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高寒地区有苔藓植物
石上森林和水上森林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石上森林是森林生长在岩石或岩层上的生态系统,而水上森林是生长在水体上的生态系统。
首先,石上森林和水上森林的环境条件不同。石上森林通常生长在高海拔、高纬度或极地地区的岩石上,这些地区的气候寒冷多变,土壤薄而贫瘠,植被生长较为困难。水上森林则一般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河流、湖泊或海洋环境中,这些地区的气候较为温暖潮湿,土壤富含养分,有利于植被的繁茂生长。
其次,石上森林和水上森林的植物种类也不同。石上森林的植被主要由苔藓、地衣和一些适应高寒环境的灌木和乔木组成,植物的生长形态低矮且密集。而水上森林则主要由水生植物组成,如水探花、水葱、睡莲等,它们在水中适应了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生长环境。
此外,石上森林和水上森林所提供的生态功能也不同。石上森林能够保护土壤,减缓水土流失,稳定地表地貌,同时也为一些高山动物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场所。水上森林则能够提供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维持水质的稳定性,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环境,并具有风景和观赏价值。
总之,石上森林和水上森林虽然都属于特殊的生态系统,但它们在环境条件、植被种类和生态功能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了解和保护这些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高寒地区温度
零下40度。
高寒是指的一种气候特征。它一般来描述由于海拔高或者因为纬度高而形成的特别寒冷的气候区。海拔高而气候寒冷是因为人类主要生活在地球表层的对流层大气圈内,在本圈内,气温的高低变化与海拔高低呈一定关系,即海拔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要下降约0.6摄氏度。按照这个道理,海拔越高的地方,气候就越寒冷。
3. 为什么高寒地区城市分布在河谷
首先是地形的原因,外部较高的地形阻挡了寒风;
其次是河谷地带气流流通不畅,生产生活排放的热量散失较慢;
三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河谷地形利于冬季暖湿的风从海洋吹向谷口。
相对的湿热,不能将高寒地区和沿海低纬度地区进行对比.,只能是在河谷所在的区域.
原因:河谷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比其他地方好,因此相对湿热.
4. 为什么在高山寒地还有苔藓植物
苔藓植物分布范围极广,可以生存在热带、温带和寒冷的地区(如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中国的苔藓植物的3目6科21属,中国约有2800多种。3个目是泥炭藓目、黑藓目及真藓目(Bryales);6个科是紫尊藓科、天命藓科、葫芦藓科、壶藓科、长台葬科及四齿藓科。
泥炭藓目(Sphagnales),配子体茎常多分枝,侧枝丛生,强枝上升,弱枝下垂。茎结构简单,皮部细胞大形,无色透明。叶由单层细胞构成,包括两种形态的细胞,小型绿色细胞行光合作用,大型无色细胞壁有螺纹加厚和小孔。仅有泥炭藓科(Sphagnaceae),泥炭藓属(Sphagnum),约300余种,多分布于北温带。中国的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高寒沼泽地区,常见的有泥炭藓。
黑藓目(Andreaeales),配子体小型,茎直立,黑色,具紧密排列的叶。仅有黑藓科(Andreaeaceae),两个属,中国仅有黑藓属(Andreaea),疣黑藓分布于陕西、安徽和福建海拔1700m以上的高山裸露向阳的花岗岩面。真藓目(Bryales),配子体茎直立或匍匐,常有明显的茎、叶分化。是苔藓植物中科、属、种最多的一个目,遍布全世界。中国常见的有葫芦藓,生于田园路旁等潮湿土壤上。
黑藓科植物为多生于高山寒地岩石上的小型藓类植物,多呈深褐色或灰黑色。孢蒴成熟时四瓣或八瓣纵裂,是该类群植物的特殊形态特征。与藻藓、泥炭藓等藓类植物在系统学研究领域方面,均有各自独特的系统学位置。分布:我国云南、西藏有分布,多见于海拔3500~4000米以上高山岩面。欧洲、亚洲、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有分布。
5. 为什么高寒地区有苔藓植物生长
苔藓植物分布范围极广,可以生存在热带、温带和寒冷的地区(如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中国的苔藓植物的3目6科21属,中国约有2800多种。3个目是泥炭藓目、黑藓目及真藓目(Bryales);6个科是紫尊藓科、天命藓科、葫芦藓科、壶藓科、长台葬科及四齿藓科。
