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荒漠化治理办法(海洋荒漠化治理办法解读)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7-27 04:46   点击:265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荒漠化治理办法解读

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申请创建示范区:

  (一)选址科学合理。所在海域原则上应是重要渔业水域,对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养护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代表性;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符合国家和地方海域管理、渔业发展规划和海洋牧场建设规划,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和其他管控要求,与水利、海上开采、航道、港区、锚地、通航密集区、倾废区、海底管线及其他海洋工程设施和国防用海等不相冲突。

  (二)自然条件适宜。所在海域具备相应的地质水文、生物资源以及周边环境等条件。海底地形坡度平缓或平坦,礁区或拟投礁区域历史最低潮水深一般为6—100米(河口等特殊海域经专家论证后水深可低于6米),海底地质稳定,海底表面承载力满足人工鱼礁投放要求。具有水生生物集聚、栖息、生长和繁育的环境。海水水质符合二类以上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磷酸盐除外),海底沉积物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三)功能定位明确。示范区应以修复和优化海洋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通过示范区建设,能够改善区域渔业资源衰退和海底荒漠化问题,使海域渔业生态环境与生产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能够吸纳或促进渔民就业,使渔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互促进。配套的捕捞生产、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不影响海洋牧场主体功能。

  (四)工作基础较好。黄渤海区示范区海域面积原则上不低于3平方公里,东海和南海区示范区海域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平方公里或已投放礁体总投影面积不低于3公顷,海域使用权属明确;黄渤海区已建成的人工鱼礁规模原则上不少于3万空方,东海和南海区已建成的人工鱼礁规模原则上不少于1.5万空方,礁体位置明确,并绘有礁型和礁体平面布局示意图。具有专业科研院所(校)作为长期技术依托单位。常态化开展增殖放流,采捕作业方式科学合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显著。示范区应吸纳一定数量转产转业渔民参与海洋牧场管护,周边捕捞渔民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五)管理规范有序。示范区建设主体清晰,有明确的管理维护单位,有专门规章制度,并建有完善档案。示范区需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具备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有礁体检查、水质监测和示范区功效评估等动态监控技术管理体系,保证海洋牧场功能正常发挥;能够通过生态环境监测、渔获物统计调查、摄影摄像、渔船作业记录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分析海洋牧场建设对渔业生产、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海洋荒漠化分布及影响

1、人为活动: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1)(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高山环绕,有青藏高原阻挡。

(2)多大风天气。

(3)接近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

(4)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

(5)土质疏松,多沙漠(此为荒漠化的基础)。

(6)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3. 海洋荒漠化治理办法解读最新

由于海洋碳库效应,陆地生物的放射性碳含量和海洋生物的放射性碳含量是不一样的。全球各大洋的海洋碳库效应校正因子已经在数据库中建立并记录。大气、海洋和生物圈是浓度不同的放射性碳库。

大气中形成的放射性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溶解于海洋中,并通过光合作用在同一时间被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

这也是陆地生物在自身的系统中吸收碳14的方法。

海洋生物和以它们为食的生物通过碳14(以二氧化碳的形式)的交换过程吸收大气和海洋或任何水体中的碳14。

然而,表面混合层的碳14含量和深海的碳14含量是不一样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具有相同的放射性碳含量。

4. 简述海洋荒漠化的基本现象

1、沙漠化程度不同

沙漠化是狭义的荒漠化,沙漠化的程度比荒漠化要小。

2、成因不同

沙漠化:自然因素,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剧。气候因素,赤道地区的气候在气象学上称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人类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荒漠化:热带荒漠,成因: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温带荒漠,成因: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5. 海洋荒漠化治理办法解读ppt

一、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二、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1、(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高山环绕,有青藏高原阻挡。

2、多大风天气。

3、接近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

4、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

5、土质疏松,多沙漠(此为荒漠化的基础)。

6、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6. 海洋荒漠区

巴塔哥尼亚气候条件恶劣,素有“风土高原”之称。受大陆面积狭窄、居安第斯山背风位置及沿海福克兰寒流等的综合影响,荒漠直抵东海岸,但大陆性特征不很强烈,冬夏没有极端的低温和高温,7月均温0℃~4℃,1月均温为12℃~20℃。降水稀少,全区年均降水量不超过300mm,并呈自西向东递减趋势。风力强盛,常吹时速超过110km的狂风,尘暴不断。

巴塔哥尼亚受南太平洋西风气流的影响,海洋潮湿空气被带进大陆。西风气流吹过南美洲的西海岸和安地斯山脉,因冷却和凝聚作用湿度降低,当进入巴塔哥尼亚时空气已经干燥。巴塔哥尼亚可分为南、北两大气候区。

还有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40°S-60°S之间,终年受西风带控制,西部受南北走向的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该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同时由于巴塔哥尼亚高原海拔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所以该地虽然靠近海洋,但是降水稀少。

7. 海洋荒漠化效应

荒漠化两大原因

1、自然原因

(1)荒漠化地区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且深居内陆,距离海比较远,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该地区。

