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里总共有多少吨鱼
.海洋和谐号
世界最大邮轮
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大幅增加“海洋和谐号”总吨位,长362米,吨位22.7万吨,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游轮
中文名
太平洋
外文名
Pacific Ocean
平均深度
3957米
海水温度
0℃~30℃
面积
181344000 km2
太平洋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由大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首先命名的。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麦哲伦率领270名水手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启航,西渡大西洋,他们顶着惊涛骇浪,吃尽了苦头,到达了南美洲的南端,进入了一个海峡。这个后来以麦哲伦命名的海峡更为险恶,到处是狂风巨浪和险礁暗滩。又经过38天的艰苦奋战,船队终于到达了麦哲伦海峡的西端,然而此时船队仅剩下三条船了,队员也损失了一半。
2. 海洋里的鱼有多少
1、蓝鲸
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181吨。蓝鲸的身躯瘦长,背部是青灰色的,不过在水中看起来有时颜色会比较淡。
2、巨螯蟹
是现存最大的甲壳动物,体深橙色,有十长肢,上有白斑,前两肢发展成螯。最大的样本腿展开后长4.2米,体长38厘米,重20千克,寿命达100年。两只复眼长在身体前方,之间有两根棘刺。
3、虎鲸
是一种大型齿鲸,身长为8-10米,体重9吨左右,头部略圆,具有不明显的喙;背鳍高而直立,弯曲长达1米,身长最大记录是9.75 米,体重9524千克。
4、双吻前口蝠鲼
翼展长5~6米,最长者可达9米。背部体色黑至灰蓝色。下面白色具灰色点斑,可用以识别不同个体。皮肤粗糙有鳞类似鲨鱼,体盘极宽且角尖,体盘宽为体盘长的2.2~2.4倍。
5、大王酸浆鱿
又称巨枪乌贼,典型的深海巨鱿,是同种动物里最大的一种,世界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大多在南极海域周围2000米的深海栖息。
6、棱皮龟
是龟鳖目中体型最大者,头大,颈、尾短,四肢桨状,无爪,前肢特别发达,壳长1040-1500mm,宽560-900mm,高290-495mm。重均达100kg以上。
7、鲸鲨
身体庞大,全长可达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属大洋性鱼类。食大量浮游生物和小型鱼类。
3. 海洋里总共有多少吨鱼类
据《全国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统计,我国海洋鱼类有1694种.其中硬骨鱼类有1519种,占89.7%;软骨鱼类有175种,占10.3%。
在我国整个海域,鱼类种数的分布里南多北少的趋势,南海种类最多,黄、渤海种类最少。
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其中常见的鱼类159种,主要经济鱼类约50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等。
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主要经济色类有近百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海鳗、灯笼鱼、石斑鱼、金色小沙丁鱼等。
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 064种,其中经济鱼类有125种,如大黄鱼、带鱼、竹荚鱼、金线鱼、鳗鱼、石斑鱼、金枪鱼等。
南海大陆坡海域的鱼类有205种,南海诸岛海域的鱼类有523种。主要种类有短鳍拟飞鱼、鲣鱼、旗鱼、金枪鱼、箭鱼、鲨鱼以及众多的珊瑚礁鱼类。
4. 海洋中有多少吨鱼
30亿吨
每年大约有30亿吨的盐分被海洋带走。海洋表面有大量水分蒸发,收入的盐类不能随水蒸气升空,只得留在海洋之内,海洋就变得又苦又咸了。世界各大海洋的海水所含的盐分各处不同,平均约为3.5%,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无机盐来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来自地壳的岩石。岩石受风化而崩解,释出盐类,再由河水带到海里去。
