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唯一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是
中华白海豚会喷水,因为豚类都会喷水,身体里储存水,然后用嘴巴喷出来就可以。
中华白海豚(学名:Sousachinensis),属于鲸类的海豚科,是宽吻海豚及虎鲸的近亲。很多市民及渔民均以为中华白海豚是一种鱼类,其实它们和其他鲸鱼及海豚都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一样恒温,用肺部呼吸、怀胎产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儿。中国的最早的发现纪录是在唐朝。
2. 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是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水域之一,其中生活着多种豚类。以下是长江里常见的豚类:
白鳍豚:也被称为长江江豚,是长江的特有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体型较小,身体呈灰色,背鳍呈白色,因此得名。
中华白海豚:虽然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沿海地区,但它们也可以进入长江的下游。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体型较大,身体呈灰色,背鳍呈黑色。
这些豚类在长江中繁衍生息,它们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水污染、水利工程建设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豚类的数量逐渐减少,它们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因此,保护长江豚类的生存环境和栖息地变得尤为重要。
3. 唯一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是?
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白海豚(学名:Sousa chinensis),属于鲸类的海豚科,是宽吻海豚及虎鲸的近亲。很多市民及渔民均以为中华白海豚是一种鱼类,其实它们和其他鲸鱼及海豚都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一样恒温,用肺部呼吸、怀胎产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儿。
中国的最早的发现纪录是在唐朝。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虽然名为“白海豚”,然而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体呈深灰色,年轻的会呈灰色,至于成年的则呈粉红色。
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广布于中国东南部沿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
4. 唯一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是哪一个
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白海豚是唯一以“中华”名字命名的海洋豚类,也是中国海洋鲸豚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沿岸定居性的小型齿鲸类,属海洋哺乳动物,是世界上80余种鲸类之一,因其珍稀被称为“海上大熊猫”“海上国宝”。
5. 唯一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是中华
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是: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是中国海洋鲸豚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一种沿岸定居性的小型齿鲸类,属海洋哺乳动物,因其珍稀被称为“海上大熊猫”、“海上国宝”。
中华白海豚,属于鲸类的海豚科,是宽吻海豚及虎鲸的近亲,和人类一样恒温,用肺部呼吸、10月怀胎产子。
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印度洋,主要栖息地为红树林水道、海湾、热带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
中华白海豚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最北可达长江口,向南延伸至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岸河口水域,有时也会进入江河。
6. 唯一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是什么
中华白海豚是唯一以“中华”名字命名的海洋豚类,也是中国海洋鲸豚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沿岸定居性的小型齿鲸类,属海洋哺乳动物,是世界上80余种鲸类之一,因其珍稀被称为“海上大熊猫”“海上国宝”。沿海渔民以海上女神妈祖婆的名字,誉称它为“妈祖鱼”。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中华白海豚更被定为香港的“回归吉祥物”。
7. 唯一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是谁
1.大熊猫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为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体型丰腴富态,头圆尾短,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色为黑白两色,有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2013年CNN评选的世界最可爱物种排行榜上排名第三。截至2019年11月,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600只。
2.金丝猴
仰鼻猴属:有5种,川金丝猴(模式种)、滇金丝猴、黔金丝猴、越南金丝猴、缅甸金丝猴。体型中等,51-83厘米不等,尾长与体长等长。毛色以金黄或黑灰色为主。鼻孔与面部几乎平行,俗称“朝天鼻”,是对高原缺氧环境的适应,鼻梁骨的退化有利于减少在稀薄空气中呼吸的阻力。
由于世界上最早发现的仰鼻猴是生活在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的川金丝猴,这一属的动物通常被称为金丝猴,它的英文名字直译成中文是仰鼻猴。这一属共有五种动物,都分布在亚洲。
3.白鳍豚
白暨豚科: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科水生动物,仅有一个物种即“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暨”音 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
白暨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陆生动物进化而来,是世界上所有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一种。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暨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
4.华南虎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仅在中国分布,亦称“中国虎”,于1981年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Ⅰ保护名单,在野外已灭绝。
华南虎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条纹,条纹的间距较孟加拉虎、西伯利亚虎的大,体侧还常出现菱形纹,在亚种老虎中体型较小。华南虎以草食性动物野猪、鹿、狍等为食,是中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色物种名录极度濒危。
5.朱鹮
朱鹮: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
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仅中国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有唯一7只野生种群,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200只(2008年)。
6.褐马鸡
褐马鸡:是中国特产珍稀鸟类,体高约60厘米,体长1-1.2米,体重5千克,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翅短,不善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
褐马鸡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仅见于中国山西、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1987年调查野生种群仅有数百只,根据2009年文献报道,中国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在17900只左右。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7.扬子鳄
