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科技与经济相关报告有哪些
始建于1965年,是隶属于国家海洋局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国海洋技术的行业管理,承担国家海洋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标准的拟定;承担国家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及其成果的转化;承担国防建设所需的军事海洋观测技术研究和海洋技术装备及监测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并代表国家开展国际海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为海洋行政管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国防建设和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2. 海洋科学发展对海洋经济的支撑作用
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独有的特点令宇宙中大多数天体黯然失色,那就是,它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大量液态水的星系。如果乘航天飞机俯看地球,你会清楚地看到,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一个淡蓝色的水球,而陆地只不过是浩瀚大洋中的一个个岛屿,所以,地球的称谓可能是古人对自己居住星球的一种误解。
把地球称做水球或者是海洋之球,似乎更为贴切些。然而,我们今天已经没有必要做这种更正了。
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面积为3.67亿平方千米,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仅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29.2%。
海洋对自然界、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一直与海洋息息相关。没有人不认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直接受益于海洋。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它为生命的诞生进化与繁衍提供了条件;海洋是风雨的故乡,它在控制和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有重要的作用;海洋是资源的保护,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无穷尽的资源;海洋是交通的要道,它为人类从事海上交通,提供了经济便捷的运输途径;海洋是现代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基地,它为人们探索自然奥秘,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了空间。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海洋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特殊空间,无论是它的物质资源价值,或是政治经济价值,都远远超出人们原有的认识。人们对海洋的需求不再只是渔人之利、舟楫之便了。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类有条件以进军姿态走向海洋。
然而,谁也不可否认,20世纪全球环境的恶化,经济的畸形发展,使能源、粮食和水危机的阴影重重笼罩在人们的头上。陆地已不堪重负,而海洋有可能是人类第二个生存空间。
但是不要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只有一捧海水。洁净明亮的海水,对于我们人类,对于地球上所有的生灵是多么的重要呀?
让我们记住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的话:海洋养育了我们,我们要感谢海洋。作为生命最初的摇篮中的后代,我们光滑的皮肤,我们血管里的血,我们体内循环的水,都是海洋的所有,我们只是海洋的一份子。
3. 海洋科技创新与经济持续发展
主要包括:发展形成海洋生物药业集群,组织开展海洋渔业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建设生态养殖的示范基地,培育海洋领域的科技创新基地。
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关系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4. 海洋科技与经济相关报告有哪些方面
海洋能开发具有战略意义 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海洋能是指蕴藏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如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海风能、海洋热能等,这些海洋能经过合理利用可以转换成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海洋能蕴藏量巨大,具有可再生性,属于清洁能源,在全球调整能源结构、应对能源危机、保护环境的情况下,海洋能开发利用具有战略意义,已经成为较多沿海国家着重开发的能源之一。
经过不断发展,部分海洋能已经被列入到较多沿海国家的开发利用计划中,但由于海洋能开发利用成本高、经济效益较差、部分关键领域技术瓶颈尚未突破,与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相比,现阶段全球海洋能开发利用程度依然较低。海洋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清洁可再生的新型能源,随着其应用技术不断进步,受全球各国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其行业规模持续扩张。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海洋能行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海洋能发电装机容量迅速攀升,增长近一倍;2011-2019年,全球海洋能发电装机容量较为平稳,维持在520MW上下浮动。由此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能开发利用规模较小。全球范围内有多个地区均在开发利用海洋能,其中,欧洲地区应用比重最大,潮汐能是其主要开发利用领域。
中国海岸线有1.8万公里,海洋面积有470万平方公里,海洋能可开发潜力巨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规模不断增长。我国海洋能理论潜在量中,温差能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左右,而我国开发技术成熟、开发规模相对较大的海洋能主要是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领域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从技术领域来看,我国潮汐能与潮流能发电技术相对成熟,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潮汐能发电装机容量最大,潮流能发电装机容量相对较小;波浪能发电技术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发电设备可靠性方面依然存在差距,总装机容量小;在温差能与其他海洋能开发利用方面,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较大进步空间。
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海洋能种类多样,蕴藏量巨大,且都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其可开发潜力巨大。在全球市场中,欧洲地区海洋能开发利用规模相对较大,我国经过不断发展,在部分技术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还有较多领域技术尚不成熟,需要继续探索。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未来随着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不断成熟,我国海洋能市场还有巨大发展空间。
5. 海洋科技与产业战略发展
陆地已全部被人类占有,海洋和宇宙空间是两个待开发的领域。比较来说,海洋对人类活动更为现实一些。事实上,人们在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如围海造地、滩涂利用、浅海养殖、跨海架桥、开凿海底隧道、海洋运输、建人工岛、发展海洋旅游业等。随着科学技术和海洋开发利用的发展,海洋将越来越成为人类活动的空间。
6. 海洋科技与经济相关报告有哪些内容
科技的意思是:科学和技术,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读音为kē jì,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科技按技术领域分类可以分为十大类。包括:
1、资讯科技;
2、生物技术;
3、新材料;
4、能源技术;
5、镭射技术;
6、自动化技术;
7、航天技术;
8、海洋技术;
9、其它技术领域;
0、非技术领域。
按社会经济目标可以分为十一大类。包括:
1、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
2、促进工业的发展;
3、能源的生产和合理利用;
4、基础设施的发展;
5、环境治理与保护;
6、卫生(不包括污染);
7、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
8、地球和大气层的探索与利用;
9、知识的全面发展;
10、民用空间;
11、国防。
7. 海洋科技与经济相关报告有哪些类型
首先来看一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做什么的。主要是利用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来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并不是大家普遍认为的捕鱼等活动,它涉及的领域很多,比如生命科学中的遗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和酶工程,以及现代造船、机械、灌具制造、航海、通信等。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为:水生生物学、鱼类学、渔具渔法学、渔具理论与设计、航海技术、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渔业资源评估、海洋环境调查和监测、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等。
8. 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介绍
向海经济以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合作共赢为特征,就是要将发展步伐从沿海区域迈向更深更远的海洋国度空间,提升海洋经济在发展中的地位,顺应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这一新形势新要求。向海经济远远大于海洋经济,是释放“蓝色”潜力、拓展更广阔发展新空间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新阶段必须始终坚持向海发展战略方向。
发展向海经济,拓展产业动能新空间,是增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向海发展,将进一步引领产业聚集,加速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强陆海资源、产业、空间联动,推动海洋经济海陆双向拓展,扩大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和经济腹地,引领新增长的广阔空间,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强大引擎。
9. 海洋科技与未来
软件工程。
就业前景跟专业是息息相关的,海洋学科目前在就业人数和平均工资方面都明显弱于软件工程。看看现在上市公司市值和从事的行业就能看出来。
目前大部分网络公司的市值是很高的,也能够开出高薪水给员工,这些公司对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不小。
10. 海洋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仪电将以“智汇海洋,创享未来”为主题,合作共建AI+海洋创新中心,开展人工智能-海洋科学前沿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探索大型人工智能国有企业与国家“双一流”高校合作的新机制,构建人工智能-海洋科学交叉创新学科发展新模式。
在未来的合作中,双方将以AI+海洋创新中心为载体,瞄准前沿,共同开展海洋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数据挖掘和AI核心算法研发,同时推进智慧海洋特色的科研成果转化;共同打造特色显著的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教育高地,建立多层级、体系化的“人工智能+”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设计策划海洋特色主题国际性活动,构筑新兴人工智能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推动人工智能、海洋科学与临港新片区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智慧校园,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能,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治理。
11. 海洋科技创新与经济持续发展论文2500字
核电站是清洁能源,用水是为了降温。不会对海洋生物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