳速度较快的鱼,它们的背部呈蓝黑色,与远洋区海水的颜色一样,腹部颜色较淡。浅海区的中上层鱼类的背部颜色与浅海区的海水一样呈灰黑色,腹部为银白色。

典型代表为玉筋鱼,会飞的燕鳐也常在浅海区活动。在海洋的潮间带,海水由于受降雨、潮汐及陆上注入淡水的影响,温度、盐度的变化较大,因此大部分鱼类都属于广温性和广盐性,而且有的鱼类可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典型代表如弹涂鱼,它除能在水中游泳外,还能靠吸盘和发达的胸鳍跳跃,有的甚至可以爬到红树林的枝头上去捕食昆虫,被称为“会爬树的鱼”。在潮间带,黑色鱼类一般生活在岩石间,绿色鱼类多生活在颜色较浅的海藻间,橄榄色鱼类常在马尾藻间出没,赤色鱼类则可在红珊瑚礁间找到。

中下层鱼类和深层鱼类

中下层鱼类通常指生活在水深200米以内的鱼类。浅海海底常可分为岩礁与泥沙海底。黑鲷、真鲷等就常生活在多岩礁的地区,而皱唇鲨、鲟鱼、扁头哈那鲨、扁鲨等,它们的嘴都在头的下部,常在泥沙质海底觅食。分布在水深超过200米的深层鱼类常被称为深海鱼。人们把水深200~3000米称做半深海,把水深3000~6000米称做深海,而把水深6000米以上的海沟称做超深海。深海光线昏暗,食物匮乏,水的压力大,故深海鱼类的形态比较奇特。

深海鱼类的色彩一般都呈银色、黑色或紫黑色。如生活在半深海环境中的巨尾鱼、后肛鱼,因为它们长着望远镜式的眼睛,可充分利用微光来搜寻食物。再如看上去好似有头没有尾的翻车鱼,头重尾轻,常会潜到半深海生活,有时它们也会跑到中上层海面上缓慢游泳,随波逐流。因为它们身上长着发光的鳞片,所以,当它们游动时,身上的鳞片就会闪闪发光,故被人们称为月亮鱼。许多深海鱼会发光,烛光鱼身体两侧有多排发光器,像一支支蜡烛,可作为异性互认的标志。

许多深海鱼的眼睛都已退化或埋于皮下而失去视力,于是它们常用触觉器官代替视觉器官,如深海盲帚鱼,其鳍条延长似扫帚。巨喉鱼和囊咽鱼常会张开巨口过滤海水以获得食物碎屑。在近万米深的海沟环境中,哪怕只是指甲般大小的面积都要承受近万牛顿的压力,即便如此,生活在那里的鱼类却依然自由自在。法国“阿基米德”号的考察人员在勘察近万米深的海底时,曾发现几十条3-4厘米长的小鱼在该海沟自由游荡。小小生命能在如此的高压环境中生活,不能不令人惊奇。

底层鱼类

典型的底层鱼类身体扁平,背部为灰黑色,常贴附在海底,这样有助于隐蔽和保护自己,如赤魟、孔鳐、鲅鲸、比目鱼等。鲅鲸的背鳍特化为一根“鱼竿”,竿端还有“诱饵”,似蠕虫可动,过路的鱼虾以为是可食之物等吞入后再想脱身已不可能了,这时鲅鲸就会一口将其吞入肚中。比目鱼则会将全身都隐埋在海底的泥沙中,仅仅露出双眼静候食物的到来,遇有可食之物便会跃身捕捉。比目鱼的体色还能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生物学上称为保护色。还有些鱼如毒鈾,常模拟周围环境而形成拟态,而绿鳍鱼的胸鳍常有游离鳍条,可在海底爬行和寻觅食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