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中县有什么水库养鱼的?龙江水库,红岩水库都不错 二、龙江水库的面积是多少龙江水库的面积是平面面积5.2平方公里。 总库容2418万立方米,湖面宽阔,曲线周长近100公里,长15公里,最宽处1.2公里,平面面积5.2平方公里,湖中有大小岛屿9个,公路桥16座,人行桥116座,水域直通安岳。 简介 龙江,俗称龙江河,不同河段称龙溪,龙潭河,桂坑水等,南海水系河流,位于广东潮汕西南部,流经普宁市、陆丰市、惠来县三市县。 其河源与榕江近在咫尺,即普宁南阳山区南水凹村附近。上游称龙潭河;流经陆丰县境在葵潭西部进入惠来。从葵潭向东4公里的磁窑附近有来自南阳山区的三条支流汇入,即南洋仔水、高埔水、崩坎水。磁窑以下始称龙江,河道流向东南。邦山以下进入龙江下游平原,有来自大南山的罗溪水、盐岭水、雷岭水汇入,在神泉港出海,1979年改于南海哨所出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龙江 三、龙江水电站的电站概况龙江水电站枢纽工程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境内,在龙江―瑞丽江流域的龙江干流上,坝址距芒市70km。该工程是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灌溉的综合性枢纽工程,并为城市供水、养殖和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5758平方公里。坝址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62.8×10m/s。 电站装机容量240MW,保证出力68.5MW,多年平均发电量10.28×10kW・h,总库容12.17×10m,水库正常蓄水位872m。工程规模为大(1)型,工程等别为Ⅰ等;大坝及泄水建筑物为1级建筑物,引水发电系统及消能建筑物为3级建筑物。 四、龙江的介绍龙江,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东部独流入海的水系,福清市最大的河流,是福清市的母亲河。发源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瑞云山,自西向东流经东张镇、宏路镇、融城,于海口注入福清湾,有太城溪、可路溪、太北溪等支流,全长62公里(一说全长56公里1),流域面积538平方公里。天宝陂系唐玄宗天宝年间所建,为拦水工程。1958年上游建东张水库,总库容1.99亿立方米,为福清市工农业和人民生活主要水源。2(名片:龙江福请市区龙江公园段3) 五、龙江的水利概况天宝陂,位于宏路镇观音埔村,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集雨面积85平方公里。天宝陂引水坝系河卵石砌,长219米,高3.5米。宋元符元年(1098年),知县庄柔正组织人员重修,熔铜液以固基地,修渠2000多米。灌溉音西霞楼至海口梧屿的十洋之田。清咸丰五年(1855年)再次重修,曾名咸丰坝。民国时期,政府不重视农田水利,缺乏养护。民国34年(1945年)竟在天宝陂水坝挖一缺口排水捕鱼,致次年受洪水冲击,缺口更大。当时政府以竹篓堵塞缺口,敷衍了事。民国37年,福建省政府称拨款60亿元(金圆卷)重修天宝陂,但实际只拨5亿元,亦多为豪绅权贵饱入私囊,实际没有修成。1950年,人民政府即对天宝陂加固重修。国家贷款旧人民币38.25亿元(即新人民币38.25万元)。大坝外坡改为浆砌条石滚水坝,灌溉8000亩。1951年,成立天宝陂水利管理委员会,配备专管人员,加强工程的管理养护。30多年来,几经改建,现正常引水量为每秒1.5立方米。音西、宏路、海口3个乡镇17村及东阁农场受益,灌溉面积1.36万亩,并向福清糖厂、八一钢铁厂等7个工业单位供水。 太城溪引水工程,1970年4月,兴建太城溪引水工程,年引水1600~2000万立方米入东张水库。太城溪是龙江支流,在镜洋甘厝以上可利用集雨面积39.5平方公里。枯水年来水量2541万立方米,平水年来水量为3205万立方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6立方米左右。该引水工程包括拦溪水闸和引水渠道:水闸建在甘厝桥南200米溪道狭口处,为风化岩基础,左岸为田地,右岸与福厦公路毗邻。水闸按10年一遇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共6孔,其中净宽5米的5孔,净宽3米的1孔,总净宽28米。5扇闸门采用钢筋混凝土弓形结构,设置5台各10吨的双螺杆同步启闭机。一扇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门及1台5吨的螺杆启闭机。引水渠道全长3公里。于甘厝桥南约10米处,渠道采用挖明渠、建造石砌圆涵洞和开挖隧洞3种形式。其中明渠长593米,石砌圆涵洞长832米,隧洞穿越太城岭北麓,长1445米,总工程土石方量12.5万多立方米。国家投资38.7万元,投工16.5万工日。工程建成后,对于龙田、高山地区的灌溉起了重要作用。该项工程投资省,不占地,不移民,管理费用少,效益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 海口龙江桥,位于福清市海口镇海口村西,横跨龙江。建于宋政和三年至宣和六年,历代均有修复。石构桥梁,跨于海口龙江上,东西走向,长476米,宽约4.6米,现存三十九墩,四十孔,舟型墩,墩长9.2米,高6米,宽3.6米。桥梁用9.5米,宽0.67-0.75米的条石铺成,首尾互相扣合搭接。桥头立一对八角七层楼阁式实心石塔,高5.05米,须弥座,葫芦刹顶,塔壁每面浮雕佛像一尊。 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海口龙江桥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利桥位于福建省福清县瑞云塔西,横跨龙江。又名“瑞云桥”,198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利桥(俗称龙首桥)。利桥原址在县城南门外,横跨龙江两岸,建于宋天圣五年(1027年),元至治二年(1322年)重修。明万历初年,县令许梦熊又主持修葺。因桥与南门相直,面对县衙,为堪舆所忌。叶向高之子成学与县父老诸生向县令凌汉种建议,移桥于小孤山,即现桥址。又于桥头建瑞云塔,移桥、建塔始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冬,竣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秋,历时九年,移桥亦由李邦达设计建造。桥长一百八十三点三米,宽五米,共十九门。石砌墩台,平梁桥,石梁宽三十二至七十厘米,厚三十三至四十米。石梁架在帽石上,帽石为双层,每层两端各悬出三十五米,每墩每层平排铺砌石梁十三块。桥墩宽二米,长五点二米,两端设分水尖。不等跨径,木桩潜伐基础。移桥后,清康熙、雍正年间虽有修葺,但终因年代长久,西南端八门圮毁。1958年,在原石梁上架设木梁木桥面,并在原10号桥墩基础上改造成八字形桥台,压缩了八孔,成为现在的十孔桥。1980年又在原台上加建钢筋混凝土台帽,原桥墩上设计悬挑式钢筋混凝土墩帽,上部结构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空心板,现全长九十点八米,桥面净宽七米。 |
上一篇:知道天津周边不花钱能钓鱼的好地方? | 下一篇:白石溪歌词是什么意思? |