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 豪华私人船,多设施,旅行探险

  • 快速水上运动艇,多用途

  • 利用风力的船,多种用途

  • 设备多样,功能全面

  • 多样刺激,乐趣无限

  • 船只停靠的场所,设施齐备

主页 > 技术动态 > 造船厂温州(温州船舶公司)
造船厂温州(温州船舶公司)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0-19 16:30 点击:133 编辑:admin

1. 温州船舶公司

浙江的大船厂有:

舟山:浙海集团五洲造船厂,定海区扬帆集团,普陀区中远龙山船厂,普陀区万邦永跃船厂,普陀区日方独资常石集团,岱山县金海湾船厂。

宁波:三星重工业宁波修造船厂,浙江造船有限公司。

温州:东方造船集团。

这些属于省内规模比较大的造船基地,一般都能造30000吨以上船舶!

2. 温州船舶公司排名

软世通是集项目开发、技术研发、外包、实训于一体的大型IT集团公司,始终贯彻“以客户的追求为导向,不断提升自我”的信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定制服务,业务范围涵盖咨询及解决方案、IT服务及业务流程外包(BPO)服务等

  软世通是集项目开发、技术研发、外包、实训于一体的大型IT集团公司,始终贯彻“以客户的追求为导向,不断提升自我”的信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定制服务,业务范围涵盖咨询及解决方案、IT 服务及业务流程外包(BPO)服务等,是高科技、通信、银行/企业金融/保险、能源/交通/公用事业等行业重要的IT综合服务提供商和战略合作伙伴。

  软世通项目&客户举例

  - 订房OA系统(华东某司订房项目)

  - 农业物联网系统(南京某所项目)

  - 追溯系统(南京某所项目)

  - 光伏电力管理系统(杭州某厂项目)

  - 手游动漫聊天系统(南京某司项目)

  - 国仁金服微信平台(建设方案)

  - 金融理财投资平台(国企投资公司)

  - 视频教育平台(江苏某高校)

  - 船舶管理系统(国企船舶公司)

  - ERP管理系统(国企投资公司)

  - 投资理财微信平台(国企投资公司)

  - 家装APP服务端(国内某集团)

  - 重庆日报客户端理论头条(重庆日报设)

  - 温州麻将手游(温州某游戏公司)

  作为集团公司,目前软世通旗下拥有品牌:软世通科技、网燃网络、爬虫科技、学码思教育、小码王教育(江苏、安徽),并且在除了南京以外的合肥、苏州、无锡等城市均设有分公司,有专业的项目团队。

  这里年轻人比较多,环境和氛围好,各种员工活动和福利很多,我们欢迎有志向的年轻人来加入软世通团队,我们并肩挑战未来!

3. 温州船舶公司招聘

温州海洋职业学院

温州海洋职业学院性质为国有公办,根据海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拟设置水产养殖技术、水生动植物保护、航海技术、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生物技术、绿色食品等专业,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开设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数字智能等专业。

基本信息

所属地区 浙江温州

类型 海洋建设

主要院系 水产养殖技术、水生动植物保护、航海技术、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生物技术、绿色食品

4. 温州造船业

我国幅员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泽棋布,数千里海岸线绵延围绕。为了征服江海,造福人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断创造和发展了造船和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举世闻名,当时的造船技术之高举世公认。其实,中国古代造船业的繁盛,明代并不是起点,据考古发现,目前已知的中国造船史不少于七千年。而从秦汉到明初的千余年时间内,我国造船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春秋战国

舟战推高古代造船技术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有力量以武力兼并他国,开拓疆土。据《左传》《国语》记载,楚、吴、越等国地处河流湖泊众多的南方,这些区域经常发生水战,这些诸侯国也大规模制造军舟运用于战争。

当时长江流域各国用于水上攻伐的战船图像,被战国初年的人们绘铸在青铜器上并保留下来。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镶错图像铜壶”和河南汲县发掘出的“水陆攻战铜鉴”,以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宴乐射猎铜壶”等,都形象逼真地绘画着春秋时期的战船图形,并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激烈的水战场面,嵌错铜壶描绘的两层甲战船,上层载水战士卒,挥戈射箭奋战。下层居划船水手,奋力挥划长桨,向敌船冲击。这是春秋时常见的战船。

