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牧场建设原因
广东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条件是具备丰富的海洋资源、适宜的海洋环境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1,广东地处南海之滨,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为发展海洋牧场提供了基础条件。
2,海洋环境对于海洋牧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广东拥有适宜的气候和水质条件,确保养殖生态环境的良好。
3,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包括养殖技术、海洋监测技术、养殖设施等方面的创新和应用,以及科学的养殖管理和经营模式的建立。
所以,广东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需要具备丰富的海洋资源、适宜的海洋环境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作为基础条件。
2. 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方案
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申请创建示范区:
(一)选址科学合理。所在海域原则上应是重要渔业水域,对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养护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代表性;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符合国家和地方海域管理、渔业发展规划和海洋牧场建设规划,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和其他管控要求,与水利、海上开采、航道、港区、锚地、通航密集区、倾废区、海底管线及其他海洋工程设施和国防用海等不相冲突。
(二)自然条件适宜。所在海域具备相应的地质水文、生物资源以及周边环境等条件。海底地形坡度平缓或平坦,礁区或拟投礁区域历史最低潮水深一般为6—100米(河口等特殊海域经专家论证后水深可低于6米),海底地质稳定,海底表面承载力满足人工鱼礁投放要求。具有水生生物集聚、栖息、生长和繁育的环境。海水水质符合二类以上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磷酸盐除外),海底沉积物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三)功能定位明确。示范区应以修复和优化海洋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通过示范区建设,能够改善区域渔业资源衰退和海底荒漠化问题,使海域渔业生态环境与生产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能够吸纳或促进渔民就业,使渔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互促进。配套的捕捞生产、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不影响海洋牧场主体功能。
(四)工作基础较好。黄渤海区示范区海域面积原则上不低于3平方公里,东海和南海区示范区海域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平方公里或已投放礁体总投影面积不低于3公顷,海域使用权属明确;黄渤海区已建成的人工鱼礁规模原则上不少于3万空方,东海和南海区已建成的人工鱼礁规模原则上不少于1.5万空方,礁体位置明确,并绘有礁型和礁体平面布局示意图。具有专业科研院所(校)作为长期技术依托单位。常态化开展增殖放流,采捕作业方式科学合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显著。示范区应吸纳一定数量转产转业渔民参与海洋牧场管护,周边捕捞渔民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五)管理规范有序。示范区建设主体清晰,有明确的管理维护单位,有专门规章制度,并建有完善档案。示范区需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具备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有礁体检查、水质监测和示范区功效评估等动态监控技术管理体系,保证海洋牧场功能正常发挥;能够通过生态环境监测、渔获物统计调查、摄影摄像、渔船作业记录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分析海洋牧场建设对渔业生产、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海洋牧场发展现状及未来
浩瀚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在地球形成早期,陆地面积小而且陆地自然环境很恶劣,原始生命首先出现在海洋中。许多生物依靠海洋生存,海洋就是这些生物的天然的牧场之间。
后来随着地球大气层的演化,臭氧层形成陆地上的自然环境可以适宜生物生存,水生生物逐渐向陆地生物演化。
4. 海洋牧场建设原因分析
项目名称:宁德三都澳海上牧场开发建设项目-5G智慧海洋管理平台(渔船定位)采购项目。
项目概况
宁德三都澳海上牧场开发建设项目-5G智慧海洋管理平台(渔船定位)采购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宁德市东侨开发区海天水岸阳光2号楼3单元806室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10月24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5. 建设海洋牧场的有利条件
制约和影响海水养殖种子培育和海上牧场建设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生态环境因素:包括水质、饵料、海洋生态环境等,这些生态环境因素直接决定了海洋生物生长的质量和数量。
