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陆地山川河流(海洋水与陆地水)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7-28 22:12   点击:182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水与陆地水

海洋水:海水 陆地水:地下水、冰川、河水 大气水:云 雨降到陆地就是陆地水,降到海洋就是海洋水,没有降下来在空中属于大气水。

2. 海洋水与陆地水占比

海洋含水量占地球总数量的5分之3!

3.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占比

海陆面积的变化.可能是板块移动引起的.板块生长.而水量保持不边变.陆地的面积就会增大.板块消亡.水量不变.但海的容积就小饿.还平面就上升.陆地的面积就会减少.但这一消亡一生长总体上来说是平衡的.如果单从板块的角度来讲就是面积都会保持平衡

从水的角度来看一年水的蒸发量和降水量基本是平衡的.所以对水陆面积不会有什么影响,再就是现在热门的全球变暖.

4. 海洋水与陆地水相比

海洋中水的比热比陆地的比热要大很多,太阳能是地球上一切运动的总能量来源,地面和海洋同时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水的比热大,所以水升高的温度就会比陆地慢,于是在夏天海洋的气温低而陆地的气温就会高一些。

同理,在冬季气温下降,水的比热大,气温下降的就会慢一些,所以海洋的气温会比陆地高。

5. 海洋水与陆地水通过

水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组成要素,也是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之一。

它不仅存在于江、河、湖、海之中,而且还被蒸发变为水汽,浮游于空中,有的还渗入土壤和岩石之内,在地下流动。按水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所处的范围和活动过程的不同,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可以再分为海洋水和陆地水。自然界的各类水体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水分循环联成统一的整体。地球上广大的水面、土壤表层及植物茎叶中的水分不断蒸发和蒸腾,化为水汽,上升至空中被气流带走,传播到各处,遇冷凝结,以降水(雨、雪、霰、雹等)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到达地面的水重新进行蒸发、凝结、降落和流动。自然界水分的这种往复运动过程,称水分循环。水分循环依其规模又可分为小循环与大循环两类。小循环是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以降水形式又回到海洋,或从陆地(包括水面、土壤表面及植物叶面等)蒸发的水汽,以降水形式再降落到陆地的水分循环过程。小循环规模较小,往往是局部性的。而大循环呢?则是海洋上蒸发的一部分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遇冷凝结,降落到地面。其中一部分经过蒸发回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又流回到海洋。这种海陆之间的水分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所以也叫全球性循环。在水分循环过程中,天空与地面、地下之间,通过降水、蒸发和下渗进行水分交换;海洋与陆地之间也进行水分交换。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而陆地则向海洋汇入径流(地表或地下自然流动的水)。在水汽输送过程中,因有一部分降水变为径流而流走,以致空气向内陆输送的水汽越来越少。所以,远离海洋的大陆内部往往降水量很少,径流量也很小。河川径流并不全部注入海洋,有的河流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在沙漠之中。水分循环过程在地球上无所不在,而且永不休止地进行着。

6. 海洋水与陆地水的区别

      区别一、水质不同海中的水通常是咸水;河流中的水通常是淡水。

       区别二、位置不同海在大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河从冰川,较高的地势发源,流向较低地势的海、洋、湖的地下缝隙或者另一条水道;也可能因为中途水流入量比蒸发量小或者没有遇到其他水体而干涸殆尽。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3000米。由于海靠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出现明显的变化,有的海域海水冬季还会结冰,河流入海口附近海水盐度会变淡、透明度差。和大洋相比,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洋流。

7. 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的划分依据是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最早叫“水计划”,因为要与已经出台的“大气十条”相对应,改为“水十条”。环保部所属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规划院,CAEP)是“水十条”编制组牵头单位和主要技术支持单位。

  据测算,“水十条”投资将达两万亿元。经过多轮修改的“水十条”将在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铁腕治污将进入“新常态”。

  2015年2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水十条》,4月2日出台。

  “水十条”解读之一:出台背景

  目前,我国水污染严重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区域性、复合型、压缩型水污染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水安全的最突出因素,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中,仍有近十分之一(9.2%)丧失水体使用功能(劣于Ⅴ类),24.6%的重点湖泊(水库)呈富营养状态;全国477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较差的监测点比例为43.9%,极差的比例为15.7%;全国9个重要海湾中,6个水质为差或极差。1995年以来,全国共发生1.1万起突发水环境事件,仅2014年环境保护部调度处理并上报的98起重大及敏感突发环境事件中,就有60起涉及水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因水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显著上升趋势,国内外反映强烈。

  “水十条”解读之二:出台过程

      针对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充分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借鉴相关科研成果,起草工作自2013 年4 月起,主要经历了准备、编制、征求意见和报批4 个阶段,先后6 次征求中央及国务院34 个部门和单位意见,两次征求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意见,3 次组织专题调研,历时近两年,30 易其稿。2014 年12 月31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水十条》,根据会议精神。2015 年2 月26 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水十条》。2015 年4 月16 日,国务院正式向社会公开《水十条》全文。

  “水十条”解读之三:主要目标1

  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水十条》确定的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

  “水十条”解读之四:主要目标2

  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主要指标是: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总体高于93%,全国地下水质量极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京津冀区域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的水体断面比例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力争消除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

  “水十条”解读之四:主要内容1

  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针对工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和船舶港口等污染来源,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措施。包括依法取缔“十小”企业,专项整治“十大”重点行业,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污染;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推进配套管网建设和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船舶污染防治水平。

  “水十条”解读之五:主要内容2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循环发展,既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是治理水污染的重要手段。包括: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结合水质目标,严格环境准入;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以工业水循环利用、再生水和海水利用等推动循环发展等。