自楚康王十一年到楚昭王十二年的66年间,楚国六次派出大批战舰向邻国发动大规模的水上战争,这已充分地显示了他们的造船实力。在楚国与吴国多次水上较量中,楚国胜多败少,表明楚国的战船已具有航速较高、性能较好、结构牢固、战用装置先进以及战斗能力强等优势。他们建造的战船,有“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等多种类型。

吴国是一个以舟立国的方国,无论是保卫本土,还是向外开拓地盘,都必须借助大量舟船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楚吴之间战争不断,吴国也因此大力建造舰船。吴王僚在位时建造的“艅艎”大舰,体形宽大,首尾高耸,是这一时期型制最大的水战指挥舰。阖闾掌政时期,在伍子胥的指导下,吴国也建造出“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等战船。

吴国建造战船的技术先进之处,在于他们能根据各种战舰的不同用途,来设计其不同的大小、形制与长宽比例。

吴国勾践在位时,越国已经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造船工厂和专门从事伐木与造船的工匠。公元前494年,勾践败给夫差以后,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强国大计。他卧薪尝胆,奋发图强,采取各种措施,振兴国家。其间,他深感于越国水师力量薄弱,吸取失败的教训,决心大造战船,加紧训练舟师习流(水军),以实现灭吴复仇的大志。

这一时期,舟师水军已成为流域各大国显示军事实力的重要武装力量。先进的造船技艺首先被用于军舟的建造之中,大型战舰往往被看作具有威慑力量的战略装备。水战的胜败,也往往与各国航运事业的发展状况及其所掌握的造船技术的先进程度有关。

秦汉时期

造船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秦朝至汉朝这段时期,我国古代传统的农、医、天、算等四大学科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造船业、航海业的发展和水师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时出现了我国造船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秦代的造船,继承和发展了巴蜀地区以及以前各诸侯国家发达的造船业。秦始皇非常重视航运业,统一全国的第二年就开始筑弛道,整治全国各江河水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使水上交通四通八达;为统一和开发岭南地区,花了五年时间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人工运河——灵渠,它“深不数尺,广可二丈,足泛千斛之舟”,由此可知秦代已能造载重50吨左右的船舶了。

1974年,考古人员在广州发掘出一处造船工场遗址。其中心有三个平行排的船台和一个木料加工场地。船台与滑道相结合,是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组成的。木墩与滑板不固定,滑道宽距根据不同需要可宽可窄。

滑板上平置两行承受船体的木墩,共有13对,两两相对排列,高约1米,正好适应在船底进行钻孔、打钉、捻缝等工作需求。这种采用船台与滑道下水相结合的原理,已和现代船厂的船台、滑道下水的原理一致。从较大的二号船台推算,该工场可造宽6—8米,长30米,载重50—60吨的木船。

到了汉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冶铁、煮盐、丝绸等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水运的需要和水师的强大,加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使造船业随之兴旺起来。《汉书》记载,汉代名将马援曾率领过配备二千余艘船的庞大海上船队。

《太平御览》说,汉武帝时有一种称为“豫章”的大船,船上有宫室。这段记载说明当时有些船的规模已经很大了。

东汉末年刘熙所著《释名》书中也提到,汉代的大船有好几层,第一层称为“庐”,第二层称为“飞庐”,最高的一层称“爵室”。汉代造的船不但体积大,而且种类多,仅战船就有“先登”(冲锋船)、“斥候”(侦察船)、“艨冲”(战舰)、“赤马”(快船)等等。

西汉时期,造船中心就有数十处之多。主要在长安,雒阳(今洛阳东)、巴蜀(今四川)、长沙、洞庭湖一带,庐江郡(今安徽省庐江县一带)、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长江口附近的吴(今苏州市)、会稽(今绍兴市),还有福州、番禺(今广州市)等地。

当时已能按照不同需要,造出多种类型的客船、货船和战船。客、货船中有龙舟、酒肪、舸、艇、轻舟之分;战船中更有楼船、斗舰、艨、桥船、戈船、赤马、斥候之別。船舶建造趋于专业化,造船技术进一步提高。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我国的木帆船制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那种在甲板上建数重楼的大楼船,船体雄伟坚固,能在海上抗风斗浪;帆、舵、锚等船用设备也已齐全。

