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如何影响天气气候(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7-27 22:50   点击:170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1、气候特征不同。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潮湿的气候。它的特征十分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较均匀。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是亚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气候。

2、分布范围不同。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除亚洲和南极洲没有外,其余各大洲都有,其中以欧洲大陆西部及不列颠群岛(欧洲大陆)最为典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往往仅分布在狭长地带或岛屿上。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岸。

3、成因不同。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的主要原因是,本区位于中纬度(40°~60°)大陆西岸,终年盛吹偏西风,风从西面海上吹来,沿岸又有暖流,使西风更加温暖湿润,登陆后受地形抬升,即能大量降水。温带季风气候成因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温带海洋性气候对生活的影响:温和、多云、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给人们以舒适的感觉;其实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活,气候虽然温和,但是阴沉多雨的天气,并不利于人类精神和情绪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该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及油料作物的生长,但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2. 海洋环境对气候的影响

1、因为海洋面积大于陆地,影响力更大。

2、地球上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3、气候主要表现在降水和气温两个方面: 海陆大循环是陆地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各地气候产生影响; 水对温度有调节作用,因此夏天海洋温度比陆地低,冬天海洋温度比陆地高,沿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都比内陆地区小;所以,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3. 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四大影响因素

1.在低降水量地区,富含石灰的母质将形成发育程度较弱、呈碱性反应的钙层土,土壤养分速测仪测量土壤养分含量较低;

2.在高降水量地区,由于强烈的风化和盐基淋失,多种母质均将形成酸性土壤;

3.坡地的土壤侵蚀将不停地动失表层正在发育着的土壤;

4.在湿润温暖地区,土壤风化、淋洗和侵蚀较寒冷地区进行的更为强烈;水分在土壤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土壤由于下行水流使枯粒、有机胶体、碳敷盐或可溶盐在上体中移动而表现出可鉴别的土壕层次,我们称这一土壤发育良好。

胶体移动的范围和淀积的深度主要受降水量和降水方式的控制。同时,年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的地区与降水量大而蒸发量小的地区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相代换性酸度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变异。

4. 海洋对气候系统的作用

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广,伸入欧洲大陆。影响因素:欧洲西部海岸曲折,利于西风影响深入大陆,而且高大山脉多成东西走向,对西风的影响不大。

南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仅分布在大陆西岸的狭长地带。影响因素:都是南北走向高大山脉阻挡,使西风无法东进,只能在山脉以西的狭长范围发挥作用。

大洋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南部、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

影响因素:大洋洲在南纬40°以南的陆地面积很有限,造成只有大洋洲南部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5. 海洋对气候变化的调节作用

是的,沿海地区气温比较暖和,原因如下;

这是因为海水吸收热量的本领要比陆地强得多,辐射到海洋上的太阳热量很少被反射回去,大部分被海水吸收,并通过海水的波动,把热量存贮在海洋内部。夏天,海水温度低于气温,所以就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周围地区气温下降,凉爽宜人。

到了冬季,虽然太阳辐射减少了,但海洋里所贮存的大量热量开始稳定地释放出来,海水温度高于气温,从海中向空气中散发热量,使周围地区气温上升,空气湿润。

因此,海洋犹如一个巨大的温度自动调节器,使附近地区的气温形成了冬暖夏凉的特点。

由于海洋的调节作用,在地球上纬度相同的地方,多数沿海地区夏季比较凉爽,冬季比较暖和。这说明海洋对大陆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大空调。

扩展资料:

海洋气候影响因素:

影响海洋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海洋环境和大气环流。太阳辐射是海水和大气增温的主要能源,是大气中许多物理过程的基本动力。海面是低层大气的下垫面,海水比热大,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加上海洋辽阔,体积大,因而海洋成为地球的一个巨大的热量和水分的贮存库。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约一半被海水吸收和贮存,海水又以长波辐射、潜热和感热的形式向大气输送热量,推动大气运动。

海洋在水分循环中向大气提供大量水分。海陆分布和海流寒暖等环境因素影响着热量平衡、水量平衡和大气环流,形成各海区气候的差异。大气环流可促进南北之间或东西之间的热量和水分交换,使气候不仅受附近海洋环境的制约,还受其他非海洋环境的影响。

