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里面最小的鱼
蓝鲸最小有100吨。蓝鲸体长可达33米,体重190吨,相当于33头大象或300多头黄牛的体重,它的一条舌头就有4吨重。它的力气也无比巨大,有1 250千瓦,能曳行588千瓦的机动船,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曾出现过的最大动物。这是海的恩惠,只有在海里才能长得这么大:一来是食物丰富,蓝鲸虽体躯巨大,却以小得和它无法相比的磷虾为食。
2. 海洋里最小的东西
鱼鳍
鱼类在水中主要依靠鳍来自由游动。鱼的鳍分为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胸鳍2片,生在头的后方、鱼体前部的两侧,每侧1片,两侧对称,其主要作用是改变鱼的游动方向,如向上、向下、左右转弯等,同时还用于保持鱼体的平衡。背鳍生在鱼的背部,有的种类为1片,有的种类为一前一后2片。腹鳍生在鱼的腹侧前部,有的种类左右各1片,有的则合二为一。臀鳍生在鱼的腹部后方、肛门附近,一共2片。背鳍、腹鳍、臀鳍的主要作用是保持鱼在水中身体状态稳定,防止侧翻。尾鳍生在鱼的尾部,只有1片,有的呈桨状,有的为开叉状,尾鳍的功能最多,对鱼的运动也最重要,其左右摆动是鱼向前游动的主要动力,此外还有控制鱼的前进方向、保持鱼体稳定等作用。
鱼的各种鳍
鱼鳔
鱼类的身体比重一般都略大于水,之所以能在水中自由地沉浮,主要是通过体腔内一个叫做“鳔”的囊状器官来进行调节。大多数鱼的腹腔内都生有鳔,鱼鳔为长椭圆形囊状器官,分为前后两个室。鱼类可以通过部分腺体从血液中分离出气体填充至鳔内,以调节鱼体的比重。鱼需要上浮时,向鳔内充气,使鱼体的比重小于水;鱼类需要下沉时,则排出鳔内一部分气体,使鱼体的比重大于水。同时鱼还可以通过调节鳔前后两个室的充气量大小,使鱼体的前后侧浮力不等,从而使鱼在水中能呈现头部上仰或者尾部上翘等不平衡状态,以协助其能向上或向下快速游动。
鱼鳔
有些深水鱼(如金枪鱼类)体腔内没有鳔,平时只能依靠在水中不停地游动才能保持漂浮状态,一旦停止游动很快就会下沉。鲨鱼虽然也没有鳔,但其肝脏很大,可通过调节肝脏的比重来调节其沉浮。
陆地生物的呼吸器官主要是肺,肺组织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有些陆地生物种类的皮肤也能参与呼吸功能。而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通过鳃与水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溶于水中的氧,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海水通过鱼的口进入口腔,再通过两侧的鳃流出体外。海水在经过鳃时,与鳃组织进行气体交换,溶于水中的氧透过鳃组织薄膜进入血液,鱼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则通过鳃组织薄膜排入水中。鱼类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效率要比陆上生物高得多,陆上生物进行呼吸时一般仅能吸收空气中所含氧的20%左右,而鱼类则可吸收水中溶解氧的80%。这是由于水中溶解的氧比空气中氧的含量要低很多,空气中含氧量约21%,而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仅有5~7毫克/升,水中的含氧量仅为空气含氧量的几万分之一。
3. 海洋里最小的生物是谁
1.露比精灵灯
2.星吸盘侏儒章鱼
3.豆蟹
4.桨刺海星
5.侏儒虾虎鱼
6.棘囊海胆
7.麻虾
8.豆丁海马
9.裸鳃海蛤輸
10.蜢子虾
1.露比精灵灯可以说是海洋中最小的脊椎动物,一只露比精灵灯体长只有10.3毫米,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和民丹岛附近。
2.星吸盘侏儒章鱼