这个时候出现了能使前侧风平衡的纵帆。这种我国独创的纵帆,性能优良,操作简便。

它的出现,在帆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使帆从只能顺风时使用的辅助地位,变为能适应不同风向,基本取代人力推进的主导地位,为船舶远航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唐宋元明

造船水平世界领先

充分而灵巧地利用风力,是我国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正因为有着高超的造船工艺,唐朝时沿海一带造船业发展迅速,有私营的世代造船的船厂,亦有官营的造船厂,技术工人分工细致,所有用料皆有政府部门组织。唐贞观年间,攻打高句丽,李世民派遣了几百艘战舰,数万士兵,这样规模的海战,没有强大的船舶制造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到了宋代,中国海船已能横渡大西洋,开辟了直达东非的航线。《宋书》记载了当时“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盛况。南宋时,仅海关税收即年达200万贯,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1%,可以想象当时航海事业之兴盛。元代,泉州港成为最大的外贸中心,拥有海船多达1万5千多艘。指引船舶进出港口的六胜塔,至今还屹立在泉州海岸。

明代郑和于1405年首次远航“西洋”,比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89年)早84年,比葡萄牙人达·伽马绕好望角到印度(1497年)早92年,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早87年,比葡萄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1522年)早一百多年。郑和的确是世界大规模航海事业的先驱,他的成功表明,直到15世纪,中国的航海事业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据考古的新发现和古书上的记载,明朝时期造船的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主要的造船场有南京龙江船场、淮南清江船场、山东北清河船场等,它们规模都很大。如龙江船场年产就超过200艘,它还以建造大型海船而著称。1957年在南京宝船场遗址出土一个全长11米以上的巨型舵杆,令人叹为观止。再如清江船场,有总部四处,分部82处,工匠3000多人,规模也甚为可观。

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篷、绳索、铁钉等零部件,还有木材、桐漆、麻类等的堆放仓库。当时造船材料的验收,以及船只的修造和交付等,也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造船业基础,才会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从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第一次奉命出海,首次出去带领的船队规模就达到了200余艘,这些船根据规模、作用和载重的不同分为五种类型,其中最大的船只被称为“宝船”,长度为151米,宽度为60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帆船,承载的重量高达800吨,能够同时容纳上千人,而这种“宝船”在船队中就有60多艘,占到了三成以上的比例,此外船队中还有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在船队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

光是有庞大的船队还不足以在变化多测的海上航行,精确的航线和航海技术是船队必需的。郑和船队掌握了天文定位和罗盘技术,这在当时称为“牵星术”,能够非常精准的定位船队的航行方位,也被认为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航行水平,郑和的船队出海到达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很多岛屿,甚至有人推测美洲大陆也是明朝的船队最先发现的,直到现在东南亚的科伦坡博物馆还保管着当年明朝船队在这里拜访时,留下的纪念碑刻等大量物证。

5. 温州船代公司

温州市信达利物资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十多年为为了矿企业提供粘接、密封、润滑、清洁以及金属、塑料、橡胶、皮革等修复(防腐)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涉及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船舶、化工、电力、汽车、模具制造、玩具工艺品等行业。

6. 温州船运公司

船务公司,北京鑫裕盛,北京华洋,上海森海,上海中船,上海华洋,厦门海隆,广州海顺,泉州中泉等,船东,台湾长荣,阳明,万海,台塑,香港东方海外,海宏,温州中谷海运,新加坡BW环球,太平船务,AET,海皇控股美国总统,法国达飞,还有欧洲的一些排名靠前的公司比如马士基,地中海,赫伯罗特,以星轮船,日本的海洋联网ONE,川崎汽船,日本邮船,商船三井,三德海运,加拿大塞斯潘,新康航运,等等还有英国的泽迪雅克很多好的船东公司

