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对海洋的认识
40亿年—43亿年
地球的原始海洋出现在距今40亿年—43亿年间,地质年代属于冥古宙末期。因为地质学家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距今40多亿年,这种岩石的形成与海洋的沉积作用有关。
不过那时的海水水量不足现在的1/10,此后海水逐渐增多,到距今25亿年时已经达到了现在的70%。
2. 古人对海洋的探索
中国人的智慧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人类很早以前就会“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人类和大海的斗争与融合从很早就开始了,中国古代的造船史开始于两千多年前,发展到宋朝,造船的技术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也促进了宋朝的经历发展。甚至很多国家都引进宋朝造船的先进工艺,这就是最早的“中国制造”了。特别是南宋时期,一艘大海船就可以载重几万石,约合千吨级以上。由于宋朝的造船工艺世界领先,波斯国,阿拉伯等等远番国家都用的是宋朝制造的海船,那时候宋朝海船已经远销海外。据周去非《岭外代答》里记载,渡南海航行的海船,舵长数丈,一船载几百人,积一年粮食,还能在船上养猪和酿酒。这完全是海上房车的架势嘛,所以宋朝在航海史上的贡献是不容小觑的。
宋朝不但造船工艺很高超,当时宋朝的海上贸易也堪称一个时代的巅峰,从北宋到南宋三百年中,宋朝人从未停止对海洋的探索。宋代的大型海上船只最大的有千吨级别,几百吨的司空见惯,这些船只都是可以承受风浪的远洋舰船。宋朝人已经学会运用指南针、季风规律、水密隔舱等新的航海技术,宋朝曾有远洋舰队从南方港口出发,到达今天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经马六甲海峡沿印度半岛行驶到阿拉伯半岛。这个路线的航程足有20多万海里,不输后世郑和的远洋。那为什么宋朝会有这么发达的航海技术呢?这得从唐末五代说起。进,连售后都很厉害,专门在金明池(开封西郊)建立的船坞,就是为了修理出了故障的船只。宋朝的海上贸易很频繁,从北宋到南宋三百年中,宋朝人从未停止对海洋的探索。宋代的大型海上船只最大的有千吨级别,几百吨的司空见惯,这些船只都是可以承受风浪的远洋舰船。宋朝人已经学会运用指南针、季风规律、水密隔舱等新的航海技术,宋朝曾有远洋舰队从南方港口出发,到达今天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经马六甲海峡沿印度半岛行驶到阿拉伯半岛。这个路线的航程足有20多万海里,不输后世郑和的远洋。这些商船都是把宋朝的瓷器,丝绸带到海外,远销西亚甚至欧洲。
宋朝海上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明朝,为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奠定了航海的基础,在前人的基础上,后来的明朝开创了一个航海壮举。
宋朝的罗盘在后来,广泛应用于航海,在茫茫大海中,靠它指引前行的路,加上前任积累的牵星术、地文、潮流、季风等航海知识,海船使用了可以升降的桅杆,发明了密封船舱的技术,这些都用后世的发展做出了不灭的贡献。
3. 古人对海洋的认识有哪些
“江”的最初本义是指:长江,如同“河”是指黄河。江河的区别可从两个角度来看:
① 地域上的区别(南“江”,北“河”) 比如中国南方的河流多称为“江”,例如:长江、珠江、钱塘江、岷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漓江、丽江、九龙江等等。可见南方人一般习惯把河流称之为“江”。 北方的河流人们多称为“河”,例如:黄河、淮河、渭河、经河、洛河、汾河、青河、辽河、饮马河、沁河、柴达木河、塔里木河等等。可见北方人习惯把河流称之为“河”。 人们对江河名称上的划分区域和传统南北划分略有不同 西藏、四川、重庆、湖北、江西、浙江(含)以南多称“江”,以北多称“河”。这是南方北方对河流命名习惯上的区别。
② 规模上的区别(大“江”,小“河”) 虽然有地域的大致划分,但凡事没有绝对。人们在对河流命名时也会根据河流的大小规模来区别称之为“江”或“河”。 我们看看例外:北方的嫩江、鸭绿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南方有象浏阳河之类的河),这些河流在北方被称为“江”,而这些“江”的共同之处在于长度、流量、流域,规模上是较大的,所以除了地域对河流命名的习惯外,人们通常会把一些小的河流称为“河”,而对于大一点的“河”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江”。 什么是“海”?在现代人观念里,是指“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但在古人的认识里,类似于海的大湖也叫做“海”,“里海”、“青海”、“洱海”之类称名传承至今。“海”是广大的,因此,它又可以指称具有“大”或“多”的意义特征的事物:可称“连成大片的很多同类的事物”,如“人海”、“火海”之“海”;可指“大的容量、口气“,如“海碗”、“海量”、“夸下海口”之“海”。值得注意的是,“海”还可以表示“国外的“,如“海棠”、“海枣”之“海”。与此相应,“海内”指中国之内,“海外”指中国境外,“海关”则是设在国境上的国家行政监督机关。显然,“海”的这种用法表明,人们似乎把“海”看成了中国与外国的分界线。这种奇特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浏览一下“海”的历史。 “海”曾经是方向的代名词,古书中有“四海犹四方”的说法。这表明,在古人心目中,海是天下的尽头,所以可成为方向的名称。古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空间概念,答案可以从古人对于“海”字的声训中求得:“梅者,晦也。“"海者,晦暗无知也。”古人声训,意在揭示词语的得名因由。所以以“晦”释“海”,实际表明了这样一种历史事实:由于缺乏航海能力,先民面对茫无际涯的大海,唯有望洋兴叹而不得知其详,更不了解大海之外另有新大陆,所以便将它视为天下的尽头了。 华夏先民以为自己所居的黄河流域中原一带为天下的中心,故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而中国四周的异族则被认为处于大地周边,因为他们近于海,所以也被称之为“海”,古书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的说法。这样一来,“海”就很自然成了“中国”的界限;“海内”、“海外”等一系列词语,实际上都是古人透过其有色眼镜来看“海”的观感表述。 什么是湖?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在地壳构造运动、冰川作用、河流冲淤等地质作用下,地表形成许多凹地,积水成湖。露天采矿场凹地积水和拦河筑坝形成的水库也属湖泊之列,称人工湖。湖泊因其换流异常缓慢而不同於河流,又因与大洋不发生直
