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半年国际海运市场形势华洋船舶有限公司是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及国家海事部门批准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注册资金为人民币500万元,是专业的集海员培训、证件办理、海员劳务派遣、国际物流运输、船舶买卖与租赁、船舶备件供应、机务与海务维修等一体化的大型航运服务机构。 目前国际航运市场人才紧缺的大好形势,公司与国家各定点海事培训基地和多家远洋运输公司强强联盟,对学员严格实行定向(即定岗、定薪、定编)招聘计划,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和固定的就业渠道。 2. 全球海运市场规模互联网+”已深入社会各领域,有“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日益变化,行业生态体系和发展模式遭遇严重挑战。在“互联网+”影响下,船舶业呈十大发展趋势。 船舶生态体系加速重构 能给船舶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已经到来,并趋向成熟,这就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下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其所引发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指数级提升,更是生产关系的颠覆,正重新构建、擘画人类生产方式变革和生活方式调整发展新蓝图。航运、造船、配套及相关技术、生产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的智能化技术装备、协同化创新体系、柔性化生产方式、集约化资源利用、精准化管理模式不断重塑新时期船舶业竞争新优势,对传统行业生态体系新格局进行颠覆,加之通过生态系统的有效性和用户黏性,逐步建立包含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竞争对手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单位等相关经济协助发展船舶业联合体,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已成为未来船舶业的一张“生死牌”。 管理模式网络量子化 信息化时代,传统行业从单一部件、单机设备、单一环节、单一场景的局部小系统不断向整体大系统、全局巨系统演进,从部门级到企业级、产业链级乃至产业生态级不断演进,并形成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突破地域、组织、机制界限,通过对大规模信息技术数据应用,实现人、财、物资源和要素的高效整合,有计划按比例地提供强有力的革命性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运行调节,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产生颠覆式改变。在目前经济低迷和船舶企业纷纷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之际,精益管理综合作用凸显,成为推动船舶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手段改造企业内部每一个流程,将科层制管理模式转为网络式管理模式,构建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企业客户间关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潜在智慧,“互联网+”式网络量子化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生产力。 大数据成战略核心力量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对数据的挖掘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云计算则是开启大数据应用新领域的“金钥匙”。作为“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涵盖航运、造船、船舶配套以及相关服务等产业链,并涉及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庞大的人群和应用市场,复杂性高,充满变化,使得船舶业当之无愧成为最复杂的大数据行业。船舶业却是个数据应用贫乏的行业,未来的船舶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及如何使用数据。解决由大规模数据引发的问题,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将成为船舶业转型升级、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大数据将成为未来船舶企业的战略核心力量。 万物互联平台模糊产业边界 近年来,互联网不断推动着各行业生态的改变,制造业更是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国家战略上的纷纷布局: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中国的“两化融合”,国际巨头更是加快构建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加快全球战略资源的整合步伐,抢占规则制定权、标准话语权、生态主导权和竞争制高点,通过丰富开发工具、开发应用接口、共享数据资源、建设开发社区,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星状网络数据处理平台,以形成赢者通吃的市场局面。 智慧航运突破传统航运思维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船舶技术的创新将引发航运管理变革和服务进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整合船舶的设计、生产、制造、使用、维护、售后、物流各个环节,在运营公司、设计建造商及设备商等之间建立起更全面的生产关系。将智能系统在船舶设计建造阶段就纳入后期航运运营考虑,引入大数据挖据技术,提高航运服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提供更稳定、更易维护、更具弹性的在线订舱服务。运营过程中清晰规划运输船舶航程和航站,推进航运思维、理念及商业模式的“智慧”化。 智能船舶成必争之地 过去船舶更多侧重于船舶基本功能的实现,未来的船舶将在互联网技术下,会更加关注设备的智能化、系统的智能化甚至整体船舶运营的智能化,智能船舶将会应运而生。智能船舶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从环境、能源、材料、空间、电子、机械、导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建立实体和虚拟设施,实现操纵系统、航行系统、设备技术、节能技术甚至生产系统等的智能化,逐步形成能自感知、自评估、自预测、自组织、自重构于一体的船舶,实现信息与实体智能耦合全过程。