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文化的理解
中华民族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活动的历史由来已久。华夏部落联邦时,天然海贝钱币初现端倪。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以及商周墓葬中,均有发现加工而成的贝壳钱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贝壳又被普遍制成项链、臂饰、腰饰等商品进行交易。唐玄宗时期,唐朝宫廷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紫檀螺钿五弦琵琶,被誉为世界海洋螺钿艺术的稀世珍品,现收藏于日本正仓院。总之,在华夏民族历史长河中,我国沿海地区的居民,从来没有缺失过利用海洋资源开展文化商业活动,并延续至今。
中华文化圈被誉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大型文化圈,包括了整个东亚环中国海地区。按照胡焕庸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中的结论,占当时全国总面积36%的东南部地区,有四亿四千万的人口,约占当时总人口的96%。所以从上述两方面来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海洋文化影响的人口数量是非常巨大的。换言之,当时沿海居民的海洋文化精神生活是比较丰富的,再加上内陆外来人口和海上贸易流动人口等因素,经过长时期的各种文化交汇和沉淀,中国沿海地区的文化资源具备了明显的地域性、独特性和海洋特征。可以说,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在沿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其很大程度上可以佐证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人口数量最多地域的文化商业活动的业态。
当前,海洋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主权中的地位凸显,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显著,在国际文化竞争等方面的战略地位明显上升,海洋文化越来越成为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识和增强国家软实力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同时提出了我国要建设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这为海洋文化建设提供了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尤其是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从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各国文化互信的角度,中国传统海洋文化正逐渐展现其文化自信与自觉。
——战略意义
第一,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看,海洋文化产业既是中国特色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强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支撑力,其发展正是对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和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具体落实。
第二,从地理经济学的角度看,海洋文化产业可以推动沿海地区加快开发利用海洋的空间维度,加大海洋服务业产值,为传统海洋产业顺利转型升级探索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
第三,从民族文化学与民俗学的角度看,海洋文化产业可以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加快海上丝绸之路城市间人民的文化同源性交流,加强了解,传播21世纪新海洋观,提升沿海地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看,海洋文化产业可以进一步发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作用,为中华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动力。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各种鲜活的题材,可以极大丰富民族文化,为形成产业规模化、链条化积蓄新的力量。
2. 海洋文化的理解是什么
海洋文化特征是其开放性、向外性。
海洋文化的代表:希腊 因为海洋文明的祖先大多从事捕鱼业,渔获不是经常能有,加上风吹雨打,常常生死未卜,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冒险性。促使这些人敢去闯、敢去冒险的精神,所以才有了大航海时代、发现新大陆。大陆文化特征是保守性、内敛性。大陆文化的代表:中国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中央集权制。农业是靠自己努力的结果得来不易,因此常常固定下来就不走了,所以才有了封建制度,而农业又是靠天吃饭,时运好、收成才好,所以大家都有危机感,因此,中国人习惯了存钱。大陆文化发展重心在内陆、忽视海洋,中国人独有向心力,无论在何地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因此,大陆文明更容易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地发展。3. 海洋文化理念
“经略海洋”高度体现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理念,就是既要发展海洋经济,又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既要提高海洋开发能力,又要推动海洋科技水平进步;既要着眼于国内国际统筹,实现合作共赢,又要坚持陆海统筹,保证人海和谐。通过“经略海洋”,发展蓝色海洋经济,全面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4. 海洋文化的感悟
岁月静好
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文艺梦吧!我并不是海边长大的孩子,所以小的时候对于山的那一面是海的传说也是充满了向往的。第一次看见大海是在厦门,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海天一色的景象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岁月安稳。
厦门第一码头
喜悦、包容
第一次见到海是一种愉悦的、莫名的喜悦的心情。坐在细腻、宁静的海滨沙滩,听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去感受海浪拂过脚边的温柔,这些第一次都给自己带来了惊喜感。坐在海边的时候常常会想大海这么宽广,一望无际,所有的大江大河最后都会汇入大海;所有的开心和不开心都会顺着海风吹到大海的肚子里。你永远不知道在大海的肚子里藏着多少的故事和秘密。
鼓浪屿沙滩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大海虽好,但是海边游玩还是要注意安全啊。
5. 海洋文化的含义
第一,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生活形态的不同 。在农耕文化中,人们可以依靠农业发展自给自足,这就决定了,农耕文明安土重迁,不倾向于打乱已有的生活秩序,寻求的是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而在海洋文化中,以海洋为基础的文明体不能够自给自足,这就需要他们积极向外寻求资源,向外拓展,寻求的是一种崇尚冒险的生活状态。
第二,农耕文明是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对于家庭更为重视,所以对于家庭伦理观念强调较多。而海洋文明却是强调外出,对于家庭的依赖并不像农耕文明这么明显,所以对于家的依赖性相对较弱,家庭伦理观念不如中国强烈,这从西方的神话中可以看出。
第三,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对外策略不同,在农耕文明中,人们可以依靠内生资源维系生存,向外寻求生存资源的欲望并不强烈,所以基本上不会为掠夺资源而爆发对外战争。所以,在中国,很少发生为寻求资源而发生的向外侵略。中国很早就是一个大一统国家,在中国发生的战争大部分都是在大一统的理念下,寻求统一的理念,不是为了掠夺资源。而海洋文明则不同,海洋文明难以依靠内生资源维系生存,需要积极向外拓展领地,满足自身的生活基础,所以海洋文明更具侵略性,大家可以看到,在《理想国》中,建立军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保护资源或者掠夺资源。这在近代欧洲殖民行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第四,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对于商业的态度不同,农耕文明既然能自给自足,对于商业的需求自然较弱,而在海洋文明中,生产相对单一,在不进行殖民的情况下,需要依靠商业贸易互通有无,所以在中国,商业长期受到压抑,而在海洋文明中,贸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第五,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求新创变需求不同,农耕文明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需要,自然容易滋生惰性,满足于眼前。而海洋文明因生活所迫,经常面临不稳定的环境,所以需要求新求变,这在近代的发明创造中可以看出。
6. 海洋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了解海洋文化,有助于人类更好的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从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态而言,它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证明,什么时候、哪里面向海洋了,开放了,什么时候、哪里的经济、文化就繁荣了,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