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就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能传送带。海洋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对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有特别大的影响。
5. 海洋里有多少吨水
海面到水下10000米,各水层都有什么?下面来看看。海洋的水层从垂直方向可划分为:
海洋上层:从海面到水下200米。
海洋中层:水层深度为水下200-1000米。
海洋深层:水深1000-4000米。
海洋深渊层:水深4000-6000米。
海洋超深渊层:水深6000-11000米。
上层:绝大多数生物汇聚于此
在上层水域,由于阳光充足,浮游植物可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层又叫光合作用层。这些生产者为海洋生态系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力,磷虾吃浮游生物,小鱼吃磷虾,大鱼吃小鱼,虎鲸和鲨鱼又吃大鱼,整个食物网欣欣向荣。
最大的动物:蓝鲸
我们知道的大型海生动物如各种海豚、鲸鱼、鲨鱼和金枪鱼等,绝大多数都处在这个水层中。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最大的动物——超过200吨的蓝鲸,最大的鱼类——40多吨的鲸鲨,最大的掠食性鱼类——可达3吨的大白鲨,最长的水母——触手长达36.6米的狮鬃水母,最大的双壳贝类——壳长1.37米、软组织重333千克的大砗磲。
触须可达37米的狮鬃水母
中层:深潜者的乐园
往下是200-1000米深度的海洋中层,作为透光的上层和完全黑暗的深层之间的过渡带,本就微弱的光线在这个水层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消失,而些许的光线也不足以进行光合作用。中层带的生物群落普遍体型较小,像灯笼鱼科、褶胸鱼科、头足类、磷虾和其它甲壳类动物通常只有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样子。
斑点灯笼鱼
由于该层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这里环境较上层严苛得多,食物网的维系有赖上层供给营养,许多生物抓住一切机会摄取上层水域降落下来的有机物质。上层有机物质主要以絮状物形式沉降下来,在探照灯照射下像极了雪花,我们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海雪"。
不过,处于中层的海洋生物还可以通过另一种途径吸收上层水域的养分,那就是晚上垂直迁移到表层,在富含养分的上层水域觅食,白天再回到深水,躲避更大的掠食者。因此,这个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上可以说是极具效率的,它拥有极高多样性和生物量的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能够为远洋地区的上层大型掠食者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比如一些远洋鲨鱼、鲸豚有时会下潜数百米前往中层水域进食头足类和鱼,而抹香鲸这样的深潜型鲸鱼为了觅食更是频繁进入中层,可以视作中层生物群落的过渡成员。
最重的硬骨鱼:翻车鱼
虽说比不上表层,中层带也有巨型海生动物,现今最重的硬骨鱼——重达2.3吨的翻车鱼过去一般被认为是典型的上层鱼,但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翻车鱼比以往认为的更频繁地潜入中层;最长的硬骨鱼——长达8米的皇带鱼就可以算作中层鱼(严格地说它是上层中层都有分布);而两种巨型鱿鱼——275千克的大王鱿和将近500千克重的南极中爪鱿在这个深度已有分布,当然,两者的生境也包括下一个水层。
大王鱿,中层水域的顶级掠食者
深层:吞噬者之乡
接着是水深1000-4000米的深海层,这里一片黑暗,生物发光是唯一的光源,如果说中层水域的动物们尚且具备强壮的肌肉进行追捕和长距离迁徙,这一深度的大多数生物,其肌肉已经松弛到只适合原地等待猎物主动送上门,极为缓慢的代谢也正是对这种恶劣环境的适应。
约氏黑角鮟鱇