6. 海洋对气候的重要性

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被称为地球气候的“调节器”。

海洋的气候调节功能

地球上的气候变化莫测,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气受热的状况和大气中所含水汽的多与少。地球上的热量来自太阳,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前提条件是,它必须要经过海洋这个“调节器”才能影响地球气温,使地球温度发生变化。

太阳光以短波辐射的方式照到地球,当它通过大气时,只能一小部分被大气直接吸收,大部分则照射在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增高。地球表面增温后,会不断向外发出辐射,这种辐射和太阳的短波辐射不同,不发光,只发热,属于长波辐射,也叫热辐射。这种长波辐射正是大气层容易吸收的,因而大气温度提高。

海洋占地球面积的2/3,它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应者;同时,海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得多,1cm3的海水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可使3000cm3的空气温度升高1℃。海水是透明的流体,太阳可以照射到较深的地方,使相当厚的水层贮存着热量。如果全球100米厚的表层海水降温1℃,释放的热量就能够使全球大气增温60℃。所以,海洋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就像是一个“锅炉”,通过能量的传递,对天气与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于海洋。海水在蒸发时,会将大量水汽散发到大气,海洋的蒸发量占地表总蒸发量84%左右,海洋平均每年可以把3.6万亿立方米的水化为水蒸气。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多了,就会使空气变得轻薄、新鲜些。

同时,海洋能够吸收大气中40%左右的二氧化碳,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能够有效抑制全球变暖。

根据以上所述不难看出,海洋是地球大气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海洋的热状况和蒸发情况,直接影响着大气的热量和水汽的含量与分布。因此,说海洋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一点都不夸张。

7. 海洋对气候的积极作用

海岸在构造运动 、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当于现代海平面的高度,构成现代海岸的基本轮廓,形成了各种海岸地貌。

基本分类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形成原因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据理论计算,1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传递在绵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被海浪侵蚀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携带,输入波能较弱的地段堆积,塑造出多种堆积地貌。

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盐沼植物广布的海湾和潮摊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自然资源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千米。中国海岸线长1.8万余千米,岛屿岸线1.4万余千米。海岸带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矿产、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遍布工业城市和海港,不仅是国防前哨,而且是海陆交通的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进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麻斑海豹岸的演变过程,预测海岸的变化趋势,对港口建设、围垦、养殖、旅游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类型

从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两大类: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

侵蚀地貌

 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形态。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的发育程度也有差异。

堆积地貌

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形态。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物质的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地貌。

8. 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

1.热带海洋性气候:

(基本上是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出现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如中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西印度群岛、南美洲巴西高原东侧沿海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岸、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和澳大利亚昆士兰沿海地带。这些地区常年受来自热带海洋的信风影响,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气候具有海洋性。气温年、日较差都小,但最冷月平均气温比赤道稍低,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2.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西经100°以东)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这种气候在气温、降水的变化上同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类似,但风向和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明显。冬季由于气旋活动影响,降水稍多;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也很大。

9. 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什么

海洋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陆地植物利用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并将光能转化成推动自身新陈代谢的能量。但美国科学家发现,除了植物能够利用光合作用产生能量之外,还有一些海洋微生物也能依靠光合作用而生存。美国微生物学家艾得·德隆说,这是一种转换太阳能量的新方式,过去人们从未想到海洋微生物会存在光合作用,而现在的研究发现有10%左右的海洋微生物都用这种能量转化方式来制造养分,这是另一种生物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美国蒙特拉湾水族研究所有一个专门用于晒盐的池塘,池塘的水呈红色。

研究人员解释说,这些水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里面有一些专门生存在极端环境中的无害海洋微生物——一种喜盐细菌,根据基因研究的结果,科学家们在菌体中第一次发现了细菌视紫质。视紫质通常存在于人体的视觉细胞中,是一种感光体,其作用是接收外界光线并通过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将光能转化成为神经信号,而海洋微生物中的这种细菌视紫质则能够将光线转化成移动电子,成为推动菌体新陈代谢的能量,这也就形成了海洋微生物体内特有的光合作用机制。

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同时也解答了过去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中一直存在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海洋中的众多微生物似乎在没有什么食物来源的情况下能够长期生存繁衍下去,并提示人们将来利用海洋微生物视紫质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的原理,人类可以制造出生物太阳能电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