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甲板机械 > 货船油船油舱油量修正(船舶燃油吃水差如何修正)
货船油船油舱油量修正(船舶燃油吃水差如何修正)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0-28 06:50    点击:376   编辑:admin

1. 船舶燃油吃水差如何修正

船舶吃水可以根据空船重量,燃润料重量,船员食品及其他备品的重量的总和去查船舶静水力曲线表或者排水量表求得。

如果是装了货物,则是上述重量的总和再加上所裁货物的重量去查船舶静水力曲线表或者排水量表获得。

根据上面所得,只是船舶的平均吃水,要求得比较准确的船舶艏艉吃水,就要根据上面的重量距船舶漂心的距离,用力矩原理求取。

2. 船舶吃水差修正方式

1、挠度衡准和船舶装载后检验自身总纵强度的有效方法

2、根据机舱不同位置适当调整中区货舱货物分配量;

3、应考虑中途港装卸货物对强度的影响;

4、均衡装卸各舱货物,合理安排装卸顺序;

5、油水的合理分布和使用;

6、吃水差调整时兼顾船舶拱垂状态的改善;

7、合理压载;

8、避免船舶在波浪中的纵谐摇。

3. 油船吃水深度

看水尺数字下沿位置读数,字高10厘米,笔画为2厘米粗细。

比如,水面在读数4的下沿,则为40公分;在4的上沿,则为50公分;在4的那一横的下沿,为42公分,在4一横的上沿,为44公分。前面加上米M的读数。

有涌浪时要多观测一会,可以抓水面比较平静的一刻来读,也可以选择上下波峰波谷的平均值。夜间要带强光手电,如果水面平静难以辨认时扔个小石子激个水纹。

扩展资料

吃水线(吃水线标志),通常指船舶夏季载重线,用S表示(中国和国际有两种吃水线标记),表明船提出与夏季区域是最大吃水深度。商船一边油漆上的标志表明船舶载货后可能的各种吃水程度,通常包括热带淡水、淡水、热带海水、夏季海水、冬季海水以及冬季北大西洋水。

载重线通常附有被水平线切为两半的圆圈,水平线表明夏季未装船状态,字母表明船级社名称(例如用L R 表示劳埃德船级社)。载重线名称的命名是为了纪念Samuel Plimsoll (1824-1898),英国议员,致力于促进英国商船的安全工作。

吃水深度,简称吃水,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长度,不同船舶有不同的吃水深度。而同一船舶亦根据不同的载重量及所处水域的盐度,而吃水深度有所不同。大型船舰会因为吃水太深而不能够进入水浅之海湾、港口或者运河。船身外刻吃水线刻度,以显示吃水深度。

4. 船舶吃水问题

船舶吃水一般是指船舶的吃水深度,是指船舶的底部至船体与水面相连处的垂直距离,它间接反应了船舶在行驶过程中所受的浮力(或者说是船体及其货物等的重量,因为这与船体受到的浮力相等)。

因此,船体的吃水深度越大,表明船船舶体载货的能力越大。

类似的概念,在军事上对舰艇等有“排水量”。

5. 船舶由淡水驶入海水,吃水差怎么变

吃水线(吃水线标志),通常指船舶夏季载重线,用S表示,表明船提出与夏季区域是最大吃水深度。

商船一边油漆上的标志表明船舶载货后可能的各种吃水程度,通常包括热带淡水(tropical fresh water)、淡水(fresh water)、热带海水(tropical sea water)、夏季海水(summer sea water)、冬季海水(winter sea water)以及(长度低于100米的船舶)冬季北大西洋水(winter North Atlantic Ocean water)。

载重线通常附有被水平线切为两半的圆圈,水平线表明夏季未装船状态,字母表明船级社名称(例如用L R 表示劳埃德船级社)。载重线名称的命名是为了纪念Samuel Plimsoll (1824-1898),英国议员,致力于促进英国商船的安全工作。

6. 船舶平均吃水改变量

船舶吃水可以理解成水线面与船底基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根据量取的方法不同,吃水可以分成实际吃水和型吃水两种。

实际吃水指水线面至船底龙骨板下缘的垂直距离。它是船舶进出港、过浅滩、系靠码头和装卸货物时应考虑的吃水。

型吃水是指水线面至船底龙骨板上缘的垂直距离,与实际吃水相差一个龙骨板的厚度。它是船舶设计和进行性能计算时所考虑的吃水。

船舶吃水随着船舶的载重量和舷外水的密度的变化而不同,量得吃水后经过查阅有关船舶曲线图和计算,可以求得该船当时的排水量和载重量。

7. 如何调整船舶吃水差

排水量是船舶或物体自由浮于水中且保持静态平衡时所排开水的重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被它排出的水的重量,也就是与船体浸入水中体积相同的水的重量,这就是船的排水量。  

一万吨排水量计算公式:  排水量(浮力)=船自身的重量+满载时货物的重量(所受的重力=浮力)。  

公式:F浮=G排=m液·g=ρ液·g·V排液。  

排水量通常用吨位来表示,所谓排水量吨位是船舶在水中所排开水的吨数,也是船舶自身质量的吨数。默认船都没有沉的。  

物体下沉之后:F浮<G物(浮力小于重力)

