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生物能
1.鲸鱼的寿命大概是80年左右,并不是最长寿的。
2.鲨鱼极少生病,它的寿命一般为70年左右,有的甚至可活到100岁。
3.中华白海豚的寿命在35年左右。
4.海豹的寿命20年左右,威德尔海豹寿命有时更短。
5.一般小章鱼的寿命只有3到5年,海地的大章鱼就不好说了 。
6.海龟 寿命最大为150岁左右。
2. 海洋生物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吗
陆地和海洋是地球重要的碳汇,每年吸收全球约一半的碳排放量。如能提升碳汇功能,固定更多的碳,将会分担部分减排的压力。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潜力开展的科学研究较多,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
早在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就允许各国通过人工造林、森林和农田管理等人为活动导致的“碳汇”用于抵消本国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在我国,通过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幅增加了森林碳汇,也是不争的事实。相比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的固碳能力毫不逊色。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就指出,海洋生物具有固碳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的独特优势。在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上,加强海洋的减缓和适应行动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有望被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成为未来气候变化应对的又一重要措施。尽管海洋碳汇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从理念到行动还面临不少挑战。
和陆地碳汇相比,我们对海洋碳汇的储量、速率、过程机制和功能缺乏足够的了解,尚未建立起专门的观测和评估体系,难以做到“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因此,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建立健全海洋碳汇的核算体系,形成系统的海洋碳汇核查理论、监测指标和评估方法。通过科学进步,凝聚更为广泛的国际共识。我国海洋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然而,几十年来,受到富营养化、填海造陆、沿海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我国红树林面积丧失了60%,珊瑚礁面积减少了80%,海草床绝大部分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固碳能力自然也无从谈起。增加海洋碳汇首先在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海洋就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近年来,渔业碳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原理是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移出水体,达到负排放的功效。
我国是海水养殖大国,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随着现代立体养殖、深远海养殖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广阔海域具有了巨大的空间潜力。通过筛选高效良种,构建增汇模式,蓝碳产业未来可期。
海洋碳汇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取决于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支撑。我国前期探索值得称道,后续应加强群策群力,尽早形成中国方案,充分激发海洋碳汇的价值和潜力,为兑现我国碳中和承诺不断努力实践,从而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
3. 海洋生物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对不对
过去200年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近一半溶解到海洋中,致使海洋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骨骼和外壳生长能力。
我国不少环保人士和普通民众也因此对我国海洋生态忧心忡忡。然而,二氧化碳是否威力如此巨大,以致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峻的挑战,记者带着种种疑问采访了我国海洋学专家……
多国专家联合研究认为:在某些二氧化碳浓度高达1000ppm的海域中,螺蛳丧失了外壳生长的能力。
由韩国浦项工大环境工程系教授李奇泽,美国海洋大气研究所,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和德国等国专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首次证明,自1800年至1994年,因焚烧化学燃料或制造水泥而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48%通过海洋表面溶解到海洋中。如果海水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使海洋酸性化,而给海洋生物带来严重的威胁。