世界上最小的章鱼,主要生活在开曼群岛温暖的海域中,星吸盘侏儒章鱼体重25克,全长只有10厘米左右。
3.豆蟹一种寄生蟹,我
们在海边经常看见小贝壳中的一种小螃蟹,体型非常小,就好像豌豆一样,因此而得名。
4.桨刺海星
这是一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海星,学名叫Patiriella parvivipara,最大半径只有0.46厘米,是全世界发现的最小海星。
5.侏儒虾虎鱼
虾虎鱼的一种,虾虎鱼主要根据不同的形态命名,侏儒虾虎鱼仅仅只有几厘米长,它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地球两极都有侏儒虾虎鱼的身影。
6.棘襄海胆
世界上最小的无脊椎动物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小的海胆,它的直径仅仅有6毫米大小。
7.麻虾又叫做糠虾,全世界最小的虾,虾的个体体重约为0.007克,体长大概为10毫米。
8.豆丁海马
一种非常小的海马,又被叫做侏儒海马,一只成年的豆丁海马身长只有1里面左右,主要吃一些小鱼,小虾和浮游生物,主要生活在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之间。
9.裸鳃海蛤輸
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软体动物,一只裸鳃海蛤输只有0.5厘米大小,同时也是一种雌雄同体海洋生物。
10.蜢子虾
蜢子虾在中国十分常见,因为它的体型十分小,所以经常被用来制作虾酱,一只蜢子虾的体长大概在2厘米左右。
4. 海里最小的鱼有多重
是沙塘鳢。
土才鱼,学名叫做沙塘鳢(li),又叫做四不像、肉趴锥、呆鱼、呆子鱼等等,是一种淡水小型食肉鱼。土才鱼的个头很小,一般只有几厘米长。身体较为粗壮,头大而阔,稍扁平,腹部浑圆,后部侧扁,嘴比较大。身体呈黑褐色,并带有黄色光彩,腹部为淡黄色,身体两侧有不规则的大块黑色斑纹。
5. 海洋里最小的生物是什么动物
海洋中最小的哺乳动物 如果说蓝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 (可以参见:世界最大的哺乳动物 蓝鲸)那么,海洋中最小的哺乳动物是什么呢?据科学家们发现,世界上最小的海洋哺乳动物是生活在从太平洋的千岛群岛到北美洲西海岸海域的海獭。
雄海獭有1米多长,尾巴长 30厘米,体重10~12千克,雌性比雄性小一 些,只有7 ~ 9千克。它不但善于游泳,而且 能潜入海底,以海星、海胆、贝类、海参等 为食。海獭几乎终年生活在海中,很少上岸 活动。海獭的毛皮轻暖、耐磨、结实,如制成裘皮帽衣领,使用几十年也不会坏掉。正 因如此,海獭被大量捕杀,到1911年时,数 量已不足千头,经过国际动物保护协会的不 懈努力,目前已增加了一些。海獭属于海洋哺乳动物中最小的一个种类,是食肉目动物中最适应海中生活的物种。它很少在陆地或冰上觅食,大半的时间都待在水里,连生产与育幼也都在水中进行。6. 海里的最小的鱼
鱼缸里的金鱼长不大的原因:
1、鱼缸太小了,没有空间,鱼是很难长大的。
2、在买鱼时买了一条老鱼,这种鱼已经过了长大的年龄,不可能再长大了。
3、只喂普通的鱼饲料,一般的饲都会出现营养不良,所以也长大不了多少。
4、金鱼本来就不是大型的金鱼,可能是小型种的。
补充说明:
1、将玻璃缸放置在近窗户通风又有阳光的地方。要注意放养密度,根据容器的大小,合理安排,宁可少养,不可多养。因为室内空气不大流通,养多了水易浑浊,容易造成金鱼缺氧而死亡。如有空气泵则可多养一些,发现金鱼有浮头现象则需开空气泵充氧,尤其是在夜间,更需要充氧。
2、养鱼所用的饵料以活鱼虫最为理想,水质不容易坏,喂干鱼虫、人工合成颗粒饲料也可以。现在市场上有活鱼虫出售,不过要天天购买也很麻烦。对市场上卖的干鱼虫,要选比较新鲜的颗粒松散的喂鱼,不要买陈旧发霉的干鱼虫来喂养。人工颗粒饲料以用营养成分齐全的全价饲料为好,市场上有卖。
3、为了保持水质清纯,投饵量要严格定时定量,通常每日投饵1次至2次为宜,每次投饵量以在半小时内吃完为宜,饵料不要喂得太多。
7. 海里最小的鱼叫什么名字?