扬子鳄或称作鼍(tuó):是短吻鳄科短吻鳄属的一种鳄鱼。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中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卵生。
8.黑颈鹤
黑颈鹤:大型涉禽,体长110-120厘米,体重4-6千克。颈、脚甚至长,通体羽毛灰白色,头部、前颈及飞羽黑色,眼先和头顶前方裸露的皮肤呈暗红色,尾羽褐黑色。头顶,三级飞羽的羽片分散,当翅闭合时超过初级飞羽。虹膜黄褐色,嘴肉红色,尖端沾黄,腿和脚灰褐色。
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的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除繁殖期常成对、单只或家族群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在越冬地,常集成数十只的大群。主要以植物叶、根茎、荆三棱、块茎、水藻、玉米、砂粒为食。繁殖于拉达克,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北部一带,越冬于印度东北部,中国西藏南部、贵州、云南等地。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
9.藏羚羊
藏羚羊: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雌性略小。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鼻部宽阔略隆起。雄性具黑色长角。
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早晚觅食,善奔跑。可结成上万只的大群。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由于常年处于低于零度的环境,通体被厚密绒毛,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已成立羌塘、可可西里、三江源等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于中国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青海、西藏、新疆),少量见于中国拉达克地区。
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将藏羚羊的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近危(NT)。
10.四不象
麋鹿: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体长170-217厘米,尾长60-75厘米。 雄性肩高122-137厘米,雌性70-75米厘米,体形比雄性略小。一般麋鹿体重120-180千克,成年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初生仔12千克左右。角较长,每年12月份脱角一次。雌麋鹿没有角,体型也较小。雄性角多叉似鹿、蹄子似牛、尾端有黑毛,麋鹿角形状特殊,没有眉杈。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带有响亮的磕碰声。
8. 唯一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是中华鲟
大熊猫,华南虎,白鱀豚。
1.大熊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2.麋鹿;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的麋鹿虽然绝灭了,但是通过放养,最终在我国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种群。
3.荒漠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荒漠猫是我国特产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能大量消灭鼠类,有益于农、林、牧业,可作为观赏动物。国内及世界动物园中,唯西宁动物园展出8只。
4.川金丝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川金丝猴的饲养始于1956年北京动物园。最新统计结果,全国超过36个饲养机构饲养过川金丝猴,现存活超过213只。
5.秦岭羚牛;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如今分布在秦岭山中的秦岭亚种是四个亚种中体型最大的,其通体白色间泛着金黄,长相最为威武,美丽,而且,数量也最为稀少,在世量不足5000头。
6.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虎亚种,以草食性动物野猪、鹿、狍等为食,是我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色物种名录极度濒危,在野外已灭绝。
7.台湾云豹;我国台湾特有亚种的猫科动物,也是台湾岛上最大型的野生动物之一。经过台湾学者十三年来的研究,于2013年4月宣布台湾云豹可能已经灭绝。
8.白头叶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头叶猴平均寿命25岁。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现仅存数百只,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
9.朱鹮;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仅我国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市洋县秦岭南麓仅有7只野生种群,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2000多只(2014年),其中野外种群数量突破1500多只,朱鹮的分布地域已经从陕西南部扩大到河南、浙江等地。
10.褐马鸡;是我国特产珍稀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7年调查野生种群仅有数百只,根据2009年文献报道,中国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在17900左右。
11.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俗称猪婆龙,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12.白鱀豚;仅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流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鱀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13.中华鲟;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
9. 唯一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是啥
南昌海洋公园有
南昌海洋公园位于南昌市城东,坐落于艾溪湖畔,是国内最大型的海洋水族馆之一。海洋公园占地四十多亩,有海洋类生物近千种,总数达上万只(尾),园内有长达近八十米的海底观景隧道,可以让您最近距离的观赏各种海底生物,鲨鱼、鳐鱼等凶猛鱼类让您触手可及。园内还有各种各样的表演可供欣赏、可爱的海狮表演、人鲨共舞、裙鱼争食等等让人眼花缭乱,儿童乐园内小朋友可以亲手给海豹和海龟等动物喂食,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10. 唯一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是什么臀
有七种,分别为恒河豚,白鱀豚,亚河豚,拉河豚,伊河豚,土库豚,窄膂露脊鼠海豚。
1,恒河豚恒河豚,体重51-90千克,体长200-400厘米。雌豚大于雄豚。颅骨头型高度不对称,向左斜倾,前额陡峭,颚骨纵向隆起。
2,白鱀豚白鱀豚(“鱀”音 jì;媒体常写作“白鳍豚”或“白暨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仅产于长江中下游水系,有“长江女神” “水中大熊猫” “水中国宝”之称。
3,亚河豚亚河豚栖息于奥里诺科盆地,亚马逊盆地,以及南美的马德拉河上游三地。族群之间有少许的外型差异,在地理上彼此隔绝,遗传方面的差别不大。
4,拉河豚拉河豚是唯一栖居在海中的淡水豚类,但还是比较喜爱沿岸的浅水海域。大多数的目击记录都发生在水深不及9米,靠近陆地处。
5,伊河海豚伊河海豚(学名:Orcaella brevirostris)体长2.1~2.5米。头圆钝,由喷气孔往前的部分成圆形膨大。喙不明显,口颇大,周围有唇状隆起。
11. 唯一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是哪个
没有,海豚不能生活在黄河的淡水里,只能在海里生活。
海豚是鲸目海豚科动物的统称。其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大洋及河流中。
海豚体长约1.5~10米,体重30-14000公斤;躯干呈纺锤形,体型圆滑、流畅,皮肤光滑无毛,头部特征显著,喙前额头隆起,有弯如钩状的背鳍;某些海豚体表有醒目的彩色图案,另一些则是较为单调的颜色。其记忆力良好,有着温和友善、活泼好动的性格,体矫健而灵活,善于跳跃和潜泳,拥有发达的声呐系统,在水中和空气中均有极好的听力,通常喜欢群居,捕食鱼类、乌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