深层水域的主要鱼类是小型钻光鱼和鮟鱇鱼,尖牙鱼、蝰鱼也较常见,这些鱼体型很小,许多在10厘米左右,很少超过25厘米,它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停留于水柱耐心地等待猎物出现。相比中层水域,这里的生物不能太指望上层飘落多少养分,毕竟,上层产生的有机物有20%落到中层,但轮到深层就只有5%了。
在这片贫瘠之海,许多深海鱼类必须想办法吃掉任何能遇到的东西,哪怕对方比自己还大,其中有一些种类也确实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而演化出了超强的吞噬能力。黑叉齿龙䲢,栖息深度为700-2745米,可能是把吞噬大法修炼到极致的动物,一只体长19厘米的黑叉齿龙䲢曾经吞下84厘米长的黑刃魣蛇鲭,受害者整整是它的4.5倍长。
黑叉齿龙䲢可能是有记录最夸张的吞噬者
体长可达一米的吞噬鳗在这个水层可以算得上小巨无霸了,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不成比例的超大嘴巴,松松垮垮的颌骨构造可以使这张巨嘴张到很大,再加上具有伸缩性的胃,足以让吞噬鳗吞下比自己还大的猎物。
深海小巨无霸:吞噬鳗
不过,这里还是存在一些真正巨人的,几种巨大的鲨鱼栖息于这个水层(它们在上层和中层皆有分布),比如可达6米的灰六鳃鲨,达到甚至超过6米、体型比之大白鲨也不遑多让的几种睡鲨,抹香鲸、喙鲸等深潜型鲸鱼虽说进入这个深度的频次远不如中层,但它们有时也会来到这个区域搜寻潜在的食物。
硕大的灰六鳃鲨
深渊层:以海雪为生的底栖拾荒者
4000-6000米是深渊层,这里是一个食物极端匮乏的地带,栖息在底部的深海平原上的底栖生物是主流,包括小型鱼类、海参海胆、多毛蠕虫、各种甲壳类和双壳贝类,上层沉降的海雪是它们的美餐。
海雪是由表层生物碎屑、粪便颗粒、死去的浮游生物聚集而成的絮状物,几天之内即可沉降到海底,极大地提高了表层有机物的传递速率。相比之下单个浮游生物沉降速度很慢,每天一米,需要超过十年才能沉到底部,通常到不了海底就被分解者分解掉了。
北冰洋深海的海雪
海雪源源不断从表层转运有机物质,这种以生物为媒介,通过生物生产、消费、分解和沉降作用,将表层有机物传递给底层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海洋生物泵。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深渊水域,以海雪为主的海洋生物泵就是深海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构成了深海小食物网的基石。
海底生物个头小,代谢低,所需的食物并不多,偶尔如果碰到比海雪大很多的食物,就能够解决它们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伙食问题,比如在海面上大量繁殖后死亡并迅速沉底的藻类,以及进食藻类后快速繁殖、大量聚在一起并在死亡后下沉的樽海鞘,又或者沉入海底的鲸鱼尸体,这些都可以算得上底栖生物们的深海盛宴了。
水下四千多米的海底,一大群海参铺满了海床
在海底的某些地区,比如洋中脊,能够形成热液喷口,此处的养分较为丰富,海底微生物可进行初级生产将化学能固定为生物能,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情况下也能维持许多底栖生物。
超深渊层:高压寒冷的黑色荒漠
最后一层,超深渊层,是海洋中最深的地带,存在于海底狭长的海沟中,水深6000-11000米,可谓深渊中的深渊。超深渊栖息地在全球海洋中数量不多,总共也仅有46个(33条沟壕和13处洼地),这些海沟的平均深度约为8216米,其中最深的是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在这里,生存条件之严酷已无需赘言,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已大大降低,但还是有一些生命在此地顽强生存着,包括鱼类、海参、多毛类、双壳类、等足类、腹足类和端足类动物。目前拍到的活体鱼类最深纪录为钝口拟狮子鱼——8178米,可达23.8厘米,鱼类被捕获的最深纪录为神女底鼬鳚——最大体长16.5厘米,捕获深度8370米。
拍摄于水下7400米的拟狮子鱼,相当可爱
6. 海洋里鱼的数量
在鱼类的繁殖季节,当我们吃鱼时,开膛一看,常满腹是卵,不禁想到这要变多少鱼呀。许多人也见过鱼产卵,但很少有人注意过鱼每次产卵的数目,而总的感觉是数量很大。可以说,在我们人类经常接触的动物中,再没有比鱼类繁殖力更高的了。长江里的大青鱼可产卵100—300万粒;15公斤的草鱼可产120-150万粒;8-10公斤的鲢鱼可产80-150万粒;15公斤的鳙鱼可产150-200万粒。海洋中的翻车鱼一般可产3亿粒卵,堪称鱼类怀卵量之最。但是,事实上我们在长江见到的青、草、鲢、鳙鱼及在海洋中见到的翻车鱼却很少。