  “水十条”解读之六:主要内容3

  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控超采地下水,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抓好工业、城镇和农业节水;科学保护水资源,加强水量调度,保证重要河流生态流量。

  “水十条”解读之七:主要内容4

  强化科技支撑。完善环保技术评价体系,加强共享平台建设,推广示范先进适用技术;要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和前瞻技术研发;规范环保产业市场,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产业化。

  “水十条”解读之八:主要内容5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水价改革,完善污水处理费、排污费、水资源费等收费政策,健全税收政策,发挥好价格、税收、收费的杠杆作用。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促进多元投资;通过健全“领跑者”制度、推行绿色信贷、实施跨界补偿等措施,建立有利于水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

  “水十条”解读之九:主要内容6

  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严肃查处违规建设项目;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完善监督执法机制;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形成跨部门、区域、流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水十条”解读之十:主要内容7

  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地区要制定实施限期达标的工作方案,深化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各类环境风险,稳妥处置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管理。

  “水十条”解读之十一:主要内容8

  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建立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机制,定期公布饮水安全状况,科学防治地下水污染,确保饮用水安全;深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对江河源头等水质较好的水体保护;重点整治长江口、珠江口、渤海湾、杭州湾等河口海湾污染,严格围填海管理,推进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力度,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水十条”解读之十二:主要内容9

  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建立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协作机制。地方政府对当地水环境质量负总责,要制定水污染防治专项工作方案。排污单位要自觉治污、严格守法。分流域、分区域、分海域逐年考核计划实施情况,督促各方履责到位。

  “水十条”解读之十三:主要内容10

  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国家定期公布水质最差、最好的10个城市名单和各省(区、市)水环境状况。依法公开水污染防治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邀请公众、社会组织全程参与重要环保执法行动和重大水污染事件调查,构建全民行动格局。

  “水十条”解读之十四:改革举措1

  是在健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方面。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土地开发利用应留足河道、湖泊和滨海地带的管理和保护范围,非法挤占的应限期退出。

  “水十条”解读之十五:改革举措2

  在健全水节约集约使用制度方面。严控地下水超采。未经批准的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一律予以关闭。在黄河、淮河等流域进行试点,分期分批确定生态流量(水位),作为流域水量调度的重要参考。

  “水十条”解读之十六:改革举措3

  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方面。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实行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已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要实施水污染物削减方案,加快调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到2020年,组织完成市、县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评价。

  “水十条”解读之十七:改革举措4

  在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方面。加快水价改革。县级及以上城市应于2015年底前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具备条件的建制镇也要积极推进。2020年底前,全面实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严重缺水地区试行退地减水。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问题较严重,且农业用水比重较大的五省(区),要适当减少用水量较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改种耐旱作物和经济林;对3300万亩灌溉面积实施综合治理,退减水量37亿立方米以上。

  “水十条”解读之十八:改革举措5

  在实行生态补偿制度方面。探索采取横向资金补助、对口援助、产业转移等方式,开展补偿试点。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水十条”解读之十九:改革举措6

  在发展环保市场方面。废止妨碍形成全国统一环保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健全环保工程设计、建设、运营等领域招投标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明确监管部门、排污企业和环保服务公司的责任和义务,完善风险分担、履约保障等机制。以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8. 海洋水与陆地水的关系

天气炎热,海洋的水温度过高蒸发到大气层中凝聚在一起行成云朵,凝聚多了就形成乌云,再成了雨水落在陆地和海洋。

雨水落在陆地除了被树木等植被吸收外,还形成了一条条的河流和地下水。

河流和地下水一部分被人们当成灌溉和生活用水,大部分又流回了地势低的海洋里。

9. 海洋水与陆地水循环吗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称为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海陆间水循环,也称大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它的具体过程是海洋表面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凝结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形成地下径流,两种径流经过江河汇集,流入海洋,就形成了海陆间的水循环。陆地上的水,通过海陆间水循环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10. 海洋水与陆地水在不断循环

会。

海洋中的水会回到大陆地上,大致经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到达陆地。 水循环: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的运动着,构成全球范围的海陆间循环(大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交换是这个循环的主线,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形成水汽,水汽随大气环流运动。

11. 海洋水与陆地水ppt

地球上有天外来客吗?

天外来客应该就是外星人吧!也许现在可以称之为“外星地球人吧”!

我感觉肯定有,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第一,我认为在当今世界有许多的不解之谜,是现在科学无法解释的,那么既然都超越了现在的科学,那只有更先进的外星人才能具备的智慧,才有可能实现的。

但是,这一切只是说明曾经有外星人在地球停留过吧!也有可能在这里和地球人结婚或者生下后代也不好说吧!也许他们的后代是默默无闻的在地球生活的,因为地球好大,有着许多人类都无法到达的地方,比如百慕大之迷到现在都无人知道。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无法探索,或者月球背后,很有可能就是外星人居住的地方,不然为啥老有不明飞行物光顾地球?那也许就是回来看他们生活在地球上的孩子们吧!

也有一种可能不是外星人,可能是我们那些很有能力的祖先吧,他们已经可以脱离地球在宇宙中自由穿梭了吧!

反正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大家都会离开地球,去到另一个星系,也许可能随着地球的消失而消失。因为地球已经很老了,已经被人类吃干、榨尽了!而且地球也需要修养了,只有等海洋淹没陆地后,人类也就消失了!

就如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一样,当年恐龙是当时的霸主不也消失了。

现在人类已经离得消失不远了,也许会很快了,亚马逊森林(那是地球的肺呀?)大火就是最好的实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