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生物可养殖吗(海洋生物能)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7-27 05:58   点击:129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生物能

海洋生物学研究生在毕业后可以从事多种职业和从事各种工作。以下是一些海洋生物学研究生可能从事的职业和领域:

1. 研究科学家:可以从事海洋生物学的研究工作,深入探索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和进化。他们可能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样本、数据分析和实验研究,以推进对海洋生物学的认识。

2. 大学教师:可以在大学任教,传授海洋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项目,培养新一代的海洋生物学专业人才。

3. 环境顾问或保护专家:可以在政府机构、环境咨询公司或非营利组织从事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工作。他们可能参与海洋保护政策的制定、环境评估、海洋保护项目的管理等。

4. 海洋资源管理:可以参与管理海洋资源,例如渔业管理、海洋公园管理、保护区管理等。他们可能负责监测、评估和制定管理策略,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5. 水生生物养殖:可以在水产养殖领域从事工作,负责养殖水产品,如海鲜、海藻、贝类等。他们可能参与养殖技术的研究、生产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估等工作。

6. 自然保护与野生动物管理:可以从事保护海洋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的工作,例如海龟保护、鲨鱼保护、海洋保护区管理等。他们可能参与野生动物监测、保护计划的实施和管理等。

除了上述职业,海洋生物学研究生还可以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深入从事科学研究,并在学术界或研究机构中成为领导者和专家。

总而言之,海洋生物学研究生具备丰富的海洋生物学知识和研究技能,可以在各种领域和行业中发挥作用,为海洋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

2. 海洋生物能源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洋高新科技发展为基础,以海洋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包括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能源产业、海水利用产业、海洋制造与工程产业、海洋物流产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矿业等产业。 

与传统产业相比,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大的优势在于以高新技术支撑、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和易于吸纳高素质劳动力等优势。

3. 海洋生物能不能在淡水里生活

最多活1小时左右。

海洋生物不能在淡水中生存。这是由于海水和淡水的渗透压不同,海洋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所处水域的渗透压。海洋生物自身的渗透压比海水低,因此水分会不断从体表流失,它需要喝水补充,放到淡水中,由于渗透压逆转,水分会不断进入,从而导致其胀死。不止如此,很多深海鱼也不能在浅海地区存活,这是由于鱼体适应了深海的水压,在水压较低的地方也会死亡。

4. 海洋生物能量来源

瀚的大海,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有真正意义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能源。它既不同于海底所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海底能源资源,也不同于溶于水中的铀、镁、锂、重水等化学能源资源。它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形态,就是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度差、盐度差等方式表达的动能、势能、热能、物理化学能等能源。直接地说就是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海流能及盐度差能等。这是一种“再生性能源”,永远不会枯竭,也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潮汐能就是潮汐运动时产生的能量,是人类利用最早的海洋动力资源。中国在唐朝沿海地区就出现了利用潮汐来推磨的小作坊。后来,到了11-12世纪,法、英等国也出现了潮汐磨坊。到了二十世纪,潮汐能的魅力达到了高峰,人们开始懂得利用海水上涨下落的潮差能来发电。据估计,全世界的海洋潮汐能约有二十亿多千瓦,每年可发电12400万亿度。   今天,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潮汐发电厂就处于法国的英吉利海峡的朗斯河河口,年供电量达5.44亿度。一些专家断言,未来无污染的廉价能源是永恒的潮汐。而另一些专家则着眼于普遍存在的,浮泛在全球潮汐之上的波浪。   波浪能主要是由风的作用引起的海水沿水平方向周期性运动而产生的能量。   波浪能是巨大的,一个巨浪就可以把13吨重的岩石抛出20米高,一个波高5米,波长100米的海浪,在一米长的波峰片上就具有3120千瓦的能量,由此可以想象整个海洋的波浪所具有的能量该是多么惊人。据计算,全球海洋的波浪能达700亿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为20-30亿千瓦。每年发电量可达9-万亿度。   除了潮汐与波浪能,海流可以作出贡献,由于海流遍布大洋,纵横交错,川流不息,所以它们蕴藏的能量也是可观的。例如世界上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洋流,在流经北欧时为1厘米长海岸线上提供的热量大约相当于燃烧600吨煤的热量。据估算世界上可利用的海流能约为0.5亿千瓦。而且利用海流发电并不复杂。因此要海流做出贡献还是有利可图的事业,当然也是冒险的事业。   把温度的差异作为海洋能源的想法倒是很奇妙。这就是海洋温差能,又叫海洋热能。由于海水是一种热容量很大的物质,海洋的体积又如此之大,所以海水容纳的热量是巨大的。这些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另外还有地球内部向海水放出的热量;海水中放射性物质的放热;海流摩擦产生的热,以及其他天体的辐射能,但99.99%来自太阳辐射。因此,海水热能随着海域位置的不同而差别较大。海洋热能是电能的来源之一,可转换为电能的为20亿千瓦。但1881年法国科学家德尔松石首次大胆提出海水发电的设想竟被埋没了近半个世纪,直到1926年,他的学生克劳德才实现了老师的夙愿。    此外,在江河入海口,淡水与海水之间还存在着鲜为人知的盐度差能。全世界可利用的盐度差能约26亿千瓦,其能量甚至比温差能还要大。盐差能发电原理实际上是利用浓溶液扩散到稀溶液中释放出的能量。   由此可见,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要海水不枯竭,其能量就生生不息。作为新能源,海洋能源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兴趣。