7. 温州东方船艇制造公司

根据相关规定,游艇、摩托艇等的驾驶员证书由各省海事局负责发放,目前大连、青岛、海南、广州、深圳、杭州、厦门、温州、重庆都具备申请包括游艇驾照的条件,可以在当地海事局指定的培训机构、游艇俱乐部等处咨询,参加培训和考试。

8. 温州船舶公司刘

1878年瓯海关报告中,由瓯海关帮办代理税务司、英国人马吉撰写的一篇杂记。从中可以看出一百多年前,温州古城历史悠久、景色如画,水网密布犹如中国的威尼斯。

英国瓯海关税务司笔下,既能看出他们对这座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古城之喜爱,也将当时英国侵略者对温州的觊觎和贪婪显露无疑。

清光绪二年(1876),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增开温州、芜湖、宜昌、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温州因此发生历史性转折,真正步入近代社会。

温州是近代中国较早开埠的城市。所谓开埠城市,是指对外开放,进行商业贸易往来,成为通商口岸的城市。在中国近代史上,特指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与其通商进行免税贸易、允许其设立领事区并享有领事裁判权或获得铁路修筑权的城市。

那么,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为何选定温州开埠

温州港是一个千年良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温州就出现了原始港口的雏形。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发兵围困东瓯时,汉廷就曾派兵从会稽走海路“浮海救东瓯”。

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横屿船屯”设在温州。到南朝齐梁永嘉太守丘迟笔下,温州已经是“控带山海,利兼水陆”的“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

唐代,温州通达国内港口城市,还有航线与日本、新罗相连。中日之间僧人、客商往来,常通过温州作为中转。文献记载,唐会昌二年(842),商船主李处人在日本值嘉岛(今日本五岛列岛)花三个月时间用楠木建造一艘大船,借助季风经六天就抵达温州。日本名僧圆珍曾搭乘商船经过温州,前往天台山等地,他在温州期间获取的三张路证公牒,成为唐代温州与日本往来交流的重要物证。著名诗人孟浩然也经过海路来温,留下“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的名句。

南宋建炎四年(1130)面对金兵南下,宋高宗赵构从宁波乘船,沿海路来到温州;女词人李清照也“从御舟海道之温”。

南宋绍兴元年(1131)或稍前,温州设置市舶务,管理海外交通贸易,是当时全国设立市舶务的十个港口城市之一。温州城内还设有容成驿、来远驿、待贤驿等机构,专门负责接待外商、外宾事务。

元代温州设立市舶司,是全国七家之一,“番人荟萃”。港口设施日趋完善,城区北门沿江一带筑成绵延数千尺的大石堤,并分别建有供官船和中国商船靠泊的码头。元贞二年(1296),温州人周达观自温州港出发坐海船到达真腊国都吴哥,居住将近一年后回国,写成《真腊风土记》一书。

明代虽然实施“海禁”政策,温州对内贸易仍很活跃,温州城南至闽、广,东至日本,北至淮扬,“无适不达”。当时温州还是暹罗(泰国)出使中国的必经之地,福州至琉球国那霸航线,也必经温州近海。

清初朝廷实施“海禁”,“片板不准入海”,又下“迁界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温州海外贸易完全处于停顿状态。直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在宁波设置浙江海关,下辖温州、瑞安、平阳(鳌江)等海关分口,温州港口贸易才逐渐复苏。

其实,以英国为首的外国侵略者,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就已觊觎温州。

最迟在1843年,英国就已派军舰测量温州港口南北水道,绘制海图,掌握进港航道情况。瓯海关报告中记载,“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国海军部最后一次勘测以来,进入温州港的水道似乎有所变动……”

另外,在温州开埠之前,不少其他国家的商船也曾到过温州港。瓯海关报告中记载:从咸丰九年(1859) 到同治元年(1862), 有许多外国商船和宁波、福州商人勾结,驶进状元场一带,走私白糖等物,运出明矾、茶叶等商品。1859年,同时锚泊状元桥江面的外国商船多达17艘。次年,英国炮舰查获4艘在温州走私的德意志、丹麦等国商船,并将其押送到福州扣押数月后才予以释放。一些海员或船上的其他人员,还曾登陆上岸游览,在寺院和公共建筑上涂写西文题词和布告。

