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 豪华私人船,多设施,旅行探险

  • 快速水上运动艇,多用途

  • 利用风力的船,多种用途

  • 设备多样,功能全面

  • 多样刺激,乐趣无限

  • 船只停靠的场所,设施齐备

主页 > 水库 > 恩平泉林度假村的飞机是谁送的
恩平泉林度假村的飞机是谁送的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2-12 10:33 点击:250 编辑:admin

恩平泉林度假村的飞机是谁送的

晕 , 你好无聊啊? 泉林以前叫青南角的,以前那飞机是在里面喝茶的,是青南角老板自己买部报废的飞机回来了,解释完毕 ,请问主给分,(*^__^*) 嘻嘻……

二楼好记性

恩平的春节习俗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端午节的起源和形成,不是某一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而是民 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具体地说是对华夏人文初祖伏彝氏创造的太极八卦学字文化----河图洛书中的天数25、地数30、天地之数和55的俗化纪念。阴历五月初五,当作天干地支记岁记日月时辰的数字和阴阳合和的极端是子来经念。中国发俗谚语中说:“正月下,打新春;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祭祖先;四月八,拜菩萨;五月五,过端午;六月六,晒丝绸;七月七,掐巧乞;八月十五正中秋;九月九,度重阳;十月一,送寒衣;十一月冬至数阳九,十二月腊八年到头。”几乎每个月都有节,都是数字重复。中国人的数字观念是尊一崇三尚五,二五为十是阴阳运行规律。因此,伏彝文化的数学科学,成就了中国的干支记岁。黄帝时代创造的中国历书,成为世界科学的第一个骄子。历书与同时期的《黄帝内经》都运用阴阳五行的辨证法将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个统一的巨大的系统,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休系。由此,我们伟大的祖先对“五”这个数字有着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和神秘感。于是,人类诞生时“五五”这个数字就伴随而来:人的一手五指,“五五”互动向自然索取;一足五趾,二五互换行立于天地间;生化的五官、五脏等等的“五”,给人的是先天的自然和谐。所以面对五月五日这个岁月数字,华夏子孙与生俱来在不自觉间便把远古文化的根子带了出来,五月端午成为中国大地上的一个传统节日。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也有说法,说是为了纪念人类始祖女娲,“娲”与“娃”同音,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2005年11月24日,韩国申请“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中国人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次深刻的教训。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娃娃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纪念女娲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六,纪念女娲说。在甘肃庆阳地区过一直保留着浓厚的端午节习俗。这一天是女人耍线,打扮娃娃的节日,所以被说成是娃娃节或女娃节。娃娃背上一个刺绣的大青哇,或背上一盘蛇。再配上五毒,头戴虎头帽,足登虎头鞋,肓上点缀双虎,胸前戴着装草药的香包,样式五花八门(这些后面统称为庆阳香包)。手腕、脚腕拴上五色彩线搓成的花花绳,都是从女人手里做出来的。这种节俗传承起源于何时何代,无法也无资料考证,只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传(庆阳香包在02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将这些民间口头语言及娃娃的佩戴与历史上的一些东鳞西爪的记载相印证,就不难发现它与华夏人文一脉相承的脉络关系。“娃”与“娲”同音,“女娃”也与“女娲”同音,民间俗话说的端午节是娃娃节,女娃节即为女娲节。由此推测,发生在华夏发祥地庆阳地区的端午习俗,应是当地人对人类孩提岁月的追思和纪念,是纪念女娲的,属母爱的一种传递方式。母爱与童稚关系的潜在性,对一代对一代人产生着神秘召唤,积淀成一种民俗意识。它的起源年氏已经很久远了,远到比目前考证的时代更要古远。这就是端午的源头,它为后来“五字打头”的中国大文化系统的形成奠定了根基,成为华夏后人对自然起源的思维框架。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