(2)荒漠化地区植物稀少,植被覆盖率低,从而出现荒漠化现象。

(3)荒漠化地区的土质一般比较疏松,而且多沙漠,这个是荒漠化的基础。

2、人为原因

(1)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2)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3)毁林、乱挖树木和药材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

(4)而且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防治措施:

(1)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之间的比重。

(2)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从而使植被恢复生长。

(3)可以采取分区轮作或者轮收,限制载畜量。

(4)还可以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进行防治。

8. 海洋荒漠化名词解释

海松是指一种常绿针叶灌木或小乔木,属于柏科植物,常见于北半球温带和亚寒带地区。它们的叶子细长而尖,呈鳞片状排列,可以减缓水分蒸发和抵御干旱;同时,它们种子的外壳坚硬,能够在极恶劣的条件下存活,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海松在生态上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在沙漠、荒山、河岸等不适宜其他植物生长的地区生存,起到固定土壤、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此外,海松还是重要的材料植物,它的木材质地坚硬、耐久,适合于制作建筑、家具等物品。

9. 海洋荒漠化治理办法解读视频

绿洲作为干旱荒漠背景基质上的异质,它们能够引起中小尺度过程的大气响应,并影响局地大气运动过程,形成一些奇特的气候效应,并且在对抗干旱气候环境的过程中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

  冷岛效应——由于绿洲和周围荒漠之间地表热容量和地表热量平衡的巨大差异,白天绿洲地表受太阳辐射加热程度远不如周围荒漠显著,加热最强时绿洲地表温度一般要低于荒漠地表温度10℃以上。绿洲地表湍流感热通量也要小得多,不到临近荒漠的三分之一,所以形成绿洲大气被周围荒漠热空气包围的“冷岛”结构。 1米高处绿洲大气温度比邻近荒漠大气温度低5.4摄氏度左右。在酷热的背景中创造了一个清凉的小环境。

  湿岛效应——绿洲不仅植被覆盖度大,而且土壤比较湿润。绿洲地表相当于大气的水汽源,不断加湿绿洲大气,绿洲近地层大气可以稳定地、长时间维持一个相对湿润状态,在干旱荒漠的干燥大气背景中看上去如同“湿岛”一样。一般,在1米高处绿洲大气比湿最大能达到每千克达到10克以上,是同高度临近荒漠大气的4倍左右。所以,绿洲在干旱的背景中形成了一个相对湿润的小环境。

  风屏效应——气流经过绿洲时,绿洲的植被特别是树木等高粗糙元能够有效消耗气流的动能或动量,这使得气流进入绿洲后风速立即减弱,起到了风速屏障的作用。绿洲这种屏障功能不仅减弱了风蚀,减少了蒸发,有利于绿洲自我保护,同时还能非常有效地抗御沙尘暴,是理想的避风港。维持了一个相对风平浪静的生存环境。

  抑制蒸散效应——绿洲周围荒漠上的热空气通过水平平流和水平湍流运动源源不断地向绿洲“冷岛”输送,绿洲边界层的逆温结构能够有效抑制绿洲近地层凉空气和水汽向高层大气扩散,减少了蒸散,这会使绿洲大气的冷岛和湿岛效应得到进一步加强。

  水分循环效应——绿洲冷岛效应造成了绿洲与周围荒漠非常大的热力差异,这会在绿洲和临近荒漠之间形成局地热力环流。这种局地环流虽然在大风时不容易维持,但在小风速时对绿洲和荒漠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有重要贡献,特别是其形成的局地水分循环过程对绿洲自我维持有重要的意义。

  逆湿效应——聚积在绿洲低层的湿润空气在大气逆温层的强迫下会通过水平平流和水平湍流输送到周围临近荒漠近地层大气,使临近绿洲的荒漠近地面层大气时常出现一个逆湿层和向地表输送的水汽通量层,向地表输送的水汽部分会通过降露或吸附过程被荒漠土壤吸收。这种水分输送机制可以维持一定程度的沙生植物生长,从而形成绿洲外围很重要的生态保护带,对维持绿洲—荒漠之间生态脆弱带的稳定性有积极意义。

  能量富集效应——绿洲地表平均反照率远低于其周围临近荒漠,它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比其周围临近荒漠的要高16%以上。同时,绿洲地表长波辐射比其周围荒漠地表的低大约28%─40%左右。这两种效应使绿洲可利用能量高于周围荒漠57%左右,为实现粮食高产提供了充分的能量来源。

  增雨效应——绿洲的热力和动力效应容易在干旱区诱发中尺度对流,并且绿洲局地水分循环可以提供比较丰富的水汽,这有利于该地区降水产生,从而起到一定增雨效果。一般比较大的绿洲才能有这种增雨效应。由于水平风速吹斜了对流体,增雨效应主要出现在绿洲的下风区。

  对绿洲系统而言,水是其维持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就目前现状来看,绿洲气候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绿洲自我维持机制也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事实上,绿洲气候资源的开发和自我维持机制的发挥与绿洲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不无关系。一般,绿洲自我维持机制的强弱与绿洲植被状况和土壤湿润程度成正比关系,与荒漠背景风速和背景地表感热通量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