4. 古人称海洋
中国古人将天下称为四海,最早说的天下,是指“能与上天取得沟通感应的下界之地”,具体划界,便是四海,所以古人才有"纵横天下,四海为家"之说。
那么,“四海”,指的又是什么?很多人近代人都认为是指四座大海,这是错了的,“四海”是指四个族群生活的地方。
唐代时有句话叫"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所以,天下重点指的是“区域”,而这个区域,是指当时四海的民众所生活的地方,这四海的民众,指的便是与中原地带相关联的四个族群,我们以终南山主山峰为基本坐标,以山下的平原为核心区域,围绕其四周的,北边,叫北狄,东边,叫东夷,南边叫南蛮(非岐视),西边叫西戎(西羌),基本包括的区域为:北到山西内蒙,东到山东江苏,南到广东广西,西到青海西藏。而这个区域之外的地方,则是外国,也就是我们所说海外一词的真正源起。
又因海内众人皆源于昆仑山,故有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说法。
5. 中国古代对海洋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为哥伦布麦哲伦实现远洋航行提供重要技术保证的是指南针。因为在大洋中大海中航行的时候,必须得有控制方向的,掌握方向的指引方向的东西,那么指南针就是最好的工具。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我们充分的看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色彩,他极尽夸张的方法来描写天目山的景色,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
6. 古人对海洋的称呼
洋、大洋、汪洋、沧海、碧波、北冥。
古代里,是没有海洋这个词的,在我国古代通常根据水域距离陆地大小形容海洋。
大海”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海”曾经是方向的代名词,古书中有“四海犹四方”的说法。这表明,在古人心目中,海是天下的尽头,所以可成为方向的名称。古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空间概念,答案可以从古人对于“海”字的声训中求得:“海者,晦也。
古代对大海的称呼有以下几点:
1、陆地边上的叫做:海、大海;
2、按照水域的大小有 :流、溪、川、河、江、泽、湖、海、洋、沧海、汪洋。
海古代叫溟,江指的是长江,河指的是黄河。庄子《逍遥游》里面有北溟有鱼 就是指的北海。在古代河都叫水,如汉江叫汉水,淮河叫淮水。河水指的是黄河,简称河,江水是长江,简称江。
7. 古代人对海洋的认识
■五湖 : 我国的几个大湖 , 说法不一, 一般指 洞庭湖 , 鄱阳湖 , 太湖 , 巢湖 , 洪泽湖。 在《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中 , 原先的五湖名称是指 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 (彭蠡即鄱阳湖。鉴湖到了清代则被洪泽湖代替。) ★ 但根据《史记河渠书集解》 五湖 , 湖名耳,实一湖,今【太湖】是也。 ■四海 : 《礼记祭义》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横四海。 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溥 ㄆㄨˇ,普遍。 四海,即现今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而由于古时认为中国四面环海 , 之后四海就被泛指全国各地。
8. 古代中国人的海洋观念
全国沿海的各大中城市,都有其因海而兴的历史,然而又都各具有自己独具的特色。青岛的历史文化,在许多层面和意义上来说,就是海洋文化。青岛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资源丰富,独富特色。青岛所独具的特色在于,既有海洋文化的历史传统的发扬光大,又有中外海洋文化的交流融汇,还有海洋科技教育、海洋产业、海洋运输和海洋商贸经济的集结一体,人们的海洋观念、海洋意识相对来说比较强烈,这是我们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发展海洋文化的独具优势。
一是从历史上来看。青岛及其所在的山东半岛,是东夷海洋文明的故乡,春秋“海王之国”齐国的要地,琅琊(今属青岛)曾是见诸史载的最早的海港,海上强国越国曾在此建都,这里的海域作为海市蜃楼的多发区,是“蓬莱仙境”的所在,曾是秦皇汉武东来巡海的屡经之处,徐福东渡、箕子去国、殷人东渡的始点和连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繁荣之地,登州港、莱州港、密州港(今属青岛)是古代全国尤其是北方的主要对外海上交通枢纽。无论从考古学的海洋文化遗址发现来看,从道教的产生和传播来看,从秦皇汉武的东游寻仙来看,从本地的语言文学艺术传统、民俗信仰心理和生活文化遗存来看,还是从本地与东南沿海、与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以及日本本土及其群岛的海上文化交流和影响来看,莫不如此。
9. 古人对海洋的认识是什么
古代称呼大海为泽,或者溟。
海在古代的别称又为:天牝、天池、溟涨、重溟、巨壑、大壑、 水王、水宗、东洋、朝夕池 。古代里, 是没有海洋这个词的,在我国古代通常根据水域距离陆地大小形容海洋。陆地边上的叫做海、大海,海的纵深叫做洋、汪洋按照水域的大小,有 ::流、 溪、 川 、河 、江 、泽 、湖、 海 洋、 沧海、 汪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