泥炭藓目(Sphagnales),配子体茎常多分枝,侧枝丛生,强枝上升,弱枝下垂。茎结构简单,皮部细胞大形,无色透明。叶由单层细胞构成,包括两种形态的细胞,小型绿色细胞行光合作用,大型无色细胞壁有螺纹加厚和小孔。仅有泥炭藓科(Sphagnaceae),泥炭藓属(Sphagnum),约300余种,多分布于北温带。中国的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高寒沼泽地区,常见的有泥炭藓。
黑藓目(Andreaeales),配子体小型,茎直立,黑色,具紧密排列的叶。仅有黑藓科(Andreaeaceae),两个属,中国仅有黑藓属(Andreaea),疣黑藓分布于陕西、安徽和福建海拔1700m以上的高山裸露向阳的花岗岩面。真藓目(Bryales),配子体茎直立或匍匐,常有明显的茎、叶分化。是苔藓植物中科、属、种最多的一个目,遍布全世界。中国常见的有葫芦藓,生于田园路旁等潮湿土壤上。
黑藓科植物为多生于高山寒地岩石上的小型藓类植物,多呈深褐色或灰黑色。孢蒴成熟时四瓣或八瓣纵裂,是该类群植物的特殊形态特征。与藻藓、泥炭藓等藓类植物在系统学研究领域方面,均有各自独特的系统学位置。分布:我国云南、西藏有分布,多见于海拔3500~4000米以上高山岩面。欧洲、亚洲、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有分布。
6. 为什么高寒山地还有苔藓植物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四大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藻类植物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低等生物。藻类结构简单,根、茎、叶无分化,多为单细胞、集落或多细胞菌体。如小球藻是一个单细胞,团藻是一个群体,海藻是叶状的。藻类含有叶绿素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色素,属于自养生物。
苔藓植物是一类小型高等植物,不分化真根和维管组织,多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具有显性配子体世代的独特生活史。产生配子体的性器官(精子器官和颈卵器)和配子(精子和卵子);孢子体产生孢子,但它们不能独立生存。它们必须依靠配子体来提供水和营养。世界上大约有23000种,分为苔类、苔藓类和角苔类。苔藓植物在荒地和受干扰的次生生境中起着重要的先锋作用;同时,在北温带和高寒生态系统水土保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泥炭草等植物在园林和微型景观设计中具有很大的价值,它也被广泛用于监测空气污染和作为科学研究的模型植物。
蕨类植物又称蕨齿植物,是一群进化水平最高的孢子植物。生命周期是具有发育良好孢子体的外来世代的交替。孢子体具有根、茎、叶的分化,具有原始维管组织。配子体小,绿色自养或与真菌共生,根、茎、叶均有分化。性生殖器官是精子器官和子宫颈卵管。没有种子。大约有12000种,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们大多为原生、石生或附生植物,少数为湿润或水生植物,喜欢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国约有2600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省份。一般可分为五个亚科:裸叶藻亚科、蝶叶藻亚科、石松亚科、异叶藻亚科和丝素亚科。前四亚科具有原始的叶片,没有叶柄和叶隙,只有一脉,被称为小叶蕨类。
种子植物,又称开花植物,分布于世界各地,是植物界最高的类群。所有种子植物都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其体内都有维管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它们能产生种子并随种子繁殖。
种子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它的外层没有被果皮所覆盖。被子植物的种子被果皮所覆盖。
7. 为什么高寒地区苔藓植物繁盛
这要看如何定义植物。
以是否具有光合作用能力来定义,那么最早的植物是蓝藻。
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33亿年前。蓝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或蓝细菌,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之一,可以看做是会光合作用的细菌。据科学家研究,在距今23亿年前,大气中的氧气水平已经从微量上升到1%,这就是蓝藻的贡献。蓝藻不是真正的植物。
蓝藻进化到真核藻类,是在距今25亿年前的元古代。真核藻类才是第一种真正的植物。
其后藻类一度非常繁盛。直到4.38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纪,绿藻中的一支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首次登陆,进化为苔藓类植物,陆地上才有了第一抹绿色。
8. 高寒地区的植物
世界上共有三大片黑土,其一分布在乌克兰,在乌克兰大平原。乌克兰大平原的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其二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它们和东北黑土地一样,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其三就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境内,北起黑龙江省的嫩江、克东县,经海伦、绥化、哈尔滨等县市,向南沿京哈铁路断续延伸至吉林省四平市的南部边界,辽宁北部也有一部分面积。