8. 船舶吃水差调整的措施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1、船舶富余水深规定一般为船舶吃水的百分之十。

2、个别港口根据当地水文气象的特殊性,也会对富余水深作出特別的规定,或d1于百分之十,或大于百分之十。

3、富余水深是船底到海底的深度。之所以要求船舶保留富余水深,是因为船舶在浅水中航行时会出现浅水效应,船尾会下沉,速度越快下沉越多,使船舶航行中的吃水增大。另外涌浪使船上下前后颠簸也会导致船出现触底。

9. 船舶吃水差开航前规则要求

该船有十几年船龄了,不是这些年的产物,不排除所有者装修、加固等导致的重心上移。关于本问题,答案可以是“科学的”。不过,船只失事的原因很可能是:

一、天气原因。二、人为原因。

如果“足够级别的龙卷风”随后能被证实的话:

‘东方之星’在船舶航行区域和尺度上并不是属于大型船舶长度76.5米,型宽11米,而她的型深吃水只有3.1米。根据主甲板上方三层空间,从外观上推测,显然有点头重脚轻。但可以肯定该船满足船舶开航的稳性要求。也可以肯定船舶在遭遇龙卷风时失去了稳性。

  看得见和可以分析的稳性变化如下:

  1.稳性在船舶航行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如在舱底油舱油量因为主机运行而消耗减少,油舱会有自由液面,如果不加以保险系数控制或者风险防范,将导致稳性减少。

  2.船舶在遭遇风浪摇摆、客船人员无序行走时,也会对航行中的船舶稳性产生变化,这是动稳性变化。但其影响不至于翻船,但在遭遇外界不可预测的外力影响下,船舶也会失去稳性。譬如人员在一侧集中,加上反侧正好一个横浪抨击,船就会侧翻了。

  3. ‘东方之星’在遭遇强对流的龙卷风时,由于长江水域的局限性,她躲避不了龙卷风。龙卷风内在的真空的性质以及巨大的吸引力,导致水面产生“龙吸水”现象,水面运动紊乱了,会出现三角浪的现象,致船体向上抬升,吃水减少,而吃水变化致船舶支撑不了上层建筑的庞大体积,更加头重脚轻,稳性完全被破坏了,再有极高的风速直接作用在上层建筑上,船舶瞬间产生倾覆力矩,不可避免的灾难产生了。

关于“人为因素”

1. 关于天气,船上是配有天气预报图的,每隔几个小时都会定期的收到天气预报天图,中国用的最多的就是日本JHM播报天发出的 ,有海浪、海流、天气气压图分析。不管是不是突然的龙卷风,必定是由强大的低压气旋引起,这就够让公司、船长引起做够的重视。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还是一如既往的在航行,这也是引起沉船因素之一

2. 出事前曾有掉头动作。面对恶劣天气,船舶最怕的就是掉头、主机停车。宁愿低着风浪走也不能掉头,说时候千吨的船龙卷风很难直接掀翻。我查了这船的构造,本次倾覆的“东方之星”的长度为76.5米,宽度为11米,吃水深度3.1米,高度约为12米,有4层客舱位于水位线以上,1层机舱位于水位线以下。这船的重心很高,而只有11米宽。当在掉头横向面对风浪时,他的受到的横向力矩就会大于它的极限倾覆力矩,换句话说就是之久侧翻进水。所以这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驾驶员操作失误(因为是21点的时候有可能是三幅或者船长,不过船长肯定是会有责任的)还有就是主机故障,轮机长没有管理好设备。

3.船长和轮机长已被长航公安局控制,出现这样的事故,他们面临受刑事责任的怀疑。不过从这里可以看出有一点,船长和轮机长活着出来了,为什么才救那么一点人,他们俩没事呢,大胆的推测有两点,当时船长和轮机长都在驾驶台,他们很清楚当时发生了什么都做好了准备。船长当时在驾驶台还很正常,轮机长凭什么晚上21点在驾驶台。说明了轮机长那时本应该在轮机的集控室而跑到驾驶台去了,轮机长已经失职,这还是还是人为的。

10. 船舶吃水差是后减前吗

船舶艏艉吃水差小于0.3m 时计算排水量的方法和正常的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不同在于对排水量进行修正时的区别:如果吃水差小于0.3m时,排水量不需要进行船舶纵倾修正,直接进行港水密度的修正求得最终排水量就行了。

11. 船舶吃水差对船速的影响

风流压差(leeway and drift angle)是指在有风有流的情况下,航行船舶的航迹向与真航向之间的夹角。用符号γ表示。

风流压差与航迹向、真航向的关系式如下:γ=CG-TC。式中:CG为航迹向;TC为真航向。也可用风压差α与流压差β的代数和表示,即:γ=a+β。为保持船舶航行在计划航线上,通常应预先计及风流合压差。将船首向风、流压差的相反方向偏转一个风流压差角。即:TC=CA-γ。式中:CA为计划航向。

在航海实践中,风流压差较难以预先估计,通常是根据前面的一系列观测船位,得出实际航迹线,并量取航迹向,再将其与真航向比较,求得风流压差作为随后的航行估计风流压差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