鱼类的繁殖力高,是对成活率低的一种适应。这些鱼类产卵的数量确实可观,但是这些卵都是漂浮在自然水域中,在水体中完成受精过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不能受精,而且也经常受到其它鱼虾的吞食,一场风浪过后,卵或孵出的仔鱼又被折磨死千百万,幼鱼发育期间,那些贪婪的敌害还要侵害它们,有的找不到饵料,有的抵挡不了水温变化,在生长发育期间还有相当一部分被淘汰。这样,上亿的卵粒经过重重“灾难”,能发育成大鱼的,也确实是寥寥无几。
7. 海里有多少亿吨鱼
海洋中蕴藏着一笔巨大的宝藏,这笔宝藏包括四个方面: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这些资源如果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化解未来的能源危机是毫无问题的。
海底是海洋动植物残骸的集聚地,这些海底沉积物中的动植物残体和有机质,形成了多余的带正电的氢离子,于是海洋表层和底层的电位差产生了,从而形成一个天然的巨大的生物电池。
海底的矿产资源,其种类之繁多,含量之丰富,令人惊叹。在地球上已发现的100多种元素中,有80多种在海洋中存在。
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如钠、镁、硫、钙、钾、溴、碘、碳、氟、硼、铀等。它在海水中的含量是很大的,如果把它们都提取出来,平铺在全世界的陆地上,那么陆地的高度可以增加150米!
海洋每时每刻都在不息地运动着,这永不息止的海水运动,使海洋拥有了无穷的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浪能等。
8. 海洋里总共有多少吨鱼呢
鱼类资源
它是海洋生物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类,如1981年世界海洋渔业捕获量为6670万吨,鱼类为5757万吨,占 89%。鱼类中以中上层种类为多,占鱼类捕获总量的70%左右。主要是鳀科(Engraulidae)、鲱科(Clupeidae)、鲭科(Scombridae)、鲹科(Carangidae)、竹刀鱼科(Scomberesocidae)、胡瓜鱼科(Osmeridae)和金枪鱼科(Thunnidae)等的种类;底层鱼中,产量最大的是鳕科 (Gadidae),其次是鲆鲽类。
9. 海洋里有多少鱼种
一共有26000多种鱼。 鱼类属於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一般人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53%)、鸟类(18%)、爬行类(12%)、哺乳类(9%)、两栖类(8%)五大类。根据Nelson(1994年)统计,全球现生种鱼类共有24618种,占已命名脊椎动物一半以上,且新种鱼类不断被发现,平均每年已约150种计,十多年应已增加超过1500种,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鱼种应在26000种以上。 营养价值:1.含有丰富的完全蛋白质。鱼肉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如黄鱼含17.6%、带鱼含18.1%、鲐鱼含21.4%、鲢鱼含18.6%、鲤鱼含17.3%、鲫鱼含13%。 2.脂肪含量较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鱼肉的脂肪含量一般比较低,大多数只有1%~4%,如黄鱼含0.8%、带鱼含3.8%、鲐鱼含4%、鲢鱼含4.3%、鲤鱼含5%鲫鱼含1.1%鳙鱼(胖头鱼)只含0.9%、墨斗鱼只含0.7%。 3.无机盐、维生素含量较高。海水鱼和淡水鱼都含有丰富的磺,还含有磷、钙、铁等无机盐。鱼肉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尼克酸。这些都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10. 海洋里能有多少吨鱼
在广阔无际的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财富。
据统计,光鱼类每年就能提供2亿多吨。海水中的食盐,若把它晒干铺在地面上,可给地球盖一层120多米厚的“盐被”。此外,海洋中含有黄金5500万吨,白银5500万吨,铜150亿吨,镁200万吨,钾600万亿吨,铀50亿吨。还有取之不尽的动能、热能。在海底还有丰富的矿藏,海中还含有1500亿吨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