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示意图
应当分类讨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纬度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不同的。
在高纬度地区,海面温度一般是海面低,往下的海水温度相对较高,比如南极、北极地区;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由于海水吸收太阳的辐射热,因此海面海水的温度最高,越往下越低。
当然,有很多因素影响到海水的温度,比如海底火山的活动会导致深海海底的海水处于高温。此外,洋流的运动也会造成海水温度的巨大差异,著名的暖流比如墨西哥暖流湾流、北大西洋暖流、黑潮、对马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莫桑比克暖流…… 寒流比如亲潮(千岛寒流)、北太平洋的加里福尼亚寒流,南太平洋的秘鲁寒流,北大西洋的加那利寒流,南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南印度洋的西澳寒流等等。
2. 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示意图图片
世界海洋的水温变化一般在-2℃—30℃之间,其中年平均水温超过20℃的区域占整个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
海水温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的变化,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收支状况及其时间变化。
经直接观测表明:海水温度日变化很小,变化水深范围从0—30米处,而年变化可到达水深350米左右处。
在水深350米左右处,有一恒温层。
但随深度增加,水温逐渐下降(每深1000米,约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处,温度达到2°—-1℃。
海水温度是海洋水文状况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常作为研究水团性质,描述水团运动的基本指标。
3. 海洋表层海水水温分布规律
八月份世界海洋表层水温的分布呈现出有赤道附近海域向南北两极附近海域降低的特点;同纬度海域,中低纬度海域西部水温高于东部;较高纬度海域大洋东部水温高于西部。 影响海洋表层水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和洋流。
低纬度海洋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大,太阳辐射强,海水温度高,高纬度海洋太阳辐射弱,水温低。
同纬度海洋中低纬度大洋西部是暖流,东部是寒流;较高纬度海洋大洋东部是暖流,西部是寒流。暖流水温高于同纬度寒流水温。
4. 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示意图片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大洋表层海水温度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而不同的缘故。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温度就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温度就低。
5. 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简图
最早发现洋流是在公园前900-700年的古希腊时期,当时人们驾船从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发现了洋流,不过那时候人们认为这是海洋里巨大的河流。
到了14世纪,航海家们发现,远洋航行时,去程和回程的时间不一样,促进了洋流的研究。
6. 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
洋流的运动堪称全球气候的“调节器”,它将低纬度的热量向高纬度传输,起到降温降湿或者增温增湿的作用。同时洋流不断的与上空的气团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会对流经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常常出现本应是某一气候的地区却被另一类气候所占据的现象。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远离赤道地区,从纬度上看,应为热带草原气候或者热带沙漠气候,但是岛的东部却是热带雨林气候。究其原因,是经过岛东部洋面从北往南流的暖流所致。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还体现在另一方面,当某一个洋流减弱或者增强,洋流经过地区的气候也会随之改变。科学家研究发现,若气候持续增暖,导致冰川大范围融化,降雨量增加,大量淡水流入北冰洋造成北大西洋暖流减弱,会使整个欧洲平均气温下降5摄氏度。
正常年份,在赤道以南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的吹拂,海水向西流,使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比南美地区洋面高出约50厘米,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水温低于西太平洋海域,靠近赤道的秘鲁沿岸海水上涌形成秘鲁上升流。
然而每隔几年,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倒转为西风,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厄尔尼诺使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而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旱少雨。这样,海水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厄尔尼诺曾使非洲南部、印尼和澳大利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
有的年份,当信风增强时,海水又开始向西流,促使赤道西太平洋海面比东部海面高出近60厘米,赤道上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表面温度迅速下降,增加了秘鲁寒流的势力,引发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反极——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易造成我国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比常年增多。
7. 海洋表层水温分布特点
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表层: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
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
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会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
海水温度变化会影响到藻类、珊瑚、无脊椎动物、鱼类、海洋哺乳动物的生存。
8. 海洋表层水温存在日变化一天中海水表层温度最低时段为
海水温度是海水的一个重要的理化指标。海水温度实际上是度量海水热量的重要指标。每天海水温度都会随着太阳的辐射而发生变化。大洋表层水温每天变化很小。一般不会超过0.4℃。浅海的海水表层每天的温度变化较大,常常可以达到3到4℃以上。海水表层温度的每日变化会通过海水向更深层海水传导,不过影响的最大深度不会超过50米。
表层水温的每日变化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与太阳的辐射强度有直接的关系。每天中午12点左右是每天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海水的最高温度一般会在午后2点左右出现;每天夜间海水的温度都会降低,到凌晨4点海水的温度会下降到全天最低点。
为什么每天海水的温度变化总是滞后于太阳辐射的变化呢?因为太阳辐射的热量大部分用于蒸发海水,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升高水温,由于海水的比热比空气大得多。因此,水温上升的过程十分缓慢,出现了海水温度最高值比太阳辐射最强时间滞后的现象。同样,海水降温的过程也进行得比较缓慢,形成了最低水温要比太阳辐射的最弱时间晚得多得现象。
每年海洋表层水温总是受到太阳辐射、海流和盛行风变化的影响。赤道和高纬度海区表层水温的年变化相对比较小,一般为1到2℃,中纬度变化最大,尤其史在北纬35度附近,表层水温年变化可以达到12℃。表层以下各层水温的年变化比较小。海水越深,水温越低,而且深层海水的水温年变化幅度也越来越小。不过,在大洋底层的海水由于受到地壳内岩浆活动的影响,温度会出现异常的变化。
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温约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达19.1℃,印度洋次之,达17.0℃,大西洋最低,为16.9℃。水温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000米处的水温约为4~5℃,2000米处为2~3℃,深于300D米处为1~2℃。占大洋总体积75%的海水,温度在0~6℃之间,全球海洋平均温度约为3.5℃。海水温度还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海水温度常作为研究水团性质、鉴别洋流的基本指标。研究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不仅是海洋地理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渔业、航海、气象和水声等学科也有重要价值。
zhichi
9.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图
判断盐度的一般方法是看:纬度,盐度,河流。
1.纬度,一般会认为,赤道最热,蒸发量最大,盐度最高。其实不然,赤道温度高,降水也多,所以盐度并不是最高,最高的是副热带海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量少,蒸发旺盛。世界海洋盐度分布就是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递减。
2.河流,河流是淡水,有河水注入的海区,盐度会降低,河流有丰水期和枯水期,相应的盐度也会有季节性高低变化。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北半球同纬度的盐度要比南半球的低,这就是因为北半球有大面积的陆地,相应也就有大量的河水注入,而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盐度也就要高一些。
3.洋流,暖流盐度高,寒流盐度低。
一、根据这几个理由,我们可以比较这几个海域的盐度从大到小依次是:红海、地中海、黑海、加勒比海、南海、东海、北海。
红海:处于副热带海区,两岸为沙漠,淡水注入少,蒸发强烈,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盐度达4.1%。
地中海:纬度略高于红海,周边地中海气候,夏季受高压控制,降水少,蒸发大。
黑海:临近地中海,地形封闭,有多瑙河和顿河等大河注入。
加勒比海: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
南海:纬度与加勒比海相近,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周边陆地较多,有大量河流注入。
东海:纬度高于南海,亚热带季风气候。
北海:纬度较高,温带海洋气候。
二、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所以说最高海洋盐度不到这个值的一定不可信。
四大洋盐度从高到底排列为:大西洋3.54%、太平洋3.5%、印度洋3.48%、北冰洋3.2%,这些也都是约值,会有一定的起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