长长圆圆的海鱼有刺鲀鱼。刺鲀是河鲀的同类,在水中遇到敌人时,便吸入海水,使腹部膨胀,把身上的针竖立起来。刺为鳞片变形而成,极为坚硬,最长可达到5厘米左右,对皮肤具有铠甲般的保护作用,没有毒性。
刺鲀,中国古书名鱼虎。体短圆形,头和体的背面颇宽圆。尾部短小,似圆锥状。鳞已变成粗棘,中央无齿缝。眼中大或稍大,侧位而高。广布于三大洋的暖水海区。
8. 海洋里最小的动物排名
海獭是海兽中最小的一种,雄海獭身体只有1.47米左右,约重45千克;雌海獭长约1.39米左右,重33千克。吻端裸出,上唇长着胡须,肥而圆的躯体,形态像鼬。而海狮中的雄性北海狮体长达310-350厘米。
9. 海洋里面最小的鱼是什么鱼
刺魨 刺魨是一类奇怪的鱼,体短而宽,眼大,牙呈喙状,满身长着坚硬的长棘,名字的本身就反映了这一事实。棘刺基部互相联接,形成一个连续的一整块甲板,棘刺却能灵活自如。它的模样真像一只陆地上的小刺猬。刺魨是魨形目鱼类。“魨”是由“豚”字演变成的。豚是小猪的意思,因为这类鱼中,除了马面魨、三刺魨、鳞魨以外,身躯大都肥肥胖胖圆圆的像小肥猪那样,所以就叫豚(魨)了。 刺魨体短圆形,头和体的背面颇宽圆。尾部短小,似圆锥状。鳞已变成粗棘,棘下有2至3棘根,棘很长或粗短,仅吻端与尾柄后部无棘。口端位,中小形,上下颌的牙齿各愈合成一个大牙板状,中央无齿缝。眼中大或稍大,侧位而高。鼻孔2个或无。鳃孔短小,侧位。背鳍与臀鳍相对,位于体的后部,均甚短小,无鳍棘;胸鳍侧位;无腹鳍;尾鳍圆形。有鳔。有气囊。 刺魨有15种,在世界三大洋都有分布,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种类为最多,特别是密斑刺鲀更为常见,其体淡褐色,具深色斑点,最大体长约90厘米。刺魨主要生活在热带海洋的浅海区,为热带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层鱼类。我国产6种,主要分布于南海及台湾海峡,沿海分布最广的是六斑刺魨,见于南海、东海和黄海,而眶棘短刺魨分布在舟山群岛以南海域。 刺魨上下颌的齿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强有力的牙板,能咬碎贝壳,所以能以坚硬的活珊瑚、贝、螺、虾、蟹等为食。 刺魨身披的棘刺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由鳞片慢慢演化而形成的,这是它唯一的自卫武器。也就是说,刺鲀的鳞就是可以活动的棘刺。平时,这些棘刺就像其它鱼儿身上的鳞片一样,平平地贴在身上,顺溜溜、光滑滑的,看不出来。它没有腹鳍,靠着背鳍和臀鳍的摆动在海水里游泳。 游泳能力弱。每当敌害来侵袭的时候,刺魨就大口咽下海水和空气,使身体胀得圆鼓鼓的,棘刺也跟着膨胀了的皮肤竖立起来,就像一个带刺的球,“球”内充满了空气和水,它就肚皮朝上漂浮在水面,仿佛漂在海上的一个大毛栗子,还会从嘴里不断发出“咕咕”的叫声。 有时遇到一大鱼袭击一群小刺鲀,它们全都竖起了刺并聚集成团,似一大刺球,使敌害望而生畏。 这种“恐吓术”虽然不能给敌害以损伤,却也能防身,那些凶猛的海洋动物如双髻鲨等遇上了它,也难以下嘴,只好悻悻地游走。 当危险过去了,刺魨就将吞进肚中的水和空气吐出来,恢复了原形,棘刺倒伏紧贴身上,慢慢沉向海底。 这种奇特的鱼,我国很早就发现了。唐代开元年间,《本草拾遗》中就有关于刺魨的记载。“鱼虎生南海,头如虎,背皮如猬,有刺着(同螫)人如蛇咬,亦有变为虎者。”“鱼虎”就是刺魨,由于它有彩色斑斓的花纹,因此得名。