DNV GL集团2014年曾发布一份名为《未来航运业》的报告,提出智能船舶这一新概念。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船舶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可见未来智能船舶将决定各国船舶工业在船舶市场的地位,成为各大造船国家现今进行的必争之地也就理所当然了。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船舶制造与航运领域发展的趋势,“互联网+”促使船舶企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取代封闭的生产制造系统,提高制造系统柔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用IT把设计源头与工厂的各个末端连接起来,实现人、产品、设备完全交互,牵引着传统工业发生革命性的演变。搭建设计、生产、采购等业务“一体化”智能生产流程设施,建立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和车间物流系统,使智能化设备机器代替人工操作的机器,通过云技术把所有生产资源都连接起来,使目前的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生产系统向智能化生产系统转变,实现船舶的定制化与规模化、个性化与普适化、虚拟与实体、微观与宏观、当前与未来的结合。 科创模式及资源要素全球化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下,中国船舶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爬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这个“坡”,过核心技术这道“坎”。基于此,船舶企业纷纷联合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单位,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船舶实验室,搭建“官、产、学、研、用、检”全产业链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更是打破传统的内部研发模式,跨越组织边界,开始更多地利用和整合外部的社会力量来进行创新。 技术产业化成发展新方向 伴随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船舶业必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为满足未来客户大批量个性化需求,企业设计纷纷转型改制,基于互联网进行全球资源优化整合、科技创新发展和设计模式转变,从封闭型的单纯向企业提供设计向工程技术总承包的开放式模式转变。工程技术公司更是通过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工程EPC能力和国际市场拓展能力运营模式,围绕集约航运、绿色航运、安全航运、智能航运主题,进行新船型开发、船舶性能优化、航运安全、航运效率、节能减排、航运信息化等学术前沿和关键问题研究,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输出设计技术,转让设计方案、技术标准、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抢占市场订单赢得市场份额,提升船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产融结合重建行业竞争格局 在“互联网+”形势下,针对巨大的船舶业全产业化规模和特色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服务推出明显不足,引导社会资本和商业银行创新面向船舶业构建一种高效快速匹配资源的产融结合经营模式,金融直接投资产业,股权收益补偿,形成合理的收益分享、风险共担机制,愈来愈受到资本和产业的关注和追捧。随着市场发展趋势,船舶业也在实施产业科技和金融融合战略,联合系统内投资企业就某一产业进行研究,评估并实施解决方案利用上海船研所技术优势,借助上市公司资金投入,将重组客户、供应商、销售商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的关系,重构生产体系中信息流、产品流、资金流的运行模式,重建新的产业价值链和竞争格局。 3. 国际海运市场价格走势根据邮政特快EMS的规定,物品的长宽高均不能超过1.5米,而国际普包的规格限制是长宽高不超过1米,也就是说,超过了限定的规格,必须寄空运(EMS),收费标准以收件国家为准,国际特快的价格普遍在200~400元之间。 4. 最近半年国际海运市场形势分析港口经济未来有可能会出现下滑的趋势。过去几百年是海权时代,国际贸易主要通过海上运输完成,所以带动了很多港口的繁荣发展。但是随着美国的衰落,世界贸易开始进入以陆权为主的时代,原来的港口地位会下降,影响力也会逐渐下降,港口的发展前景和空间会出现萎缩的趋势。 占世界人口80%的欧亚非三大洲完全可以实现路上运输,而不必将大部分贸易通过海运来实现,因此未来海运贸易占比会不断下降,对于港口的发展会造成冲击。 5. 海运市场份额总体上讲呢,属于垄断竞争。现在大的航运企业本身实力就强,近几年又不断地进行重组合并,强上加强。比如马士基并购海陆,铁行与扎花合并,中国外运与长江航运重组等等。 大的航运寡头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占有率。 在这些大的巨头以外,则是完全竞争。以我国为例,小型的私营民营航运企业竞争激烈,甚至有无序竞争的情况出现。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集装箱班轮运输市场是垄断市场。因为集装箱班轮运输所需要企业有庞大的资金和稳定的货源,因此不是谁都可以开办,也就形成了大的航运企业纷纷开办集装箱班轮业务,小的航运企业则开不成。在中国,国有企业亏得起,民营企业亏不起,因此也就竞争不起。那么为什么亏本还要干呢,因为班轮运输就像公交车一样啊,定时定点,你不参与的话市场就会被别人占去。 散杂货租船则是完全竞争了,这项业务对企业的准入要求相对较低,中小型企业基本都能分得一杯羹。 6. 国际海运市场状况航运公司赫伯罗特首席执行官Rolf Habben Jansen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全球物流巨头和集装箱班轮公司预计,包括混乱的市场、缺乏泊位和集装箱短缺等在内的情况,到2021年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此外,货代巨头DHL Global Freight Forwarding首席执行官Tim Scharwath也参加了会议。这两位首席执行官的共同之处在于,认同2020年的特点是巨大的不可预测性,比如向客户承诺他们的货物是否能按时到达目的地,都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年即将结束,货主们不得不支付越来越多的运费来装运货物。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7月以来需求逐月急剧增长,例如,将集装箱从香港运到纽约不得不支付5,000美元的情况并不罕见。 