袁学骏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则更晚一些。

【端午节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借问漓江青碧水,何时转入恩平来?”到过有“中国温泉之乡”美誉的恩平的人,无不为其碧绿明澈的大江小河而流连。也恰是这样的一汪清泉,孕育出了恩平驰名的狗仔鹅、椒盐水葵、山坑鱼仔、山坑螺粥、猪手煲…… 要吃纯正的恩平菜,在城里的大酒楼不容易,要略移玉步到地方浅窄的小食店内品尝,比如说,到佛咀吃“狗仔鹅”、到大田镇或那吉镇吃山坑螺、到恩平市区内的东堤或圣堂镇的长堤吃宵夜。 经食客指点,在牛江镇西坑水库旁,有一座被称之为“珠江三角洲最富浪漫色彩的私家度假山庄”,从主人到厨师,都是正宗的恩平人,无论早午晚吃的尽是地道的恩平菜。于是为食之人少不了循香而往。 恩平人很讲究食物的“本味”。这里的梁师傅告诉我们:“做这些恩平菜其实很简单。恩平山好水美土质优,环境污染又少,无论是菜是肉,本来就很有味道,不用什幺花哨复杂的加工,选好搭配的材料,加入基本的调料,煮到一起就差不多了。” 为了不破坏这种本味,他们做汤必“炖”,做菜用“窝”,煮肉则“焖”。 汤―――要“炖” 广州人喜欢老火煲汤,恩平人则酷爱炖汤。有名的炖汤有“三蛇汤”、“勒菜鲫鱼汤”。恩平的西北地区山高林密,是蛇类等山珍的主要产区。待到“秋风起,三蛇肥”的季节,无论是大酒楼小食肆,甚至是街头外卖摊,都有驰名的大补汤“龙虎凤大会”出售。即用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等配以老母鸡等多种壮腰健胃的药材,一封盖就是炖个大半天,汤必须炖至羹状,才能上桌,汤味是怎么个鲜甜,想必也能猜出几分。地方流传,这个汤对风湿骨痛,疗效甚佳。 肉―――要“焖” 春夏时节,恩平人多半食得清淡,尤其好吃绿叶菜,据说有降火清热之效。但一踏入秋冬季节,就难敌“肉”欲了。 闻名遐迩的“狗仔鹅”在整个五邑各处都有迹可寻,但据说还数恩平做得最“正”,曝光率最高。在离山庄不远的佛咀,就有颇成规模的整一排食肆,全以“狗仔鹅”招揽食客。“狗仔鹅”是因为这鹅长得像狗吗?当然不是。是因为烹饪方法与烹饪鸡的方法相似,把鹅切件用油爆炒几下后,放入姜蒜、腐乳和水,焖透焖熟,只待鹅肉也吃尽了汁液味道,鼎鼎大名的“狗仔鹅”就大工告成了。吃起来味道口感像极了当地人做的狗肉。 无论是恩平的特色焖鹅,还是传统的眉豆焖牛骨,又或是老字号的焖猪手,做法都相当的简单。配料来去不过是腐乳、葱蒜、酱油,再放入水。唯一考厨师的地方就是对火候的拿捏能否准确,只要够火候,焖出的肉必嫩滑而味咸香。要人吞罢一块肉后,还得吮尽指头、唇间留下的肉汁。 菜―――要“窝” 这是恩平菜的特色。眼下人们力捧健康饮食概念,许多以往平民家常见的“穷佬菜”,成为了宴请宾客的上菜。 何谓窝菜呢?就是先用蒜头爆炒、放水,水开后再放菜、放肉,滚两下,然后用一个大的瓷锅上桌。据说,恩平人觉得唯有此法烹调,才能最好地保留恩平优质青菜的原汁原味。 最有恩平特色的要数窝豆叶杂。它是用丝瓜、豆角、豆角叶、新鲜黄豆做成“四合一窝菜”。这时候的豆角叶最嫩。入口滑,没有苦味,因为可去脂肪,又富含叶绿素,很受减肥一族的青睐。还有狗肝菜,味道与勒菜有点相似,但不及豆角叶滑。 吃勒菜大概最有恩平味了。此菜因身上长着许多刺勒而得名。勒菜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有股浓浓的味儿。有人说它似臭草味,小记倒觉得有点如橄榄的味道。