5. 海洋生物能不能吸收二氧化碳

海洋吸收二氧化碳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是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大概比例是1体积水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来“储存”二氧化碳。

二是海洋生物(主要是藻类)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这种海洋生物吸收效果是很大的,因为藻类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

6. 海洋生物能活多久

寿命排名前5的有:

1.弓头鲸:200岁以上

弓头鲸是寿命最长的哺乳动物,生活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2007年5月,研究人员在阿拉斯加海岸捕获了一只弓头鲸样本,发现其脖子上有一个制造于1879年到1885年的鱼叉头,据此估计其死亡时的年龄在115岁到130岁之间。

2.阿留申平鲉:200岁以上

阿留申平鲉是寿命最长的鱼类之一,最长寿者可以活到205岁。这些粉红色或褐色的鱼生活在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到日本的太平洋中。加拿大濒危野生动物状况委员会(COSEWIC)评估称,它们会长到38英寸(97厘米)长,以虾和小鱼等其他动物为食。

3.淡水珍珠蚌:250岁以上

淡水珍珠蚌是一种双壳类动物,主要生活在欧洲和北美的河流和溪流中。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称,已知最古老的淡水珍珠蚌有280年岁高龄,这些无脊椎动物由于新陈代谢慢而寿命长。

4.格陵兰鲨鱼:272岁以上

格陵兰鲨鱼生活在北极和北大西洋深处,是现存最大的鲨鱼物种之一。加拿大圣劳伦斯鲨鱼观测站称,它们可以长到7.3米长,以鱼类和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为食。

5.深海管虫:300岁以上

寒冷的海洋深处是一个十分神奇的世界,不仅有众多常人难以见到的生物,而且其中一些还拥有惊人的生命特征,一种叫做Escarpia laminata的管状蠕虫就是其中的翘楚。

7. 海洋生物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吗

海洋吸收了约30%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同时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从碳中和的角度,世界各国必将重新审视海洋生态系统。

目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超过400ppm,是80万年来的最高值,由此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缺氧等现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8. 海洋生物能大量吸收地球大气中的什么

陆地和海洋是地球重要的碳汇,每年吸收全球约一半的碳排放量。如能提升碳汇功能,固定更多的碳,将会分担部分减排的压力。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潜力开展的科学研究较多,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

早在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就允许各国通过人工造林、森林和农田管理等人为活动导致的“碳汇”用于抵消本国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在我国,通过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幅增加了森林碳汇,也是不争的事实。相比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的固碳能力毫不逊色。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就指出,海洋生物具有固碳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的独特优势。在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上,加强海洋的减缓和适应行动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有望被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成为未来气候变化应对的又一重要措施。尽管海洋碳汇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从理念到行动还面临不少挑战。

和陆地碳汇相比,我们对海洋碳汇的储量、速率、过程机制和功能缺乏足够的了解,尚未建立起专门的观测和评估体系,难以做到“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因此,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建立健全海洋碳汇的核算体系,形成系统的海洋碳汇核查理论、监测指标和评估方法。通过科学进步,凝聚更为广泛的国际共识。我国海洋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然而,几十年来,受到富营养化、填海造陆、沿海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我国红树林面积丧失了60%,珊瑚礁面积减少了80%,海草床绝大部分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固碳能力自然也无从谈起。增加海洋碳汇首先在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海洋就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近年来,渔业碳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原理是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移出水体,达到负排放的功效。

我国是海水养殖大国,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随着现代立体养殖、深远海养殖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广阔海域具有了巨大的空间潜力。通过筛选高效良种,构建增汇模式,蓝碳产业未来可期。

海洋碳汇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取决于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支撑。我国前期探索值得称道,后续应加强群策群力,尽早形成中国方案,充分激发海洋碳汇的价值和潜力,为兑现我国碳中和承诺不断努力实践,从而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

9. 海洋生物能喝海水吗

鲸鱼可以喝海水。因为鲸鱼的体内有高浓度的尿素,可以平衡体内和环境中的盐分浓度,从而使鲸鱼能够从海水中获取足够的水分。此外,鲸鱼的肾脏可以过滤盐分,使其不会在体内过度积累,保持体内水分平衡。同时,鲸鱼的消化系统也非常特殊,它们的胃和肠道比其他哺乳动物要更适合消化海洋动物,能够将食物更加高效地利用,减少需要喝水的次数。总之,鲸鱼可以喝海水,是因为它们通过自身适应性和特殊的消化系统,有了在海洋环境中获取足够水分的能力。

10. 海洋生物能在淡水生存吗

、可以养殖

淡水是可以养殖对虾的,但是目前只有南美白对虾可以淡水养殖。在养殖前需要对场地进行处理,首先需要挑选地势开阔、排水方便的场所作为养殖场地,然后需要使用铁丝将进出水口堵住,也可以对池塘消毒处理。

2、虾苗处理

投放虾苗可以在较为情况的天气进行,在投放前需要对虾苗进行淡化处理,也就是将对虾虾苗放入暂养池养殖,养殖的第四天起,每天向暂养池中加入淡水,降低水中盐的浓度,让虾苗适应淡化环境,等待虾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