到2021年下半年才会稳定下来 这两位高管们一致认为,今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非常特殊的环境导致供需出现了历史性的失衡。他们也认为,集运市场目前暂时还不会稳定下来。 Scharwath说:“至于海运,我认为必须进入2021年下半年,我们才会看到市场再次稳定下来。第一季度肯定仍将受到影响,第二季度也会如此。” “我们将不得不等待,看看会发生什么,因为一切都很难预测。作为一家大型公司,我们通常会制定3到5年的计划。现在,我们正在制定3个月的计划。” 船舶运力过少和集装箱不足对行业的供应链造成严重后果,除了对客户失信和创纪录的高运价之外,Sea-Intelligence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一半的船舶能准时到达目的地。 7. 国际海运发展趋势就业前景不错。主要从事第三方物流的经营管理、区域物流系统的优化、项目物流、工程物流的组织与管理、航运和港口物流的组织与管理、保税物流的操作与管理、企业供应链的组织与管理等工作。 毕业去向主要是交通行政管理机构、保税物流园区、自由贸易区、港口、航运企业、货主企业物流部、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业、保险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涉外物流服务单位。 8. 国际海运上涨第一、2021年集装箱海运运价快速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不断推动的结果。 先是班轮公司主动削减运力,而后是集装箱压港空箱不能回运导致“一箱难求”,再后是港口运作效率降低导致船舶运营效率降低,第四是船员疫情限制导致船舶有效投放不足,第五是各种突发事件进一步降低船舶运营效率,第六是国际货物贸易对集装箱海运的需求开始上升,最后是集装箱班轮舱位销售模式的推波助澜。上述七个方面,层层推进。任何单方面的针对性措施,对遏制运价上涨的效果可能都不大。 第二、上述七个因素的背后,全球新冠疫情的状态才是决定集装箱海运运价的关键。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没有得到成功遏制、世界各国的国内生产和民众生活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情况下,全球集装箱班轮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多,集装箱海运运价很可能继续维持在一个较高的位置。 海运费高涨的原因,一箱难求、一舱难求,原来是因为... 第三、托运人目前普遍缺乏应对集装箱海运舱位不足的手段,在贸易合同约定的交货期的压力下,只能被迫接受飞速上涨的运价。 9. 近半年国际海运业现状海洋运输是国际物流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它是指使用船舶通过海上航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港口之间运送货物的一种方式。国际贸易总运量中的2/3以上,中国进出口货运总量的约90%都是利用海上运输。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运大国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海运事业发展迅猛,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保持快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 2012年,海运市场BDI平均值为920点,而2011年平均值为1549点,同比下降40.6%。截止2012年底,从事国内沿海运输的万吨以上干散货船共计1618艘/4940万载重吨,700TEU以上集装箱船(不含多用途船)共计149艘,总箱位数44.8万TEU。 2013年沿海建设完成投资982.49亿元,下降2.2%。沿海港口新建及改(扩)建码头泊位125个,新增吞吐能力30597万吨,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新增吞吐能力27163万吨。2013年沿海运输完成货运量16.47亿吨、货物周转量19216.14亿吨公里;远洋运输完成货运量7.12亿吨、货物周转量48705.37亿吨公里。2013年两岸间海上运输完成客运量156.77万人,货运量5988.09万吨,比上年分别下降4.6%和4.2%;集装箱运量204.04万TEU,比上年增长8.5%。 2014年上半年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均值为1102点,与2013年同期1093点基本持平;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平均值为1179点,虽然比2013年同期增长40%,但二季度平均值仅为982点,多次跌破千点大关。 全球海运业的长期需求仍然旺盛,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当中,未来中国将继续着力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也必然会刺激对大宗物资的消费,进而产生大量的海运需求,这一拉动效应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现出来,中国海运业的发展前景光明。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5-2019年中国海运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三章。首先介绍了海洋运输的定义、特点、分类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海运业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集装箱运输、石油运输、液化天然气运输、干散货运输的发展。随后,报告对海运行业做了国内外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关联产业发展分析和未来前景趋势分析,最后详细列明并解析了与海运行业密切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商务部、财政部、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中国海运协会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海运行业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海运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建议参考书籍《2015-2019年中国海运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中海集运自有船舶(中海集运) |
2023-03-20
|
查看详情 >> |
船舶DSC是什么意思(航海dsc全称) |
2023-03-17
|
查看详情 >> |
船舶求职网(船员求职船舶招聘网) |
2023-02-27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