当地人会做成猪肝肉片窝勒菜、豆豉蒜子窝勒菜或勒菜肉粒煎蛋等多种菜式。!一味在恩平人尽皆知的芋苗芋仔煲做法同样简单。取鲜嫩的芋合用刀削去外皮,洗净,然后用蒜子起锅,加入水、姜、冬菇、芋苗、芋仔、肥瘦相间的猪肉一起。芋苗吸收了各种配料的香味,口感却像鲜嫩的青茄,而芋仔粉糯,芋合捻中带爽口、滑溜,又混杂肉香、冬菇香、葱蒜香,真让人觉得是点点滋味在心头。 地道主食――― ■恩平濑粉:入口软韧爽滑 中秋佳节,恩平县北部地区以濑粉为主食。以前做粉,都是人手完成,工序甚为复杂,必须合数户之人力才能制作。 先是选用质量较好的十月米,舂粉晒干备用。制作时,将水煮沸,放进米粉煮熟,拌以生粉,用力搓匀,滚成圆柱状的粉团。粉团搓得好,制作的粉条才无断粉,入口软、韧、爽、滑。故搓粉,是关键的工序。待水煮沸后,将粉槽架于锅上,两头用长凳垫起,把搓好的粉团置于槽孔,塞上木塞,然后将木杠一端穿入粉槽的榨孔中,一端数人用力往下挤逼,粉条便从粉槽底部的小孔钻出,掉进锅里。煮熟后捞起,放入冷水中冲洗干净捞起。吃时再用开水烫过,放水鸭、骨头及红枣、北芪、杞子、冬菇等熬成的浓汤,就成别有风味的濑粉了。如加上白糖烧酒,则又有另一番风味。 ■白粥百搭:追求本味 从恩平人吃粥的方式,你准能充分地体会恩平人对“本味”的忠贞。他们甚至不愿往粉白绵稠的米粥里作任何的添加,许多人都喜欢喝白粥。用植物油泡过白米后,用泉水慢火熬出,清甜、润滑、醇香。吃白粥时,他们还配搭百样小菜,如豆角、花生、咸菜等,让每一口都有不一样的体验。最常配的是用滚油烫过后再蒸软的鱼仔。鱼仔生于恩平深山的山涧小溪,通常生长到一食指长度便不再生长。 ■“恩平烧”:500年历史 清明前后来恩平,说不定能在街头巷尾碰到卖烧饼的摊档。这小小的“恩平烧”,已有500年的历史,因风味独特而驰名远近。邑中风俗,男女婚嫁,男方必以烧饼作礼饼,女子不叫出嫁而叫“领饼”。在外地工作的恩平人,清明回乡扫墓,总有邻居或朋友托其购买烧饼回去品尝,可见其声誉之隆。 现在的烧饼由用糯米和黏米粉混白糖做成,面上放冰肉、芝麻等,听说50年代以前还有黄糖做的。很特别的是,这烧饼两面得同时被烧。上端置明火,下方用炭火烘热。烧出的饼表面焦黄,底面却嫩白,光看已很让人垂涎。吃起来就更是软滑鲜美,香而不俗,甜而不腻。 特色食品――― ●山坑螺→炒山坑螺、煲山坑螺粥 秋风起,是食山坑螺的最佳时间。山坑螺烹调颇为讲究。上乘的方法要先将螺放入清水浸净,去其壳内的杂物,再放入常温的鸡汤浸泡喂养,以增加其鲜甜的肉,然后钳去尖部的螺壳,便于入味、食用。爆炒时,还要配齐青椒、紫苏、姜、葱等佐料。用来煲粥则保留其清甜口味。锦江温泉附近的大田镇、金山温泉的那吉镇的山坑螺最为著名。 ●木薯→“狗尾仔”粉 朗底、大田、良田一带因盛产木薯而负盛名,当地人还利用它作成别具一格的“狗尾仔”粉。 做这种粉最费工夫。把木薯粉与面粉、糯米粉按比例混合搓成粉团后,以人手把它逐条搓成两头尖中间粗、形似狗尾巴的粉条。与萝卜丝和猪红一同煮开后,粉条变得晶莹透亮。虽然貌似广州常见的银针粉,但“狗尾仔”粉更绵一些,没那么粘牙。 ●木瓜→煲木瓜酸 横陂盛产优质蔬果,每天在恩平各个肉菜市场出售的新鲜蔬菜,有一半是横陂的农民种出来的。像那肉厚清甜的大木瓜一亩能出几百个,用来炖汤或配上高级配料炖冰糖最合适了。但师傅给小记介绍了恩平人自己的吃法―――煲木瓜酸。把新鲜的大木瓜切成5mm左右厚的小片,加入姜片、花生,用水煮熟,最后放入白醋或黑醋,糖适量,煮开即可。木瓜爽而花生脆,酸酸甜甜十分醒胃,用来下饭,一级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