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气候变化对海洋的积极影响
测量或查资料。
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是海水的 3个状态参数。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和压力而变化。因为压力一般可用深度表示,所以对固定深度来说,海水的密度只随温度和盐度而变。海水的多种运动,与海水密度的分布和变化密切相关;海水的温度对大气温度有很大的影响,能使地球的气候发生变异;海水的盐度是研究海洋中许多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地质过程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盐度、温度和密度在海水中的分布规律,是海洋科学的一项基本内容。
2. 气候变化对海洋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潮湿的气候。它的特征十分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较均匀。分布在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这类气候全年在盛行西风影响下,西岸常有暖流影响,增温增湿,西风从暖洋面吹来,降水颇多。
冬季常有温带锋面气旋来袭,因而尽管全年有雨,秋冬降雨量通常略多于春夏。雨以小雨和小阵雨居多,几乎没有雷雨。气旋频繁过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区(如北美洲西北部)多达2500mm以上。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年较差远小于同纬度的内陆与东岸地区。
3. 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将增大许多国家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风险,将继续对各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对水资源供需、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沿海地区等的影响更为显著。那么,水安全将受到怎样的挑战,我们将如何应对?
专家说:第四次IPCC的评估报告基本上认为,人类的活动是近50年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暖会使大气水循环的速度加快。大气水循环速度加快之后,更容易产生一些气候极端事件。例如暴雨、干旱、台风等,同时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有可能增大。
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
专家指出,气候变化对水安全的影响有四个大的方面:
首先是供水安全,就是有没有足够的水给人们用。过去的3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我国北方的河流径流量大大减少。海河流域降水减少10%左右,径流量减少40%~60%。在黄河中游减少30%~40%,以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主。
第二是洪水安全,气候变化使洪水发生的概率增大。气温增高,大气保持水汽的能力加强,遇到冷空气就容易产生强降雨,一些局部性的暴雨有可能增多加强。还有全球变暖使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使得沿海地区的防洪形势进一步严峻。
第三是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气温升高之后,对水体生物的生活环境会产生影响,水体生物的分布会发生变化;水体容易产生蓝藻、富营养化等问题,再加上降雨减少,径流减少,对水的稀释能力变小,自净能力减弱。
第四是水工程安全。一是全球变暖使得洪水的强度和频率发生变化。二是气温的升高,影响工程材料的耐久性。
面对气候变化对水带来的影响,各国应该采取各项措施积极应对。在防洪方面,加强了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的建设,加大了对江河堤防体系和海堤建设的投入。
4. 气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被称为地球气候的“调节器”。
海洋的气候调节功能
地球上的气候变化莫测,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气受热的状况和大气中所含水汽的多与少。地球上的热量来自太阳,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前提条件是,它必须要经过海洋这个“调节器”才能影响地球气温,使地球温度发生变化。
太阳光以短波辐射的方式照到地球,当它通过大气时,只能一小部分被大气直接吸收,大部分则照射在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增高。地球表面增温后,会不断向外发出辐射,这种辐射和太阳的短波辐射不同,不发光,只发热,属于长波辐射,也叫热辐射。这种长波辐射正是大气层容易吸收的,因而大气温度提高。
海洋占地球面积的2/3,它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应者;同时,海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得多,1cm3的海水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可使3000cm3的空气温度升高1℃。海水是透明的流体,太阳可以照射到较深的地方,使相当厚的水层贮存着热量。如果全球100米厚的表层海水降温1℃,释放的热量就能够使全球大气增温60℃。所以,海洋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就像是一个“锅炉”,通过能量的传递,对天气与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于海洋。海水在蒸发时,会将大量水汽散发到大气,海洋的蒸发量占地表总蒸发量84%左右,海洋平均每年可以把3.6万亿立方米的水化为水蒸气。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多了,就会使空气变得轻薄、新鲜些。
同时,海洋能够吸收大气中40%左右的二氧化碳,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能够有效抑制全球变暖。
根据以上所述不难看出,海洋是地球大气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海洋的热状况和蒸发情况,直接影响着大气的热量和水汽的含量与分布。因此,说海洋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一点都不夸张。
5. 气候对海洋影响方面
海洋调节气候,吸收或放出热量,还能调节湿度,一旦石油泄漏海洋使海面封闭也就失去了调节气候功能
6. 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的影响
影响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产量以不利影响为主。气候变化导致小麦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别减产1.9%和1.2%。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种植结构和耕种制度改变、粮食产量波动,以及农业灾害加重等诸多方面。近30年,因热量资源增加,我国南方双季稻可种植北界北推近300千米,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西扩20~200千米,促进了作物的稳产高产。但气候变化也使小麦和玉米单产分别降低1.27%和1.73%,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增加。
影响水资源安全
降水变化和冰雪消融改变了水文系统,影响水资源量和水质,导致淡水资源缺乏。20世纪中叶以来,全世界200条主要河流中约有1/3的河流径流量明显减少。
影响生态安全
气候变化已经改变了许多生物物种的地理分布、季节活动、迁徙模式、生物多样性等。部分陆地区域的物种平均每10年向极地和高海拔地分别推移17千米和11米。气候变化引起海洋酸化,影响海洋生态,如珊瑚死亡、渔业受损等。
气候变化造成我国水
7. 气候变化对海洋的积极影响论文
一、保护海洋环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同样的问题。虽然海洋产业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进步,但是海洋环境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所以如果不能处理好海洋环境保护的问题,海洋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再间接地影响到海洋经济和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也就是说海洋环境保护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 保护海洋环境有利于保证人的生存和发展
1、 保障人类食物来源安全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是海洋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是生命之母。人类也是水生生物不断进化的产物,海洋是地球上所以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2、 为人类提供宜居的环境
海洋对气候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沿海地区是地球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自古以来人类都会有意识的选择靠近海洋的地区定居,如今沿海地区的人口数量更是爆炸式的增长,有些地区的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当地的人口承载极限。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给海洋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造成了海洋环境的破坏,这种结果反过来也影响了沿海居民的居住环境。因此海洋环境保护的另一重要内容便是通过各种手段解决沿海地区的人口压力,这样才能在人类和海洋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对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要严厉处罚,珍惜海洋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的环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