2. 法律和政策环境因素:海洋生产涉及的许可、审批、配额及贸易等许多方面都涉及到政策法律等方面,这也是限制和影响海洋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3. 研究和技术环境因素:当前海洋养殖在如何培育种质、改善环境、保证品质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技术难题和不足,发展发展海洋养殖还需要加强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
4. 金融和市场环境因素:金融和市场环境因素涉及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市场需求的扩大和风险投资的注入等因素,这也是海洋养殖能否取得成功和规模发展的关键因素。
6. 海洋牧场建设原因分析报告
日本
基本情况
海洋牧场的构想最早即由日本在1971年提出,1973年,日本又在冲绳国际海洋博览会上提出:为了人类的生存,在人类的管理下,谋求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1978年~1987年日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栽培渔业”计划,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日本水产厅还制订了“栽培渔业”长远发展规划,其核心是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和电子学等先进技术,在近海建立“海洋牧场”,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养)和吸引自然鱼群,使得鱼群在海洋中也能像草原里的羊群那样,随时处于可管理状态。
韩国
基本情况
1994年~1996年进行了海洋牧场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 海洋牧场计划”,该计划试图通过海洋水产资源补充,形成( 制造) 牧场,通过牧场的利用和管理,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和利用极大化。该项目计划分别在韩国的东海(日本海)、韩国南部海域(对马海峡) 和黄海建立几个大型海洋牧场示范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有优势品种的培育, 在形成系统的技术体系后,逐步推广到韩国的各沿岸海域。1998年,韩国首先开始建设核心区面积约20km的海洋牧场。经过努力经营,2007年6月竣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统营牧场取得初步成功后正推进建设其他4个海洋牧场,并将在统营牧场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应用到了其它海洋牧场。
美国
1968年提出建设海洋牧场计划,1972年付诸实施,1974年在加利福尼亚海域利用自然苗床,培育巨藻,取得效益。
中国
中国海洋牧场建设的构想最早由曾呈奎院士于1970年代提出,即在我国近岸海域实施“海洋农牧化”。1979年,广西水产厅在北部湾投放了我国第一个混凝土制的人工鱼礁,拉开了海洋牧场建设的序幕。从1981年至1988年,我国其他沿海8个省市分别投放了大量的人工鱼礁,体积共计20多万立方米,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入21世纪以来,沿海各省市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积极进行人工鱼礁和藻场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牧场。
山东省自2005年起开始实施《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规划》,在全省沿海大范围开展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连云港海州湾、厦门五缘湾、珠海万山群岛、海南三亚等地也已启动建设不同规模的海洋牧场。浙江舟山市的白沙、马鞍列岛两个农业部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已进入建设实施阶段。
7. 海洋牧场建设的主要条件
海洋牧场通常被归类为水产养殖,属于渔业的范畴,而不是畜牧业。
海上牧场是指在海洋环境中进行水产养殖的一种方式。它利用海洋资源,通过种植、养殖、繁殖和收获等一系列操作,以生产海产品为目的。海上牧场主要种植和养殖的生物包括海藻、贝类、鱼类等,这些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畜牧业则是指在陆地上饲养和养殖家畜的一种农业活动。畜牧业主要饲养的动物包括牛、猪、羊等。与海上牧场不同,畜牧业是在陆地上以草场、畜棚等为基础,通过种植饲料、饲养动物等方式进行的。
因此,海上牧场通常被视为一种水产养殖方式,归类为渔业,而不是畜牧业。
8. 海洋牧场建设的生态意义
荣成有国家级海洋牧场好几处,最好的有爱莲湾、桑沟湾海洋牧场,在网上订的话78元一位。费用包含:乘坐特色渔船出海、海上喂海鸥、养殖观光、逗鱼喂鱼体验、海上采摘海虹、牡蛎、扇贝并免费品尝、海中放鱼台登高眺海、普及保护海洋生态知识、乘坐渔船回程。如果海钓的话,钓具、钓鱼需另外付费。
9. 发展海洋牧场有何意义
贝类通过消化系统过滤海水来获取食物,在被工业废水或下水道污染的水域生活时,能将有毒化学物质在体内积累。如果贝类增多,就可以有效过滤氧化物和水藻。
专家发现,在海洋生物中贝类具有良好的过滤和富集特性,可以吸附并消耗苯、酚等多种有毒物质,消耗海水中过剩有机物,起到净化海水作用。
贝类可以提供一种生态系统服务,是有名的生态清洁工,可以过滤掉水中的沉淀物,提高水质,让水变得更清澈。
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清除水中的有毒物质。
贝类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对海洋内湾和近海水域赤潮的调控有重要作用。
由于贝类一般都具有碳酸钙质的贝壳,对海水中的矿物质及二氧化碳的循环也会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如全世界养殖的牡蛎,每年可以把150余万吨的二氧化碳固化转变为碳酸钙,形成大量的牡蛎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