寒地黑土,是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草,原始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深厚均腐殖质层的高寒黑色土壤。母质多为黄土状粘质沉积物,通体无石灰反应。黑土土层深厚,黑灰色腐殖质层厚30-100cm,表土有机质含量一般3-6%,高者10%以上,屑粒至团粒状结构。剖面中无钙积层,但可见小铁锰结核与灰白色硅粉。土壤交换总量和盐基饱和度均高,是一种高肥力土壤,现大多已垦为农地。
黑土土类划分4个亚类,本区分布有3个亚类。黑土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草甸黑土亚类为向草甸土过渡类型,心土层以下有明显锈色斑纹;白浆化黑土亚类为向白浆土过渡类型,剖面中上部出现白浆化土层。深度80CM--150CM,纬度更高地区,会出现永冻土底冰,无霜期更短。
世界寒地黑土分布概况:世界上共有三大片寒地黑土。
1、乌克兰大平原
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大平原,寒地黑土的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这里素有“欧洲粮仓”的美称。第聂伯河是欧洲的第三大河,源出俄罗斯瓦尔代丘陵南麓,流经白俄罗斯东部及乌克兰中部,注入黑海第聂伯湾。长2200千米。流域面积50.4万平方千米。
黑土地分布在森林草原地带和草原地带。森林草原地带总面积2020万公顷,占乌克兰国土总面积34%,占全国已耕地面积37%以上。其中,黑灰色森林土壤占该地带的21%、典型的黑土占51%。草原地带总面积230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38%。这一地带基本为黑土,其中,处于北方气候条件下的一般黑土占该地带耕地面积的64%,处于南方气候条件下的黑土占23%。
1928年,“黑风暴”几乎席卷了乌克兰整个地区,一些地方的土层被毁坏了5至12厘米,最严重的达20多厘米。
2、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它们和东北黑土地一样,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由于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大量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分解,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因此世界三大黑土区先后被开发成重要的粮食基地。
美国农业分布
密西西比河发源于美国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群山峻岭之中,迤迤千里,曲折蜿蜒,由北向南纵贯美国大平原,注入墨西哥湾,全长3950公里。
密西西比河大部分是平原,俄亥俄河口宽25公里,顺流而下谷地逐渐加宽,一直可宽达100多公里.谷底大部分已经沼泽化了,河身异常弯曲,有许多旧河床和河曲.这里土壤肥沃,是美国玉米最大产地。
在密西西比河下游,有最大的港口城市孟菲斯.是美国农畜产品的一个大的集散地,尤以生产棉花、棉籽油和硬木等著名.现已形成了农机制造、汽车装配、制药、木材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3、东北平原
黑土主要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境内,北起黑龙江省的嫩江、克东县,经海伦、绥化、哈尔滨等县市,向南沿京哈铁路断续延伸至吉林省四平市的南部边界,辽宁北部也有一部分面积。区域主要分布于松辽流域和三江草原,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被誉为“北大仓”,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玉米、水稻和黄豆的产量在全国领先,这些作物不仅是关乎民生的商品粮,也是重要的战略储备粮。黑土适种性广,尤适黄豆、玉米、水稻、谷子、小麦等生长,寒地黑土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多在10~20米以下,并不影响土壤形成过程。
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7-9月的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耕地面积约2130万公顷,也是我国石油、化工、钢铁、汽车、木材加工和生产等产业基地。黑土资源垦殖指数高,耕地比重大,自然肥力高,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东北黑土区的开垦历史已有100-300年之久。黑土开垦后,黑土的肥力性状发生了变化,有部分土壤向着不断培肥熟化的方向发展,但大量的、比较普遍的则是土壤的自然肥力呈不断下降趋势。黑土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严重,有机质含量下降,作物养分减少并失去平衡,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动植物区系减少等。