通过研究二氧化碳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发现,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水转化为碳酸,会软化海洋生物的外壳和骨骼。在一次巡航时,研究人员打捞出一种螺蛳,发现由于它已在二氧化碳浓度高达1000ppm(一百万份重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重量为1000份)的海水中浸泡两天,丧失了外壳生长的能力。虽然海中的生物依然存活,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外壳在溶解。这些生物的生存和再生能力会受到很大影响,除非将它们移居到二氧化碳浓度低的海域。
研究小组证明了溶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妨碍浮游生物、珊瑚和贝类生成骨骼和壳的功能,终将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据研究小组估计,如果海洋继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到本世纪末,海洋生物制造骨骼和壳的机能将降低25%-45%。李奇泽说:“没有骨骼的生物将退化,造成食物链混乱,其结果将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1800年的280ppm增长到现在的380ppm。如果没有海洋的作用,此浓度将会高达435ppm。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海洋可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但是由此改变了海水的化学成分,影响了海洋的生态系统。
大气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成分经过上亿年的调整逐渐形成,海洋植物的生长也倚赖二氧化碳的供给。
4. 海洋生物能在淡水生存吗
首先海水富含了大量矿物质,导致海水的水体浓度过高。并且由于海里面的鱼雷经过时间的进化已经适应了这种高浓度的环境。
一旦进入淡水中,由于海鱼细胞内盐的浓度很大,而淡水中盐的含量比较低,根据渗透压原理,淡水会源源不断的大量进入鱼体,而此时的鱼体体内循环已经被打破,所以海鱼无法在淡水中存活。
5. 海洋生物能源
海上风电:海上风电是指在海洋上建设风力发电设施,利用海上的风能来发电。它具有以下地理意义:利用海洋资源:海洋拥有广阔的面积和强劲的风力资源,海上风电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能源供应提供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节约土地资源:相比陆地风电场,海上风电可以避免占用大量宝贵的陆地资源,尤其对于土地有限的地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减少环境影响:由于海上风电场位于海洋上,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区的影响较小,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指在海洋中养殖和培育海洋生物的区域,如海水养殖场、海藻养殖场等。它具有以下地理意义:提供食物资源:海洋牧场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海洋食物资源,如海鲜、海藻等,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保护海洋生态系统:通过科学的养殖和管理,海洋牧场可以促进海洋生物的繁殖和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经济发展:海洋牧场可以为沿海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在地理意义上都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它们利用海洋资源,为能源供应和食物安全做出贡献,同时减少对陆地资源的压力。
6. 海洋生物能大量吸收地球大气中的什么
海水中的溶解氧有两个主要来源:
1、大气
2、植物的光合作用。
大气中的游离氧能够溶入海水;海水中的溶解氧能够逸入大气。在海-气界面上的这种交换,通常处于平衡状态 。因此,海水中氧的消耗,可以从大气得到补充。
浮游植物在有光的环境里,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海水营养盐,而制造有机体和释放氧;在无光环境里,通过呼吸作用使一些有机体被氧化,消耗氧而释放二氧化碳。这两个过程可概括表达为:故真光层海水中氧的消耗,也可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得到补充。
7. 海洋生物能喝海水吗
当人类喝了较多海水后,高浓度的海水进入血浆和组织液,大量的水分就会从细胞中外流,导致细胞脱水。所以,喝海水不但不能解渴,反而会让人更渴,如果遭遇海难的人喝海水无异于饮鸩止渴,越喝死得越快。当然喝的量少时是无碍的。
我们人类和其它陆地动物不能饮用海水,而海里的鱼类、虾类和鲸、海豚、海豹等海生哺乳动物,为什么能喝海水呢?并且,我们喜爱吃的海鲜之类也不像海水那么咸呢?甚至,海鱼到了淡水环境反而要死。这是因为这些海洋生物各自有不同的适应海水环境的能力。
8. 海洋生物能量来源
海底有可燃冰,可以提供能源
9. 海洋生物能活多久
三天,如果是新鲜海鲜,在夏天的常温状态下一般能存放一天,冬天的保存时间会更长一点,大约能保存三天左右;如果是干海鲜,存放的时间都比较长,保存几个月一般都没有问题。如果要想保鲜,建议把温度控制在0到2度之间,如果在条件允许的状态下,能在泡沫箱中放一些碎冰或冷冻冰胶进行保存。
此外,如果是螃蟹和虾之类的海鲜,一般是不需要特别去处理的,如果在短时间内就能食用完,那么可以放在保鲜层,若保存时间较长,可以放在冷冻层。
10. 海洋生物能不能在淡水里生活
一般来说,海鱼是不能在淡水里存活的。海鱼一向居住在含有较高盐分的海水里,它的细胞液自然是与海水的含盐量大致相等。
也就是说,这两者的渗透压大体差不多。但是如果把海鱼放到不含或含有极少盐分的淡水里,那么其细胞液的渗透压就会大大高于外界的淡水,于是两者之间的压力差便把细胞膜压破,使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