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印度发展海洋战略的影响(印度发展海洋战略的影响有哪些)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7-31 04:53   点击:120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印度发展海洋战略的影响有哪些

1.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殖民掠夺之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反抗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斗争具有正义性。

  (2)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是联系世界各地的重要途径,世界逐渐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初现。

  (3)文明交流之路: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4)社会转型之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

  (5)生活变迁之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2.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上:明朝中后期从菲律宾等地大规模引种西班牙人从美洲带来的玉米、红苕、马铃薯、烟草、南瓜、向日葵、辣椒、番茄等作物,尤其是高产作物红苕、马铃薯和玉米,使清朝人口急速增长有了粮食保障,还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商人对中国商品的大量购买、运输,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外交上:明朝时葡萄牙骗居澳门,荷兰侵占台湾,中国开始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就是最为典型的事件。清朝入主中原后,因为害怕汉人和西方殖民者勾结起来威胁满洲人的统治,实行严格的闭关政策,使清朝丧失了同欧洲充分交流的机会。

  (3)文化上:罗马传教士直接到中国来,基督教重新在中国传播;传教士为了顺利传教,带来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书籍和知识,西方文化开始直接在中国传播;中国文化学者开始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西方著作的成果,徐光启和宋应星就是突出的代表。所谓“西学东渐”,就是新航路开辟在文化上的影响。

2. 印度洋的战略意义

1.埃及,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东北与巴勒斯坦、以色列相连,西与利比亚为邻,南与苏丹接壤。它地跨亚非两大洲,处于中东的心脏地区,是非洲最近的门户,既是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的连结点,也是东方和西方的交汇处。埃及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苏伊士运河这条通道,使它成为了“世界的中心和各国的磁石”。埃及,无论是在中东,还是在非洲,都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大国。

它对中东地区的政治发展和社会变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非洲也有重大影响。埃及,在阿拉伯世界更是一支极重要的力量,它不仅处在连接阿拉伯东方(马什里克)和阿拉伯西方(马格里布)的中心,而且人口最多,经济较发展,长期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和促进阿拉伯国家的民族解放和政治独立中作出过积极的贡献。埃及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尼罗河从南向北畅通无阻地流经它的大地,成为埃及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源泉。杰出的埃及地理学家卡迈勒·哈姆丹认为,埃及是用两条腿站起来的国家:尼罗河代表它的内在力量,而处于世界几个大陆交汇点的地理位置则代表了它的外部力量。因此,自古以来埃及就有这样一句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可以说名副其实。正是这些因素使埃及成为了世界列强激烈争夺之地。

3. 印度的海洋资源

尽管名字上带有"印度"一词,但实际上印度洋并不是印度的大洋。印度洋是全球分布在东非、中东、南亚和东南亚之间的一个大洋。

印度洋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海洋之一,它的边界横跨了非洲大陆东侧、印度半岛、马尔代夫、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等地。它向东连着太平洋,向西连着大西洋。

印度洋的名称是根据其临近的印度次大陆而得名。印度洋是在16世纪哥伦布时期由欧洲航海家命名的,他们当时认为这个大洋可以经由好望角到达印度。尽管名称与印度相关,但印度洋的开放部分并不是由印度所占据或掌控,它是由多个国家共享和管理的。

因此,尽管名字上有印度,但印度洋并不是印度的大洋,它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海洋。

4. 印度南下海洋战略

回答:印度的海洋是印度洋,是世界四大洋之一。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根据NOAA数据,印度洋的面积为7056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9.5%;体积为264000万立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体积的19.8%。

印度洋的平均深度仅次于太平洋,位居第二,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839.9米,不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872.4米。最深为9074米。

5. 印度洋发展的战略构想

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引入水汽的方式增加新疆降雨,但实际上从印度洋引入水气的阻碍不只有喜马拉雅山脉一个,整个青藏高原都是印度洋水汽进入新疆的阻碍,如果真的想将水汽送入新疆,除了凿开喜马拉雅山脉之外,还需要在青藏高原上凿出一个足量水汽通过的巨大通道,而这是目前人类的实力根本无法解决的。

6. 印度海洋问题

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南极洲之间。根据NOAA数据,印度洋的面积为7056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9.5%;体积为26400万立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体积的19.8%。印度洋的平均深度仅次于太平洋,位居第二,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839.9米,不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872.4米。最深为9074米。

7. 印度洋的战略地位

维多利亚港

位于我国香港。由于港阔水深;维多利亚港是一个天然的深水海港,形成约7000多年前海平面较低时,当时的维多利亚港是太平山与九龙之间的一个山谷。后来随着海平面上升,原来的山谷被海水淹盖,成为了今日的海港。

