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海经古物
马昌仪先生的《古本山海经图说》(全二册),非常适合家里的孩子看,这个版本的最大特色是有各种古版插图,成人看了也是爱不释手。
《古本山海经图说》初版是2001年,由山东画报社出版,此书一出,风行海内外,因为本书大量收集国内外古本山海经中的插画,并且精挑细选出1000幅,而且每幅图都有详尽的解说,为关注山海经图画世界的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作者将山海经图像,历代学者的说法分为四类:
第一、禹顶说
源于夏禹王九鼎上的图画,图像来源于传说的神话故事。
第二、地图说
源于后汉,明帝治水时,王景的《河渠书》中就有带图的山海经,后魏郦道元为此图写出了《水经注》,这应该是有记载的山海经图画,因此也有了先有山海经图后有文字的说法。
第三、壁画说
源于战国时期,屈原看宗庙的壁画,写出《天问》;再根据山东省沂原汉墓画像,推断山海经图是古代大型壁画和刻画。
第四、巫图说
源于古代巫术活动、念咒啊,招魂啊,使用的咒语图画。
当然这四种说法都是推测,书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图片很多,每种神、兽都列出了各个版本的图片,并且配有原经文和解说。
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古本山海经图说》的增订本,收录版本从十个扩大到十六个,选取的插画从1000幅增加到1600幅,一些上古时期出土文物图像的加持,解说部分的修订,使整个书籍更加完善,可以说是目前最全、最精美的《山海经》选集了。
《古本山海经图说》可供孩子们阅读、欣赏,领略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魅力的山海经图画世界。
2. 山海经古国
没有。大幽只是传说中的古国名。《山海经·海内经》:“ 北海之内……有大幽之国 。有赤胫之民 。”
3. 考古山海经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众说纷纭。随着考古学的发展,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的成书非一时,一人所为,而是约从战国初年到汉代逐渐演变,于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且许多内容可能来自口头传说。现在最早的《山海经》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的。所以你的第一个问题,《山海经》的成书非一时,一人所为,而是约从战国初年到汉代逐渐演变,于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且许多内容可能来自口头传说。第二个问题,现在最早的《山海经》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的。应该是他俩起的名字。
4. 山海经 文物
《山海经》中的“长寿之国”,就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这个长寿之国已经找到,他就是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的五营乡邵店村,分布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相接的缓山坡上,距天水市102公里。
5. 山海经里的神秘古国
你说的不严谨,流黄酆氏之国是《山海经》记载的一个古国名,指眉山堡氏族之国。
《山海经》 “流黄酆氏之国 , 中 方三百里,有涂 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这句话中的“流黄酆氏之国”
译文:眉山堡氏族之国,是眉部落王国的都城;有四个管理区,并设有治所。在候接资疆的西面。
6. 山海经古兽图片
你所说古兽应为古代传说中的瑞兽貔貅,背生双翼、虎头、有四足、无屁眼、乃龙之九子之一。多为招财进宝之意,只进不出。
7. 古代山海经
山海经又名《山珍海味经》。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
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8. 山海经 古本
马昌仪先生的《古本山海经图说》(全二册),非常适合家里的孩子看,这个版本的最大特色是有各种古版插图,成人看了也是爱不释手。
《古本山海经图说》初版是2001年,由山东画报社出版,此书一出,风行海内外,因为本书大量收集国内外古本山海经中的插画,并且精挑细选出1000幅,而且每幅图都有详尽的解说,为关注山海经图画世界的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作者将山海经图像,历代学者的说法分为四类:
第一、禹顶说
源于夏禹王九鼎上的图画,图像来源于传说的神话故事。
第二、地图说
源于后汉,明帝治水时,王景的《河渠书》中就有带图的山海经,后魏郦道元为此图写出了《水经注》,这应该是有记载的山海经图画,因此也有了先有山海经图后有文字的说法。
第三、壁画说
源于战国时期,屈原看宗庙的壁画,写出《天问》;再根据山东省沂原汉墓画像,推断山海经图是古代大型壁画和刻画。
第四、巫图说
源于古代巫术活动、念咒啊,招魂啊,使用的咒语图画。
当然这四种说法都是推测,书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图片很多,每种神、兽都列出了各个版本的图片,并且配有原经文和解说。
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古本山海经图说》的增订本,收录版本从十个扩大到十六个,选取的插画从1000幅增加到1600幅,一些上古时期出土文物图像的加持,解说部分的修订,使整个书籍更加完善,可以说是目前最全、最精美的《山海经》选集了。
《古本山海经图说》可供孩子们阅读、欣赏,领略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魅力的山海经图画世界
9. 山海经保存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中的异变和神话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山海经》是一个中国古代传说文字记载的集合,它的篇章多达18篇,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海内外神秘景观、风水神话、古代生物、历史传说等等。其中异变和神话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每一篇中都穿插着不同的故事和传说。虽然《山海经》没有固定的异变和神话顺序,但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其中很多篇章都与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0. 山海经 古生物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既是中国传统中的星宿名字,象征着四极。也被称作为“四方之神、四灵、四圣。”,是神话传说中的至高神兽。相信在大家的心中,它们自身已经超出了寻常神兽的范畴,成了如同神明一般的圣兽。而它们的原型最早则出现在古籍《山海经》中,是四位神灵的助手,跟班。
用圣兽表示方位可溯源至先秦时期,其思想则是春秋战国之前的阴阳五行中的“五方”,实际上是五方圣兽,既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那么中间的圣兽又是谁那?