黑土的形成
黑土的土壤表面被丰茂的草甸植物覆盖,土壤上层含水量丰富,这种状态被称为“上层滞水”。到了漫长、寒冷的冬季,土壤的含水层形成季节性冻土,抑制了微生物的活动。枯草、落叶等有机残体的分解变得缓慢,从而转化成腐殖质。经过成千上万年,最终累积出了黑土表面那层深厚的腐殖质层,土壤里储存了大量养分的腐殖质,这也正是黑土肥沃的秘密所在。
9. 为什么高寒地区有苔藓植物的繁盛景象
生态系统多样性
云南的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类型有森林、灌丛、草甸、沼泽和荒漠等。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标志,主要有169类,占中国的80%;灌丛生态系统主要有寒温性灌丛、暖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灌丛和热性河滩灌丛等4种类型;云南省草甸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主要分为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和寒温草甸3个生态系统类型。
云南的水生生态系统有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云南的六大水系,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依洛瓦底江、元江和南盘江构筑了云南淡水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而以滇池、洱海、抚仙湖、异龙湖和泸沽湖为代表的云南高原湖泊,反映了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的一些特殊性。云南水生植被按其生活型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飘浮植物等4种类型。水生动物方面,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都很丰富。
物种多样性
云南省各种分类群物种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苔藓植物、鸟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是68.2%和66.8%,哺乳类、蕨类植物、被子植物和淡水鱼类其次,裸子植物、爬行类和两栖类居后。
野生保护动植物
我省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4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数的63.8%。其中Ⅰ级保护动物44种,Ⅱ级保护动物11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8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数42.6%。其中一类保护植物4种,二类保护植物56种,居全国第一位。
特有成分
云南省也是我国特有属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云南省具有180个中国被子植物特有属,其中约20个为云南省特产,如木兰科的华盖木,野牡丹科的药囊花等;云南399种鱼类中,382种为云南原产鱼类。
据统计,云南拥有高等植物1.7万多种,占全国总数的62.9%;在1万多种种子植物中,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就有151种,占全国总数的42.6%。全省有脊椎动物1737种,占全国总数的58.2%;在我国公布的335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云南就有199种,占全国总数的59.4%,其中亚洲象、野牛、绿孔雀、赤颈鹤等23种在我国仅云南独有。
云南除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美誉外,还被誉为“竹林故乡”、“药林的宝库”、“香料博物园”、“天然大花园”、“菌类大世界”等。全省有竹类资源28属220种,属、种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5%和55%,占世界总数的40%和25%;药材、花卉、香
10. 为什么高寒地区有苔藓植物呢
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秦岭高山区针阔叶混交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血雉。血雉是高寒山地森林及灌丛雉类,常常集群生活。随着季节变化,血雉由低海拔向高海拔迁徙。
在国内,血雉主要分布于分布于西藏、四川,南至云南西北部,北达青海和甘肃的祁连山脉以及陕西南部秦岭等地。它们常以植物种子、树干上的苔藓为主要食物,兼食昆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