至于说它能变成虎的,那只是一种臆想而已。 刺魨是一种有毒鱼类。《本草纲目》中说它气味有毒。事实上,刺魨的肝、血和生殖腺有毒,肉也可能有毒。因此,刺魨不能食用,但可以用它作肥料。 刺纯色彩美丽,模样很奇特,却成了水族里的观赏鱼类,逗人喜爱。常见的有大斑肩刺魨、九斑刺魨和密斑刺魨等。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不易看到它那副怪模样,只有受到外界刺激时,棘刺才直立,像个刺毛球。此外,人们也常把刺鲀皮充气,晾干,中间放一灯泡,当作艺术珍品
10. 海洋里最小的鱼是什么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阳光很难射进深海,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Www.PuxueWang.com〕。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储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11. 海洋里面最小的鱼类
鱼的呼吸器官——从鱼鳔到肺 海洋上层和中层的硬骨鱼类,大多数都有鳔。鱼鳔的体积约占身体的5%左右。其形状大致可分为卵圆形、圆锥形、心脏形、马蹄形,在鱼鳔里面含有氧、氨和二氧化碳。这几种气体混合的比例和空气不同,鱼鳔内含有较多的氧气。所以,在缺氧的环境中,鱼鳔可以作为辅助呼吸器官,为鱼提供氧气。在鱼鳔上还有专门分泌气体的组织,叫气腺。而气腺的功能像气泵,能把血液中的气体抽到鱼鳔里来。鱼鳔还有吸收气体的功能,当鱼鳔的气体过多时,便运送一部分进入血液。 在很大一部分鱼类中,鱼鳔已成为水压平衡器官或控制沉浮器官。它通过充气和放气来调节鱼体的比重。这样,鱼在游动时只需要最小的肌肉活动,便能在水中保持不沉不浮的稳定状态。 水的压力随着水的深度而增加,压力增大,水的浮力也相应增大。当鱼要想下降到深水层时,由于水的压力增大了,这时鱼体要排出一部分气体,鱼体增如了比重,鱼就下沉。如果鱼要上升到较高的水层时,那么,由于水压减小,鱼鳔就要充进一部分气体,使鱼鳔膨胀起来。这时,鱼体的比重减轻,鱼就浮上水面。无论是降或升,还是停留,鱼鳔的充气和放气过程都是缓慢的,而且转变气体的容量也有限,因而鱼不能在水中急速地上升或下沉,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那么,鱼类为什么要生出这么一个鳔来呢?这要追溯到遥远的志留纪和泥盆纪时期。那时,生活在近海的最古老的鱼类由于能得到充分溶解在水中的氧,因而不必呼吸空气。后来,由于剧烈的竞争,有些原来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只得远离家乡,进入淡水。在迁移的过程中,有一些鱼类到了小河、池塘、沼泽等地方生活。但是,这些地方有混浊的沉淀物,腐殖质过多或温度较高,因而导致氧气不足,使鱼类感到呼吸困难。在这样的环境中,鱼类要想生活,就不得不经常浮出水面呼吸空气。最初它们是利用食道壁来进行呼吸的,久而久之,身体里便生出一个固定的囊——鱼鳔,它可以起到一定的呼吸作用。目前,肺鱼和矛尾鱼的鳔就具有呼吸的功能。如非洲的肺鱼,它在河水干涸时钻入泥中,只留出一个小泥孔,用鳔呼吸空气,等河里有了水,它又回到水中生活。可以说,陆生脊椎动物的肺,是由鱼鳔进化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