说起五方圣兽,就不得不提五方之官。在《山海经》记载的上古时代,黄帝击败了各方势力,如炎帝,蚩尤,成为了新的天下共主。在这之后,他对伏羲的《连山易》文明加以发挥,发展出了洛书五行文化,既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着方位。并设立了五行之官,五方圣兽就是他们的助手。
(一)东方青龙
《山海经》中记载:“东方有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看描述可知,这里的青龙实际上是可以骑乘的。因句芒神便是五方之官中的东方神,主管万物复苏的春季,辅佐东方上帝青帝太皞。因此在五行之中也被称作木神(春神),所以他的跟班青龙也指木兽,地位并不高。
而据《淮南子》记载,青龙掌管着四季之首,是一个充满智慧,非常尊贵的祥瑞之兽。
(二)西方白虎
《山海经.西山经》的记载中,蓐收既为秋神,也是金神。白帝少昊与开明白虎联姻后,生了儿子蓐收,因此他也是掌管着秋天的西方神,因此白虎也被称作金兽。郭璞曾说:“金神也,人面虎爪、白毛,执钺,见外传。”
白虎作为可以和青龙一较高下的圣兽,因其威猛的百兽之王形象,也常常被世人当作主管刑罚的圣兽,即是杀伐之神,也可以辟邪、禳灾,为世人带来祥瑞。
(三)南方朱雀
在《山海经》中,炎帝的第五代后人祝融,是掌管着夏季的东方火神。因此朱雀也是火兽,它的形象,应该是《山海经》记载的太阳神鸟金乌,而不是大家所熟悉的凤凰。
凤凰虽然是百鸟之王,却和朱雀没有什么确切的关系。且在神话传说中,朱雀也远远比凤凰要更加高贵,是如同神明般的圣兽。
(四)北方玄武
据古籍记载,玄武是天帝颛顼的跟班,也被称作玄冥,是北方水神,是一种水兽,掌管着冬季。按理说,它的级别要比上面的三个圣兽高一级。
最早的玄武形象是乌龟,而后变成了龟和蛇糅合在一起的灵兽。由于乌龟是一种长寿的生物,因此玄武也就成了一种长生不老的象征。又因世人觉得冥间应在北方,所以玄冥又成为了北方的神,这样看来玄武的地位确实要高一点。
(五)中方神
这坐镇中间的圣兽,自然是与黄帝有着直接的关系。古代土地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因此最重要的五方圣兽就是土兽,也就是黄龙。
还有一个佐证是《淮南子》中的记载记载:“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
这里所说的黄龙,本体应该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应龙。在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应龙曾出手斩杀了蚩尤和夸父,立下了大公,而后被尊为五方圣兽之首。
而在民间的说法中,在黄帝与蚩尤的大战时,应龙消耗过大,受了重伤,便飞往南方蛰伏了起来。直到大禹治水时,应龙才恢复过来,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因此,中方神兽中的黄龙,应该是接引黄帝飞升中的神龙。
11. 山海经出土
中国是世界上文献和史料最丰富的国家,除了司马迁的《史记》举世闻名以外,还有许多的奇书同样在世界上广受关注。例如先秦时期的3大奇书《山海经》、《黄帝内经》和《易经》,其中《山海经》是上古神话传说和地理风物的辑录,一直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
《山海经》全书共22篇,现存18篇,其余早已亡佚。其中包括《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和《大荒经》4篇。经统计,书中描述了500多座山脉、300余条河流和100多个部族,涉及地理、文化、医药、巫术和民俗等多个领域,一些著名的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等,为《山海经》独有。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文明的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密码,书中存在大量未解之谜。
开天之作,神话起源
中国史料记载,《山海经》成书于先秦时期,最早是经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校勘而成,由《五藏山经》、《海内经》、《海外经》以及《大荒经》18篇组合而成,原始作者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
历史上,最早提到《山海经》的学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大宛列传》中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矣”。至西汉末年刘向、刘歆校注时,首次将《山海经》的成书作者归功于夏朝的大禹和伯益,并在《上<山海经>表》中指出:“《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到了北齐,颜之推作《颜氏家训》时提到,《山海经》文中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等秦汉以后才出现的地名,认为作者并不是是大禹和伯益。