8. 印度海洋运输业发达吗

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

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间,最窄处仅14公里,位于马罗基角和西雷斯角之间, ,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唯一的通道,北岸是英国的直布罗陀,南部是摩洛哥,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成为了欧洲和非洲之前一道天然的分界线。

土耳其海峡(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通道)

又被称为黑海海峡,包括伊斯坦布尔海峡和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三个部分,全长345公里,是亚洲和欧洲的天然分界线。海峡东部是黑海,西部是爱琴海,属于地中海气候,土耳其海峡是北非、西亚和南欧通往黑海的咽喉,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乌克兰等国的唯一出海口,被土耳其控制。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的闸口)

位于亚洲西南地区,伊朗和阿拉伯半岛的阿曼角之间,是阿拉伯海进入波斯湾的唯一通道,全长150公里,这里是东西方经济、文化和贸易的枢纽,是海湾地区石油运往全世界的唯一海上通道。霍尔木兹海峡的安全通道只有几公里宽,到处都是暗礁、浅滩等,北部属于伊朗,在这里布置了重兵。

马六甲海峡(东南亚的十字路口)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前,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航道,全长1080公里,最窄处37公里,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同管理。每年从马六甲海峡走过的油轮是苏伊士运河的三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对于中国、日本等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海上能源要道,我国85%的石油都是走水路的,其中大部分需要从这里经过。这里是东亚地区的海上生命线。

曼德海峡(红海通向印度洋的通道)

位于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连接红海和亚丁湾,长50多公里,靠近亚历山大海峡和马云海峡,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曼德海峡成为了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是亚欧非三大洲之间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红海的南大门。

9. 印度海洋领土

巴基斯坦有领海。

巴基斯坦全国领土为880,254平方公里(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796095平方公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 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南濒阿拉伯海,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印度、中国、阿富汗和伊朗为邻。海岸线长840公里。

全境五分之三为山区和丘陵,南部沿海一带为沙漠,向北伸展则是连绵的高原牧场和肥田沃土。全国最高峰乔戈里峰。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这三条世界上有名的大山脉在巴基斯坦西北部汇聚,源自中国的印度河进入巴境后,自北向南,长驱2300公里,最后注入阿拉伯海。

10. 印度发展海洋战略的影响有哪些内容

厄尔尼诺是一种周期性发生的气候现象,其可能带来许多影响,包括:

1. 气温变化:厄尔尼诺事件通常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特别是在热带地区,气温上升可能更为明显。

2. 降水模式改变:厄尔尼诺通常会改变全球范围内的降水模式。在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干旱和降水不足的情况,而在其他地区则可能出现异常降雨和洪涝。

3. 风向变化:厄尔尼诺事件会影响风向和风速。例如,在东太平洋地区,季风风向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对海洋环流和渔业资源产生影响。

4. 海洋生态系统:厄尔尼诺事件对海洋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它可能导致珊瑚礁白化、浮游生物死亡、鱼类迁徙等变化,对渔业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5. 气象灾害增加:厄尔尼诺事件通常与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相关。例如,飓风和台风的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导致更多的灾害性天气事件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厄尔尼诺的具体影响因地区、时间和事件的特定强度而异。因此,在具体情况下,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进行研究和监测非常重要。

11. 印度发展海洋战略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龄是离中脊愈远而愈古老。当移动的大洋壳遇到大陆壳时,就俯冲钻入地幔之中,在俯冲地带,由于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沟。大洋壳被挤压弯曲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一次断裂,产生一次地震,最后大洋壳被挤到700公里以下,为处于高温溶融状态的地幔物质所吸收同化。向上仰冲的大陆壳边缘,被挤压隆起成岛弧或山脉,它们一般与海沟伴生。现在太平洋周围分布的岛屿、海沟、大陆边缘山脉和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海洋地壳是由大洋中脊处诞生,到海沟岛弧带消失,这样不断更新,大约2~3亿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因此,海底岩石都很年轻,一般不超过二亿年,平均厚约5~6 公里,主要由玄武岩一类物质组成。而大陆壳已发现有37 亿年以前的岩石,平均厚约35公里,最厚可达70公里以上。除沉积岩外,主要由花岗岩类物质组成。地幔物质的对流上升也在大陆深处进行着,在上升流涌出的地方,大陆壳将发生破裂。如长达6,000多公里的东非大裂谷,就是地幔物质对流促使非洲大陆开始张裂的表现。

根据板块学说,大洋也有生有灭,它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从小到无。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与终了期(如地中海)。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泛大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三迭纪末,这两个古陆进一步分离、漂移,相距越来越远,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于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