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防海生物装置在淡水中可以用吗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设钱唐县,治所在今杭州灵隐山脚。“唐,堤也。”古代唐塘通用。以钱唐作县名,可能当时已有海塘。传说也认为,秦朝为征服涌潮,在钱塘江边修建海塘。
《水经注·浙江水》转引《钱塘记》中的这样一段传说,大意是:钱唐县东一里左右,有一条“防海大塘”,名叫钱塘。钱塘名称的由来与曹华信用钱诱人筑塘有关。曹是汉魏时人,宣称:“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月之间,来者云集。后来,因为华信无信,诈称等到海塘峻工以后,再给大家付钱。众人盛怒之下,弃土江边而去。结果堆成一段海塘,名为钱塘。这个故事反映了作《钱塘记》时,钱塘江上已有海塘。
有关苏北的海堤记载,最早见于6世纪中叶。当时有一位名叫杜弼的北齐官吏,他在任职海州(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时,“于州东带海而起长堰,外遏咸潮,内引淡水”。(《北齐书·杜弼传》)这里的遏潮长堰就是防潮长堤。如果说前面提到的钱塘江边秦、汉时的海塘,因以地名和传说为据,还不能确凿可信的话,那末,海州的海堤是无可怀疑的。这是我国关于海堤建筑最早最明确的记载。
有人认为,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吴内史虞潭在长江三角洲前沿建沪渎垒,是我国最早最确切的有关海塘建筑的记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在其所著《长水集》中,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晋书·虞潭传》所载虞潭“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的沪渎垒,不是海塘,而是城堡,这一工程不是防“海沙”,而是防海抄。海抄就是海盗。谭氏的意见是正确的。
到隋唐时期,随着苏、沪、浙沿海的逐步开发,这里的人口和耕地面积都有所增加,涌潮所造成的损失也日见严重。于是,防潮工程的修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钱塘江北岸到长江南岸,《新唐书·地理志五》载,建成了一条长124里的捍海塘。它南起盐官(今浙江海宁),经平湖、金山、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奉贤、南汇,北至吴淞江口。这是一条见于记载的较早较长的海塘,它捍卫着沪、浙间易受涌潮之害的城镇和农田。
在苏北,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淮南黜陟使李承也筑了一条比较重要的捍海堤。它南起通州(治所在今南通市),北至盐城,长142里,以“遮护民田,屏蔽盐灶”,名常丰堰。此外,为了抗御海潮,在海州也筑了一条永安堤,长七里。
自秦汉到隋唐,是我国海塘初建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都是土塘,或者在海岸附近夯筑泥土为塘;或者像筑墙一样,用版筑法建造。这种土塘,修建起来比较容易,可以就地取土,还省工省力,技术也比较简单。但经不起大潮冲击,平时也必需经常维修。
2. 防海生物装置工作原理
虽没听说过这个装置,但我认为它是利用原电池的原理。铜和铝的金属性有差异,所以在构成环路时能发生电子定向转移,就是产生了电流。利用电流对海洋生物进行刺激,起到防范作用。
3. 防海生物系统
对压载水,防海生物,外来物种入侵,锚地补充燃油有严格的规定。
4. 防海生物装置原理
电解防污防腐装置基本原理:
在海底门处安装防海生物电极(铜电极)和防腐蚀电极(铝电极)各一个,通直流电进行电解,产生防海生物离子和防腐蚀离子形成电解液,再由海水泵抽出,分布到整个海水冷却管系中,达到防止海生物附着又防止管系腐蚀的目的。
5. 防海生物装置常见故障
将铜和铝电极做为正极,用电解出的铜离子和铝离子抑制海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用时只要在海水中打开它的电源,它会自动工作,为每个电极提供合适和持续的电流。
系统故障一般较少,有问题除了是铜、铝电极消耗完以外,就是电流发生器的问题,不能提供合适的电流给电极。向电极提供的电流一般都只有零点几安,太高了会使电极过早消耗完!
系统接线很简单,船壳是负极,铜铝电极都接正极,每个电极单独接一路,都是分开控制的。
6. 防海洋生物装置
这要看你的使用环境是静止的海水还是流动的海水,在静止(或者流动缓慢)的海水中,蒙乃尔合金的耐腐蚀性很好,在流速大于1.5米/秒的海水中,不锈钢304,316等的耐腐蚀性较好。
钛和哈氏合金C-276对静止和流动的海水都有极高的耐腐蚀性,但价格贵,你恐怕不接受,这里我再推荐两种:铝青铜,在各种流速的海水里都有一定的抗腐蚀性,且能防止海洋生物附着;在金属上镀硬铬,在模拟海水实验中,硬铬镀层显示了和钛一样的耐腐蚀能力,这两种金属的价格都不高,可以尝试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