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过零丁海洋的主旨(《过零丁洋》主要内容)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7-28 06:37   点击:296  编辑:jing 手机版

1. 《过零丁洋》主要内容

“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宋史·文天祥传》。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

《宋史》上说他“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十八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二十岁时進入吉州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六百零一名進士中的状元。后来,蒙古军两路攻宋,南京朝野震惊,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仅以進士身分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后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归争夺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贾似道秘密称臣纳贡后撤军。贾似道转而谎报朝廷“诸路大捷”,被加封卫国公,大权独揽。继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贾似道欺上瞒下,国事更加混乱。文天祥的奏疏无人理睬,只被派一闲差。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元,于1274年发二十万元军水陆并進,直取临安。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最初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脱险。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陆秀夫等拥立七岁的赵端宗在福卅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与大臣一起逃往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六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五十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進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并進,发起猛攻。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到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他立即服冰片自杀,但没有成功。降元的张弘范前来劝降,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在纸上写下了过去作的一首诗《过零丁洋》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后,只是苦笑了一下,放在一边。

1279年,宋朝灭亡。张弘范再次劝说文天祥:“宋朝已经灭亡,你的忠孝也已经尽到了。如果你能以事宋朝之心来为元朝做事,你一定会当上元朝的宰相。”文天祥痛苦流涕,说道:“国家灭亡不能救,我身为大臣,已经死有余辜,难道还能贪生怕死改变心意吗?”张弘范只好把文天祥送到了元大都。

在文天祥被关押期间,许多人前来劝降,都被其拒绝。元统治者又将他投入恶牢,囚禁折磨达三年之久,还让他读到正在元宫中充当女仆的被俘妻女的信,让他已降元的弟弟来狱中探望。但文天祥不为百般折磨、千般利诱、万缕亲情所动,凛然作《正气歌》,颂历史人物不朽业绩,抒“是气所磅腐,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的志向。1283年,文天祥被杀害,时年47岁。

“留取丹心照汗青”由此流传后世。“丹心”指赤诚的心;“汗青”的含义是:古代通常是在竹简上写字,在写字前,要用火炙竹简,让其出汗,干了后再写,这样比较容易,又不受虫蛀,称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全句的意思是在历史书籍上记下自己的赤诚之心。后来人们用此形容赤诚报国,名垂青史

2. 过零丁洋的内容

过零丁洋 

宋 ·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 过零丁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过零丁洋》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

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

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

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4. 过零丁洋主要内容概括

宋朝被蒙古侵占,最终灭亡,丞相文天祥感叹国家,哀伤自己的身世,同时表达自己宁死不屈,坚贞爱国的独立人格与伟大精神。

5. 过零丁洋的故事以及介绍

外伶仃岛是位于中国珠海市香洲区的一个海岛,它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以下是外伶仃岛的一些历史故事:

英国占领:在19世纪末,外伶仃岛曾被英国占领。当时,英国人在该岛上建立了一个灯塔和一座炮台,用于航海导航和防御目的。这段历史使得外伶仃岛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渔民聚集地: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外伶仃岛一直是渔民的聚集地。渔民们在这里捕鱼、养殖海产品,并与周边地区进行贸易交流。他们的生活和文化也为外伶仃岛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文化遗产:外伶仃岛上还保存着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如古老的建筑、碑刻和传统习俗。这些遗产见证了岛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历史变迁,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

旅游发展:近年来,外伶仃岛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岛上的自然风光、海滩和水上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同时,岛上的历史和文化也成为了游客了解和体验当地特色的重要元素。这些历史故事为外伶仃岛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使其成为一个既有自然美景又有人文魅力的地方。

6. 过零丁洋主要内容简介

1 过零丁洋写出了国家和个人境遇的共同点2 作为一个历史题材的小说,过零丁洋中描写了清朝末年国家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柳如是的个人遭遇:从富家公子到穷困潦倒的逃犯。这些情节共同显示了国家和个人境遇的不稳定。3 这种不稳定的境遇彰显了国家和个人在时代变革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同时,小说也通过主人公柳如是后来的拨乱反正,暗示了希望和自我救赎的可能性。

7. 过零丁洋讲了什么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中“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公元1275,宋恭帝赵㬎的年号),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公元1278,南宋卫王赵昺的年号)被俘,恰好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说个人出处,一说国家危亡,两件大事。唐宋时期,作为知识分子要想保家卫国,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

  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8. 过零丁洋内容主旨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 《观沧海》 曹 操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天浄沙·秋思》 马致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泊秦淮》 杜 牧

《浣溪沙》 晏 殊

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陋室铭,爱莲说,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活板,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约客。

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陋室铭》 刘禹锡

《爱莲说》 周敦颐 《望 岳》 杜 甫

《春 望》 杜 甫 《三 峡》 郦道元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使至塞上》 王昌龄

八年级下册

《马 说》 韩 愈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赤 壁》 杜 牧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过零丁洋》 文天祥 《水调歌头 明月几明有》 苏 轼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岳阳楼记》 范仲淹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饮 酒 》(其五) 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 《白雪歌送五判官归京》 岑 参

《己亥杂诗》 龚自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无 题》 李商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相见欢》 李 煜 《登飞来峰》 王安石

九年级上册

《出师表》 诸葛亮 《渔家傲·秋思》 马致远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 轼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观刈麦》 白居易

九年级下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 《鱼我所欲也》 《孟 子》

《曹刿论战》 《左 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游山西村》 陆 游

《关 雎》 《诗 经》 《蒹 葭》 《诗 经》

9. 过零丁洋古诗内容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的诗作。此诗首联二句自叙生平遭际,思今忆昔,感慨万端;颔联二句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国破家亡的现实;颈联二句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如今零丁洋上自叹伶仃;尾联二句以死明志,是作者对自身命运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格调大气磅礴,情感真挚自然,语言工整精妙,生动形象,语意丰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