中国近代学者研究则称,《山海经》的作者,很有可能是王子朝、老子以及追随王子朝奔楚的周王室图书馆的史官们。原因是,《海内经》是《山海经》中最后完成的部分,记述了上古时代部族世系的关系,以及诸多周朝始祖后稷的事迹。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图书档案馆保留着相对丰富的前朝古籍,为供职这里的官员和学者提供了丰赡的史料,以便他们对历代文献进行汇编,服务于统治者。《山海经》作为前朝重要的地理文献,藏于档案馆中。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乱,庶长子王子朝在夺位失败后携带周室典籍投奔楚国。与此同时,周王室图书馆的史官恪守职所,跟随王子朝同行。此事件记录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王子朝所携典籍中包括商代、夏代及更早时代珍贵的文献档案和图书典籍。鉴于《山海经》在当时是一部具有很高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价值的地理专著,它的抄本便随王子朝作为见面礼送给了楚王,并被楚国作为国家文献档案收藏起来。而《山海经》的原始版本或是跟随王子朝被秘藏起来,在2500年前与周王室典籍一同神秘的失踪,已不见存世了。
而在我国古代的民间传说中,《山海经》的作者是夏朝先祖大禹、伯益和夷坚。《列子·汤问》中记载,舜帝时期,大禹、伯益和夷坚为拟定治水策略曾经遍访华夏大地。他们将沿途的山川地理和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形成了《山海图》。大禹治水成功后,铸成了象征九州大地的九鼎,将《山海图》分别雕刻在九鼎之上。后来,在夏朝或商朝时期,有人根据《山海图》整理出了文字版的《山海经》。
另有学者认为,从《山海经》的写作风格和记述内容来看,其作者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或巴蜀人。他们还推测,《山海经》的资料依据应该是夏朝和商朝的官方史书。在西周时期,这些前朝的古文献曾被西周王室妥善保管。后来天下大乱,各国诸侯间战争频繁,一些古文献被人从中原携带逃亡到楚国,后被楚国士子辑录整理为《山海经》。
鲁迅先生曾主张,《山海经》其实是一部巫书。在上古时期,文字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巫师从事祭祀和占卜职能,具有独特的神怪崇拜和地理认知,《山海经》就是巫师思想和世界观的直接体现。
山海经是本什么书?
《山海经》之所以被称为“天书”,是因为它隐藏着数不尽的谜团。这本上古百科全书里,凝聚了历史、文化、民俗和地理等华夏先民的智慧,但许多人读不懂《山海经》。其中,广为人知的有4个谜团,分别是《山海经》描述的区域、异兽和神人的来源、神山和金玉的本质,以及神话故事的历史价值。
《山海经》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如同北魏的《水经注》一样,是上古时期的地理书籍,书中描述了华夏大地的地理特征和动植物资源。但东汉时期就有人发现,《山海经》中描述的华夏大地,与现实的世界并不一致。例如中国只有东海、黄海和南海,而《山海经》中描述的华夏大地位于海洋中央,四周有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近年来,《山海经》也引起了一些外国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山海经》所描述的地理范围可以覆盖大半个地球。比如,其中描写的大耳、三足、独目等怪兽,以及巨人族、小人国等族群,都曾在希腊神话中出现过。《海外东经》中“扶桑之国”的描述很像墨西哥,“光华之谷”和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几乎一模一样。
应该有点感想
《山海经》还影响了很多影视作品,比如《大鱼海棠》《大圣归来》《捉妖记》《花千骨》……,可以说奇幻主题和魔幻主题的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大都把《山海经》当作自己的智库。华为新系统叫“鸿蒙”,鸿蒙即混沌,世界之初,已有鸿蒙,即将盘古开天地。华为还注册了一堆商标,有朱雀、玄机、海蓝兽、紫薇星、獬豸等,它们都是来自于《山海经》里的神兽。
以《山海经》为源头的妖怪文化,从此便成为日本传统文化典型的代表之一。日本人透过妖怪传说对妖怪文化有了更为系统和专业的研究,出现了妖怪影视、漫画、电影、文学等一些作品,对本国妖怪文化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