一名在1860-1878年间9次来温州的外国商船船长称,“温州是沿海一带进货的最佳口岸之一,明矾、竹、木炭、纸、木杆和大米随时可供”;有一次,他“在3日里日夜装卸货物”。

英国的中国学开创者之一德庇时,曾在1844-1848年间出任英国驻华公使。他在《战时和缔和后的中国》一书中透露了选定温州开埠的幕后消息。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确定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但是从1844-1847年间5个通商口岸的贸易数据看,宁波和福州两地进出口贸易的情况都不佳,德庇时不得不承认“福州港口的彻底失败和宁波港口近乎彻底失败”。于是他主张“裁减宁波领事馆”,并反对“花很多的钱在福州府建立领事馆”。他想通过谈判,“从中国政府获得使用沿海的一个或者其他两个港口替换福州和宁波港口”。

温州大致位于宁波和福州的中点处,同时位于上海及厦门两个相对“成功”口岸的中点处。加上温州港口便于商船“驶近贸易现场”的优点,不像福州港口那样“只能停泊在8英里以外”。因此德庇时认为要以温州来取代福州,并且是现实可行的。若能开埠,就能实现英国人在苏、浙、闽、粤四省都至少有一个“良港”的规划。

于是,温州便成为英国政府觊觎的一个重要目标。从此以后,温州开埠正式列入英国外交议程。

在《烟台条约》签订之前,英、美、普鲁士等国都曾向清政府提出开放温州为通商口岸。

1854年,英驻华公使包令、美驻华公使麦克连为了扩大两国的既得权益,共同提出修订旧订条约。他们狂妄地提出开放中国全境,至少要开放温州等港,以及自由航行长江等要求。但因这次“修约”缺乏合法根据未能得逞。

1861年,普鲁士驻华大使艾林波要求订约,并提出开放温州、基隆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清政府认为和英、法等国所订条约中并无此项规定,未予同意。

同治七年(1868), 《中英天津条约》10年期满,按规定应行修约。英驻华公使阿利国在美驻华公使劳文罗斯配合下,提出修约内容——包括沿海增开温州、长江增开芜湖等10处商埠等要求。经过交涉和谈判,到次年10月,签订了《中英新修条约》十六条及《善后章程》十款。开放温州列为主要内容,并且作为和琼州交换的对等条件(琼州在《天津条约》中辟为商埠,贸易表现不佳)。尽管清政府已经同意,但英国当局因修约所得权益未能满足本国商人的贪求,以致受到指责(如增开商埠太少,不同意放弃琼州等),1870年7月宣布不予批准。

至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才议定温州为通商口岸。1877年4月,英国领事馆在温州建立,温州海关(半年以后改称瓯海关)也同时开设。

从此,温州港的大门被英国殖民者打开,继宁波以后,成为列强侵略浙江的重要基地,温州成为半殖民地化的港口城市。

1877年4月10日,英国怡和洋行的康克斯特客货轮从上海运输棉布等洋货驶入温州港,首次开启了温一沪航线,这也是温州开埠后第一艘进行检验后进港的外国商轮。以后,温州口岸又陆续开辟了自温州通向宁波、福州、厦门、汕头、香港等沿海港口,南通、镇江等长江沿岸港口,以及日本、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国家和地区的航线。随着对外贸易航线的增加,温州口岸进出口贸易量迅速增加,同时,各国洋货源源不断地涌进温州。外国洋行(或代理行)遍设温州大街小巷。到了1900年,在温开设的英、美、德、日洋行已多达22家,形成了“瓯为海国,市半洋商”的局面。

9. 温州船务有限公司

近日,洞头沿海客货运公司,投入“洞头111”豪华型快艇,开通温州-洞头-南麂三地的客轮航线。该线路的具体行程安排为,每天上午8时,从市区麻行码头始发,经停黄华、大门两港口,再到洞头新码头。上午10时再从洞头新码头出发开往南麂,航时约60分钟。

  当日13时,客轮从南麂返航,途径洞头、大门、黄华,再到市区麻行码头。温州至洞头的单程票价为50元/人,洞头至南麂的单程票价为80元/人。

  另据了解,目前到南麂的客轮还只是在客流旺盛的双休日开通,接下来旺季会根据客流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